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锐年谱
时间:2006年11月
1950年
9月
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
1958年
上小学二年级。
1966年
于北京杨闸中学初中毕业。
1968年
6月
18日 第一次被抄家。
12月底
去派出所办转户口手续。
1969年
1月
高中毕业。
12日 离京,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户。(蒲县刁口公社邸家河生产队)
11月
16日 母亲去世。
1972年
2月
17日 父亲去世。
1974年
发表处女作小说《杨树庄的风情》。
1975年
到临汾钢铁公司作工人。
1977年
先调山西《汾水》编辑部,后任《山西文学》编辑部主任、副主编。附注:《山西文学》原名《火花》,1956年10月创刊,西戎主编,1966年7月停刊;1976年1月复刊,改名《汾水》,西戎主编。1980年改名《山西文学》,李国涛主编。1985年1月,《山西文学》改由李国涛、周宗奇主编,张石山副主编。1986年第7期《山西文学》组成新班子,张石山主编,李锐、周景芳副主编。1988年1月副主编改为李锐、燕治国、周景芳三人。1988年5月再次改组,冯池主编,王子硕、燕治国、周景芳副主编,李锐列名编委之一。
1980年
7月
26日 父亲平反昭雪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1981年
中篇小说《春雨,悄悄地飘落》获《鹿鸣》1981年优秀作品奖。
1982年
4月
短篇小说《钢铁厂的公民们》发表于《山西文学》1982年第4期。
7月
短篇小说《丢失了的长命锁》发表于《山西文学》1987年第7期,收《丢失的长命锁》,改题为《丢失的长命锁》。
12月
短篇小说《五十五壮汉——北京人在外乡(之一)》发表于《山西文学》1982年第12期,收《丢失的长命锁》。此篇获《山西文学》1982年优秀小说奖。
1983年
2月
短篇小说《霉霉的儿子》发表于《上海文学》1983年第2期。收《丢失的长命锁》。
4月
短篇小说《“窗听社”消息》发表于《山西文学》1983年第4期。收《丢失的长命锁》。
8月
短篇小说《指望》发表于《上海文学》1983年第8期。收《丢失的长命锁》。
1984年
3月
20日 作《丢失的长命锁》之《后记》,收《丢失的长命锁》。
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函授部。
8月
3日 作,完成中篇小说《红房子》,初刊《当代》1985年第2期,《》
12月
短篇小说《晚怅》发表于《山西文学》1984年第12期。《》
1985年 从哥哥北京来信知道八姑尚在世。
4月
20日 与蒋韵一起开始步行“走西口”。
5月
10日 行至黄洋沟。(据《谁的人类·出入山河》1998年作。)
6月
完成中篇小说《古墙》,初刊《当代》1985年第6期。
11月
中篇小说《晨雾——野岭三章》发表于《山西文学》1985年第11期“同题小说”。
12月
第一本小说选集《丢失的长命锁》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太原)出版,系“山西青年文学丛书”之一种。全书约162千字,收短篇小说16篇:《月上东山》《静静的南柳村》《五人坪纪事》《霉霉的儿子》《丢失的长命锁》《指望》《清清的泉水》《小小》《“窗听社”消息》《五十五壮汉——北京人在外乡(之一)》《老门房》《菩提之心》《“硬壳虫”》《人之常情》《书》《燃烧的爱情》;中篇小说一篇:《春雨,悄悄地飘落》;《后记》一篇。书前有胡正《序》。
1986年
4月 据《山西文学》1986年第4期“《山西文学》一九八五年度优秀小说评选揭晓”,李锐系评委之一。
6月
16日 于太原杏花岭完成中篇小说《运河风》,11月4日改毕,初刊《当代》1987年第2期。
11月 《厚土——吕梁山印象》初刊《人民文学》1986年第11期,含短篇小说《锄禾》《古老峪》。
《厚土——吕梁山印象之二》初刊《山西文学》1986年第11期,含短篇小说《选贼》《眼石》《看山》。
《厚土——吕梁山印象之三》初刊《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含短篇小说《合坟》《假婚》。
12月
24日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编辑部与作协山西分会在太原联合召开李锐作品讨论会。讨论会“纪要”刊登在《山西文学》1987年第3期。
1987年
1月
28日做短篇小说《送葬》,与《秋语》合名《厚土——吕梁山印象之四》初刊《人民文学》1987年第12期,收《厚土》。
3月
18日 作《“锄禾日当午”及其他》,初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4期“李锐评论小辑”,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4月
去云南,第一次和汪曾祺见面。
6月
作《眼镜里边的世界》,初刊《文艺报》1987年7月4日第3版。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作短篇小说《同行》、《送家亲》,收《厚土》。
