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3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陪您走近管建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3 11:2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作文革命”之构架:“班级作文周报”的基本操作规程  文/管建刚
     作文是拿起笔来说话,作文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作文是一场别样的对话。作文要凸显对话的本质,就必须发表出来;文字只有发表出来,才能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人,也只有在这样的对话才能中得到文字的滋养和浸润。传统作文教学中“发表”学生的习作,大抵有这几种做法:1、班上朗读;2、上黑板报;3、贴“学习园地”;4、同学传阅。语言的重要功能是交际,交际必须作者说得痛快,读者“听”得痛快,才能收到最大成效。这几种“发表”形式,作者和读者都不能“痛快”,在交际的力度或深度上,往往只能暂时地鼓舞作者本人,很难由此影响、波及班上的其他学生,出不了“最大成效”。科技发展到今天,办班级作文周报成为现实,班级作文周报是作文的对话属性释放的需要,这是我坚持不懈地办班级作文周报的现实基础和认识基础。把作文发表在周报上,学生能获得多元的对话,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小作者的读者,每一个学生背后的每一个家庭也都是小作者的读者。一句话,所有看到班级作文周报的人,都是小作者的倾听者和潜在的对话者。至少,学生作文中提到的人物会与作者对话,文中人物的伙伴也会发表看法,即学生作文内容的现实性,会加剧对话的真实与频繁。黑纸白字的作品是“死”的,只有当作品和读者见面,读者给作品注入了生机,同时也给作者注入了生机。“发表”刺激着学生的写作,“对话”也会刺激学生的写作。学生拿起笔来说的话并不一定全是正确,学生拿起笔来说的话,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一定能恰如其分地把内在的情感、观点外化为文字,同学、伙伴读后的对话也褒贬不一,于是乎,学生因发表而增强自信,又从对话反馈中发现不足,进而产生新的写作冲动,这种多元对话,使学生一次作文的暂时搁笔,成为下次拿起笔来说话的期盼,成为下次写作情绪酝酿的开始,作文所蕴涵的丰富的、渴望用文字的方式交流与对话的动力,在这里将得到有效挖掘和推动。
关键之关键,是要正常出版“班级作文周报”,要正儿八经地将“班级作文周报”进行到底,只有每周都正常刊出“班级作文周报”,写作氛围才能在循环发表的过程中越拌越浓,形成一个驱之不散的“写作场”,作为“公众的言说”的作文生命,才能得到卓有成效的彰显。作为班级授课制下的写作教学,每周要正常出版一期“评价周报”,每个学生必须每周写一个稿件。依托“班级作文周报”进行写作教学,其主旨,是要发展每一个学生,而不像市场化的报刊,只要在竞争中跑出几个尖子作者来。班级是一个集体,“班级作文周报”作为一项集体性活动,需要一套规程,不然,做起来杂乱,效果也差。
我给学生配发了一本“评价周记”。“评价周记本”是学校常用的小32开小练习本,32页,很薄,学生见了,不会怕,一个月一本(没写完,也换),一学期一般涉及五个月,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五个本子,到期末的时候,装订成“我的书”,进行“‘我的书’装祯设计大赛”,这是后话。“评价周记”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每日简评”,周一到周五,每天写三五行,简要记录当天最值得记录的人、事、物,每天的人、事、物不会主动跑到本子上,这就要发现,那么多的人、事、物不能全写在本子上,这就要选择,“每日简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和选择的眼睛。二是“每周一稿”,“每周一稿”的内容一般从周一到周五的“每日简评”中选,可以选一个,也可以选有关联的两个或三个事例,于周六周日写成稿子向《评价周报》编辑部投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星期六、星期天不布置其它任何语文作业,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于永正老师呼唤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也是多读和多写,如此简洁明快的真理,一直得不到落实,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怪事。我让学生周六周日作文,理由有二:1、“写作,特别是写作的构思阶段,需要思维的自由发散,甚至需要肌肉的调节与放松。于是许多作家在写作时习惯抽烟,喜欢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或者吃点糖、喝口茶、站在窗口、眺望远方等。这些都是写作需要思维自由发散和肌肉松弛坦然的表现(李白坚)。”“有人用思想时,必须身体取得某种姿态,作某种活动,如叉腮,抖腿,摇头,定睛,皱眉之类,你如果勉强停止或更动他的活动姿态,就会打断他的思路(朱光潜)。”列夫·托而斯泰的女儿回忆父亲写作,说父亲常把自己关在房间,模仿着故事里的人物说话,做动作。这才是真正的写作状态。一切好诗文都不是在课堂、考场上写出来的。课堂作文大都不如自由作文,其原由正是外部环境的不宽松、内在心灵的不放松。最好的写作地点是在自由、宽松的家。2、学生在周六、周日为班级作文周报写稿,也省出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搞作文活动,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
每期《评价周报》选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稿件,录用稿件不能过多,要使学生有适度的饥饿感,人在适度饥饿下,状态最好。要让学生感觉到,要在周报上发表作文,必须用点儿劲儿跳一跳,这种状态对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大有益处。
