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政珍诗学小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6 14:2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政珍诗学小探

_洛夫





在台湾学院出身的现代诗人群中,毕生潜心研究诗学理论,既
有创见而又自成体系的,当推叶维廉与简政珍二位。简政珍出道晚
于叶维廉,早于林耀德,在台湾现代诗学理论整体的建设上,乃处
于承先启后的关键位置。

  在诗的创作上,简政珍最明显的一项特点,乃在于透过各种题
材表述人、诗、现实三者之间的对话和辩认,因此这三者也就成了
贯穿和建构他理论的基点。尤有甚者,简政珍之理论能自成体系,
乃基于他一份强烈的美学信念和明确的哲学理念,这就是诗艺与生
命意识的结合。就一个诗人而言,简政珍的意象颇为冷隽,而内在
的激情又处处可以感受;他强调诗是一种沉默的语言,而他的理论
却极为雄辩,其立论之精确、辨析之慎密,几乎每句话都等于是一
个完整的结论,其深度与高度自叶维廉以下少有能及者。某一命题
经他论证之后,读者多能欣然接受,但又似乎觉得这并非出于他的
说服力,而是感到这个道理原本就应如此。

  近十年来,简政珍发表的理论著述甚多,已结集出版者有《放
逐的诗学》,《空隙中的读者》,《语言与文学空间》,《诗的瞬
间狂喜》等,篇篇丰富而精湛,但一般读者不见得均能窥其门径,
出入他的堂奥。现仅就他两项主要的诗学论点略陈数意:

  首先我想谈谈简政珍诗学的本体论,也就是他诗学理论的核心
架构。诗坛素有主情主知之辨,简政珍则独排众议,执其两端用其
中,认为诗决不宜滥情,但也不是哲学概念,而是一种意象思维。
意象本质上是沉默的,故他以为诗人的思维(对人生的感悟)是不
宜用文字「说」出来的,而是透过意象投射出来。这一观念诚然是
符合诗学原理的,就最原始的意义而言,诗是一种创造形式的艺术
,诗如排除了诉诸视觉的意象和诉诸听觉的节奏,诗与散文就没有
什么分别。然而诗又不止于形式,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美的存
在另有其支持的力量,事实上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都必然含有充实
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又往往超越我们传统惯称的「言志」或「载道
」,我则概称它为对生命全方位的感与悟,也正是简政珍所重视的
诗的哲思。他在一篇极具启发性的文章︿诗的哲学内涵﹀中说:「
诗深沉的感悟之首要条件在于诗的生命感,不为生活撼动的诗绝对
缺少哲学的厚度」。接着他又引用海德格的话说:「世界可能张力
舞爪,甚至可能吞噬个人,但人却活在这个世界中,乃是『不得不
』的存在,但人只有感知这些潜在的暗影,而又『坠入』或『投入
』这个世界,存在才能彰显。」像这种面对『存有』所产生的焦虑
和思考,也正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论点,我们却发现,这些论点隐隐
约约地闪烁于简政珍的诗学论述中,同时也无形中成了他创作的主
要背景思维。

  简政珍所谓的「诗中的生命感」,乃源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
诗与现实的辩证,一是诗对生死问题的处理,前者的结论是,现实
只是诗之素材,诗能成为一种充实之美,必须经历一种使物质世界
升华为哲思境界的过程。简政珍认为:「现实事件如过眼云烟,必
须在人们心中回响冥思,才能在另一时空展延。诗将时间空间化,
但诗中若没有哲学的省思,诗的生命只能拘囿于特定短暂的时空」
(见<诗的哲学内涵>),由此可知,简政珍诗中的现实,决不是
我们日常生活周遭的现实,而是经由诗心和知性调整后的现实。诗
人透过意象所呈现的现实,就如水面上的映影,你可视为一种幻境
,但也有可能是最真实的,因为你从一首诗的意象世界中所感受的
不是一种超拔于现实之上的人生情境,同时也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哲
学反思--对存有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掌握与澈悟。至于诗人对
生死的逼视,简政珍说得好,「诗人能感受生死之必然,并在诗中
道出人类的共同命运,人经由沉思生死而变成智能。」当然,如非
具有大智大慧,很难勘破生命大关,以海德格的话来说:「能领悟
到宿命的悲剧性,人才算真正存在」。我一向认为,思考存有的悲
剧性是现代诗人最关紧要的一课,诗人如不能认知存在的本质,体
验生命中的大寂寞,大悲痛,他诗中所谓的哲思,无非只是平常生
活中的一些小感叹而已。

  其次,我想略略触及简政珍诗学与中国古典诗学之汇通问题:
从表面看来,不论简政珍的创作或理论,似乎与中国古典诗学的关
系不大,至少看不出有何深厚的渊源,但有一点是可以提出来讨论
的,那就是他的语言观念是暗含中国古典诗学而相互汇通的。他在
「沉默和语言」一文,以及「诗人与语言的三角对话」的记录中,
对诗的语言陈述了一些相当重要的观念,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命题
是:「诗是沉默的语言」。他说:「诗着重的是沉默的语言,它留
下适度的空间不必言明,虽然无声,但仍有丰富的回响……。沉默
并不是哑巴式的无言,而是」。继而又说:「我可能以非常传统的
方式来排列一首诗,力求语意丰满,让它丰富到沉默,这种沉默不
在于一些看得见的空间排列,而是深植于丰富的语言中」。从以上
的陈述中,我想读者会毫不迟疑地联想到中国古典诗人所强调的「
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弦外之音」等。古代诗人首崇盛唐
,而盛唐之诗最讲究的是「妙悟」,追求一种「不涉理路,不落言
筌」的表达方式。严羽认为最上等的诗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语
言的尽头是深深的沉默,是可以任想象奔驰的空间,使诗意作无限
的延伸。诗中提供的意象世界(情境)是开放性的,诗人之所以能
让读者充份获得想象空间,自由地去领悟意象世界中所含的真情和
真理,就是因为在语言沉默的背后有一些极其丰沛的东西,耐人寻
味的东西。

  简政珍在论及诗的语言问题时,并未引证任何古典诗人的理论
或诗句,而两者诗学相互契合之处又如此明显,我决无意在此牵强
附会但不能说这不是比较诗学上的一个有趣的例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42 , Processed in 0.0774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