作短篇小说《驮炭》、《“喝水——!”》,收《厚土》。
12月
26日 《文艺报》第2版发表阎晶明、谢泳整理的座谈会记录《敞开心扉的对话》,参加者有山西作家李锐、郑义、周宗奇、成一、张石山、王东满、韩石山、蒋韵、赵瑜、田东照、崔巍、燕治国等。
27日 写完中篇小说《二龙戏珠》,收《厚土》。
约 《合坟》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八届?)。
1988年
转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1月
作《旧景》,收《拒绝合唱》第三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于新居作短篇小说《篝火》《好汉》,合名《厚土——吕梁山印象之八》初刊《北京文学》1988年第5期,收《厚土》,顺序改为之七。本文后注:李锐曾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和赵树理文学奖。
2月
21日 完成中篇小说《青石涧》,收《厚土》。
3月
16日 作《生命的报偿》,系台湾洪范书店版《厚土》后记。与《自语》《一种自觉》同刊《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总题《〈厚土〉自语》。收《拒绝合唱》第二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4月
7日 作《自语》,系浙江文艺版《厚土》前言。与《生命的报偿》《一种自觉》同刊《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总题《〈厚土〉自语》。收《拒绝合唱》第二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10日 作《一种自觉》,系浙江文艺版《厚土》后记。与《生命的报偿》《自语》同刊《上海文学》1988年第10期,总题《〈厚土〉自语》。收《拒绝合唱》第二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9月
14日 作《“现代派”——一种刻骨的真实,而非一个正确的主义》,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12月
当选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年,小说集《红房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集《厚土》由台湾洪范书店出版,曾获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瑞典布拉别克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89年
1月
13日 做《中国文人的“慢性乡土病”——由“悯农”与“田园”谈起》,初刊《山西文学》1989年第4期“农村生活小说研究”,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3月
29日 在美国见到八姑。
3、4、5月 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访美40天。
6月
8日 随中国青年作家赴苏访问团到北京集中,旋飞往莫斯科。
7月 首次接到瑞典布拉别克出版社社长约翰之邀请赴瑞典。
“系列小说”《厚土——吕梁山印象》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出版。全书约14万字,共收小说17篇,分别为:吕梁山印象之一《锄禾》《古老峪》,之二《选贼》《眼石》《看山》 ,之三《合坟》《假婚》,之四《秋语》《送葬》,之五《同行》《送家亲》,之六《驮炭》《喝水——!》,之七《篝火》《好汉》,之八《青石涧》,之九《二龙戏珠》。书前有《自语——代序》(一九八八年四月七日下午疾草于家中),书后有《一种自觉——代后记》(一九八八年四月十日上午匆匆挥就于家中)。
1990年
6月 第二次接到瑞典布拉别克出版社社长约翰之邀请赴瑞典。
月,成行。斯德哥尔摩——哥德堡——赫尔辛堡(1990年9月18日在出版社)——隆德大学东语系——丹麦 奥尔胡斯大学东亚学院汉语系——奥斯陆大学东亚系
7月
26日 作《难题》,收收《拒绝合唱》第三辑。
12月
22日 作《八姑》,收《拒绝合唱》第三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1991年
4月
中篇小说《传说之死》初刊《黄河》1991年第2期,《小说月报》1991年第6期转载。
5月
在广州参加台湾《联合报》举办的文学研讨会,第三次见到汪曾祺。
17日 应《小说月报》子干之邀而作《自己的歌哭》,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9月
作《永失家园》,收《拒绝合唱》第五辑。
7日 作《寂静的高纬度》。初刊《收获》1992年第1期。收《拒绝合唱》第一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8日 为山西知青回忆录《老插话当年》而作《范素云》,初刊《山西文学》1991年第12期,收《拒绝合唱》第三辑。
