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大利亚大学校训:一部高等教育沿革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30 17:4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澳大利亚大学校训:一部高等教育沿革史

2011年05月17日  作者:何雪莲   来源:科学时报

  □何雪莲

  “重要的是弄清事物本质”:知识自足

  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西澳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昆士兰大学,都是仿照19世纪英国大学模式建立,甚至在其章程中指出学位授予条件参照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标准。受英国学术自由和学者自治理念影响,澳大利亚各州议会通过大学法案,将大学视为独立法人实体,赋予大学很高的自治权,如拥有资产,享有管理和投资的权力;拥有决定授予终身学者的权力;制定预算、决定课程、开展研究、人事安排、校长遴选、招收学生、学位授予的权力等等。这使大学超然于社会之外,大学研究和教学很少迎合学生、政府、社会等利益主体。

  这种超然在校训上体现为忠于知识本身:八校校训无一不是对知识的追求,对学习的讴歌,对古典大学的礼赞。莫纳什大学校名取自澳大利亚一战中杰出的军事将领约翰·莫纳什,其校训为“学无止境”,源自佛罗伦萨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在别人夸赞其不朽作品时,他如是作答。据莫纳什大学门户网站的解释,该校训捕捉了约翰·莫纳什之所以杰出的本质,同时也传达了莫纳什大学的精神。

  也有的校训出处无从考证。如昆士兰大学从1910年开始设计校训和校徽,1911年出现了各种体现神圣学术理想的拉丁隽语,其中却找不到现在的校训。1936年相关记载写道:“很不幸,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此校训的缘起。”20世纪80年代早期,相关文献搜索也徒劳无功,后人猜测,昆士兰大学以牛津、剑桥的理念和实践为摹本,因此采用拉丁隽语的形式,而其含义“学海无涯苦作舟”,反映了要对昆士兰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所作为的理念。笔者估计,此猜测更多是当代人的想象或强加,因为在20世纪早期,澳大利亚大学的精神气质与服务社会经济是格格不入的。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过渡时期的高教理念体现于1965年马丁报告:大学是国家文化和公民社会的缔造者,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公平和提升入学率;大学作为公立机构,办学经费理应完全由国家政府提供。这与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政策一脉相承,与英国保持了一致。在1960年~1975年间产生的大学,主要是6所以创新为兴学宗旨的学府,它们组成创新研究大学联盟。

  这6所大学都有特长学科,运作模式相仿,于主要城市与卫星城镇内拥有多座校区,它们既不像八校联盟那么超然世外,也不像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的大学那样务实入世,是澳洲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学,前承古典大学理念,后启大学企业精神。

  创新研究大学联盟校训沿袭了八校联盟校训的旨趣——忠于知识和学习,但其表达方式不是直接讴歌,而是转换成精练的隐喻形式。如拉筹伯大学以维多利亚州首位统治者的名字命名,校训“Qui cherche trouve”原为法文,是拉筹伯家族的家训。据解释,拉筹伯大学的目标是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校训“只要寻觅,必有所获”最好体现了此目标,拉筹伯大学一直以来孜孜践行此校训精神。

  詹姆斯库克大学的前身是昆士兰大学的一个学院,其校训由昆士兰大学的英语文学教授罗宾逊1962年提议,1963年被采纳。1970年詹姆斯库克大学成立,该学院并入新大学,1971年12月13日,大学理事会确认沿用该校训。“光芒日益增长”,该校训可以视为隐喻意义上的求知和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17:43:49 | 只看该作者
“敢于标新立异”:自我认同

  新生代大学大多是彻底经过新自由主义洗礼之后的大学,它们深化了入世务实的风格。其校训显示,知识已经彻底从本体论转向工具论:知识本身没有自足价值,知识的目的在于提高生活之品质。

