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92|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2 18: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开卷语

必要的交代

这是一本很危险的书。我深深地知道,僵化的作文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一本很必要的书。我清楚地明白,语文教师多么迫切地需要“作文训练系统”。

一个语文教师想要教好作文,必须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教师恰恰要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也正是把语文教师看成“具有系统作文知识的人”,才提醒语文教师,写作知识的教学要精要,不能把你肚子里的“系统知识”当成作文教学本身。

遗憾的是,每次说起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的作文知识,无数的语文老师问,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系统的作文知识有哪些。无数没有作文知识系统的语文老师,拿着语文教师资格证,教着语文。当年我这样做语文老师,如今很多年轻人也这样做语文老师。其中的尴尬与无奈我感同身受。很多的语文老师说,管老师,你写本书,我一定买来读。那刻,我发下愿心,要整理“系统的作文知识”。整理中我发觉,光有作文知识不行,作文知识要转化为作文训练,一个个可以拿来“用”的训练,才能对语文老师产生更直接的帮助。

于是有了这本书。身边的一线语文老师看了初稿,说,有了它,我会教作文了。

这是我所欣慰的,也是我所担忧的。

语文教师按着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来“教”作文,麻烦会有多大,我心知肚明。老师们希望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列或系统,是他们脑子里的作文知识、作文训练,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这本小书,我希望它能对老师们的作文教学产生好的效益。良好的愿望有时会带来恶劣的后果。训练的序列化,几乎将无可抵挡地带来训练的机械化。没有序列的日子里,混乱之中,还能杀出几棵“无师自通”的“好苗”;有序的“僵化”训练,会把所有的苗子,都“教”成一棵棵没有任何前景的“老苗”。

学生写作上的技法训练,应如周一贯先生讲的,“热烈的创作状态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给学生点一下,拨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熊熊燃烧,他们想写、愿写,有一种迫切写好的愿望,这个时候,技巧训练水到渠成了。凡是读过《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老师都知道,我的作文教学已经完成了作文兴趣的激活、作文意志的磨练,完成了作文动力系统的构建。《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也就成为我的作文教学研究,继续深入的一种必然。

我这样一个“实践研究”的序,与马正平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本身是个概念,是个“虚无”,它需要依附在一些“写作因子”上,才成其为能力。这些“写作因子”按序排列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也就是说,写作兴趣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写作意志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写作技能,在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之后。

我担忧的正在于此:语文老师还没有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和期待,就进行一步步的训练。

要是你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要是你还没有使学生产生作文技能的“获得性”需要,那么,您可以把这本书放一放,您可以先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按照拳法的套路去打架的人,一定是鼻青脸肿的那位。为把“序列化”带来的“僵化”的恶果,降低到最低点,我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作前指导”后移到“作后讲评”。学生写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提出学生作文里的“亮点”,大家一起学;指出学生作文里有“缺点”,大家一起改,一起练。这就是我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它“先号脉”——研读学生作文,“再下药”——进行相关训练,我以为,这样的训练,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能接近、乃至达到“绿色无公害”。

您研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亮点”或“缺点”,却不知道怎样训练或指导,那么,您不妨打开这本《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从中寻找匹配的“训练”,如此“用”下来,您会发现,您的实际训练的“序”,和书中表达的“序”,不一样,那我要深深地感谢您,您所做的,正是我所期望的。第二轮带班,您会发现,它和您第一轮使用的“序”,又不一样,那我要恭喜您,您所做的,正是大师格罗培斯的“无序之序”。

当年,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完工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径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好的方案。某日,格罗培斯突然要求工作人员:“撒上草籽,提前开放”。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格罗培斯让人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妙处在于,顺从游人的“实际需求”,走的是“无序之序”。“作后讲评”的作文训练,它的妙处也在于此。以“说话力”来说,您发现学生的作文,缺少丰富的对话,提示语简陋,说话句的形式单一,您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取病例,再结合书中的知识点、训练点,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小学生作文常见病”来说,里面例举的各种“病”,只是“书”的写作的例子;教学中,您一定要用所您教学生作文中的病例,学生才有挠痒之快、切肤之痛。

啰嗦一遍,书中的“序”,是为写“书”而设的“序”,它是“死”的,实际的教学是“活”的,哪个内容先教、哪个内容后教,哪几节先教、哪几节后教,都需要老师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此话实在多余,就此打住。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41:55 | 只看该作者
■戴了放大镜“看”动作

