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豪苏东坡与辨才结下不解茶缘
作者 : 杨亚军
北宋元四年(1089年),文学家、嘉进士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太守,常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辨才。元七年(1092年),朝廷召苏轼回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为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在离开杭州前,苏轼再一次去龙井寿圣院拜访辨才。因二人情谊深厚,在煮茗论道间,话缘投机千句少,不觉天色已晚,于是苏氏夜宿寿圣院,次日才与辨才依依相别。辨才也因情忘了自己所订送客不过溪的规定,送客过了归隐桥,步下风篁岭,才依依惜别。事后,二人还以诗相和。苏东坡诗唱道: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唯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日后,辨才也和诗一首给苏东坡,诗云:
政暇去旌旗,策杖访林邱。
人惟尚求旧,况悲蒲柳秋。
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
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
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岗头。
湖山一目尽,万象掌中游。
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
过溪虽犯戒,兹意亦风流。
自惟日老病,当期安养游。
愿公归庙堂,用慰天下忧。
诗中充分表达了二位至友“煮茗款道论”、“永记二老游”的难舍难分的情结。后来,辨才还在老龙井旁建亭,以示纪念。后人称它为“过溪亭”,也称“二老亭”;并把辨才送苏东坡过溪经过的归隐桥,称之为“二老桥”。
后人为辨才建塔造祠,传为佳话
北宋元八年(1093年),辨才圆寂于龙井寿圣院,弟子为他在寿圣院旁的山坡上,建立辨才墓塔,以便后人参谒。北宋散文家、官拜尚书右丞相的苏东坡之弟苏辙,亲自作墓志铭。时任扬州太守的苏东坡,亲写奠文。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南北西东,江海虽殊,其至则同。虽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
由于辨才与赵、苏东坡在寿圣院内,有过以茶会友的感人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为此,南宋时,还在寿圣院增设了“三贤祠”,供奉辨才、赵和苏东坡三人塑像,让人们瞻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