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我们需要“明白”的国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9 10:5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我们需要“明白”的国学
  李怡 1966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鲁迅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等。人物素描:赵和平

  以“国学”为名义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

  笔记观点:

  “传统文化”仍需接受“现代”考验

  刚刚过去的2010年有太多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建设,“物质”诸如住房,“精神”则似乎属于“国学”。201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时传来“国学”教育的朗朗书声,记忆犹新的还包括:企业管理的“智慧”、莘莘学子的励志、长寿之道、养生休闲,林林总总,莫不与“国学”息息相关。以“国学”的名义真可以护佑我们的一生?从治病救人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抵抗西方文化入侵到弘扬失落的古老文明?从幼儿园的第一课到MBA?

  在忙碌了一年之后,我们在年关岁尾听到了另外的声音。《山东商报》12月30日消息: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接着,又有复旦教授严正指出,不加分别的国学教育无法让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当然,复杂的网络也出现了复杂的猜测:山东教育厅此举莫非是为了“推销”自编的“传统文化教材”?无论这一消息“背后”的故事还有多少,至少也是传达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所谓“传统文化”依然需要接受“现代”的考验,“国学”本身也亟待从内容到形式上获得刷新。

  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国学”之出现,反映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保存传统文化的强烈意愿,但这样的保存同时又具有现代世界的思路与眼光,正如第一个开办国学讲习会、倡导国学的章太炎先生所意识到的那样:“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在这里,章太炎对“国学”的重视和他对世界形势与时代特征的把握同样地重要。正因为如此,当年太炎先生国学弟子中,赫然屹立着新文化运动的几员大将与学人: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今天的人们常常以“国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动辄将国学的弘扬、文化的复兴联系到“五四”的所谓偏激与破坏,殊不知恰恰是五四一代开创的“现代”文化让国学真正具有了走向世界的可能,也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国故”的整理。“国学”之所以能够在现代意义上成为“学”,就是因为它已经参与了现代文明的建构,不再是“古老”典籍的简单继承。当然,如今那种痴迷于故纸堆的迂阔之士并不多见,倒是“国学”的形式化、时尚化大行其道。“学者”明星化、“学术”利益化、“学习”表演化、“学位”官僚化,总之,以“国学”为名义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现象正在流行,从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对中国传统学术坚实、质朴、谨严精神的莫大讽刺。

  鲁迅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鲁迅是五四新文化的旗帜,也是现代国学的发扬者,因为他对“当务之急”有着切实的感受,是“明白人”做着“新国学”。2011的我们,不就需要这样的“明白”,这样的“新国学”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51 , Processed in 0.08288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