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叙述: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5 18:4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叙述: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

唐小林

  空泛的抒情和不着边际的议论,或者说抒情与议论导向和控制下的“叙述”,是如今散文不在场的重要原因。换言之,今天的散文之所以不在场,与其缺乏“独立的叙述”有关。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倡议”,虽遭到李大钊的猛烈抨击,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日著。在场主义散文,立于现代性立场,以后现代策略和流派姿态,所做出的系列举动与“理论”声明,受到“炮轰”,当在情理之中,亦制造了文坛热点。越来越多的著名学者、批评家卷入其中,使这场无数旁观者心目中的“闹剧”,正演变为孙绍振之所谓“一个散文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

  强调在场具现实意义

  在场主义散文,关键不在“主义”,而在“在场”和“散文”。据称,“在场”意指“当下性”、“介入性”、“精神性”、“自由性”和“发现性”,并非“即时性”、“现场感”或“现场特写”之类的流俗之见,核心是精神主体的在场和散文写作的价值及意义。它与“主义”结伴,无疑有着强烈的现代性诉求。“散文”则特指具有“散文性”的文类,其本质特征是“非主题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分别对应“消解深度”、“消解整体”、“消解二元对立”、“消解中心”,具备某种天然的后现代性审美特质。而“散文性”当出自雅各布森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它本身是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遭到后起的解构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诸如德里达、伊格尔顿的解构和无情的颠覆。总之,在场主义散文理论,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思想与学术等多种因素共存与对峙的奇观,是当下中国“无厘头”文化的典型表征,也是始终未能走出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共相。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场主义散文”这个命名和倡导没有意义。相反,在我看来,意义重大。精神主体的不在场,散文写作价值和意义的失落,或者说散文写作的职业化、商业化和犬儒化倾向,使精神主体正向“码字匠”靠拢。在这时,重建散文的现实维度、政治维度、思想维度和精神维度,至少是当前散文或一方面的要求,只要不把“现实”、“政治”、“思想”和“精神”这样一些范畴偏狭化、绝对化,就可避免回到文学庸俗社会学的老路上去。

  在场更是一个艺术问题

  说今天的散文写作存在精神主体不在场的现象,并不是说这个“精神主体”都不在场。事实上,即便在去年的散文中,张承志的《磨坊目击记》、西渡的《那些消失在田野上的民间身影》、贾平凹的《〈古炉〉后记》、刁斗的《一个虚无主义者的正常死亡》、张生全的《坚硬的钉子》等,无论其叙述的内容怎样,都表现出强大的精神主体对现实的拥抱、对当下的介入以及对自由生命的彰显,如果这也算是“在场主义散文”,当属其中的典范。此外,说今天的散文写作存在精神主体不在场的现象,也不是说散文中没有“精神”、没有“情感”这样的东西存在,恰恰相反,各种所谓的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和生活哲理散文等之中,灵魂、情感、智慧和趣味处处泛滥。我们已从单纯的“煽情”时代,进入到“煽灵”、“煽智”和“煽情”等无所不“煽”的时代。由这些“煽”所组成的“精神”洪流,以“作秀”、“作伪”的方式席卷我们的视野,以“充满”、“在场”的方式掩饰“精神主体”的远离。极而言之,它们以“精神”的方式掠夺我们的精神,以“灵魂”的方式洗劫我们的灵魂,以“趣味”的方式败坏我们的趣味,以“智慧”的方式掩盖我们的真知,以“情感”的方式耗尽我们的真情。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散文的真正症候。显然,这也才是在场主义散文打击的目标。

  也许,任何语言艺术都是以王尔德之“谎言”的方式接近真理,我认为,这是亚里士多德“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的要义。但当一个时代的语言艺术都以“真理”的方式出现的时候,我们无疑被置于无边的“谎言”之中。在此语境下,要达到在场主义散文所倡导的“精神主体的在场”、对当下的“介入”并非易事。这不只是散文写作者的思想、立场和态度的问题,也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地道的“艺术”问题。散文作为叙述的艺术,精神主体是被“叙述”出来的。精神主体如何被叙述?怎样叙述才能接近真正的精神主体,才能使这个主体具有“当下性”、“介入性”,抵达“自由性”?却是一个需要在“艺术”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呼唤“独立的叙述”

