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十年后再相会 陈材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5 16:1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1-6-29 10:56 编辑

             五 十 年 后 再 相 会
                                                     陈材信   
      那是1959年夏天的早晨,我急匆匆地赶到华中师范学院(现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学楼的左侧花坛前。同学们已经排好了队伍,只等照相师傅的口令,就会按下快门,照下华师1959届毕业生的合影。
     同学们看到我满头大汗地赶到了,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一声惊呼!已排好的队伍,一阵骚动,在老师的劝导下,才好不容易地安定下来。我被安插进180多人的队伍中后,这毕业照,总算“一个也不能少”地照成了。
     照完了毕业照,我们小班的同学,团团地把我围住,问:你没有死啊?有同学说:我们以为,你们家,昨晚上,和在彭刘杨路边乘凉的许多家一样,被一辆失控的大货车轧了呢!同学们看到我为什么骚动,原来如此啊!
     在照毕业照的头天晚上,在武昌吉祥巷口(我家就住在巷子里)、彭刘杨路上,发生了一起惨烈的车祸:在深夜送货的一辆卡车驾驶室里,司机和副驾驶都睡着了!满载的货车,从马路边,冲上了人行道,将睡在竹床上的好几户男女老少,给碾轧了——有的家庭,遭了灭门之灾!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也睡在露天的竹床上纳凉。我在迷迷糊糊中,忽听到噼噼啪啪的类似爆竹的声音。继而,又听到了老人小孩呼天抢地的号哭声。后来,才听说在巷子口发生了车祸。
     我母亲从来不允许我们到大街边去露宿的,认为不雅,也不安全。夏日炎炎的夜晚,只在小院子里摆两张竹床,让我们乘凉。如果我们心有不愿,她一边为我们打扇,一边劝告我们说:“心静自然凉”啊。常此以往,我们也就习惯在小院子里乘凉,度过武汉那火炉般的夏夜了。也因此,我们一家才躲过了这场劫难。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用时髦的话说: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当年拍毕业照的在汉部分同学,按例,又要聚会了。“常务”召集人和“彭子”同学,破例,邀我赴会。刚从武汉回孝感的我,行李未解,第二天,又去武汉了。
     彭子在电话中告诉了我餐会的时间(4月26日上午11点)、地点(洪山路等)、会所(乔家大院)后,我有些茫茫然了:五十年来,我虽是武汉伢,但从来不记街道地址的;儿时出门“靠父母”(引路),壮时出门“靠朋友”,老来就成了武汉“盲”了。更何况在电话中报了好几个地址,而对于搭乘几路车可到目的地的关键信息,又语焉不详呢!好在,会所好记,是褒扬晋商电视剧中的那个“乔家大院”。于茫然中,我楼上的原校长就为我在网上搜索,找出从常青花园到“乔家大院”的公交“路线图”:从常青花园,乘71路,到武胜路;转乘522路,便可到洪山广场或洪山路了。
     聚会的头一天,为了不误事,我便“按图索骥”,先行打探“乔家大院”,一路还算顺利地在洪山路下了车。下车后,我就向一间报刊亭的老板打听。老板六十几岁,态度和气,指路耐心,告诉我:往前走,遇着横道就右拐;再往前走,再遇横道就左拐,就到了——于是,又义务地做起了广告:“乔家大院”啊?多为私款消费,有档次,有特色——还有两站路呢,不如打个“的”去吧。我说:没事,走走路好。顺带,我买了一份《武汉晚报》,算是酬谢。
     走了一站又一站,走出了一身的汗,总算是看到了“乔家大院”了。在小洪山路人行道边,是一溜的灰色砖墙;一溜的灰色墙沿下,是一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门的朝向并非对着大马路,而是顺着人行道洞开着。我走在左边的人行道上,老远就看到了它,那惊喜,难言状。两位“保安”(解放前,称作“boy”的吧)站在门两边,我前去搭讪:“明天,我要到你们餐厅里吃饭!请问,附近有车站吗?”大概,他们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位提前预告的人吧,吃惊之余,一位指了指左前几米处:这不就是!汽车站就在灰墙边,灯笼前!查看站牌,我乐了:7xx路(又忘了),不消转乘,直到常青花园!不一会,车来了,上车后,有座位。一个半小时吧,就“回家”了。
     悠闲日子过惯了,有一点事,就激动!晚上睡不踏实,第二天便早早地起了床。约的是11点,我8点不到就出了门。好在是上班的早高峰,加之沿途有市政工程,车,堵得厉害。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到站了。一看表,离聚会的时间还有大半个小时呢!过马路,进大院,服务员们还在吃早饭(他们一天只吃两餐)。一位引导小姐将我引到彭子所订富丽堂皇的大包间里,请我坐在仿明的太师椅上,等待主、客们的到来。
     老同学相继到来了:我不断地起身,不停地握手;对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地、怯怯地问询尊姓大名——五十多年啦,沧海桑田,青春不再,人生易老啊!
