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误读:阅读教学的新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5 19:2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误读:阅读教学的新宠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潘新和



         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论视界下,对文学作品与一些实用类文章的阅读,都是可以而且必须误读!误读是通向自由想象、情思创新的必由之路。

        误读,有别于错读。错读是由于不具备解读某一文本的基本素养所致,错读的发生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而误读则不同,它是一种原创的发现,或是有意识地对正读的偏离,是在文本指涉范围内的意义的滑动、引申。误读是一种解读智慧。

        误读是人的言语生命特性,是一种天赋、本能。从孩提时代开始,人就在误读着所面对的世界。创造欲、想象力愈强的人,误读的程度愈高。误读是走向创造的预演和前奏。作家刘晓鸥说:“儿时体弱,气管炎和肠炎总是折磨着我。出去与人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是不会占优势的。但我很快在另一领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就是讲故事。……经我叙述的经典小说,都是走样的,特别是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问题上,我最反感作者把其中的一方写‘死’了,而是‘拨乱反正’,让书中的‘他’与‘她’历尽苦难,美满团圆。我从不喜欢老老实实复述一个故事。那时我并不知道,那便是我创作欲的最初的体现。”刘先生以自己的言语生命的成长经历,阐明了一个值得语文教师深刻反思的道理,这就是阅读,不应片面地要求学生“正确”或“准确”地识记,有些学生不忠实于原意的即兴发挥,也许胜过老老实实地复述。因为,这恰恰表明了他们具有想象与创造的天赋。

        误读,不是因为解构主义者先提出了这个概念,才有了这种阅读行为。而是先有了这种阅读行为,才形成这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观念。它是人的一种自发、自然的言语创造行为,解构主义只不过是对这一言语实践的总结。

        误读是人的一种宝贵天赋。人在阅读之后所作的“转述”或解读,个人体验与想象的成分越多,越有言语创造的天分。孩子们把读过的故事加以改造,或删改了故事情节、细节,或增加了一些人物,或改变了原有的故事结局……这就是创作的萌芽,是文学潜能的展示,是言语生命的自然流露。因此,我不赞成在阅读反应上对学生作统一要求。以往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作原封不动的“复述”,这是把人当作录音机了。充其量检验的是“再现”的能力。如果有的学生按原样复述,连细节都没有遗漏,这自然不错(记忆力强);有的作概要的复述,省去了很多次要的内容,也很好(能筛选信息);有的作添油加醋的发挥,几乎面目全非,也同样很好(想象力强、心灵自由)。创造性解读,体现的是“表现”的能力。人的言语思维和潜能是不一样的,对阅读内容有不同的反应是正常的,应该顺应言语生命的自然欲求,顺应言语天性、野性、个性,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言语优势尽量展示出来。

        语文教师应重建阅读观念。要把阅读(除了少数的应用文)视为再创造。让学生尽情地“胡编乱造”“狗尾续貂”“张冠李戴”“节外生枝”,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从幼稚到成熟,从不自觉到自觉,这是言语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对具有创造性因素的误读,教师应给予满腔热情的嘉赏与尊宠。

        激活误读,阅读教学将荡漾着灵性与悟性的生命涟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7:40 , Processed in 0.08730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