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方民俗——金神故事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3 12:4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方民俗——金神故事会



金 神 故 事 会



                    

目         录


 


1、金神庙“抬故事”简介  
2、金神庙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  
3、金神庙庙宇的历史渊源  
4、现代金神村的发展概况  
5、金神庙故事的产生  
6、金神庙故事的成熟和发展  
7、金神庙故事的制作工艺和活动程序  
8、金神庙故事的濒危状况  
   


   


  天舒于 2011年3月 






   


1、金神庙“抬故事”简介  


   
金神庙“抬故事”,在孝感乃至湖北,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风俗。  
这种独特民俗,在金神庙源远流长。 
 
“抬故事”的风俗,起源于金神庙的先民们的“向天和神祈福”的美好的愿望,“抬故事”是向天神表达“祈福”愿望的仪式——金神庙先民们,用“抬故事”这种独特的形式,把自己对“天”“神”的祈福要求,表达出来。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金神庙一带存在的独特的“抬故事”的民间风俗活动。
  
在公元957年,金神庙遭受百日大旱,地干裂,河见底,禾苗干枯,人畜饮水困难。金神庙的先民们,成群结队跪求上苍及众神降雨,人们腿跪肿了,香烧尽了,上苍和众神依然没有理睬众人的祈求,人们只得抱头痛哭。正在此时,宋太祖赵匡胤落难经过金神庙。赵匡胤见金神庙众人的悲苦,想出了一条敬天奉神的计策,他告诉大家,黄帝是华夏的先祖,他老人家活了300年后,御龙上天成为了上天最大的神灵,后人有难只有求助于黄帝。赵匡胤教大家用纸和竹扎了一座黄帝的肖像,找来一张桌子,在桌子上钉一根铁棍,把黄帝的肖像固定在铁棍上,吩咐众人用桌子抬着黄帝在烈日下游行,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烧香化纸,继续祭拜天神。赵匡胤告诉众人,只要坚持抬黄帝游行数日,黄帝也怕炎热,必然叫龙王下雨。人们照此计进行游行一日,果然老天降下甘露,金神庙芸芸众生得以逃过一劫。为感谢宋太祖赵匡胤的恩德,金神庙人拿出了绝手小吃——金神庙的“油果”(油条)招待赵匡胤,在赵匡胤离开金神庙的当日,金神庙先民抬出数台“故事”,举行了盛大的“抬故事”活动,欢送赵匡胤。  

起初,金神庙的“抬故事”,只是在出现各种灾害的情况下才重新举行,也有时在赵匡胤到金神庙的那一天举行,并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也没有成熟的仪式、程序和工艺。随着金神庙集市的发展,金神庙庙宇的兴盛,“抬故事”慢慢与庙会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庙会活动中最重大的联欢活动,并最终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天,形成了湖北省独有的“抬故事”地方风俗。每年元宵节,方圆数十里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到金神庙,参见和观看“抬故事”,金神庙人也精心准备形式多样的“故事”,在这一天抬出来,伴随着喧天的锣鼓,震耳的炮竹,美妙的音乐,几十台“故事”缓缓有序地进入到金神庙庙前的大会场,传递着吉祥,表达出人们期盼丰年的心声。  

尽管“抬故事”是因为金神庙的庙会而兴盛,但是,金神庙的“抬故事”,并没有随着金神庙庙宇的消失而消失。在“破四旧”后,金神庙消失了,但金神庙的“抬故事”活动,在人民公社时期,却走向其最辉煌的时期,“抬故事”是在每年元宵节及其他重大庆典必出的节目。金神庙的“故事”和金神庙的楚剧,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最温馨的记忆。 
 
改革开放之后,金神庙的楚剧消失。“抬故事”,也走到了失传的边缘。  
   





2、金神庙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  



  
金神庙,是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西南部的一个乡间小集市。小澴河从金神庙的西部流过,汪梁港河从金神庙的南边流过,金神庙处于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处。金神庙的地势是东高西低,俗称“半河半岗”,河田是水袋子,岗地是旱包子,下雨河田造水灾,不下雨岗地又闹旱灾,遭灾时经常瘟疫流行。旧社会没有人组织兴修水利,一切靠天收,人的生存,要看老天的脸色,金神庙的先民们,就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也是必然的。正是这种苦难,锻造出了金神庙“抬故事”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  