“班级作文周报”要定期出版,出版日期一般定于周末,理由一:学生能利用休息时间,看班级作文周报,给班级作文周报查改错别字,从中吸取作文技术和激活作文灵感。激活作文灵感是指学生在阅读同学的文章时,在写作材料、观点认识上获得启迪,产生倾吐的欲望,如故事争鸣、读后感受、联想起类似事件等。理由二:能刺激学生写好本周的“每周一稿”。当学生看到某个伙伴又发表文章了,会产生“我也要发表”的念头,这念头对作文的宝贵,恰如赞可夫所言“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春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黄蕾的看到好伙伴朱妤婷又发表了作文,说“朱妤婷的文章录用了,她的文章怎么又录用了呢?我不录用,那多丢脸”。这心态,自办了班级作文周报后,在学生中间很普遍。今天,人们普遍认同健康竞争的经济学,双赢的经济学。我认为,班级作文周报所形成的学生间相互比拼的写作劲,就是一种健康的竞争,双赢的竞争。当然,这其间,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导引工作,只要教师关注了,就能有效地防止恶性竞争,或把恶性竞争事件转化到健康竞争的大道上来。理由三:周末家长也相对空闲,会关注班级作文周报。每带一个班,第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出版后,我会给每位家长送上一份,让家长知道班上有这么一张作文周报。每次家长会,我也会向家长介绍“我的作文革命”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后期将有的内容。礼拜期间,家长看到孩子发表作文了,大都会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看到自己的孩子没发表习作,大都会要求孩子这次要认真写,争取下期录用、发表;有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评审、找错别字,一起和孩子商量选材、谋篇,作文教学从未像现今这样迫切而有效的家校联合起来。
一旦定下出版日期,教师要尽可能地克服一切困难,将报纸准时地出版。在日常的办报中,会遇到诸如打印机、一体机出现毛病、突然停电等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加以解决。2004年有一段时间,经常停电,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尽可能地提前到周四编排好报纸,保存在移动盘或是ftp空间站。有一个周五,突然停电,我拿着移动盘到临镇没停电的学校去印刷,赶在放学前把报纸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知道原委后,特别感动。当教师把作文周报当作一件重要的、有规律的、放在顶重要的位置来做的事,一切困难都要加以克服的事来做的时候,学生必然也会把周报看重,把作文看重,也会从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
每周一,学生把稿件投到《评价周报》编辑部——语文老师那儿。起初,编辑部的编辑是语文老师一个人,实践的深入,学生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出现了“班级小作家”,编辑部可以在学生中招聘业余小编辑,让“小编辑”轮流参与到选稿中来,这既让学生感受选稿的乐趣,也感受选稿的艰难、做老师的辛苦,还减轻了教师选稿的工作量。有了学生小编辑后,我不再担心周一开会、听课,以往,会误了选稿、公布录用稿件的时间。学生参与选稿,可将80%的录取名额给学生,剩下的20%教师做调剂用,如照顾后进学生,照顾连续三四期没发表习作的学生,照顾“质量不高,精神可佳”的学生——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周一录用并发表文章,周六周日写了好几个稿子,沈雨斌同学曾写了五篇作文。放学前,教师宣布本周《评价周报》录用的稿件,宣布名单的时候,往往是最安静的时候,也是激动者最激动、失望者最失望的时刻。学生所投的稿件不能录用、发表,会伤心,会失望,这不全是坏事。好事和坏事是相对的。学生感受到不能发表的失望和伤心,才特别向往发表时的兴奋与快乐,才会卯足劲儿要把下一次的稿件写好,写到能够发表出来、获得说话权为止。发表了习作,学生会兴奋,会激动,感受到自己这一周成为班级中的“作文明星”。我以为,当作文在学生心中掀起这样一种情感波澜的时候,写作教学就在悄然蜕变,这时的作文,已悄然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影响学生生活质量的一个有力武器,成为学生心中一个有分量、值得追求的“偶像”。
稿件被录用的同学,当天就多了一项回家作业,用红笔修改稿件,只有修改后,才能得到老师正式签发的、盖有编辑部印章的“用稿通知单”。修改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使这条途径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来,必须“有效”;要“有效”修改,必须调动学生“我要改”的情绪与态度。我的法子,还是竞争。每期报纸大概录用15篇,周一选稿时,初选录用18篇,根据学生的修改质量和修改态度,再删去3篇。如果需要,这删去的3篇,可分作两次,根据修改质量和态度删去2篇,另1篇,视学生上机输文字速度来定,文字输入速度太慢,跟不上出版速度的,要淘汰。如果文字输入都跟上出版速度了,全用;用不了的,转入下期,或出增刊。往后,没这问题了,可取消。学生对发表习作充满了喜悦之情,多这一项作业,心甘情愿,乐不可支。拿到“用稿通知单”,学生自行到微机房、家中有电脑的可在家里输入文字。一般地说,输入的过程也是个修改的过程,很少有输入时一字不改的。文字输入电脑后,于周四中午前交给老师,老师马上将输入电脑的文字进行简易编辑和排版,打出一份样报,由一位专门负责此事的小助手,将样报裁减开来,放学前,发到每位小作者的手中,请每位小作者进行最后一次的校对,力求把自己的最好水平展现在公众面前。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用稿通知单”,样张如下:
用稿通知单
同学:
祝贺您的文章《
》被我班第(
)期《评价周报》录用!
文章被周报录用,显示了你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潜在的写作才能,我们坚信,只要您坚持写作,一定会成为班级作文高手,同时,作文也将馈赠给您快乐、自豪、荣誉和尊严。
为了使您的文章更加精彩地出现在老师、同学、父母以及一切看到这张周报的读者面前,请您再次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将您的作文才能展示得淋漓尽致。
为了能使您的文章在本周五顺利地见报,与大家见面,请您务必于周四中午,将文字全部输入电脑,并用可移动盘将内容拷贝给管老师,或者发送到学校的FTP空间站。
再次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
《评价周报》编辑部
200



关于“用稿通知单”,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用稿通知单”,美就美在对学生的欣赏,对学生的鼓励,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的感染,对作文之“美”的正确把握和实质释放。每隔一段时间,“用稿通知单”上的话教师可以更新一下,产生新鲜感,使学生有阅读欲求。
