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诗文阅读 赏析 训练[孝感高中胡成佳先生注析/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6 08: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  学  诗  文
阅读•赏析•训练

《论语》六则

•题解•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论,读lún,选择)散文集,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二十篇。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人的话,也有弟子间相互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的言论。内容广泛,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哲学、道德、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书中称曾子(名参)、有子(名若)为“子”,有人推断,书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据师授编辑的。
《论语》在散文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特点是文字精炼,用意深远,富于哲理性。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的整理工作。他整理了《诗》《书》《礼》《乐》等文化典籍,修订了鲁史《春秋》。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奠定了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论语六则》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等篇。讲的是学者和教者应取的态度、方法以及个人修养问题。其所总结的许多经验,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直到今天都还有普遍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汲取。

原文分则注释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yuè)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夫子”,可译为“先生”。《论语》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    ②学:学习书本上的或口头传授的知识。这里指学习礼、乐、射、御四门课。    而:连词,连接两项动作行为,表示其时间先后紧密相承,可译为“然后”。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或温习)。时,名词,作“习”的状语。 之,代词,它,指代所学的知识。    ③不亦……乎: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其中的“亦”意义较虚,一般可译为“不是……吗”。 说:同“悦”,愉快。    ④朋:志同道合的人。旧说,指同门弟子,即同学为朋。 自:介词,从。    ⑤人:旁称,别人。  不知:不了解。知,了解。后面省略了宾语“已”。  而:转接连词,但、却。  愠:恼怒、怨恨。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是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是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恨他,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这一则是《论语•学而》的第一章。讲的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问题。方法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它,要跟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琢磨。修养是,应明确寻求知识,培养品德,并不是要人家说好,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恼恨别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②。”
【注释】①温:动词,温习。 故:形容词,旧。这里活用为名词。表示旧的知识。作宾语。 而:顺接连词,不译。  新:形容词,与“故”相对,活用为名词。指新的知识。    ②可以:动词性短语。可,能愿动词,相当于今天的“可以”;以,介词,凭借,后面省略了指代“温故而知新”的代词宾语“之”。 矣:语气词,表示预期出现新情况。可译作“了”。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当老师了。”

这一则是《论语•为政》的第十一章。讲的是求学贵在有心得,要能从旧知识中获得新体会。我们今天常说的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即源于此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①;思而不学则殆(dài)②。”
【注释】①而:表轻微转折的连词,却。 思:思考。 则:表结果关系的连词,就。 罔:迷惑貌。    ②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是《论语•为政》的第十五章。讲的是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既要学,又要思。否则,就学不到东西,阐明了读书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贡(gòng)问曰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子曰:“敏而好(hào)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谓之‘文’也⑤。”

【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善于辞令,经商致富,又参与政治,在鲁国和卫国做过官。    ②孔文子:名圉(yǔ),卫国的大夫,死后给他定的谥(shì)号是“文”这一美谥。   何以:介宾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以”之前。  谓之:宋人朱熹把它看成同“之谓”一样,是一个固定结构。他说:“谓之。名之也。”“谓之”相当于“称之为”或“把它叫做”。一说,“谓”与“之文”组成动宾结构。谓,动词,称做、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之”与“文”是动词“谓”的双宾语。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与“何”相应,表疑问。    ③敏:敏捷:引申为机智。 而:顺接连词,可不译,或译为“又”。   ④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⑤是以:连词,是由介宾结构“以是”发展而来的,表示结果,相当于“因此”。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解释语气。

【译文】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称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灵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给他一个‘文’的谥号。”

这一则是《论语•公冶长》的第十四章。讲的是学习应抱的积极态度。孔子就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zhì)之①,学而不厌②,诲(huì)人不倦③,何有于我哉④?”
【注释】①默:默默地,有“沉静专心”的意思,作“识”的状语。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示偏正关系,可译为“地”。 识:动词,记。 之:代词,指学习所得。    ②而:顺接连词,不译。 厌:动词,满足。    ③诲:动词,教导。 倦:疲倦。    ④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何有,即“有何”“有什么”。哉,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习的东西,刻苦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顾疲倦。这三方面我能有哪一样呢!”

这一则是《论语•述而》的第二章。讲的是对学和教应持的正确态度:求学应专心致志,永不厌倦;任教要耐心细致,不顾疲倦。事实上,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但他却说:“何有于我哉?”可见其何等自谦。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③,其不善者而改之④。”

【注释】①三:是虚指,并非确指“三”,等于说“几”。  行:行走、走路。    ②师:老师、值得学习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之”之类,即“在其中”之意。    ③择:选择。  其:代词,他们的。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者:表示“……的方面”。  而:顺接连词,不译。       从:跟随,引申为依从,这里有“效法”的意思。  之:代词,代“其善者”。    ④不善者:不好的方面。 改:改正,克服。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我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引为鉴戒。”

这一则是《论语•述而》的第二十二章。讲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
发表于 2011-6-8 11:15:21 |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1-6-7 08:09:2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28 02:14 , Processed in 0.07371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