因为小澴河水源丰盛,有水利之便,金神庙就成了一个上接三汊港、花园、小河溪,下承涂河、孝感城,商贾歇脚的一个中转小码头,并逐渐发展成为集市。据孝感县志记载,远在明代,金神庙就是集市。经清代至民国到共和国时期,金神庙也一直是一个乡间集市。 
 
在远古时期,金神庙区域,属古云梦泽的一部分。金神庙的东西台子,就是突兀在古云梦泽边上的二级台地。她北西南三面环水,东与岗地相连,是远古时期先民们最理想的聚集地。在古云梦泽逐渐淤积之后,形成了澴川冲积平原,并形成了众多的河流湖泊,小澴河汇集八汊河后从金神庙西流过,汪梁港河从金神庙南流过。  

正因为有如此有利的生存条件,金神庙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是一座美丽的小城池。据传说,金神庙的地势和地理布局,是狮子宝地,殷商时期的金神古城池,就建造在这头狮子宝地上。古城的四门,对应着不同的景点:“东烟墱、南门桥、水西门、北尾门”,均有遗迹可寻。 
 
古城的东门设有传送军情的烽火台,俗称“烟墱”,此遗迹现只有地名,而无墱子存在,但老人们仍然能指出墱子的位置。古城的南门有一座用八宝石修建的石拱桥,处于汪梁港河道之上,现改建成水泥桥。  

古城的西门是人工护城小河,现演变成了一条沟、两口长濠(北长濠和南长濠,中间一条路埂将两长濠分开),依然以看到古代护城河的影子,从两长濠水面到东西台子的落差,现在仍然有数十米,人很难从下面爬上东西台子。  

古城的北门前有一座小丘(俗称大路墱子),上面耸立一棵参天棠梨树。现在墱子依然存在,仍然高出大路6到7米。  

金神古庙修建于古城南部一座独立小台子上,庙的前殿高数十丈(传说出孝感北门就可看到金神庙的前殿)。庙门前东西两侧各置有一个碾米圆盘。庙前台阶是用八宝石砌成,共计28级台阶。庙前是一口人工塘。  

金神古集市位于南门,东西走向,200到300米长,3到5米宽。小街生意兴隆,油条小吃传天下。  
东西台子是主要的聚集区。民国时期,东西台子的房屋自成一体,所有的房子都独立成院,又连成一体,户户相连,家家贯通,与外界只有一门进出,极具防御功能。  
经考古证实,金神庙在殷商时期,确为古城池。  

无论殷商时期的金神庙古城池还是以后的金神庙集市,其建造格局依然是与狮子地形相结合。大庙就是狮子的头,两个圆形碾米盘子是狮子的眼睛,28级台阶是狮子的牙齿,庙前的人工塘是狮子专用的饮水池。东西台子是狮子的腹,北门小丘上的棠梨树是狮子的尾巴。 
 
除南北贯通的小澴河之水道便利外,还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千里官道,亦从金神庙北边的沙店通过。官道每隔一段距离,设有驿站和烽火台,金神庙北的沙店,就是一个古驿站,历代王朝报送军情,官员升迁,报送金榜题名,换马歇脚和饮食,沙店是必经之所。 
 
古人途经金神庙,水路歇脚在下李店(金神集市),陆路歇脚就在沙店。水陆交通的便利,让金神庙保持了数百年经济繁荣。到晚清,京汉铁路经金神庙通过,火车站却设在了北边5华里外的肖家大湾,民国时期建设孝大公路,从金神庙以东1华里外的汪梁港通过,千年官道废弃,金神庙失去了铁路交通发展的契机,也失去了官道交通的便利,只靠水路便利维持,发展日渐萎缩。1938年日寇占领孝感,随即在汪梁港河上的洋桥(铁路桥)边修建碉堡,金神集市成为了日伪胡作非为欺男霸女的地点,金神集市日益凋零。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中心设在肖家港,经济中心也移到肖家港。在1954年特大水灾后,1958年,人民政府大兴水利,孝感也进行了澴河改道工程和八汊洼水库工程建设,在杨家河建设提防,把小澴河和大澴河分开,使大澴河流水不再流入小澴河。八汊河上游,也建设了八汊洼水库,八汊河的水,也不再进入小澴河,水患根除,但从此,小澴河成为了一条季节性河流,金神庙也就失去了水路优势,集市也沦落成为“露水集”。

