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1 13:3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主 题: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主讲人:蒋述卓(著名文艺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教授)

  主持人:尊敬的蒋教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岭南大讲坛是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一个高品位、大众化、公益性讲坛。目前已经启动了三个系列,一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就是我们今天上午请蒋教授做的这一类论坛,我们叫做学术论坛;二是岭南大讲坛大众论坛,大众论坛就是我们每周的周末,都是在这个地方请一些专家学者做一些公众讲座;三是岭南大讲坛地市论坛,主要是在地市设置的论坛。这三个系列的讲座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每月举办一期,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期。上一期邀请了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教授过来,也是在中山图书馆报告厅给听众做演讲,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今天在这里举行的是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八期,我们荣幸的邀请到我国著名文学理论家、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蒋教授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兼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是《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等。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等领域建树颇丰,代表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宋代文艺理论集成》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蒋教授的其他成就,我在这里不一一介绍了,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蒋述卓教授给我们做演讲。

   蒋述卓:各位朋友、各位同志,今天上午我在这里跟大家共同交流一个我学习的心得,叫“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学、城市文化的有关问题,曾经在2002年出版了《城市的想象与呈现》,这是我指导我的研究生与我一起做的课题,最后也在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九十年代末期我就开始关注城市文化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城市思学的问题,也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文学空间的拓展,就是在城市文学方面,由城市文学我进一步研究到关于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审美问题,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这个题目,就是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我做了一个PPT,本来应该是比较大的,如果是有一个大的屏幕更好,现在只可以在演讲台边的电视里看到。

   第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是城市时代。目前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已经是发展比较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应该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快速发展,据现在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所登载的材料来看,以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数据来看,中国在2003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2%,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达到了50%,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2050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叶,将会达到75%。这一个概念是怎么一个横向比较呢?也就是说现在目前的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城市化水平是75%,我们到2050年将达到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也就是75%。这是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再高一点的,有80%多的,像是美国。

  我们国家城市化水平现在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是按照原来专家讲,从49年开始到98年这一个时期,应该说是发展比较缓慢的,八十年代后期每年增加20多个城市,现在大约全国有800多座城市。预计到2010年左右会发展到一千座,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到目前的现状,应该说是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如果是处于一个25%左右,那是刚刚起步阶段;进入到40%-50%,那就是一个加速的发展时期;进入到75%左右,那就是说城市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就知道。中国城市化水平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九十年代之后。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吴良英教授,他也是我国关于城市发展报告主要主持者之一,前几年他就提出来在二十一世纪我国城市居民数量将超过农村居民,也就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到11亿。最近发表的2003-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来,有专家甚至有这样的预计,将来在东南沿海一带,8%的土地将会承载中国50%的人口,那也就是说城市在东南沿海一带将会更加集中,所以中国土地人口承载量是非常惊人的,大家不用担心说中国城市化发展之后人口承载不起了,实际上按照世界上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人口相对集中是会加速经济的发展,甚至于能够使国家获得更大成功。