教师的编辑、排版以及印发的工作,将占用老师半个工作日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使用电脑的能力的提高,只要稍微留意,完全可以在班上培养一两个“电脑小高手”,把这些事情交给“电脑小高手”去做,到时候,教师只要审阅一下,交给“办公一体机”印刷就行了。2001年的时候,学校选拔的电脑小能手,参加省市两级比赛,这些电脑小能手几乎全是我们班的,学生还在省里得了大奖。一群农村小学生能在这方面取得那么好的成绩,这恐怕与他们平时输入作文时练就的打字速度、帮助老师排版制作班级作文周报不无关系。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52:14 | 只看该作者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
     ——再致青年教师九条真诚建议
     管建刚
   
     一、做自尊自信的教师。
     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里不会产生敬重。敬重和羡慕是两回事。我们敬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雄厚资产,更在于他在打拼企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名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对人生,请自尊自信:我,能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
     做一名有为的人,要奋斗,要拼搏。做一名有为的教师,也要奋斗,要拼搏。接触过不少青年教师,他们总认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这个想法很普遍,是个普遍的错误。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的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为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权重。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平均分为85,在学校学习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40%×40%×40%×40%×85=2.18(分)。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底子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其实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杰出无比的程度,或许需要点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成绩和名望的人,则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奋斗达到。你知道博格斯——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吗?你相信他曾是美国NBA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吗?小时候的博格斯立志要做NBA篮球队员,那时,有多少取笑他的人。嘲笑面前,博格斯没有后退,他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练球,并在练习中发现矮个的优势:行动迅速、灵活,像子弹一样;运球重心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时容易得手。现在,当年嘲笑他的人都这么炫耀:小时候,我经常和博格斯一起打球呢。你看,即使像博格斯这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的职业球员,都能以后天的努力来扬长避短,何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往往并没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达尔文上学时,所有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罗丹在父亲眼里是“白痴”,在老师眼里前途无“亮”,艺术学院考了三次也没考进。爱因斯坦4岁才说话,7岁才识字,老师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们在嘲笑面前依然保持着自我,保持着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依然拍着翅膀飞啊飞,依然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这是他们从众人眼里的庸者成为世人眼里的伟人的重要原因。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聪明并不必然导致成功。最聪明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品质,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贫无可奈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哪怕是笨鸟,也能“笨鸟先飞”。我甚至在相当多的场合里偏执地讲,现在可以把“笨鸟先飞”改为“笨鸟肯飞”了。我接触了不少青年教师,他们的致命弱点恰恰是不想飞、不肯飞,他们躲在公办体制这把大伞里,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炽热,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风的凛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长,怕身心的疲惫,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怕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
     达尔文在晚年这样感慨:“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人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面对这份人生感慨,年轻的你,有什么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风帆呢?