有儿歌唱曰“金神庙,一汃尿,尿一滴,散了集”,就是对金神庙集市的生动写照,集市虽小,却还承担着满足周围10里生活的人们的物资交易要求。  
   



3、金神庙庙宇的历史渊源  


   

在秦汉之际,金神庙并不叫“金神庙”,而称“丁公庙”。在楚汉争霸时期,项羽部将丁公(名固,山东藤县南人)沿古官道巡查到金神庙,见丁公庙的庙名不悦。   

因为庙,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秦汉之际,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了祭祀鬼神的场所。  
 
活丁公见到为死丁公设立的庙宇,当然不悦。丁固认为犯了他的姓讳,盛怒之下,提笔改写庙名为“金神庙”。  

为什么改名“金神庙”呢?因为这位丁公认为自己是贵族达官,自然是金贵之躯,既然“丁公庙”犯了自己的姓讳,自己也不知道在此庙敬奉的丁公是谁,也不好冒犯那被敬奉的丁公,就用“金身”的谐音“金神”来取代原来的庙名,这样,以生丁公金贵的身体暗喻了被纪念的“丁公” 之“丁”,既标示了自己的金贵,又避了自己姓讳,还不冒犯被敬奉的“丁公”,反倒成就了一段佳话。从此以后,金神庙庙名,闻名百里外,不知道这段典故的人,往往把金神庙写成“精”神庙。  

金神古庙修建于南部一独立小台子上,庙的前殿高数十丈,传说出孝感北门就可看到金神庙的前殿;庙门前东西两侧各置有一个碾米圆盘;庙前台阶是用八宝石砌成,共计28级台阶;庙前是一口人工塘。  

宽大而高耸的金神庙,庙貌雄伟壮观。庙内供奉神像数百座,庄严肃穆。庙内敬奉的诸神中,以黄飞虎的神像最为突出,像高2米有余,金光闪亮,栩栩如生,威武神勇。黄飞虎是殷纣王的神将,因不满殷纣王的无道而弃殷奔周,成为了西周的开国元勋。秦汉之际,文圣周公旦,武圣黄飞虎,文孔子武关公是三国以后的事情,可见金神庙至少在秦汉之际是存在的。  

金神庙为什么古称“丁公庙”,缘由已经不可考了。但根据中国的“庙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历史传统可推知,汉代以前的金神庙,主体居民应该是“丁姓家族”,而且丁姓家族族长位列“公爵”,是王公贵族之列,所以才能建立家庙——“丁公庙”。而且丁公家族可能还跟黄飞虎家族有某种联系,否则黄飞虎不可能进入丁氏家族的家庙内享受供奉的。殷商时期的金神庙地域,很可能就是丁姓家族的“采邑”(丁姓家族的封地),所以金神庙在殷商时期,名称可能就是叫做“丁城”,也可能是古金神庙区域是一个封国——“丁国”。到楚汉之际,丁城就已经衰落,只有遗存的“丁公庙”依然存在,向人们诉说着丁氏家族历史上的辉煌。  

解放后,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带来人民思想上的大革命。解放初期,金神庙被改造成一所学校。随后为响应政府破除迷信的号召,金神庙人把庙里的神像全部烧毁,但庙宇作为古文物建筑被封存。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高潮席卷全国,金神庙古建筑成为了金神人心中的负担,但建筑没有被拆除。在毛主席“五七指示”的精神传达到金神后,金神庙人在“五七指示”的指引下,创办了“金神中小学”,办了1到5年级的小学部和初一到初二年级的中学部。金神庙人找到了拆除庙宇的理由:庙宇全部被拆除,金神人民用从金神庙拆除下来的砖瓦木料,建设成了“金神中小学”。从此,千年金神庙从金神地域悄然消失,这是金神村1600人的巨大损失和难以弥补的遗憾。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生活习惯及新的生产方式,本身是历史的的进步。但是,人们只看到金神庙作为封建迷信思想的阵地而把庙宇拆除,没有认识到金神庙作为文物的价值,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和历史的无知了。196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就是为了阻止一些过激的人物对国家文物的破坏。但此时金神古庙已经被夷为平地,损失已经无法弥补了。  
   