  浏览当下各种散文作品,我认为,空泛的抒情和不着边际的议论,或者说抒情与议论导向和控制下的“叙述”,是如今散文不在场的重要原因。换言之,今天的散文之所以不在场,与其缺乏“独立的叙述”有关。朱光潜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叙事文体的不发达,是中国较之西方的一大特点。长于抒情和议论不算是什么坏事,相反可能是优点。但当我们所抒之情、所议之论,不是出于“本心”,而这样的抒情和议论又成为散文的核心,或者主导了散文的全部叙述的时候,其致命弱点就暴露无遗:它导致散文整个精神主体在场式的严重缺席。在这时,就不是我们在“抒情”,而是“情”在“抒”我们;不是我们在“议论”,而是“论”在“议”我们;不是我们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们。在此情景下的“叙述”,也只能是伪“叙述”。

  因此,散文要实现真正的“在场”,我提倡“独立的叙述”或者“叙述的独立”。赵毅衡认为,“叙述既是人类交流意义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组成的基本方式。没有叙述,意识中就没有内在时间,意识本身就无法存在”。落脚到在场主义散文,可以说没有叙述,就没有真正的精神主体的在场。有的只是廉价、空洞的情感和议论。所谓独立的叙述,就是不被各种外在因素干扰和制约的叙述,一种从切身体验出发,从自我的精神、情感和意识被深深卷入的具体情境、事件和细节出发,从生命的体温、脉动、快感、疼痛、幸福和苦难出发的叙述。这种叙述,是对个体经验的一种深度回返、修复和重塑,伦理的、价值的、审美的东西在叙述中被无意、无声、无形地抛出,各种现实的、政治的、思想的、精神的维度在此间得以自发地建立和扩张,从而实现散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我叙述故我在场

  散文精神主体的在场,最终的验收者不是作者,也不是叙述者,而是叙述的接受者。通过对语言符号、散文文本的触摸、阅读、把握和阐释,只有当叙述接受者真切地感受到、捕捉到了精神主体,这样的精神主体才算是真正在场,才具有了实在的当下性和介入性。一切当下都是叙述接受者的当下;一切介入都是对叙述接受者的介入;一切自由都是需要叙述接受者去实现、去达成的自由;一切发现都是叙述接受者所认同的发现。由此,在我看来,对于精神主体的在场,在散文写作中,即便是充满真情实感的“抒情”、“议论”,较之“叙述”尤其是“独立的叙述”,其艺术效果也要差很多。正如陆正兰所指出,“抒情是主观的、单向度的,排除异质成分的”,叙述是反单向度的,是无限敞开的,“叙述往往用经验细节说明某种情感或愿望的实现过程,从而把感情客观化,把很可能简单化的感情变成一种复杂经验”交给叙述的接受者。在这个意义上,“叙述是一种知识的型构”,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不同的叙述接受者可以在文本的具体叙述中,从自我的精神主体和体验出发觅得不同的人生经验,甚至同一接受者在不同时空中也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叙述尤其是独立的叙述,构筑了精神主体从自身通往“在场”和“世界”的经验形式,既保证了精神主体的在场性,又保证了散文的艺术性,还保持或者说拉开了散文文本与接受者之间的审美距离。就此而言,叙述是散文在场的本体性修辞。

  所以,我要说:对于散文,我叙述,故我在场。

  所以,我要强调:在场主义散文应该重视叙述,尤其应该重视独立的叙述,坚决摒弃那些远离精神现场,由前知识、前理解等装点起来的伪抒情和伪议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唐小林 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13 , Processed in 0.1064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