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书法之一 至尊书圣----------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 12:5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至尊书圣

     这里是位于陕西礼泉县至尊书圣的昭陵,唐王朝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就埋葬在这里。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昭陵可以说达到了魂牵梦萦的程度。他们惦念的仅仅是埋在这座陵墓里一张写着字的纸。就是这张纸,人们对它的渴慕之情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它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作者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

  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72年,唐太宗病危,临终时他召见了太子李治。太宗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吾所欲得兰亭,汝意如何?”作为儿子的李治听到父亲这样的请求,面对着一个就将离开这个世界的老人,李治的心情一定是复杂的。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收藏书画佳作。而王羲之的《兰亭序》,恰恰是天下最值得收藏的稀世珍宝。李治这时候一定意识到,太宗皇帝强调“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就是用“诚孝”来警示他:如果不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即是不孝。唐太宗在临终时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可见《兰亭序》在他心中的地位。望着父亲期盼的眼神,李治把《兰亭序》装入玉匣之中,亲自放在了太宗皇帝的面前。这可以说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承诺,又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对另一个书法爱好者的理解。

  《兰亭序》就这样作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的昭陵,“天下第一行书”从此长眠于地下。

  王羲之,字逸少,因为他为官曾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氏宗族在朝廷中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王羲之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书学熏陶。稍大些后,他便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名叫卫砾,是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少年时代的王羲之并没有显现出过人的才华,《晋书》记载他,“羲之幼纳于言,人未称奇。”。

  成年以后,王羲之开始离家远游,遍访北方名山大川,瞻仰临摹名家名碑。多年以后,他曾这样描述这一经历:“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这是一种自责,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这么多年学书,只是囿于一门一派狭窄的空间,真是在浪费光阴。但王羲之毕竟有着超拔的才华,他改弦更张,“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圣教序》至今仍然是学习王羲之行书最好的范本字帖
  1600多年前的某一天,当王羲之乘坐的小船离开江南,向着北中国进发的时候,他也许意识到了,他的书法之路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但他一定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转变,竟然深刻地影响了在他身后延续千年的中国书法发展方向。

  两汉至魏晋时期,崇尚书法的风气非常盛行,帝王士大夫皆以善书为荣。据东汉赵一《非草书》中记载,世人“游手于斯,专用为务”,就是说书法成为了世人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这四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沉浸于学书中的热情。只有不为功名而仅为自娱,才会让整个社会对书写迸发出这样的热情,才会使书法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当时,世俗学者、官宦人士中也有不少是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的人,从王羲之和当时一些高僧的交往来看,至少,王羲之在精神上对佛教所提倡的清华雅淡的境界是认同的。王羲之不喜欢做官,《晋书》记载,“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这样的官位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朝廷还是频招,也就是说在留着位置等着他。这种诱惑在历朝历代,都是不能不让人动心的。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内心世界的狂傲。世俗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王羲之这里坍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魏晋时期,王羲之等名士的作为能够被后人归纳为“魏晋风度”或“魏晋风骨”,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一种人生风范。
18#
发表于 2008-6-9 10:21:36 | 只看该作者
真是精品呀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8:4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耕砚堂 ,好的作品我们共享...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7:36 | 只看该作者
初月帖  
摹本, 硬黄纸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  初
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
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
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6:57 | 只看该作者
行穰帖  
    临本, 纸本。纵24.4厘米。2行,15字。草书。美国普林斯顿大
学美术馆藏。《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
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6:26 | 只看该作者
雨后帖  
        摹本,5行,44字。草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
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羲之。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5:47 | 只看该作者
得示帖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5:12 | 只看该作者
二谢帖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5行,36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
当试,寻省。左边剧。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4:40 | 只看该作者
丧乱帖  
  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8行,6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藏。此帖与
《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
首顿首。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3:04:01 | 只看该作者
频有哀祸帖  
    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日本东京前田育德
会藏。此帖与《孔侍中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47 , Processed in 0.08501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