4、现代金神村的发展概况  


   
现代金神村,得名于金神庙,人民公社时期,称前进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撤销,改名金神村。  
金神庙位于孝感城区以北16公里处,是孝南区肖港镇最南端的行政村,南与朋兴乡相连,人口1600人,国土面积约1.5平方公里。  

金神庙是肖港镇的重要村。交通区位十分便利。汉十高速公路从村中间穿境而过,京广铁路从金神村的东部掠过,保城公路的终点在金神庙,孝大线、107国道分别距金神庙500和700米。  
金神庙地势东北南略高,向西倾斜。村西有小澴河流过,村南有汪梁港河流过,两河在村的西南角交汇,金神庙被两河三角包围,潺潺流水,如同两条蜿蜒的纽带,把金神庙绵绵缠绕,形成了金神村“半河半岗”的自然环境,是难得的鱼米之乡。  

小澴河东岸的防汛大堤,垂柳如荫,草绿河碧,野花烂漫,群鸟竞歌,鱼翔浅底。草滩上,鸡鸭成群,一头接一头的黄牛、水牛懒散地吃着露草,三五牧童在水中嬉戏,真是放眼眺望,美不胜收,恰似一座天堂错落到人间。  

解放前,这里并不是人间天堂。旱灾,水灾,瘟疫,在金神大地上流行。解放后,小澴河得到治理,水灾消失。金神庙人在小澴河上建设了平水池,在汪梁港河上建设了金狮水库,水经渠道引进了高岗,旱灾也不见了踪影。没有了水灾和旱灾,瘟疫也被金神庙人送走。  

在这人杰地灵的地域,勤劳的金神庙人,更加发扬了传承千年的“抬故事”民俗活动,楚剧艺术,也在金神庙开了花。金神庙人自己成立了楚剧团,《洪湖赤卫队》和《十五贯》,是金神庙楚剧团的保留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方圆10里人民的文化生活。 
 
“抬故事”和唱楚剧,成为了集体时代金神庙人及周围10里人民的美好记忆。  
   




5、金神庙故事的产生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金神庙既是水袋子,又是旱包子,金神庙的先民们,只好把战胜灾难的希望,寄托在天神的身上。  

公元957年,金神庙遭遇百日大旱,地干裂,河枯竭,禾苗枯死,人畜饮水无处。金神庙的先民们,敬天敬地敬神仙敬祖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无奈中等待灭亡。恰逢因不满后汉昏君刘承佑、大闹御花园、在一片缉拿声中逃出京都的河北涿县人赵匡胤(后来的宋太祖),推着独轮小车(鸡公车)从金神庙经过(金神庙沙店北小澴河上,现存一座石桥,它就是古官道上的一座桥,桥上石条有深深的车辙),见众人处境危急,停下来了解灾情。  

古代遇灾,敬天敬神是唯一的办法,赵匡胤得知金神庙人已经成天累月地敬过天神和祖先,但却没有效果。具有反叛敬神的赵匡胤,想出了一个妙计——光敬是没有效果的,还要让神们也来感受到日晒的苦处,神才可能发善心。他告诉大家,黄帝是华夏的先祖,他老人家活了300年后,御龙上天成为了上天最大的神灵,后人有难只有求助于黄帝。赵匡胤重新设立祭坛,教大家用纸、竹、布、泥、线,先扎了一条黄龙,再扎了一座黄帝的肖像,找来一张桌子,在桌子上钉一根铁棍,把黄帝的肖像固定在铁棍上,吩咐众人举着龙、用桌子抬着黄帝在烈日下游行,并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烧香化纸,继续祭拜天神。赵匡胤还叮嘱众人,一定要坚持抬黄帝游行,一天不行第二天再游行,黄帝也怕炎热,必然叫龙王下雨。人们照此计进行游行一日,到晚上,果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老天降下倾盆大雨,金神庙芸芸众生得以逃过一劫。  