   回顾一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或者说现代化普遍发展进程的规律,大概有三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时间的纵轴,也就是时间上往前推的,农业化进入到工业化,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这是时间的往前推进。城市化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横轴的开展,这也是现代化空间的铺开。回顾一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现代化的程度或者说现代化改革的速度在不断的向深入发展,也就是在空间上进行铺开。那么市场化就是为现代化提供一个体制的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应该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的,但是在八十年代之前,也就是说从50-70年代,工业化水平一直是高过城市化的水平,甚至于高过23%,也就是说原来的工业化并没有完全带动城市化,这是原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之间相分离所造成的一些经济不能增长、城市不能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六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化不是在相应的城市来开展,把它放到了贵州、四川等地,像是长虹,还有贵州的一些军工企业,都是往山里搬,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所以工业化不能带动城市化。唯一比较成功的就是大庆,工业成功带动了城市化,但是许多没有带动,所以出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不能互相促进的局面。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3:35:34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个问题,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应该包括城市,不能说只有乡村才有诗意,所以城市人的到星期六、星期天都到乡村寻找诗意,那完了,那城市化干什么?将来城市化没有诗意,就不适合人居住了,所以我认为创造人适合居住的城市,就是创造富有诗意的城市,这是相等的。所以我们的居住环境要富有诗意化,交通设计,哪怕是过街天桥都应该是有审美化,你每下一个地铁口,交通的驳接都应该非常方便,不超过五百米,如果是太长了,就很麻烦了,当然有一些地铁口有一千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必须居住环境要诗意化,包括小区的管理和居住,包括空气等都得诗意化,包括周边的商业网点都得进行规划设计,不是你的生活简单的问题,而是你感觉到方便不方便、惬意不惬意,包括广州体育馆、亚运会体育场所能不能很快的疏通,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而是以人为本的诗意设计问题。还有就是精神享受,包括精神产品,可以看到的音乐会、体育,有的人他到一个城市里,为什么有的人向往大城市而不到小城市里居住,为什么很多知识分子要集中到北京,北漂的人现在相当多,一个大城市没有精神享受的时候,慢慢就会觉得这个城市死气沉沉不够,有一些城市五星级的宾馆不够,香港一些老板就不来了,像是原来肇庆,五星级宾馆没有几座,现在稍微多一些,以前一直没有,但是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没有是不行的。现在东莞的五星级宾馆多少,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现在广州也是大造五星级宾馆,看到潜在的市场是越来越多。

   还有就是个性的发展和市民素质的发展,这也是诗意栖居的重要条件,个性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市民的素质必须要高,你到一个城市一开口就骂娘,脾气火爆,你在武汉的时候往往就感觉到这个城市不一样,一个城市堵车堵的多了一些大家都骂娘,居民的素质跟环境有关系,但是也要慢慢的提高。广州市的市民素质,我认为这二十年来通过经济的改革提高是非常快的,二十年前来广州问路只会讲广州话,不会讲普通话,现在大多数人都会讲普通话。市民的素质还包括交通无人售票的公共汽车就可以持之以恒,从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广州的无人售票是成功的,但是在北京,在其他的一些城市,可能还要有一个售票员在中间巡逻,这还不是有人售票吗,这就涉及到人的素质问题。还包括广州人的慈善行为,有钱之后多支持多支援别人,还有包括出外旅游。诗意的栖居还包括市民的素质,你到一个大城市,觉得这市民的素质低就感觉不愉快,包括住旅馆的服务都会感觉出来,到了其他的一些小城市感觉不方便,服务员服务不好,你就觉得不一样。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诗意是具有审美的含义,一个城市的审美文化,审美的意识渗透在你物质的东西,也渗透在精神的东西,渗透在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无形生活方式和市民的举手投足之间。文化跟审美不可分,而且审美是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听过城市的创意或者是城市的审美,目的就是将这个城市建设的更有诗意。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不一定很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蒋教授给我们就城市文化和城市审美这个命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我不知道大家的感觉怎么样,给我的感觉,我觉得蒋教授对这个命题概括的时候,他的思维不是在一个很狭隘的角度去对这个命题阐述,而是从一个综合的、多文化学科领域的,这样的一个架构上,对这个命题进行阐述。纵横,所谓纵,从古到今,横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多学科的架构包括人文历史、民族、民俗、建筑,哪怕是雕塑、艺术,也都涵盖在这个架构上,所以我觉得对这个命题这种阐述我们是享受了一次文化大餐。 今天的时间不够了,本来是有提问环节的安排,大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联系的方式进行提问。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蒋述卓教授今天早上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演讲。谢谢大家!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3:34:24 | 只看该作者
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处理好四大关系。第一是传统跟现代的冲突与调和,不调和是不行的,对传统要尊重而且要进行精神性的转换,这个里面就包括了建筑也好,包括文化也好,都需要,其实在文化建设当中,有一些并不是说传统是没落的,传统是没有用的,而且传统是一种根基,是一种本能,转换好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二是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冲突和调和,这也是需要调和的。在现代社会,本来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是越来越模糊和淡化,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时候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是要处理好关系,现在大众文化越来越多,但是精英文化也可以通过大众化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它的价值。比如说刚才说的张艺谋,就可以将一些精英意识进行大众化的操作,照样可以取得成功。另外我们一些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就看你怎么处理,其实在国外许多是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到了我们中国往往就成为精英的东西,比如说一些《大河之母》、《猫》这样的音乐剧,本来在西方是非常普通的,就是大众化的剧目,但是因为制作高、大制作等,就成了精英能够看得起的东西。现代舞本来在西方是大众化的东西,但是在中国成为精英化的东西,现代舞到大学去演有一些大学生可能还看不懂,还需要讲解,广州现代舞团也是想普及,就跑到农村去演,农民根本不理解,我觉得这就是文化错位,现代舞是在城市里的,必须是在白领中大家才能够理解的,不能搞普及到农村去就完了,所以反过来赵本山把他的刘老根艺术团、二人转搬到上海去演,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就回去了,上海人都反对,上海是很洋的城市,能允许你农民艺术到那儿演?结果演了三场就回去了,二人转在上海能够站稳脚跟吗?不行的,上海城市文化跟农民文化根本不相融,刘老根艺术团在农村可以演一演,看一两次还可以,但是看多次就看不下去了。这里面恐怕就要有一个文化定位,当然我们要调和。