     二、做富有勇气的教师。
     在交通和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校派人外出听讲座、看观摩课,或是外请专家学者来校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会场里前几排总空着,老师们大都选择中间偏后的位置。我还看到,当一些教育专家想以对话的方式,使讲座更接近一线老师、更能解决一线教师身上的实际问题时,台下往往一片沉默。正是这种不想出头的平庸心理,使一个个很好的求教机会、和专家交朋友的机会失之交臂。其实,所有的专家也都期盼着能和一线老师交流,和一线老师做朋友,他们绝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时,看到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写过有关文章,多方联系,得到钱老的电话,素昧平生的钱老,给我寄来新书,提供研究参考书目给我,一年后,又写信来询问研究状况。从中我打开视界,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有一位专家做讲座,讲座前他试图与听众沟通情感,于是提了些简单的问题,但是底下无人响应。他苦笑了一声,讲了小故事:“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课。每次开讲前,我都发现同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了一下,让它可以立着,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尽可能大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桌前,于是,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我不解,问旁边的同学。他笑着告诉我,讲课的一般都是一流人物,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时,很可能预示着他会给你提供很多机会,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嘛。”专家接着讲:“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的确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回答,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听众或许不久便忘记了讲座的内容,但是这个开场白一定会给很多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年轻人时常埋怨机会不肯光临,而机会从来不是贴着“机会”的标签出现的,它总是变换着各种面孔,突兀地来到你的面前,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它已飘然离去。你少的,就是一点勇气,伸出手来抓一下的勇气,拿出硬纸板亮出自己的勇气。
     一线教学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告诉我,不少青年教师工作多年,最怕公开课和写作。遇上教研课、公开课、推三阻四。课堂之于老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一个教师,对课堂应该有着一种展示的冲动和欲望,有此情结,教学才会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一个畏惧课堂的教师,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课、公开课,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课,他也必定体验不到那种教学激昂的乐趣和幸福。用什么征服课堂?有人说多读书,有人说多琢磨,有人说多观摩,有人说多反思,有人说用智慧征服课堂,有人说用专业预设征服课堂……我说,要用你的勇气。有位青年教师对此不解。我问他主动向学校提出承担公开课的任务了吗?他说这怎么可能?上糟了,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我说,你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气。一个人只有袒露自己丑陋的一面,袒露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袒露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别人才能真切地看到你需要雕琢、修正的地方,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进步。要知道,掩饰缺点,恰恰是在不经意中大量地繁殖缺点。
     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能勇敢面对,请你上公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有征文比赛,你勇敢地参与;交给你一个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此刻,你不妨扪心自问: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生命的价值的挑战呢?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一个人有着主动的人生态度,机会怎不会光顾?全国著名青年教师袁卫星谈及往事,当年老校长对他说,你们想爬多高的山,我们就给你搭多高的梯。袁老师当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能爬多高的山。之后,袁老师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汇报课,正是这种主动出击,使袁老师迅速成长,众多教育杂志相继报道他的事迹。袁老师固然有才华,但我深信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中国教师队伍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亮出自己的勇气。
     人,天生具有惰性。没有人听课,对课堂的准备、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总是相对马虎;有勇气请他人来听课,有勇气承担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惰性的宣战。我曾对青年教师说五年内成才的“三个一百”,即上100堂教研课,写100篇教学文章,辅导100个特长学生。用100次勇气征服课堂,够了。
     三、做踏地而行的教师。
     在我看来,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你每天做的大抵是这样一些小事:●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看学生是否到齐了,谁没来,是什么原因。●收上家庭作业,谁没及及时交,为什么。●批改作业,谁错了,为什么错了。●晨读开始,尽管有学生组织,但还是去看一下,学生很认真,笑着表扬一下。●晨会课,可能讲个故事,可能回顾上周班级常规管理考核情况。●和学生们一起做操。●要上课了,准备一些教学用具。●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几个学生交谈几句,课堂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此时也需要点拨一下。●到办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写。●有了点时间,想想明天的课怎样上,或者备下一堂课,情况好的时候,办公室的几个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气事。●中午可能会有学生吵架,需要你去调解。●批改课堂作业,一边批改一边记录错误的和优秀的案例。●想上网看教育在线,K12网。●想收集一点试题,布置家庭作业用。●提醒某几个学生,回家别忘了写作业,有不会的,可以打电话给老师,叮嘱学生明天有冷空气,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当你尽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时,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说纯粹指向于分数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老师们,你不妨回忆一下,印象中老师对你留下的永不磨灭的东西,就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经常有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怎样把这小事处理好?