英国某个医学院里,一位教授正在上课。“瓶里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有时候,光靠机器的分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亲自去尝一尝。”说罢,教授用手指蘸了蘸糖尿病人的尿,并把手指放到嘴里。教授要求所有的男女学生都这样做。学生们愁眉苦脸,他们知道,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还很容易传染上糖尿病。几个学生勉强照办了,并一致报告“尿”有甜味。

教授笑着问大家:“我这样要求你们是为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为了让我们知道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教授大笑起来:“不对。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你们要观察细节。你们如果细心的话,应该看到,我伸进‘尿’里的是中指,舔的却是食指,而你们谁都没有看出来。”

教授说,幸好那不是“尿”,而是“糖水”,要不然,你们岂不要被传染上糖尿病了?

同学们听得嘘唏不已。

关注细节,才能做得比别人出色。有一本商业管理的畅销书,叫《细节决定成败》。你想要成功,一定要关注细节。写作文也如此,细节决定作文的成败。你的细节写得好,你的作文肯定棒。

我拿出一根针,穿起线来。

我把线头放到嘴里咬了一下,散了的线头并在了一起,对准针眼穿过去。线穿得不顺利,总偏。线头又散了,再放到嘴里咬。如此几次,终于穿过去了。

请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细节”。

大甲看到了我对准针眼,手有点抖动;小乙看到了我咬线头,嘴唇抿得很紧;阿丙看到我拇指和食指捏线头,很轻;丁丁看到我将针和线移得离眼睛远一点,好像太近了,眼都酸了……

动作上的“细”,表面来说,是眼睛看出来的,其实不是,靠你的心。没有一颗“细心”,你戴上天文望远镜,照样看不到细节,照样只有一句“管老师穿针线,穿了几次,终于穿进去了”。

细节,不靠“放大镜”,靠你一颗“心”,细心的“心”。你的视力好,不一定能看到细节。关键,你把的“心”放进去,才有细节,才有细节的感受,才有作文的精彩。

大家都分到了一段线,没有针。学生用一根线,模仿我的动作。

写前,我提醒大家,穿针线里,有许多的小动作,不要全写,只要选几个;太多,会拖沓、啰嗦。

请看大甲的片段:

管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线头,把线头塞到嘴里,嘴唇轻轻抿了一下,取出来一看,线头还有点分叉,又塞到嘴里。这次,他的嘴唇使劲抿了几次,似乎不把那分叉的线头抿到一块,誓不罢休。终于,线头并到了一起,头上的线,尖尖的,细细的,一定能穿过针眼。管老师左手拿针,右手捏线,对准针眼,左手轻微地晃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静下心来,啊,穿过去了,穿过去了。管老师的右手放下线头,准备去接穿过针眼的那一头的线,谁知,拿针的左手一抖,线掉了下来,哈哈,管老师白干了……



要你来教这位小朋友,怎么教他改作文?我出示:

下午,我和哥哥到了乡下,姨妈问:“你吃不吃苹果?”我说不吃。姨妈又问哥哥吃不吃,哥哥说不吃。姨妈说:“你们不吃我只好自己吃掉了!”

爸爸说:“你们两个来个吃苹果比赛吧?”

我三口就把苹果吃完了,哥哥这么大的人,还没有我吃的快呢?我觉得吃苹果这个比赛很好玩。

“‘我’的三口,要一口一口地写,这三口写细致了,读的人才觉得好。”大甲抓住了核心的“动作点”。

“哥哥的‘吃相’和我的‘吃相’不一样,哥哥比我慢,比我斯文,要写出两个人不一样的‘吃’。”戊中从“人”的个性,谈“人”的动作。

“起先,‘我’不想吃苹果,比赛了,吃得那么快,‘我’心里的想法的改变,也要好好地写。”丁丁不局限于“动作”了。作文,不大可能专门写一个动作,动作、说话、表情、内心的想法,常常混合在一起。

人有遗忘的本能。动作上的“细节”,我们会遗忘,一句有意思的话,一个有意思的表情,当时记得清楚,回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怎么办?列夫·托尔斯泰有一个记住细节的好经验: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身边带着笔和纸,随时记录,这,几乎是任何一位想写好作文、走向作家的必由之路。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40:24 | 只看该作者
■选准“动作点”

“人的情感,能用语言来表达,”我转向梳着可爱小辫的丁丁,说,“我喜欢你。”

大家都笑了。

“人的感情,也能用表情来表达,”我冲戊中微笑,“你从老师的微笑里,听到了什么话?”