   第三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调和。比如说拍婚纱照就是一个很好的调和,婚纱照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东西,现实生活当中那里有那么多的这样的生活,但是在教堂拍两三千块钱一套,影楼就给你布置好好的,不同的穿着,还有骑马、坐车的,还有中年夫妇以前没有拍过婚纱照的,现在也可以拍一套,是一种审美幻想的制造,但是可以满足你的精神需要、理想追求,老百姓喜欢、市民需要,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调和。在我们装修房子的时候同样也是理想和现实的调和,比如说英国式的壁炉,还有英国式的酒吧等,还有罗马椅了等等这些东西都往家里搬。

   第四就是历史和现实的冲突与调和。过去的历史在现在的情况下怎么跟现实结合,尤其是怎样尊重历史,这是现在需要城市文化建设要考虑的,尤其是一些历史剧,像是戏说历史,像是把历史荒诞化,这种趋势在现在是越来越严重,这倒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的。我不展开说了。

   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体现的审美原则是什么呢?我们在城市文化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审美,有四大原则。第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原则,这就是说在城市文化建设当中我们必须尊重日常生活,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世俗性,日常生活老百姓就是讲究平平常常的,其实我们就应该将日常生活加以审美化,这种审美化我觉得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得到小康、得到温饱之后,老百姓也是希望得到审美的欣赏,比如说包装稍微有一点美学趣味是可以的,有一些产品包装的更好,橱窗包装的更加吸引人,广告也更加靠近日常生活,我们在家居、出行、旅游也是越来越强调审美化。有的人强调你现在在城市里,有一些下岗工人连饭都吃不饱,提什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的居民,哪怕就是下岗工人,他也是希望把家里布置的好一些,也要审美的。所以同样去两个下岗工人家里,有审美眼光的那一家精神就不会颓废,家里会布置的干干净净,哪怕是一个干花,或者是塑料花,布置的好一些,不会丧失斗志力,但是有一家没有审美眼光,家里很邋遢,恐怕情况就很糟糕了。有专家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就是资产阶级审美化,我觉得这个帽子戴的过高,绝大多数居民我想大家都是向往美的,买一个产品都希望美学的设计、美学的构造能够适合他的心意。

   第二是感性形象表达原则,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化要求一种感性形象,城市的外观是建筑,所以灯光工程越来越多,灯光工程里表现的就是把城市的轮廓表现出来,还有就是广告,广告的表现也是越来越多,由于依赖于像是音响这种感性、形象的表达越来越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这种明星效应越来越重,有政治明星、文艺明星、时装设计师、美发师、健美师等,这些感性形象的表现越来越多。现在是视觉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形象,像是电视台等等,作为一个城市来说,他也越来越重视感性的、审美的幻象出现。

   第三是动感、快感与美感相结合原则。不断的制造这样的节日那样的节日,其实就是产生动感、快感与美感,每年有新年晚会,还有城市有赛车、足球,西班牙的一些城市有西红柿节,还有斗牛节等等,你必须有这个,如果没有的话城市就没有吸引力了。在城市文化里,一种策划创意来说都必须注意这几个方面。