久旱逢干露的金神庙人,欢天喜地,对赵匡胤充满了无限的感激,挽留赵匡胤在金神庙小住三日。据传说,赵匡胤住在金神庙的前殿,从赵匡胤住过后,前殿就一直没有蚊子咬人,有歌谣唱曰“帝子小住金神庙,大殿从此无蚊闹”。人们用金神庙最好的小吃——油条来招待赵匡胤,赵匡胤吃后连声夸赞金神庙的油条美味赛天下,从此金神庙的油条,成为天下闻名的美食——“宋太祖吃过的油条”,成为了金神庙油条的名片,有歌谣唱曰“金神油条帝子赞,乡野美食天下传”。  

赵匡胤小住三日后,启程南下到孝感城,在孝感也留下了“西湖米酒帝子怀”的美谈。在赵匡胤走时,金神庙先民抬出了数台“故事”,举行了盛大的“抬故事”活动,欢送赵匡胤。由于时间匆促,当时人们来不及用赵匡胤的办法来扎人物,就临时让各姓中最聪明伶俐的7到8岁得男童,穿上新鲜的华服,扮成各种神仙,代替纸人,站在桌子上,欢送赵匡胤。 
 
从公元956年开始,金神庙人,每逢天灾人祸,就会“抬故事”来驱灾避难。有时在丰年为了纪念赵匡胤的恩德,也在赵匡胤到金神庙的那天举行“抬故事”活动。与赵匡胤教的办法不同,人们用男童代替了纸扎的黄帝,便逐渐和各种历史典故相联系,使原始的祭祀活动演变成了有故事内容的文娱活动,金神庙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相传,一代一代发展,兴盛不衰,创造出荆楚大地上独一无二的“故事会”。  
   




6、金神庙故事的成熟、发展  


   
金神庙的故事,在金神庙历代的能工巧匠手中,不断走向成熟,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  
金神庙人用自己的智慧,对故事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革新,由起始的一台,发展到几台,由几台又发展到几十台;由原始的一台只有一个男童发展到几个男童同台;由原始的一层男童戏,发展到上下两层男童戏。在文革期间,还打破了“只能是男童上故事”的迷信风俗,让女童也能上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从单纯的祭祀发展到抛弃了祭祀功能,内容与各种典故、历史人物和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使故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有文化底蕴、活灵活现、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金神的故事,不仅是纸扎艺术的高超表现,而且其故事内容的观赏性、教育性、历史传承性和现实感染性都十分强烈。每台故事装扮的人物,都是一部历史和现实的缩影和剪影,故事表现的人物和内容,都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民族英雄及其光辉事迹。所以金神故事有4个特点:一是制作艺术高超。二是故事的立体形象设计精巧。三是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内容,都能在一台故事中表现出来。四是故事的观赏性、教育性、历史传承性和现实感染性都十分强烈。例如,装扮一台古戏——赵子龙救主:时间是汉末三国,地点是长坂坡,人物是赵子龙,事件是救阿斗。这一场战斗,金神庙人可以形象地浓缩在一个一米见方的平台上。 
 
金神庙的故事,遵循推陈出新、唱古颂今的原则,不断革新,不断发展,与时俱进。金神庙的故事,经历了从古装到新装,由对古代的人物的歌颂,到按照新时代的要求,装扮新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来歌颂新社会的新气象和新英雄的创新过程。在集体时代,金神庙人设计了许多新故事,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闪闪红星》、《江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节目,受到了党和人民的肯定。  

金神庙的故事,为丰富本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也为异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带来过色彩。1969年,金神故事会参加了肖港公社举办的迎“九大”人民庆典。1974年,参加了孝感县举行的春节联欢游园活动。1975年,参加了肖港区举办的撤区并社庆典。2005年到2007年,连续三年参加了肖港肖姓清明祭祖活动。  
   
   



7、金神庙故事的制作工艺和活动程序  


   
金神庙故事,就是以歌颂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为主题,以1米见方的桌子为平台,以纸、竹、泥、线、铁条轴、颜料为工具,以7到8岁得儿童和刚满月的婴儿为演员,由民间艺人为制作人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一个故事场景。  