“我觉得老师很和蔼,也很喜欢我们。”

“人的感情,也能用动作来表达,”我走到阿丙身边,摸了摸他的头,问大甲,“你从我的动作里,听到了什么话?”

“老师很亲切,很喜欢阿丙。”

动作,不只是“动一下”,动作里有感情。写作文,你要清楚,整篇作文,你要传递什么感情。跟“这份”感情有关的动作,要用力写,细致写;跟“这份”感情,没什么关系的动作,可以一笔带过,可以省略不写。

课文《三顾茅庐》里,有这么一段话: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轻轻敲门”“不要惊醒”“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候”“快步走进草堂”等短语,我加了红线。

大家很快想起来,这些动作,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对人才的渴望。与整篇文章的“中心”,一致。



我对阿丙使了个眼色:

阿丙不舒服,趴在桌上。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手心,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再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他的额头上。

这一串动作里,传递的是什么感情?

大甲说,老师对阿丙的关心。

就这一细节来说,跟“关心”有关的,要细致写、用力写,才能把动作里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感染读者,才是好作文。

学生安静地写。写不下去的动作,在位子上,学列夫·若尔斯泰,模拟刚才的一幕。

丁丁写好了:

阿丙趴在桌上,萎靡不振。管老师见了,快步走过去,伸出左手,轻轻托起阿丙的右手;又伸出右手,贴着阿丙的左手,贴了一会儿,拿开,不放心地将手放在了阿丙的额头上。阿丙可能真的发烧了,你看,管老师居然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了他的额头上,完了,阿丙发大烧了,上帝保佑。

要是下次,我发烧了,管老师也这么“贴”一下,我一定好了一大半。阿丙,你是不是呢?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讲了个小故事:

2002年1月,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选手雷德拉和桑托罗正与另一对选手布特和克莱芒,紧张地进行着男双半决赛。忽然,球场的上空飞进一只小鸟,不偏不倚,正好被雷德拉的一记势回球击中。

这时,令全球亿万观众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准备接球的布特看到小鸟落地,马上扔掉球拍,迅速跑到小鸟坠落的地方,眼见小鸟命己归西,他双膝跪下,手划十字,送上祷告。

要你将这一幕,写成一篇作文,你要写好哪个动作?

“写好布特的‘跪’和‘祷告’。”大甲一言中的,选得很准。写动作,第一,要能选准“动作点”。

两个动作,或许只有十来秒钟,然而,写的文字,要读上几十秒,乃至一两分钟。这就是“细节”。写不出,没关系,用列夫·托尔斯泰的法子,学着跪一跪,祷告一下,一定能写。

人,一天到晚的动作,实在太多,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抓住“动作点”,着力写能传递“情感”的动作。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7:52 | 只看该作者
■丢掉“笼统性”动作

我出示: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跑的呢?”“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喝的呢?”

大家都当一回猪八戒,跑到“河边”,“喝水”。教室里热闹极了,来回做了两三遍,找到感觉了,丁丁来了一句: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这一改,多有意思。写作文,不能用笼统的话,要用一个又一个的小动作,形成一连串“动”的画面,这才是本领。



我拿起讲台上的一本书,翻到某个地方,看了起来。

刚才,我做了什么动作?

“管老师拿了本书,翻到自己爱看的地方,看了起来。”阿丙的回答,又落到“简单”里去了。丁丁跑出来“救”阿丙:“管老师,你刚才翻书的动作很有趣,是这样的……”

丁丁一时说不上来,拿起书,学着我的样子,做了起来。

写作的难,难就难在,明知道是这个样子,却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先看学兄们的片段:

管老师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夹住书的右上角,拎了过来,左手掌托住书,左手的大拇指扣住封面;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底下的手指轻轻一拱,拇指在书的边缘轻轻一撇,书哗哗地滑动着,又渐渐慢了下来,慢镜头似的,一张,一张地晃过去。到某一页,右手拇指往里一挑,一按,左手拇指熟练地卡在中间,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翻书的动作,连标点,学兄写了156个字。大家念了一遍,我再念一遍,学生听写,再对照原文,补上遗漏的地方。