12月
4日 作短篇小说《天上有块云》,收2000年版《厚土》。
1992年
4月
23日 作《从冬天到冬天》、《追逐白马》,系台湾洪范书店版《旧址》代序和后记,收《拒绝合唱》第二辑。
5月
6日 作《痛苦万状为哪桩——流行歌星脸谱印象》,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23日 “再赴”太原书市,购得汪曾祺《晚饭花集》2册。
31日 作《景下天湖西》,初刊《上海文学》1992年第11期。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四辑。
6月
28日 作《“队里有了新机器”》, 收《拒绝合唱》第五辑。
日 作《无奈的旅游者》,1995年8月增写。收《拒绝合唱》第一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9月
5日 作《人的寓言——关于<菊豆>的联想》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10月
1日 作《海》,收《拒绝合唱》第三辑。
16日 作《纯净的眼睛,纯粹的语言》,1993年3月1日改定,系为吕新小说集《夜晚的顺序》所作后记。收收《拒绝合唱》第二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12月
6日 草毕中篇小说《北京有个金太阳》,7日改定。初刊《收获》1993年第2期。
1993年
1月
12日 作《答〈黄河〉问》,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14日 作《关于“外向型小说”的作法》, 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15日 作中篇小说《黑白——行走的群山》,初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2期。
17日 作《冰冷的时间》,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27日 作《燃烧绝望的龚自珍——对一个诗人的疏远和接近》,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29日 作《所谓“世纪末”》。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2月
长篇小说《旧址》由台湾洪范书店出版。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列“小说界文库”长篇小说系列第25种,在此之前曾刊该社《长篇小说》专辑第16期。全书约168千字,《后记》含《从冬天到冬天》和《追逐白马》。1997年,美国纽约Metropaolitan出版社出版英译本。
3月
26日 作《去远方》,收《拒绝合唱》第三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4月
9日 作《画家和他的妻子》,收《拒绝合唱》第三辑。
5月
26日 作《记住历史,记住苦难——从几本知青回忆录想到的(一)》,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31日 作《痛苦的相同与不同——从几本知青回忆录想到的(二)》,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中篇小说《黑白》初刊《上海文学》1993年第3期。
6月
22日 作《经久耐读的福克纳》,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27日 作《生命的歌哭》,写于太原家中,系在台北40-90年代华文小说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初刊《山西文学》1994年第5期,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7月
26日 作《关于〈旧址〉的问答——笔答梁丽芳教授》,初刊《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6期,收《拒绝合唱》第四辑。注:梁丽芳博士Laifong Leung ,女,加拿大亚尔伯达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 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
27日 作《错乱的角色》,1994年4月18日增改。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9月
参加瑞典大使馆欢迎马悦然的宴会。第四次见到汪曾祺。
1994年
1月
应台湾《中国时报》之邀赴台北参加“40-90年代两岸三边华文小说研讨会”,共6天。和汪曾祺同去,第五次见面。共邀三人,另为莫言。