  西悉尼大学校训是“为生活注入知识”,据该大学校长解释,这意味着在一个急速变动的时代,提供相关课程,使学习学术知识与提高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校训则略去了“知识”字眼,直接就是“生活之品质”。阳光海岸大学的校训“五星级教育,五星级生活”,更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知识工具论,其卖点是教育,但广告词却是生活,类似于某种品牌推广。

  新生代大学校训一个更加引人注目的特色是对创新的追求。南昆士兰大学(“通过学习更新思想”)、南十字星大学(“辟思之新径”)、维多利亚大学(“思维新学府”)、堪培拉大学(“新才智”),其校训无一不在强调一个“新”字,巴拉瑞特大学校训“敢于标新立异”更是一语道破其实质。

  这一大学校训集群意味深长。此前,无论是知识自足式校训,还是入世务实之校训,几乎还是以英国为风向标,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趋“新”校训,则有放开手脚、自立门户之意,不仅是后起大学的自我标榜(新生代大学往往教学方式新颖灵活),也是突破英国大学模式、开启新局面的宣言。

  大学校训趋“新”暗合了澳大利亚整个国家的取向。今日的澳大利亚,不仅是一个地理和国家概念,也是一个愿景和希望。“白澳”政策已于20世纪60年代寿终正寝,70年代以来奉行的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澳大利亚终于承认了自己多元混血的出身,致力于鼓励各少数民族传承自己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到“澳大利亚人”身份中去。

  近20年来,澳大利亚大学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直追英国,颇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教育出口已发展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产业,仅次于煤矿与铁矿出口。据经合组织2006年的统计数据,私人经费来源占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达52.4%,仅次于智利、韩国、日本和美国,排名全球第5位。2003年的尼尔森报告旨在加速高等教育私有化、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减少政府对大学的控制。该报告明确指出,大学要从以往依赖政府经费投入转为积极寻求资金来源,在自由市场中开展竞争。这意味着把新自由主义贯彻到底,但也许就在此过程中,澳洲大学将获得某种独一无二的特色,正如其独一无二的动植物一样。

  澳洲也不追随美国。在澳大利亚,影响大学的是联邦政府,州政府的影响力很小。经过1989年合并,澳大利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教格局:大学共不到40所,几乎都是综合性,绝大多数是公立且相对同质化,没有正式的分层。在全球大学都学习美国大学分权和多样化之际,澳大利亚却反其道行之,但这没有妨碍澳大利亚大学在国际上的口碑,同时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全球都堪称独一无二。

  就澳大利亚大学的自我认同还可再举两个小例证:于1994年成立的巴拉瑞特大学,校名取自土著语,意为“安息之地”;1994年南十字星大学成立,这是直接以南十字星命名的大学,在20世纪末,南十字星与外省心态关系甚小,更多是彰显个性和民族性,是澳洲人的自信增强,国族认同高涨,人人忙着找寻澳大利亚人身份的脚注。

  自我认同意味着没有模式,意味着摸索前行。目前澳大利亚所有大学都可以被称为“企业化大学”,所有大学都经历着重新适应或者改变的过程。大学本身的伦理文化正在消解,政府左右大学,而市场力量左右政府行为。西澳大学校长德里克指出:“短期市场压力导致一种狭隘、职业化的教育,如何平衡课程是对我们的一大挑战;我们的校训是寻求智慧,而不是寻求培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新世纪坚持这一信条。”这显示在新时代找准定位并非易事,其中伴随不断的权衡和抗争。

  2010年,也就是悉尼大学建校150周年之后,悉尼大学做出惊人之举,把源自英国的拉丁文校训从校徽中撤下,相关调研和设计斥资75万元,另斥资50万元,用于制作横幅和街边标志灯等物品。据悉尼大学外联部主任解释,悉尼大学过于依赖古旧传承,需要一些“更为大胆、充满活力和更具现代气息”的东西。作为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大学,悉尼大学此举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可以将之解读为澳洲大学试图超越英国外省定势,试图寻找自我认同之路的时代宣言。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17:41:49 | 只看该作者
 “面向真实世界之大学”:入世务实

