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语文教学观(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1 21:4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语文教学观(1)
                                                   洪镇涛
   
    语感的教学法——语文教育之法道,派生法。语文教育本体论派生出语感教学法;语感教学法服从和服务于语文教育本体论。
   语感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文本,直面语言
     为什么要立足文本、直面语言呢?这是由该教学(阅读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它不同于成人的阅读。成人的阅读,或为了搜集处理信息,或为了研究问题,或为了消遣,或为了学习,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则不然,它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是有严格的规定的要求的。它基本上属于学习性的阅读,接受性的阅读。基于语文课程的负担的独特任务,中小学生的课堂阅读,应该是中小学生吸纳语词、语料,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良好语感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阅读教学理所当然的应该立足文本,深入文本;不能对文本浅尝辄止,更不能把文本抛在一边。但文本包含内容和形式,涉及思想、情感、知识、语言等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狠抓本体,直面语言。
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让学生了解文本中写了些什么内容;第二个层次,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这些内容的(即文章的构建);第三个层次,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内容的。第一个层次是必要的步骤,但并非是教学目的。在这个层次上尽量作简洁处理。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对内容的理解上。理解上的某些障碍,老师可以直接帮助学生解决,用不着都让学生思考、讨论,非得从学生口里问出来不可。第二、三两个层次特别是第三个层次,是学生表达的,是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还可以简化为抓两件事。第一件,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了解内容,领会主旨,了解布局,把握思路。第二件,指导学生深入到语言里头去,品味范文语言运用之妙,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要做到立足文本,直面语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相关材料的引进
   一篇课文,相关的材料很多,如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文章的社会影响,相关评论等等,要不要引进呢?我认为,凡是对学习课文语言没有直接影响的,一律不引进;确实对学习课文语言有直接影响的,也要慎重引进,点到为止,不可贪多,要坚决杜绝大量引进相关材料的作法。
    2、关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中适当地、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明确,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教学中也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且,弄得不好,还有负作用。
    运用多媒体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把思惟的结果凝固化。比如说,对文章的结构,人物的评价,主旨的归纳等等,事先做为结论,储存于课件之中,到时候,按钮一按,展示给学生,强迫学生接受,此前学生思考、讨论的意见,都不算数。这不仅没有起到辅助作用,相反成了捆绑师生思惟的绳索。第二种偏向是,用视听形象代替语言形象,以对视听形象的感受,代替对语言形象的感受。如有人教《林黛玉进贾府》,放映电影《红楼梦》中的相关段落;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放映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段落。这种作法,表面上看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有助于语文教学;实际上,它是有害于语文教学的。因为它脱离了文本,抛弃了语言形象,剥夺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钝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觉。
视听形象是不能代替语文形象的。比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中鲁提辖打镇关西三拳的描写非常精彩,把第一拳打下的结果,比作是“开了个油酱铺”,从嗅觉角度写的。把第二拳打下的结果,比作是“开了个彩帛铺”,从视觉角度写的。把第三拳打下去的结果,比作是全堂水陆道场,从听觉角度写,写得痛快淋漓。像这样惩治恶人,非常解恨。如果以视听形象来代替,放录相,只看见鲁提辖打了三拳,打得狠,打得过瘾,怎么也品味不到文本中对三拳描写的那种语言,它代替不了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再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一句“大雪下得正紧”,历来评论家都认为这个“紧”字用得好。如果以视觉形象来代替,那么,屏幕上就是在下大雪,有什么“紧”不紧的。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语言的形象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作品再创作的空间。一旦用视觉形象指实了,反而索然无味。人们读了《红楼梦》,心里都有了林黛玉的形象,很美好。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换成看电影或电视剧,原来林黛玉就是陈晓旭那个模样,一米六左右高,下巴有点尖,眼睛有点吊,脸色有点苍白,你会感到很失望的。
    3、关于文本内容的直观演示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一点表演朗读是可以的,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在小学,有点直观演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也可利用课外活动,表演课本剧。但直观演示不能在课堂上滥用。
    如有一年,全国省会城市语文教学大奖赛在某个大城市举办。有位老师教《装在套子里的人》,上课,起立,坐下。突然从教室门口走进一个人,那是五月份,这人竟然穿了一件长棉袍,载了一顶能捂住耳朵的大棉帽,还载了个大口罩和一副墨镜,教室的人都吃了一惊。老师问:“你从哪里来?”来人答:“我从俄罗斯来。”老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来人又答:“我叫别里科夫”。大家都看着他们两个人对话,对了两分钟的话,才让那人脱掉衣服、帽子、口罩和墨镜,原来是一名学生装扮的课本中的人物。这简直是一场闹剧。