16日 作《那样好的阳光》;3月4日作《走出堂皇》;3月7日作《无言之美》、《骄傲与尴尬》。 上四文总题为《走进台北》,初刊《收获》1994年第3期。收《拒绝合唱》第一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3月
22日 作《留下的,留不下的》,初刊《读书》1994年第8期。收《传说之死》作为“代跋”,又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4月
12日 作《被剥夺与被掩饰的》,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13日 作《要么都高举,要么都下跪?》,收《拒绝合唱》第四辑。
14日 作《拒绝合唱》,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5月
18日 作《等待小说》,6月21日增改。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6月
19日 作《永失“故居”——托尔斯泰的另一种启示》,收《拒绝合唱》第一辑、《谁的人类》第一辑。
在北京参加法国大使馆协办的中法作家座谈会。第六次见到汪曾祺。
8月
小说集《传说之死》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出版,列该社“《跨世纪文丛》第三辑”第一种。全书约265千字,共收“厚土系列”小说九组19篇:之一《锄禾》《古老峪》,之二《选贼》《眼石》《看山》 ,之三《合坟》《假婚》,之四《秋语》《送葬》,之五《同行》《送家亲》,之六《驮炭》《喝水——!》,之七《篝火》《好汉》《天上有块云》,之八《青石涧》,之九《二龙戏珠》《古墙》(1989年版《厚土》中无《天上有块云》《古墙》);另有中篇小说三篇:《传说之死》《黑白》《北京有个金太阳》。书前有《李锐小传》、陈骏涛《《跨世纪文丛》缘起》、谢冕《总序:跨世纪的机缘》,书后有李锐《留下的,留不下的(代跋)》,成一《不是选择——李锐印象(代跋之二)》及《附录:李锐主要作品目录》。
9月
3日 作《走进自己的风景——赵际滦现代水墨画联想》,收《拒绝合唱》第五辑。
10月
15日 完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初刊《收获》1995第1期。
11月
21日作《神话破灭之后的获得与悲哀》,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29日、30日 作《虚无之海,精神之塔——对鲁迅先生的自白》,初刊《上海文学》1995年第3期。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12月
13日 傍晚作《漂流的故事》。1995年3月5日增改。初刊《读书》1995年第8期。评蒋韵小说集《失传的游戏》。收《拒绝合唱》第二辑,题为《漂流的故事——为蒋韵将来的书而序》。
26日 作《手抄的第一本书》,收《拒绝合唱》第三辑。
1995年
3月
2日 作《李洁非印象》,初刊《当代作家评邸?995年第3期“作家论作家”专栏。
作《重新叙述的故事》,初刊《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创作谈”。5月改,9月15日再增写一句。收《无风之树》,题《重新叙述的故事——代后记》(后属“1995年3月写,5月、9月增写,96年1月在增写。”)。又收《拒绝合唱》第二辑,收《谁的人类》第四辑,改题为《人的故事》。
5月
21日 作《谁的人类?》,初刊《上海文学》。收《拒绝合唱》第四辑、《谁的人类》第二辑。
8月
7日 作《拒绝合唱·前言》,8日增改,9日再增改,27日又增改。收《拒绝合唱》,又删去开头部分收《谁的人类》第三辑,题为《我的选择——散文集<拒绝合唱>自序》。
9月
25日 作《终于过了青春期的美国》。初刊《天涯》1996年第2期“作家立场:作家四人谈:关于中国与西方文化”。收《拒绝合唱》第五辑,《谁的人类》第三辑。
12月
在北京天桥宾馆为首届《大家》文学奖评审投票。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汪曾祺。
1996年
3月
第一本随笔集《拒绝合唱》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出版,列为该社“智者心语丛书”第三种。其余为:陈思和《写在子夜》、张汝伦《坚持理想》、王彬彬《死在路上》、谢泳《旧人旧事》、张新颖《歧路荒草》。全书约173千字,共收文章51篇,又前言一篇,分为五辑:1。阅读世界,4篇;2。讲完故事以后,8篇;3。私人影集,8篇;4。生命的歌哭,19篇;5。风雨入窗,12篇。其中有39篇又收入《谁的人类》。
5月
5日 完成长篇小说《万里无云——行走的群山》(日期后属“下午 于文革浩劫发生三十周年之际写于太原。”)。初刊《钟山》1997年第1期。
6月
长篇小说《无风之树》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出版,列该社“九月丛书”第二种,其余为《欲望的旗帜》《许三观卖血记》《四十而立》。全书约120千字。后有《重新叙述的故事——代后记》。
7月
4日 作《无言者的悲哀》。初刊《天涯》1996年第5期。收《谁的人类》第二辑。又收刘智峰主编《中国观察系列·道德中国》第七辑“拷问良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9月