有一次,托尔斯泰娅听到爸爸的书房里有狗叫声,跑过去一看,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边爬边叫。原来,小说里要写到一条狗,父亲一时找不到“狗”的感觉,学着狗爬啊,叫啊叫,寻找感觉。

托尔斯泰娅的父亲,就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他写的。

底下,忙着学“狗叫”的戊中、小乙,安静了。

一个大作家,为了把“狗”的动作写好,居然学着狗的样子爬、叫。哪天你写作文,写到某个动作,写不下去,写不细致,有法宝,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我请戊中玩“yo-yo”之“核子震荡”,不过五六秒。大家说没看清楚,戊中又玩了一遍。

丁丁还是觉得没清楚。

生活中的动作,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你写到那个动作,那动作早消失了,一般,也不可能把那个人找来,给你单独表演。怎么办?列入·托尔斯泰的法子,派用场了。

全体起立,学做“核子震荡”。

“我没带yo-yo呀。”小乙没领会我的意思。

不是真学。真学,三天五天也不一定能像戊中那么玩得溜。空手,学着戊中的样子做。戊中在上面做,大家在下面空手学。跟着一做,很多细节出来了。空手的“核子震荡”,做了三次,心里有底了,有数了:

“线要把线套在右手的食指上。”

“右手握住yo-yo球,往后扬一下,再往前投出去。”

“左手的食指插过去,同时,右手向前一推。”

“这根线,正好卡在yo-yo球的凹槽里。”

你说、我说,几秒钟的动作,隐藏着那么多的小动作。请看大甲写的:

戊中从容地把线绕好,套在右手食指上,握紧悠悠球,手向上微微一扬,再用力往下掷去。伴随着“嘶嘶”声,悠悠球横在了空中。恰在这时,戊中左手食指迅速插到线的后面,向前一推,触及线的一刹那,飞快往上挑抛,右手随之往下划着弧线,归回原处,线竟然神奇地镶到了悠悠球的凹槽里。

戊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炸弹,稍微不留神,它就会“啪”地一声爆炸。仿佛魔术师般,进行着一场你追我赶的“接力赛”,右手替换到左手,当右手成功抵达,左手再次“奔”下去,我都看呆了。

速度越来越快,戊中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我们也随着他的神情而越来越紧张。又见,悠悠球位于两根线之间的中上方。戊中轻轻一抖,悠悠球便听话地在两线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儿从这根线荡到那根线,一会儿又从那根线蹦到这根线。

大甲写了三百多字,她的作文丢掉了“笼统性”的动作,细腻起来。大家一个一个地找片段里的“动作”,那一个一个容易忽略的“动作”,大甲的笔,一一将它们揪出来了。

我请大甲读第二节,其他同学判断:一,是不是写yo-yo球的;二,是不是动作。大甲读后,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写yo-yo球的,有很多句子不是写动作的,而是写自己的感受。

我说,这一段特别好。写动作,不可能离不开“内心的感受”。一个一个的动作,好比齿轮,齿轮转起来,需要轮滑油。感受,好比轮滑油。没有感受,纯粹的动作,“齿轮”转不起来,会烧掉的。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7:18 | 只看该作者
■丢掉“笼统性”动作

我出示: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跑的呢?”“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喝的呢?”

大家都当一回猪八戒,跑到“河边”,“喝水”。教室里热闹极了,来回做了两三遍,找到感觉了,丁丁来了一句: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这一改,多有意思。写作文,不能用笼统的话,要用一个又一个的小动作,形成一连串“动”的画面,这才是本领。



我拿起讲台上的一本书,翻到某个地方,看了起来。

刚才,我做了什么动作?

“管老师拿了本书,翻到自己爱看的地方,看了起来。”阿丙的回答,又落到“简单”里去了。丁丁跑出来“救”阿丙:“管老师,你刚才翻书的动作很有趣,是这样的……”

丁丁一时说不上来,拿起书,学着我的样子,做了起来。

写作的难,难就难在,明知道是这个样子,却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先看学兄们的片段:

管老师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夹住书的右上角,拎了过来,左手掌托住书,左手的大拇指扣住封面;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底下的手指轻轻一拱,拇指在书的边缘轻轻一撇,书哗哗地滑动着,又渐渐慢了下来,慢镜头似的,一张,一张地晃过去。到某一页,右手拇指往里一挑,一按,左手拇指熟练地卡在中间,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翻书的动作,连标点,学兄写了156个字。大家念了一遍,我再念一遍,学生听写,再对照原文,补上遗漏的地方。