是不是习惯性地提醒一下:“开小差的同学,请注意了。”你细想没有,这个学生不专心听讲,和那个学生不专心听讲的原因一样吗?是因为他以前的知识脱节了,无法听懂而不听?是因为他遇到了伤心事、烦恼事而无法静下心来听?是因为他早就预习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没必要听?是因为从来就不喜欢这门功课?是因为他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喜欢这门功课?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是因为教学进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维的快乐?是因为教师的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话语刺伤他的自尊,以此来反抗?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无法静下心来听?……
     能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老师,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师;能把这样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师,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当前教育科研为什么那么浮夸,课题研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因为课题研究往往省略了过程中的小事,那些挂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计划”“总结”之类的大事,过程中那些一小步一个小脚印的脚踏实地的事儿,没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没有生命的塑料花。
     年轻的老师们,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等着我们去做,世上等我们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当他做大事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像做一件小事,举重若轻,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应有的风范。而这样一种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积累而成。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每天你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你都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样,每天你都记下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做着这些小事,几年后,你将肩负起学校的一些管理与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顺理成章的了。
     四、做没有借口的教师。
     20年前柏杨说中国人的丑陋之一,是喜欢满世界找借口。20年后的今天,借口文化依然在不少年轻教师身上盛行。教育中,他们不愿花一点力气,不想尽可能地做善、做美;马马虎虎地做,只求“做”了,出现问题,只顾找借口开脱。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人生价值的存在。对工作,一没信心,二没热情,能躲则躲,能敷衍则敷衍,对得起工资卡上的工资是他们最大的工作动力。他们从来不想,是否对得起学生,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对得起来之不易的人的一生,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关怀。
     老师们,对于一个有见地的管理者来说,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种解释,而是你的行动,具有实效性的行动。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干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经济更有效。同样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这就是俗话说的“歪理十八条”,歪理,听起来还像蛮有点理似的。
     都说教师工作是碗良心饭。一个教师如果养成做事找借口的习惯,实际上就是教育良知的削减、消亡的行为表现。当前教师经常使用的借口有:●“学生基础太差了……”在今天,教学成绩无疑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简化、异化为分数的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些年轻老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就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抱怨家长这不管那不管。基础差的学生永远存在,教师的一个重要劳动,就是尽可能地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发展。●“我忙不过来啊……”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教师工作的确很忙。但现实恰恰是,越是有责任心、教育责任感强的教师,越不会以一个“忙”字来推诿工作。倒是那些责任心不强,把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简缩成三两小时的人,大叫其“忙”。●“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务仅仅落在班主任身上,这是教育的悲哀。老师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学科的教学。中国教育要分数,这没什么好多说的。但不要忘了,在排名考试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考试高手是不现实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潜在的“班主任”,都应在学生的“人”的成长上负起必要的责任。●“这个事我做不了……”还没有做,怎么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以使自己“行”起来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勇气,失去勇气也就失去了一切。一个人不能只做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要习惯去做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不然会永远活在害怕里,也永远活在没出息里。
     人为什么要借口,要么是懒惰、贪图安逸,要么是给自己找台阶,这样,人的潜能就不能在一种无路可退的情况得到开发。断绝退路,拒绝借口,因为借口对人的成长,就像恶狼对羊群的威胁。任何借口都无法解决哪怕是一点点实质性问题,借口只会使人习惯拖延,习惯推卸责任,习惯转嫁过失,习惯损害他人利益,你说,这样的人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成为学校乃至教育的中坚力量吗?一个人如果常常对领导找借口,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时候,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不做”或“做不好”的借口,时时处处宽容自己,宽容到最后,只剩下懒惰、自私和一事无成,这种危险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致你的人生于灰暗境地。