6日 作《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三则》,至11日定稿,初刊《上海文学》1997年第1期“‘写作与本土中国’笔谈”。收《万里无云》作“代后记”,又收《谁的人类》第四辑。
10月
1日、2日 作《为了不再忘却的纪念》,初刊《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专题。收《谁的人类》第二辑。
1997年
1月
7日 作《旷日持久的煎熬》,下午三时完稿,九日改,十一日再增写,二月四日再改。初刊《读书》1997年第5期。评《马桥词典》。收《谁的人类》第四辑,题《旷日持久的煎熬——〈马桥词典〉的启示》。
长篇小说《万里无云——行走的群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出版,系该社“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系列”之一种。全书约125千字。后有《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三则(代后记)》。
5月
16日 午夜,从朋友的电话得知汪曾祺去世。
日 与李国涛联名向汪曾祺所在的北京京剧院拍一封唁电。
26日 从太原赶到北京。
27日 与李陀、何志云、史铁生四人在次日官办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之前到友谊医院向遗体告别。在此见到汪友林斤澜、汪女汪朝及作家余华。
8月
18日 作《生活在“别处”?》,初刊《读书》1997年第11期“短长书”。
11月
8日 作《另一种纪念》。湘西归来,写于太原,二十日改定。初刊《读书》1998年第2期。谈沈从文。收《谁的人类》第二辑,题《另一种纪念碑》。
1998年
4月
9日 作《我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再谈语言自觉的意义》。初刊《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李锐评论小辑”。开头及1、2节略删后收《谁的人类》第四辑,题《我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再谈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二)》。
11月
2日 作《“白话”以后怎样?——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三)》,3日改定。初刊《上海文学》1999年第2期“思想笔记”。收《谁的人类》第四辑。
12月
3日 作《新文化的生死劫》。21、24日增改,1999年1月17日改定于太原。初刊《读书》1999年第6期。谈《1948:天地玄黄》。收《谁的人类》第四辑,题《新文化的生死劫——读〈1948:天地玄黄〉》。
《语言自觉的意义》发表于《天涯》1998年第6期。收《谁的人类》第四辑。
1999年
4月
21日 作《一个“人”的遭遇》,8月2日补写于太原。初刊《天涯》2000年第2期“作家立场”。收《谁的人类》第一辑。《散文》海外版2002年第4期转载。
9月
1日 作《文学的权力与等级》。系为2000年3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学:继往与创新”研讨会所写的发言稿。初刊《北京文学》2000年第7期。
10月
3日 作《被简化的语言》。谈《尤利西斯》。初刊《读书》2000年第3期。名署“(山西)李锐”,盖将别于“北京李锐”也。
《来到绿洲》初刊《天涯》1999年第5期“文学·刘亮程散文专辑”后之“推荐与研讨”。收《谁的人类》第二辑。
11月
28日 作《网络时代的方言》,12月15日改定。初刊《读书》2000年第4期。名署“(山西)李锐”。
12月
受《星洲日报》之邀赴马来西亚参加“花踪文学奖”评奖活动,并在摈城、新山等地演讲。
2000年
3月
作《看透这个“时代”》,收入《谁的人类》作为“代序”。
5月
14日 作《厚土》的《再版序》,收2000年版《厚土》。
月
作《现代汉语的“现代化”困境——从〈马桥词典〉的词条谈起》,初刊《上海文学》2000年第5期“思想笔记”。
9月 第二本随笔集《谁的人类——李锐散文随笔精品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春)出版。全书约307千字,共收文章79篇,序一篇。分为四辑:1。穿越时空的旅行,17篇;2。生命的歌哭,26篇;3。拒绝合唱,20篇;4。双向的煎熬,16篇。其中有39篇已收入《拒绝合唱》。此书2001年9月第二次印刷时改名为《谁的人类——双向煎熬的中国文学》,列牧歌主编“九十年代思想散文丛书”第九种,自序前又添加牧歌《与“狼”共舞(序)》,装祯设计由鲍昆改为蒋宏工作室,样式有变,内文与前版全同。
小说集《厚土》新一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出版。全书约148千字,共收小说18篇,较《传说之死》中少《古墙》。书前有《自序》《再版序》,后有《生命的报偿》《一种自觉》。