在每年的冬季到来时,一些民间艺人就在头人的带领在,悄悄地开始精心选择将要抬出的故事的内容、情节,设计故事的场景,并筹措资金,购买材料,修复和制作道具,裁制衣帽。到每年腊月中旬,总头人就会召集各湾的头人开会,讨论故事的台数,本着大湾多台小湾少台的原则分配每湾的台数,确定每家每户收取香火钱费份额、收取的办法,以作元宵节出故事的经费。
  
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就要进行抬故事的第一道程序——拖平台。一拖平台,就表明抬故事会在正月十五准时进行。具体做法是:用一张四方大木桌子,桌子上放一个8岁男童,男童装扮成姜太公这个人物,由4个青壮男人抬着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乐队,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放射火铳,到每个自然弯绕行一周,向人们传达正月十五抬故事已成定局不能更改的信息。所以拖平台也叫“下达法令”。  

正月十四晚上,理事会分头到各湾,分发衣服帽子和道具,提出注意事项和故事质量要求。各湾头人,要把接到的衣帽道具上供于神坛,并烧香化纸,磕头礼拜。 
 
正月十四晚上10点钟左右,所有故事轧制艺人,都要自觉在家洗大澡,换新衣,燃香化纸,行磕头礼,才能进入轧制故事的密屋开始制作故事。  

故事的轧制过程,是不许外人参观的。故事的一切秘密,就在一条铁棍制作的铁轴上,铁轴的直、曲、弯、盘,必须由铁匠根据故事的设计和制作人的画样要求来打制。铁轴制作成功,故事就成功了一半。故事的轧制,都是在铁轴上布置完成的。剪纸、扎花、缠轴,制作道具,装扮童男,一台故事制作完成,天也就放亮了。  

正月十五早上,负责抬故事的人一起就餐,就餐时只许讲吉利话,不可说脏话,饭毕整装待发。  
此时,主会场戏台上安排一曲短戏在唱,目的是边唱戏边等待观众到齐。待观众满会场,只听土炮三响,响毕,金神庙顿时鞭炮齐发,火铳和烟花齐飞,锣鼓喧天,万般乐器紧奏,9个湾的人们抬出自己的故事,一台接一台地缓慢走向主会场,浩荡的队伍,灿烂的衣服和彩旗,花枝招展的故事,让旁观者惊诧莫名,稀奇地迎接这一台接一台的故事,窃窃私语地探究着故事的秘密。但外人,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这惊奇的故事,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却在不时地担心,那站在桌子上的童男,会被摔落下来。  

故事在主会场聚齐后,游园仪式开始。总头人敬香,化纸,发炮,磕头,讲话,请领导致辞。领导致辞完毕,游园开始。游园的路线,是从主会场出发,沿村逐湾绕行一周。所到之地,家家户户摆设香案,燃放鞭炮,烧香化纸迎接。  

游园活动,历时3天。3天终止后,总头人召开各湾负责人及老艺人座谈会,总结表扬,布置来年抬故事计划。  
   




8、金神庙故事的濒危状况  

   
金神庙故事,不仅是金神庙人千年来的文化食粮,也是周围10里群众千百年来的文化食粮,承载了千百年来金神庙人的喜怒哀乐,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别样的文明传承。这种艺术形式,由于具有不断的自我更新和与时俱进的能力,成就了她自己的千百年的存在,并在文革中,走到了她的艺术最辉煌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金神庙故事逐渐无人问津,走到了濒临消亡的边缘。 
 
究其原因,一是集体经济的破产,抬故事活动失去了经费来源,要各家各户出经费,开始大家还支持,时间长了,支持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二是人心散了,组织活动难。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外出打工经商,为生存而奔波,春节期间人组织不拢来,故事会失去了人气。三是抬故事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离开金神庙,她就没有艺术生命。抬故事不同于玩龙灯,玩龙灯是一种普遍的民俗,而抬故事为金神庙所独有,其制作工艺也只有金神庙的老艺人所掌握,其他人只能看热闹,也不清楚其中的奥秘,金神庙人不抬故事,这种民间艺术就必然会消失。 
 
特别是近几年来,金神庙的故事会更无人过问,这保持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眼看就要绝迹了,是一件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因此,金神人恳请上级文化部门重视,来金神庙实地考察、调研和观摩,帮助拯救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2:33 , Processed in 0.0849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