   再如在同一次教学大奖赛上,有位老师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个扮林冲,一个扮陆虞候的情景。表演什么呢?表演林冲杀死陆虞侯的情景。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根木棍交给“林冲”,要学生去刺杀“陆虞侯”。作为评委的我捏了一把汗,我想这糟了,如果表演到位了,“林冲”一棍剌去,不就把“陆虞候”刺伤了吗?幸好老师没能把“林冲”的阶级仇恨调动起来,“林冲”嘻皮笑脸地把棍子晃动了一下,“陆虞候”就倒下去了。表演得很轻松,并无危险。这同样是一场闹剧,与学习语言毫不相干。
    4、关于课的导入
    “导入”的观念,来自凯洛夫教育学的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①组织教学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③讲授新课④巩固新课⑤布置作业)。这个课堂教学结构,是由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组成的。学习新知识之前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很有好处。但是,对于从本质上来讲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的语文教学来说,“导入”并非是必要的环节。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与前后课文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如果说,为了创造一定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偶而来一点课引子,原也无可厚非。如果不问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地规定必须有导人的环节,那就不妥当了。至于有人在“导入”上大作文章,花去大量时间严重干扰对文本的学习,那是绝对不可取的。【例如:①有人教《我的小桃树》,从研究“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开始,到研究作者(贾平凹)名字的读音和含义,再到研读三首有关桃花的唐诗,由此“导入”课文。例(2有位小学老师教《猫》,“导入”花了五分钟:“同学们你们见过猫没有?”(学生答)“你们家里养猫没有?”(学生答)“是黑猫、黄猫还是花猫”?(学生答)“你是喜欢老猫还是小猫?为什么?”(学生答)“猫有什么作用?”(学生答)“猫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学生答)】
    5、关于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理念本来是不错的。读是吸收,写是指出,读写结合,理所当然,但这是从宏观上、总体上说的,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能作急功近利的处理。
   学生学习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精粹语言(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古汉语精品语言),是要功底的,是长远见的,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同写作结合起来。二是目标语言(用现代汉语表达的或翻译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一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也不可能立马与写作结合起来。三是伙伴语言(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语言成品),这倒是学了就可用的。再说写作训练时,选一点伙伴语言即例文例话,供学生借鉴是很好的。但阅读课本,很少有伙伴语言,大都是精粹语言和目标语言,不宜于搞立竿见影式的读写结合(如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主要让学生写一些武汉的炎热)。阅读教学应集中精力搞好文本的阅读。
    二、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并重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学状态,还是有语感分析。
    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运用。它不同于通常说的“语文分析课”。其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的要求不同。“分析课”分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语感分析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的感受能力。
    2)角度重点不同。“分析课’”着力于语言材料(文章)的表面特征,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到表现形式作全面的细致的分析;语感分析则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深入到语言内部,检出某些语感因素强的地方,作语言例析。
   3)方式方法不同。“分析课”的分析,属于知识传授性质,最便捷的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语感分析,属于语言感悟性质,其方式只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品味,而这些又是同语感实践紧密结合的。
4)作用效果不同。“分析课”大都采取一种静态的架空的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不大,何况大都不让学生参与分析,只让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就更不好了。语感分析是一种紧扣语境的动态的例析,内容比较具体实在,思考性趣味性都比较高,因此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较大,效果较好。
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是语感训练的两手,这两手都要硬。在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交叉作用下,让学生把一些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感性——理性——感性,螺旋式上升,语感能力也随着不断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感训练不但不排斥“分析”,而且确定的要采用分析的方法,不但不排斥语言知识,而且确定的需要某些语言知识的介入(但不要求也不需要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语言知识可以对语感分析以理性观照。
2#
发表于 2011-7-13 13:04:1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2:21 , Processed in 0.0894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