有一次,托尔斯泰娅听到爸爸的书房里有狗叫声,跑过去一看,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边爬边叫。原来,小说里要写到一条狗,父亲一时找不到“狗”的感觉,学着狗爬啊,叫啊叫,寻找感觉。

托尔斯泰娅的父亲,就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他写的。

底下,忙着学“狗叫”的戊中、小乙,安静了。

一个大作家,为了把“狗”的动作写好,居然学着狗的样子爬、叫。哪天你写作文,写到某个动作,写不下去,写不细致,有法宝,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我请戊中玩“yo-yo”之“核子震荡”,不过五六秒。大家说没看清楚,戊中又玩了一遍。

丁丁还是觉得没清楚。

生活中的动作,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你写到那个动作,那动作早消失了,一般,也不可能把那个人找来,给你单独表演。怎么办?列入·托尔斯泰的法子,派用场了。

全体起立,学做“核子震荡”。

“我没带yo-yo呀。”小乙没领会我的意思。

不是真学。真学,三天五天也不一定能像戊中那么玩得溜。空手,学着戊中的样子做。戊中在上面做,大家在下面空手学。跟着一做,很多细节出来了。空手的“核子震荡”,做了三次,心里有底了,有数了:

“线要把线套在右手的食指上。”

“右手握住yo-yo球,往后扬一下,再往前投出去。”

“左手的食指插过去,同时,右手向前一推。”

“这根线,正好卡在yo-yo球的凹槽里。”

你说、我说,几秒钟的动作,隐藏着那么多的小动作。请看大甲写的:

戊中从容地把线绕好,套在右手食指上,握紧悠悠球,手向上微微一扬,再用力往下掷去。伴随着“嘶嘶”声,悠悠球横在了空中。恰在这时,戊中左手食指迅速插到线的后面,向前一推,触及线的一刹那,飞快往上挑抛,右手随之往下划着弧线,归回原处,线竟然神奇地镶到了悠悠球的凹槽里。

戊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炸弹,稍微不留神,它就会“啪”地一声爆炸。仿佛魔术师般,进行着一场你追我赶的“接力赛”,右手替换到左手,当右手成功抵达,左手再次“奔”下去,我都看呆了。

速度越来越快,戊中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我们也随着他的神情而越来越紧张。又见,悠悠球位于两根线之间的中上方。戊中轻轻一抖,悠悠球便听话地在两线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儿从这根线荡到那根线,一会儿又从那根线蹦到这根线。

大甲写了三百多字,她的作文丢掉了“笼统性”的动作,细腻起来。大家一个一个地找片段里的“动作”,那一个一个容易忽略的“动作”,大甲的笔,一一将它们揪出来了。

我请大甲读第二节,其他同学判断:一,是不是写yo-yo球的;二,是不是动作。大甲读后,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写yo-yo球的,有很多句子不是写动作的,而是写自己的感受。

我说,这一段特别好。写动作,不可能离不开“内心的感受”。一个一个的动作,好比齿轮,齿轮转起来,需要轮滑油。感受,好比轮滑油。没有感受,纯粹的动作,“齿轮”转不起来,会烧掉的。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5:20 | 只看该作者
■“直述”和“转述”

课文《金蝉脱壳》第一节:

我最爱捉蝉。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叔叔们说了什么话?

大甲猜:叔叔们大概说了“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大甲改:

叔叔们说:“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大家被问倒了。

我讲解,带双引号,显得隆重,重要。课文主要写金蝉怎样脱壳的,以及脱壳后的变化,重点不在这里,不需要带双引号的写法。



课文《变色龙》的结尾:

朋加沙告诉我们,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碰到。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

朋加沙大概说了什么话?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小乙改:

朋加沙告诉大家:“变色龙数量不错,难得碰到。”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戊中说:课文主要写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朋加沙的话,不是重点,不需要那么隆重,不需要带双引号。

——这种不带双引号的说话句,叫转述句。带双引号的,叫直叙句。



课文《穷人》的结尾: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这里也是结尾,为什么还要用双引号的说话句?

