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教育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4 22: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教育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读美国当代教育改革者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有感







   编者按:现在有一种说法,欲为当今的教育开出药方,大意是学校可搞应试教育,家庭则要强调素质教育。理由是学校里一位教师如何能够对50多名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把应试教育搞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而一个家庭至少是两位家长面对一个孩子,搞搞素质教育应该还是容易的。我们姑且不论这一言论的对错,先推荐读者阅读《孩子为何失败》和《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您或许能从这两本书中找到一些答案。《孩子为何失败》这本引进的书,批评了学校教育的一些做法,比如老师讲课枯燥无味!此时,学生常常会用逃避策略——含糊地说话,胡乱猜想,或者把问题抛回给老师。教师自己深陷传统教师的角色——成为老板、警察、法官。学校的一些考试和测验的方法,大多会偏向那些投机者——不惜采取任何方法以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那些靠着自己的思考来解题的学生却得不到帮助,学校生活往往不适合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今天在我们的教室里,这些问题是不是还在大行其道伤害着学生?薛瑞萍老师不以分数为重,只以培“根”为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从整体来说,是薛老师看到了“根”的重要性,而不是拿孩子作为自己“上行”的“筹码”,而且,培育好了“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顾雪林

  《孩子为何失败》对中国教育的意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家长们就面临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对每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么是百分之百的成功,要么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几乎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谁都知道,孩子教育的失败,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原因。

  作为教育主力的学校教育来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是否成功,最心知肚明的是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

  其实,中国家长今天遇到的“不希望孩子教育上失败”的问题,美国家长在40多年前就遇到了,美国家长也曾为孩子学校教育的失败困惑过。为此,美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领导者约翰·霍特在1964年根据自己的教学日记写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一下子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当年,《纽约时报》曾评论这本书“可能是近年来最具洞察力、最动人心弦的教育书籍”。

  霍特说,教育上最可怕的问题是,教学效果很糟糕,学生学习失败很多,学校却坚称这不是他们的问题!

  霍特坚持认为,学校教育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课堂提问充分体现了学生和老师的智斗

  很多自以为经验丰富的老师都会通过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以此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活跃课堂气氛等。但是,霍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他在“课堂提问”中无数次看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智斗,看到了学生们是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敷衍和应付老师的。

  霍特这样记述了他的一次听课:“这是一堂数学课。这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正在黑板上演算他所指定的习题,每演算一个步骤,他就以惯有的方式问学生:‘这样对不对?’上这种课实在是无聊透顶!我发现这种授课方式很难让我专心,班上大多数的学生也都各怀遐思、漫不经心,只稍稍注意老师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而已。每个被叫到名字的学生,也不管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只一味地回答说:‘对。’这一堂课就这么无聊地进行着。不知过了多久,我的注意力逐渐涣散不集中。突然间,我好像受到某种冲击,于是又集中起精神来,我注视着这位老师,班上的每个同学也都注视着他。那位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仔细端详老师在黑板上所写的字后说:‘不对,这里错了,应该是这样。’这位老师满怀欣慰地说:‘很好,你说对了,应该是这样。’说完,他将错字擦掉,重新改正。于是班上的学生和我都松了一口气,然后又各自进入梦乡了。”

  课后,那位老师不无得意地告诉霍特,在他注意到学生开始精神涣散时,他向学生投掷了一个“变化球”。而霍特的遗憾是,这个“变化球”并没有让那位老师找到学生精神涣散的原因。这原因就是,老师讲的课枯燥无味!此时,学生常常会用逃避策略——含糊地说话,胡乱猜想,或者把问题抛回给老师。

  霍特认为:“你不能只从学生在课堂中问答的表现来评定他们,你必须暗地多方面观察他们,否则你根本无法真正了解他们。”

  不要试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刻意取悦老师

  霍特曾经认为,给学生适当的压力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他发现阻碍学生思考和迫使他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诡计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持有一种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取悦老师的感觉。

  霍特发现,在自己的班上,那些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并没有必须去取悦老师的感觉。其中有些人成绩很优异,有些人成绩不太好,但不管他们的成绩是好是坏,他们都不刻意取悦老师。

  针对一些教师提出对学生从严管理的要求,霍特提出了自己针锋相对的想法,他认为,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霍特的想法给很多美国教师以启示,如果我们只是观察学生是否在按照我们的要求做事,我们很可能会错过最有意义或最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一些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了解很少的一个原因。只有当教师把自己从传统教师的角色——老板、警察、法官中解放出来,他们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并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服务。

  学校生活往往不适合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

  霍特承认,身为老师,他经常会以为自己和学生的兴趣基本上是一致的,他觉得学生们端坐在教室里听课是渴望学习,后来他才认识到,学生们来上学是情非得已。

  学生们上学的心理就像上医院一样。虽然医生强调他所开的药方对这些孩子具有特殊功效,但这些孩子所想到的却是药味苦涩,效果不彰,说不定还对身体有害。

  霍特认为,学校的一些考试和测验的方法,大多会偏向那些投机者——不惜采取任何方法以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那些靠着自己的思考来解题的学生却得不到帮助。“这就是说,学校生活往往不适合那些善于思考的学生。”

  霍特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决定何时发问。教师的任务在于当学生提问时,回答他们的问题,或者在学生寻求帮助时,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在书中,霍特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理想:创设一个自由的课堂,学生们没有思想负担,就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求知欲。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任务,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有趣、令人激动的一面,同时要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透明的,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校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一个随时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家,这里是学习的天堂,而绝不是禁锢孩子们的地狱!

  《孩子为何失败》,(美)约翰·霍特著,张惠卿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27 , Processed in 0.0802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