  澳洲大学校训气质真正发生转折,出现在科技大学联盟校训上。科技大学联盟成员都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正是新自由主义在全球风行的时期。早在80年代初,撒切尔和里根就引“新自由主义”为国策,英国也因此启动了激烈的教育市场化改革,1988年通过《教育改革法》,1992年通过《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更是明确要求英国教育完全转向市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步调基本与英国一致,自1989年起,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88 年道金斯报告开启了这一巨变:高教政策重点从入学率、公平转向效率、问责,强调大学应通过吸引留学生和开设课程班等途径促进国家GDP增长,大学的身份逐渐转变为支持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之促进者。

  此改革意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大学开始收取学费,留学教育成为澳洲第三大服务贸易产业。大学整体精神气质为之一变。自此,商业化、企业化和管理主义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词汇。竞争无所不在,以往定期接受政府供养的历史彻底终结,大学必须不断关心自己的入学率、教学质量、科研表现,以获得更多的竞争性资金;大学逐渐蜕变为营利性组织,成为政府经济创收的重要手段。1997年《终身学习》报告问世,再度强化高等教育的企业逻辑,市场化这根弦拉得越来越紧,大学之间就生源、资金、声誉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改革的另一结果,是机构合并,高级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高级学院的前身是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只负责本科水平的教学工作。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类似学院合并。1989年的合并则是大刀阔斧,全澳70余所大学或学院被整合重组为39所大学,双轨(大学—学院)转为单轨(大学)。

  合并的结果,是大学与学院杂交,同时升格了一批学院为大学。于1986年以后成立的5所大学体现了这一转变。

  这5所以实用著称的大学于1995年组成科技大学联盟,学生人数占全澳大学生总数的20%;其中工程系学生占28%,建筑系学生占45%。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一系列文件,都提到高科技工业与大学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反复强调工业与大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到1992年,澳大利亚大学从工业界吸收的研究经费已经达到7740万澳元,而当时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的投资(不包括竞争性研究拨款)只有7000万澳元。

  科技大学联盟应势而生,其成员大学的共同特点是重视职业和工业技术教育,将研究经费投入商学、资讯学、建筑学、环保学、工程学及护理学方面,重视教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务求毕业生切合产业界及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大学联盟的校训开始呈现务实和服务社会倾向,这一倾向可以“面向真实世界之大学”一语蔽之。此语为昆士兰科技大学校训,该校训意味着大学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就业,以及将研究投入使用以增进社会利益。

  1991年成立的南澳大学,校训为“传授专业,创造并应用知识,服务公众”,可被视为“面向真实世界之大学”之具象化。其他大学,如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技艺之手,知性之脑”)、悉尼科技大学(“思考,改变,行动”)的校训,都有鲜明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只有科廷科技大学的校训诗意尚存,该大学以战时首相约翰·科廷的名字命名。1932年,约翰·科廷在论述大学之用的文章中写道:“伟大之大学应一往直前,过去不过是更伟大未来之预备。”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廷科技大学发展迅猛,从培养本科生扩展到培养博士生,其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大学。“一往直前”,这句取自科廷的短语,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为大学校训,体现创一流的雄心。

  相比八校联盟和创新研究大学联盟,科技大学联盟校训的一大变化是从仅注重知识、学习、头脑到兼重技艺和行动,从超然世外转向入世务实。这是澳洲大学校训的趋向之一,是新自由主义高教政策的必然结果。澳洲大学校训的分类,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志,大抵是越往后,大学越是倾向于走出象牙塔,越是与真实社会之经济、文化紧密关联。新生代大学10所成员大学多成立于1990年后,其校训在继续沿袭务实入世风格的同时,还大力倡导新思维,高调张扬自我认同,这是澳洲大学校训的趋向之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2:00 , Processed in 0.0654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