丁丁忽闪着眼睛,闪出道儿来了:“桑娜的这句话,很重要,直到这时,渔夫和读者才知道结果。”对,一般而言,结尾还用直接的说话句,这话一定很重要,意味深长。

“而且,这个结尾,好像没有完,还有话。”阿丙补充的,也很有分量。

我让大家《爱之链》的结尾,它的结尾也是带双引号的说话句,与《穷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我和大甲一粒一粒地吃,这样吃太慢了,我提出来,一把一把地吃,大甲说:“好的。”

小乙的《搞笑吃石榴》,大甲的话,要不要双引号。

大甲是当事人,她发言,这里不用带双引号。作文主要写怎么“吃”石榴,这个“好吧”,不重要。可以改为,大甲说好吧。

这是最省力的一种。有其他改法吗?

小乙改为:大甲答应了。

丁丁改为:大甲点了点头。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他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真的,”一旁帮忙的小乙逗他,“吃一个让我们看看吧。”只见戊中慢慢地拿起一支深蓝色的粉笔,做了一个要吃的动作。

阿丙的《“吃”粉笔》,戊中跟大家说的话,要不要用双引号?

大甲认为“要”。那是“吃”粉笔的重要起因,不能轻飘飘地过去。没有双引号,感觉不出重要。

怎么改?

小乙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大甲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转过来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阿丙也改了: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眼珠子一转,不好,出什么鬼点子了,果然,你听:“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这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有篇课文《暖流》,第二节有这么一段话: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王辉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江主席问王辉:“《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读过吗?”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改为直接说话句: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这篇课文突出的是江主席,为什么江主席的话,不用直接的说话句,以显示重要呢?”我把眼睛转向大甲和丁丁,她们的眼神告诉我:不知道。

只好我揭晓谜底了:这一段话,江主席说了三次,王辉说了一次,四次说话句,连接在一起,太多,太紧了,这里“转述”一下,给太密的说话句,一个“空白”。看起来舒服,读起来页舒服,尽管意思一样。

读课文、课外书,注意哪里是转述句,哪里是直接的说话句,经常注意,猜能成为“说话句”的高手。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4: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语与“文   气”

说话句,难在“提示语”。提示语,难在哪里用,哪里不用;哪里放前面好,哪里放后面好,或放中间好。那是一种感觉,文气感。

我随手找了《蜡笔小新》片段,只播前一分钟:

小新见一小女孩买三轮车,也想买。妈妈不肯。小新威胁妈妈,不买,他跟小女孩的妈妈回家。妈妈只好给他买了。

动画里的对话,我都印好了,只有“说话的内容”,没有提示语: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                                

走,回家。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

你要是不跟我买,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我给你买。

丁丁一下子猜中了我的鬼把戏——添提示语。

戊中拿起笔,要添。我说,不急,再看一遍,好的提示语,要写人的表情、动作、神态,以及事态的发展。

看了两遍,同桌合作,添提示语。阿丙忍不住问:“有些地方,能不添提示语吗?”

我说“全部添”。

添后,阿丙重申他的看法,有些地方不用添提示语,添了,反而不顺,很拗口。

大甲、小乙、丁丁、戊中也点头附和。

要的正是这效果,——试错,作文教学也需要。我出示: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白杨》的片段,以前没感觉,这次读,大家觉得真好,真顺,不拗口。奥妙在哪里?

第一句,提示语在中间;第二句,提示语在前;第三句,省略提示语;第四、五句,提示语在后,第六句,提示语在前。

丁丁领悟了其中的奥秘:提示语的前、后、中、无,交替使用。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片段,提示语,一个在中间,一个在前面,你能看出什么名堂来?

大甲看出来了:“父亲的话比较长,提示语放中间,一分为二,读起来就很轻松,也容易读明白。前面的话是结果,后面的话是为什么骂法布尔是个‘可恶的小傻瓜’。”

“父亲的责骂刚结束,母亲‘厉声地责备’跟上,读的人就能觉得法布尔被骂得很惨。提示语放在前面,突出了‘厉声地责备’。”阿丙有了自己的新发现。

提示语,“用”,“不用”,用前、用后、用中间,要琢磨,这叫用心,用心了,才能写一次有一次的进步。我指了指大家刚添加的提示语,把自己认为不需要的提示语,删掉,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中间,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前面或后面,好好琢磨其中的奥秘。