  第四个就是重视虚拟审美空间和审美意识的原则。所谓虚拟空间主要是指我们的网络建设,其实网上的虚拟城市也是很重要,网上的博客也是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个城市往往网上虚拟生活越来越成为真实生活。举一个例子,现在大家看到的像是机器人是虚拟的,还有虚拟的网络主持人,将来还可以有虚拟的生日宴会,比如说我们一家四口人分布在四个地方,或者你家里五口人,分布在五个地方,通过网络就可以过生日,你把电脑一打开,约定一个时间四点钟吃饭,然后通过网络输配公司将一桌的菜定下来,第一个菜是汤,那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通过摄像头,大家都可以共同来祝生日快乐,互相发表一段讲话,都可以做到,但是这个生日过了没有,是过了,是在虚拟空间里过的,几个人并没有坐在一起,但是面对面谈话谈过了,吃也吃过了,但是不再是传统的方式,这就是虚拟的真实空间。虚拟这个词,越来越成为哲学当中要思考的问题,现在虚拟是不是真实的,虚拟也是真实的,但是真实的是不是也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比如说电视里所谓生存大挑战、真人秀,你看它是真实的吗?其实是虚拟的,这种生存大挑战其实包括重走唐僧取经走,其实是一种娱乐事件,是一种真实事件,你看他们都在走,但实际上都已经设计好了。电视里的生活,到底是我们在创造生活,还是我们在跟着电视在模仿生活?其实很多人是在跟着电视模仿生活,名人用了什么洗头水我用什么洗头水,名人穿什么服装我马上穿什么服装,是我们的人在模仿电视、模仿流行生活。反过来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在丰富着虚拟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当然虚拟审美空间,包括政府的网站、城市网站都应该建设好,人家进入政府网站一看不好,那也是缺少审美力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1 13:32: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个特点就是多元兼容性。口味价值多元化,趣味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得大家都能够容纳,那天我看《武林外传》,开始我看一两集不喜欢,但是偶尔看多了之后,到后来的时候,我觉得我胃口也能够接受,我觉得就是多元化。本来我的审美趣味应该还是偏高一点,不一定喜欢,但是看来看去也是有教育意义,比如说我昨天看的一集,他说的什么是艰苦,这个女孩子之所以到外面闯荡江湖,就是想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别看这部电视剧打打闹闹以调侃的口气来讲,但是也蕴含着一些东西,一些中学生看也能够品位出一些东西,中间照样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在制作一个文化产品时,或者是城市文化,必须要考虑多元兼容性,其实《武林外转》也是多元兼容,要说没有意义吧也是有深刻意义的,只不过是在普普通通日常生活中给你教育,中间也有搞笑,但是那么多集让你看下去也不容易。有一些东西适应了需要,所以它有它生存的必要。

   下面讲第三个大问题,城市文化资源跟城市文化建设。我们做一个城市文化时必须要考虑到城市文化资源,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做好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将城市的审美意识贯穿其中。首先是一种认识和理念,现在从国家领导人到我们省市一级的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十五大报告开始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就提出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表现,以前我们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或者是物质的增长,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它的综合国力的表现是文化。这个观念一提出来之后,可以说对于整个中间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这么五年十年以来可以说发展飞快。另外有的城市领导者也认识到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它的竞争力自然是在它的经济,但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也自然是脱离不了的,没有一个城市没有文化最后这个城市不管它的经济增长多快其他增长多好,但是你的建筑建的乱七八糟,居民的素质非常低下,那么你这个城市就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这个城市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还有原来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同志也提到“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实际上就是提到竞争的时候以文化来竞争。这种文化的气氛、文化的氛围、文化的面貌所体现的文化生态,往往是这个城市能够吸引人才、能够提高经济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在认识和理念上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个问题,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利用与转换问题。城市多多少少总是有一些历史,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城市的记忆,如果你把这个城市的记忆抹掉了,那这个城市就彻底幻灭了,城市的记忆是财富很重要的财富。城市的历史既是城市的发展资本,也是城市的个性和品位所在,如果不把历史发挥到极点你的个性无法发挥,你的品位也就没有根据,我们不能搞建设性的破坏,而应该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我们要对历史做融合性、精神性的转换,不仅仅是做个别因素的转换,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它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是必须做一种精神性的转换才能够成功的。