     东道主彭子我熟悉:五十年前,她是我那个班上的“小女生”,伶牙俐齿的湘妹子;五十年里,她多次做过老同学聚会的主持人;2007年,他们夫妻俩去北京疗养,我又陪着他们去看望寓居北京的张君;此后,又是我的“QQ好友”之一......她患病初愈,为答谢关心她的老同学,在武汉同学聚会的“AA制”里,“插队”提前宴请大家。我是她破例邀请的专县的客人之一,这使我倍感荣幸。
     一张大圆桌,足可坐二十人;主客十几人,围坐得疏疏朗朗;可能是晋商吃的美味佳肴,不停地端了上来:烧烤羊排,外焦内嫩;铁板牛肉,入口爽滑;凉拌粉条,麻辣酸甜;肉夹白馍,香气扑鼻……电动的大转盘,逆时针慢悠悠地转着,让每位贵客,从从容容地品尝着西北大餐。
    “ 酒过三巡”,彭子的小女儿“二丫”讲话了。到底是媒体人,“秀”了一把“脱口”——好几分钟的演讲,不仅条理清晰,更是声情并茂。内容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老人不是儿女们的累赘,而是儿女们掌心中的宝贝:二是,要感谢叔叔阿姨、伯伯伯母们对母亲的关心和帮助。一通快人快语,一口汉味汉腔,一腔热心热肠;淙淙泉流,涓涓溪水,滔滔江河,涌流进在座老人们的心田。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两个人年轻时的影子—— 一种奇妙的、化合的影子。真令人羡慕啊!
     我们小班的六七位同学,,又团团地把我围住,频频进酒,互致祝福。回忆那流金岁月,心中充满了甜蜜;涉及不堪回首之事,却只是一笑而过。
     在这五十年里,有好几次,我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再也没有人问起我历险、脱险的遭遇。我没讲过,又有谁会知道呢?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其中有一段历举几及于死诸事时写道:“呜呼!余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死生,昼夜事也,而境界危恶,层现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五十年来,我每每给学生读讲这一段时,不由得总会产生联想和共鸣;情绪,就会不由自主地激越起来。我所经历的,大都是天灾,更不敢以文天祥自况,但体验或有共同之处。今天,大家只看到我大块地吃肉,大口地喝酒,谁又会想到我前半生所经历的风雨,所遭受的灾难呢?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面对眉宇间流露着幸福之感鹤发童颜的老同学们,我心中顿生“感激、惜福”之情:感激我的父母,感激山区学校的工友,感激山区共事的老师,感激山区基层的干部,感激山区宽容的领导。是他们,让我多次与天灾人祸“失之交臂”,使我得以苟全性命至当今。我会珍惜我那来之不易的“后福”,科学地、健康地、快乐地、充满信心地活下去,活下去!
                                    
                                                              2011年6月15日16: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58 , Processed in 0.08053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