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觅茶识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1 11:0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觅茶识人生



   

    杜丹妮/文

    从小就未对茶钟情过,每次口渴之时,看见父亲杯子里的茶水,也只是咕隆咕隆的一阵牛饮,全无闻茶香,观茶色等复杂但颇具用心的品茶工序。而对于茶的初步味觉印象是微苦但不涩,至于嗅觉方面的茶香便是淡淡的青草味。我想如果“茶圣”陆羽在品茶之初也如我一样的感觉,大概就不会写出闻名于世的《茶经》了,可见我和茶相识之时缘分浅薄。

    后来,渐渐的长大,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虽比不上古人进京赶考为求功名的艰辛,但也比不上在家时的悠闲自在。好在认识了一群各具特色的朋友,而其中便有一位学茶专业的同性好友。对于茶的喜爱,倒不是因为这位朋友向我传授茶知识,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喝到了她亲手泡的柠檬红茶。当时,我整个的味觉神经全被唤醒了,那绝不是那些用精美的杯子而里面却装着充满了糖精的柠檬红茶可以比拟的。没有冰块,也没有冷藏过,但是那茶却自然的渗出一丝清凉。我自然向朋友请教了泡此茶的工序,倒也不复杂,只需将新鲜柠檬切片,取其中3片挤出汁水备用。然后取一红茶的茶包,用300毫升的沸水浸泡3分钟,取出茶包,倒入事先准备的柠檬汁,也可依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的方糖,以增加茶的甜味,待其自然冷却即可。后来我也曾尝试着泡此茶,但是始终不及朋友泡的味道,看来想泡出好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时间,分量的把握都是需要积累才可拿捏准确的。

    于是,对于茶的热情由于我差强人意的处女作而锐减不少。今年9月中旬,室友给了我一包她家乡的铁观音。我随心泡了喝,茶香倒也清新。于是,兴冲冲地跑到那位朋友面前,问此茶如何。朋友说,好的铁观音应是绿叶红壤边。我看了一下杯中的茶,寥寥几片是绿叶红壤的,顿觉失望。也突然意识到,茶的博大精深,实非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便可学有所成的,这当然也符合所有学习的自然定理。

    尽管对茶的认识依旧是连皮毛都没有,但这中间的曲曲折折识茶之路也并非徒劳,起码,我知道了祁门红茶,金毛猴红茶,金观音。知道了,红茶是温润的茶饮,适合女性在天寒之时饮用,有健脾养胃的功效。金观音是乌龙茶的一种,茶香浓郁清新,且茶味平和,不似毛尖的苦涩。

    其实,品茶也并非什么高深的文化享受,如果视其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饮茶也只是和喝水没什么两样。毕竟茶的最初功效应该是解人之渴,而不是附庸风雅。所以,自娱自乐也罢,用心品味也好,总之,茶与人,应是浑然天成的。细想想,第一泡的茶,茶香浓郁,茶味浑厚,茶色深沉,像极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锋芒毕露。茶叶浮浮沉沉,倒像是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全无定数。但是随着茶叶二泡,三泡以后,茶水的味道,茶香都渐渐的转淡,但是茶叶却稳稳的沉在了杯底。那是另一种味道,仿佛人生,在经历了无数的生活磨练之后,才可明白无为,无争也是一种境界。淡淡的,也不似初泡时的气味逼人,一切都趋于缓和。最后,一并将茶叶茶水倒掉,不留一丝痕迹,是否那句亘古不变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这个道理?原本以为是这样的,但是那满屋子淡淡的清香,还有杯子上斑驳的茶印都在诉说着一份记忆,一段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7:09 , Processed in 0.1224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