   举一个例子,像是丽江古城,在我的PPT中也有讲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历史和现代转换的非常好,现实我们去丽江看到丽江古城保存的最好,在大地震之后仍然发现了这样一个丽江古城,开始建设,好在当时丽江的领导者非常有英明的决策,新近的城市都在丽江古城外面,没有拆旧城市改造,这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到丽江去,大家可以体验到它的古朴之美、宁静之美。它传统文化是非常非常融合的,才有了纳西古乐,才有了东巴文化。丽江我去了三次,有一次住了一个星期,到处都转了,拍了很多照片,可以看到这个地方之所以保存的好就是居民的文化素质保存的好。举一个例子,我发现他们的居民在门口贴了对联,但是颜色不一样,家里死了人第一年是白对联,第二年是绿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第四年才贴红对联。一看上面都写着的,有一副绿色的对联就写着,我估计很多是自己编的,不是很对称,但是意思表达出来,可能是家里的亲人死了,一年左右,第二年了,他就写了杏红开了还让它艳吧,但是梅花开出白色的花有情同我树,对的也不是太好,但是感情表达出来了,然后中间就写着意思是刚刚从悲痛中过来。纳西古乐传统能够保存下来,跟当地居民素质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是有关系的。还有就是潮州古城,潮州八景进一步突出,去年经过李嘉诚先生的捐资,再把香子桥重新恢复,恢复过去的吊桥形式,这个恢复别看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表明了潮州古城的文化,潮州古城本来很早就有文化遗留。这个城市有文化、有记忆,个性就很突出,一讲你就可以想起来。当然还有像山西的平遥古城,现在也在改造,我去年也去了平遥古城看了,去了之后觉得保留的不是太好、改造的不是太好,里面的居民进行大动作,必须要有人住,没有人住不行,不住的话城就会坏,里面有很多店铺,古代的钱庄,都保留着,在那一条街应该说是最好的。

   还有像是岳阳楼,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觉得在岳阳楼这个地方没有发挥出来。去年我也是从湖南看了,这么好一个地方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一去看破破烂烂,甚至于里面的碑刻都残破不堪,另外江也去视察过,其他人也去视察过,弄的照片不伦不类。我觉得这个城市的领导者没有将岳阳楼的文化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将这个文化发扬到极点。不仅仅是岳阳楼的问题,还应该在城市里将文化渗透到方方面面,包括干部的教育、干部的意识,都应该全面的发掘出来才可以,但是我觉得很遗憾。只看一个岳阳楼就知道没有好好的布置、挖掘、好好的进行建设,你就知道他的文化眼光不高,如果做的好就很好,所以再去洞庭湖的君山一看,里面更是糟糕,文化迷信色彩非常浓,但是恰恰那个地方有很多神话故事可以做,这就是没有人进行策划、创意。

   广州的北京路,古道显现利用的非常好,广州在许多的地方都重新进行了转换。还有武汉的黄鹤楼,原来是毁掉之后,在八十年代初期要重建的时候讨论争议非常大,有市民老百姓反对,说我们都没有钱吃饭、住房,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修复,但是当时市政府就决定要勒紧裤腰带也要把这么一个楼建起来,这是武汉市的标志,缺了一个黄鹤楼武汉市的整个景色就差了。武汉长江大桥像一个扁担挑起两边的景色,没有两边标志性的景色建筑的话,可以说两边的地平线淡然无味,只有黄鹤楼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出来,而且有文化的标志,李白等写的诗,预示着这个地方的文化气氛,当时就将黄鹤楼重建起来。黄鹤楼重建,包括里面的壁画都要求保护,现在作者也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打掉,拆了之后也要进行重新恢复,像这样的作为一种历史和转向现代的时候,尤其是要注意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34 , Processed in 0.1059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