大甲和小乙改得不错,投影出来,供大家比照: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一位小女孩看中了那辆漂亮的三轮车,缠着妈妈买,生怕妈妈不同意,几乎要挤出眼泪来,哭着喊,“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漂亮妈妈没办法了,一口连声答应,“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小女孩的哭声吸引了小新,小新也很喜欢那辆三轮车。

“走,回家。”小新正看得出神,妈妈大声叫他。

“小新,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 ,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妈妈果然厉害,先发制人,“ 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妈妈一下看穿了小新的把戏,“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妈妈不理小新的装可怜。

“你要是不跟我买,”小新看了那位漂亮的阿姨一眼,横下一条心,“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妈妈彻底败下阵来,“我给你买。”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3: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说话的内容”

“说话的内容”也有讲究,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品味、学识等等。

(1)“我好好喜欢哦!”

(2)“我超级喜欢的!”

(3)“我也喜欢。”

一般来说,7岁的孩子会说第一句。17岁的少年会说第二句。70岁的老人会说第三句。

(1)“哎呀,这球打得太好了,绝了,我还从没有看到这样的进球!神!”

(2)“漂亮!”

(3)“真他妈打得好!”

(4)“怎一个‘好’字了得!”

同一个意思,能说会道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斯文的人和粗鲁的人,不一样。第一句,人,比较能说;第二句,说话人,比较节制、简练;第三句,比较粗鲁;第四句,比较斯文。

(1)“这年头,钱越来越难挣了。”

(2)“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很多行业受到冲击。”

上面,哪句农民说的,哪句经济学家说的?戊中一下辨了出来。凭什么?凭说话的内容要和人物的学识、身份相吻合。

说话句,我把训练的重点,放提示语上。

小学生作文,一般写自己身上的事。人的耳朵不是录音机,人的眼睛也不是摄像机,不可能将“人”说的话,照搬到作文中来;写的时候,要凭印象,将“人”说的话,做适当的调整、改动。然而,自己经历的事,文中的“人”真说过类似的话,只要你忠实于那“人”的原意,一般不会“人”“话”不吻。

平日说的话,有很多重复、不干净,写到作文里,最要注意“说话的简洁”。名模古晨上《快乐大本营》,里面她有一段话:

然后她就摔到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人说话,容易不连贯,容易用“然后”“那么”“先、接着、最后”之类,以缓冲思维。写到作文里去,“然后”“那么”之类,要过滤掉。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我再说一遍,永康路商业街的新华书店,再往东走,路口右转,也就是往南,一百米就是。记住,六点到啊。

电话里,人说的话,会消失。为了让人记住,打电话要重复,重复说怎么走,重复说“六点”。要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需要,写下来,只要如此: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

不需要重复怎么走,重复“六点”,文字可以“重复”地读,“再说一遍”之类,啰嗦了。除非,你为了表现电话那头的人,是个啰嗦的人,或者对“童童”特关心,怕她一不留神,没记住。

把生活中、课堂上的话录下来,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再将啰嗦的、重复的话,变成干净的、简洁的文字。这个练习好操作,能经常操作,意义却不一般。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2: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语形式的微妙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提示语在前,一般地,它强调提示语里的话,强调“停下脚步”。

“我数一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

说的话在前,一般地,“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一些。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在中间,一般地,突出前面的说话内容,也使得前后的意思,得到了区分。

我把第三句变化了一下:

“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

大甲答:说话的内容在前,强调了马小跳说的话。

我又变了一下: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小乙答:提示语在前面,突出马小跳怎么“说”的,“说”之前做了什么。

提示语有这些细微的变化,谁能把握住它的细微,谁就是高手。上次,看了《第一朵杏花》中的对话,省略了提示语。有个同学,给它加了提示语。我出示: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问道。

小女孩急忙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看着小女孩说:“什么时候?”

“刚才。”小女孩赶快回答。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笑眯眯地问。

小女孩爽快地回答:“是。”

一朗读,一对比,学生发现了,没有提示语,对话紧凑,不拖沓,显出“人”急切的心情。提示语,“用”还是“不用”,也有讲究。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各自为一节的,句子短,段落短,读起来很轻松,既突出了说话的内容,也突出了提示语中的内容。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丁丁一点就通,发言:这个形式,既突出了马小跳的“瞪”,也突出了他说的“你不能去”’。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都得到了强调。

五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作用的细微变化如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的话。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使得对话流畅,急切等。

第五种,提示语和说话内容各独立一节,既强调了提示语,也突出了说话的内容。

写作中,几种形式要交替使用,只有交替使用,才有灵活,灵动,读起来才“气顺”。我下发文章《军神》,学生重点感受其中的对话。

(1)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

(2)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字?”