2001年
1月
20日 作《告别北京》。系为王春林评论文集《思想在人生边上》所作的“代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文后属“庚午(辰?)年腊月二十六写。辛巳年正月初三改定,公元2001年1月,于太原”。
23日 作《相信自己》,收李锐主编“涨潮丛书”各卷之首作“代总序”。本丛书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太原)2001年9月出版,共收15位作家的八部中短篇小说集和八部长篇小说,即成一《千山》,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莫言《天堂蒜薹之歌》,马原《上下都很平坦》,蒋子丹《黑颜色》,韩少功《领袖之死》,史铁生《钟声》,阎连科《耙耧天歌》,迟子建《树下》,叶兆言《花煞》,方方《都市谣言》,张承志《西省暗杀考》《金草地》等。
5月
24日 下午完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第一稿,11月27日清晨改定于太原家中。初刊《收获》2002年第1期。
6月
17日 作《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7月2日改定。初刊《读书》2001年第10期。评成一小说《白银谷》。2001年在《读书》上发文仅此一篇。
7月
24日 作《春色何必看临家——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浅议当代汉语的主体性》,2002年1月1日改定于太原。初刊《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小说家讲坛”。
8月
15日 作《被克隆的眼睛》,10月5日改定于太原。系2001年12月4日在瑞典文学院所作演讲的底稿。初刊《天涯》2002年第2期“作家立场·作家演讲词小辑”,同时刊于《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小说家讲坛”。
25日 作《本来该有的自信》,10月5日改定于太原。2001年12月8日在马来西亚所作演讲的底稿。初刊《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小说家讲坛”。收《银城故事》作“代前言”。
9月
16日 作《文体沧桑》。初刊《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长篇小说文体笔谈”。同时刊《天涯》2001年第6期“作家立场”。
10月
小说集《北京有个金太阳》由时代文艺出版社(长春)出版,列该社“中国小说五十强(1978—2000)”第二辑第九种(以姓氏笔画为序,即总第19种)。全书字数未标,共收小说11篇:《北京有个金太阳》《黑白》《传说之死》《古墙》《红房子》《运河风》六个中篇及“厚土”五篇即《看山》《合坟》《锄禾》《青石涧》《二龙戏珠》。书前《重返亲历的小说现场——<中国小说五十强>序》及《谁的人类(代序)》。封面折页有作者小传。该丛书推选委员会由谢冕、王蒙、哄子诚、孟繁华、陈晓明、李洁非六人组成。
12月
4日 因参加诺贝尔奖百年庆典,在瑞典文学院举办的“目击者文学”研讨会上发表演讲《被克隆的眼睛》。
8日 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会议上发表演讲《本来该有的自信》。
2002年
2月
9日 因《上海文学》“经典回顾”之约而作短篇自述,刊《上海文学》2002年第4期封二。
3月
8日 作《傍晚的炊烟》(“农历壬午年正月二十五 西元2002年3月8日灯下,15日改定于太原。”)评邸玉超小说集《西沙浒》。初刊《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关注”。
《天涯》2002年第2期“研究与批评”栏发表许斌《李锐谈<银城故事>》。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小说家讲坛”发表李锐的三篇演讲词,“文学对话录”发表李锐、王尧的对话《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对话时间在李赴瑞典前)。
4月
25日 作《谓我何求》,27日改定于太原。初刊《读书》2002年第9期“著译者言”。系为台湾一方出版社版《万里无云》而作。(西元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写,二十七改定于太原。)
5月
长篇小说《银城故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出版,列该社“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第一种。全书约140千字。书千有作者简介、手迹、出版说明及《本来该有的自信——代前言》,书后有《<银城故事>访谈——代后记》,系作者与《收获》杂志编辑钟红朋的对话(后属“2002年1月12日写,2月14日改定于太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