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学生自己去找“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1 20:4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学生自己去找“水”

——“梯田”词语教学引发的思考

   

                                                              程惠萍



     本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九十年代我们改变了提法: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长新的自来水;新课改期间我们提出:学生想要水,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从“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教学的方式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由以前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现在的学生“学”为中心。

刚刚听一位教师执教《葡萄沟》,可以说这是一位非常有教学灵性的老师,上班时间并不长,但是思路清晰,有很强的语文训练意识。在进行“梯田”一词的教学时,她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而是直接呈现出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梯田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无可非议——既节省时间又直观形象。但是认真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仅仅知道“梯田”的意思吗?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太单一了,而且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出来的学生势必只会接受知识而缺少思考!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教学:



“老师,梯田是什么呢?”

当学生抛出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要马上呈现图片来给学生标准的解释,反而应该催发学生的思考:

“看看这两个字,也许你能从字面上看出来这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观察,然后猜测:

“梯田?是不是梯子一样的田地?”

“这块地应该像楼梯一样吧?”

在他们的疑惑与猜测中,教师依旧不急于回答,而是把答案的解决权再交给学生:

“有同学了解梯田吗?你愿意去帮助大家解开这个谜吗?”

如果有个别同学能根据已知经验来验证同学的想像,教师一定要好好鼓励,并且请他把得到知识的过程与大家分享。如果没有,教师就要适时呈现图片来验证学生的猜测:

“中国的汉字最有灵性,有些时候当我们不懂某个词的意思时,不要急于去请教别人,要学会认真地观察思考,也许汉字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就像大家猜测的一样,梯田是在山坡上开辟的农田,样子像楼梯,一级一级的,请你们看图——这就是梯田(呈现梯田图片)。”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比刚才那位教师要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它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

1、学生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像楼梯一样?”这种猜测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借助汉字理解词语,这是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在进行“方法”的引导。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一次次去“点燃火把”!

  2、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当学生经历了自我猜测的过程,再看到图片时一定是一种惊喜,一种自己的成功被认可的惊喜。而那些能解决别人问题的同学更是尝到了当“老师”的快乐,他们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主动读书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如果说教学进行到此,可以说教师已经完成了教“知识”到教“方法”的一个初级转变。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被填充的过程。

能否再往里挖掘一步呢?

仔细看书——“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联系句子又能想到些什么?

“山坡的梯田”看似简单的 “山坡”告诉我们什么?

“对!梯田是依据山势而开发出来的,它是农民长期的劳动成果,是智慧的结晶!这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结果!”

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话,这个词语的人文价值也就应运而生了!学生从这个词语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又多收获了一点——人类靠自己的智慧征服自然,不断用智慧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这样看似简单的词语教学,实际上提示我们教学应该“回归学生”。“教育的过程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启智的过程”。 当今世界,知识的迅速增长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我们必须把接受性、积累性的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发展性的学习。未来的学生是否具备自我学习更新的能力,是否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单纯传授知识那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而精心地进行方法的渗透则真正体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注意方法渗透”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因此,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回归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 “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52 , Processed in 0.0777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