(3)“刘大川。”

(4)“干什么的?”

(5)“邮局职员。”

(6)“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1)句,提示语在前,强调诊所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含有尊重、尊敬之意。要是将提示语放后面,那就强调了被土匪打伤,急切地要求医生给自己看病。

(2)(3)(4)(5)句,没有提示语,简洁、干脆;好的医生应是干净、利索、果断的,军神刘伯承也是干净、利索、果断的。

(6)句,有人当面撒谎,一般会很不高兴,沃克医生只是“有些不悦”,必须要加以说明。中间有了提示语,稍作停顿,语气舒缓了,沃克医生的宽容,也传递得充分了。

此外,沃克医生的两处说话有提示,也表明了这里的主角是沃克医生。

提示语在前、在中间,没有提示语,三者交替使用,语气很顺,提示语用还是不用,用前还是用后、用中间,要考虑读起来是否“顺口”“顺气”,是否连贯,紧凑。

山水画里,总有“空白”;书法里,也总有“空白”。

“这叫‘计白当黑’。”阿丙跟小城里的书法老师,学了五年,自然明白。

绘画、书法、写作,都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作文里,对话多了,要想办法省略一些提示语,那省略,正是“计白当黑”之妙。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18:31:39 | 只看该作者
■不带“说”字的提示语

王老师火了:“作业到现在还没完成,你居然,还有心思打篮球!”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人!”我狠狠地跺了一下脚,转身走了。

好的说话句,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上的“话”,有“立体感”。

人说话,多少会有肢体语言,平时不注意,肢体语言溜走了。我们说“不”,会“摇摇头”、“摆摆手”,活狠狠地看对方一眼;我们说“是”,会“点点头”、做个“OK指”;“赞扬”别人,会面带笑容,翘起大拇指;愤恨、生气,眉头皱紧,或握紧拳头。人紧张了,手足无措了,习惯摸鼻子、摸下巴、拽衣襟……

小乙笑着揭大甲的老底:“大甲紧张的时候,会使劲吸鼻涕。”

大甲羞了,也揭小乙的老底:“小乙紧张的时候,腿肚子会抽筋。”

阿丙报料,陈老师有个口头禅,一堂课不知道要说多少个“我们说,我们说”。

一想起陈老师的“我们说”,大家笑了起来。我把手食指放在嘴上,说:“嘘,别说话,安静。”

“用我刚才的话、动作,说一个说话句,注意,提示语不能有‘说’字。”

学生一时没回过神来,我再显了一遍,大家才恍然大悟。

丁丁说: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嘘,别说话,安静。”

“有声音,有动作,有画面,充满立体感。”趁此,复习了几种形式的提示语,“谁能将提示语放后面?”

戊中说:

“嘘,别说话,安静。”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阿丙说:

“嘘,”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别说话,安静。”

“还有一种,提示语和说的话,都独立一节,”我在黑板上写道: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嘘,别说话,安静。”

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吓,镇定、平静、慌张、无所谓,等等。

单单“喜”,有很多种“喜”;单单“哀”,有很多种“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深藏不露的人的“怒”,脸上可能很淡,你看不大出来;胸无城府的人的“怒”,可能把脸都气歪了。

表情作提示语,也很精彩。

我拿起一个作业本,表演:“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

大甲答:

“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管老师一脸的大惊小怪。

我盯着小乙,表演:“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

小乙答:

“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管老师一脸严肃,死盯了我好一会儿。

大甲演,小乙说句子;小乙演,大甲说句子。戊中演,阿丙说句子;阿丙演,戊中说句子。一转眼,快下课了。

小学里的作文,大都写故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写故事,要想使故事有声有色,你要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要想使说话句精彩,要思考,能不能不用“说”字,能不能用别的字,能不能用“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这一想,你进步了,这一变,你有水平了。

几乎每一本童书,都以精彩的对话,赢得小读者的喜爱。读课外书,注意对话,更要注意提示语,下月的“班级读书推荐会”的主题:精彩的对话,精彩的提示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5:39 , Processed in 0.1277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