     年轻的老师,你是否已经被“借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么请你赶快医治。送你一个药方:设立“无借口月”。从这个月的这一天起,无论什么事情,你都及时地想尽办法把它完成,实在完成不了,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诚恳地对领导说:“我没做好,我将努力”,而不是搜肠刮肚地找借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么出现问题时,也请你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这样做,你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你将获得很多,你将获得责任感,你将获得信任感,你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因为你主动承担责任,所以你会主动去补救,从而你又将获得成长的动力。年轻的老师们,对借口说“不”吧,面对学校的各种事务,请你果断地收起借口,你说:●“好的,我马上去做……”领导找你做事是对你的信任,你没有理由拒绝,况且,领导叫你做这个事情,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不要给自己任何思考借口的机会,答应下来,再想具体的方法和办法,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想借口上。●“好,我会尽力而为。”当你向大家说出“尽力而为”的时候,一方面能获得领导的好感,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一种压力:如果我“尽力而为”了还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将给大家留怎样的印象?年轻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节,做事要学会“尽力而为”。●“这个事情我来做”。“只做领导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领导分配的任务”的人很多,主动出来做事的人很少。这个世界上永远缺少主动的人,主动的人永远值得欣赏和尊敬,他们是成功一族的后备军。“这个事情我来做”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哪怕是把办公室的地板拖干净,哪怕是去搬纯净水,哪怕是将纸篓里的垃圾倒掉。●“行,事在人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一些你看来头疼的事情,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可能是一件并不难办的事;一个在你看来很费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可能一点就通了;一个令你伤神的课堂设计,在教学技术高超的教师那儿,一下子就化繁为简了。只要善于学习和请教,教育的事准能办好。
     收起借口,你同事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领导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学生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发现自己真的变了……(待续)
     五、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一)
   
     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遗憾的是,大都是走个过场。教师职业进修与培训没搞扎实,很多教师教了十年二十年的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层次和水平,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做现在的要求与质量,难怪很多教师总是抱怨教育忙、教育累。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何走老路,至于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说是缺操作方法。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一个教师产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流程。
     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例。他首先要把二年级的语文书和相关课程标准明白,但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够的,这样教学,他既不了解学生一年级语文教学所达到的要求,又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因此,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他至少要把小学12册语文书——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最好能对中学的教材也略知一二——通读一遍。这个读,不是知道教材大概讲了什么,而是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读,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的读。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知道二年级语文教学该做什么了。但是还不能到此为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去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二年级学生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知道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再去组织语文教学,那就更进了一层。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囿于本位知识,他还需要开阔眼界,把眼光伸向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读着读着,就会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说,这个二年级语文教师是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理念的教师了。
     因此,如果你抱怨自己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方法,那么你就必须问自己,是否像以上的那位二年级语文老师那样系统地阅读过?如果是“否”,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书。你拥有的所谓的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长出来的。就像换了器官的人,一生都要服药,因为换到体内的器官不是自己身体上长出来的,就必然产生冲突,这个冲突需要靠服药来解决。如果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指挥,你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给约束着,别扭着。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怀疑“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由来。凭良心说,这两话是正确的,问题出在你的观念和理念是别人给的。
   
     作为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你读肖复兴的《早恋》,张之路的《第三军团》,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你就能通过作家特有的、细腻的心灵感触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帮助。《早恋》中的钟老师之所以受同学欢迎,容老师之所以被同学们炒鱿鱼,不就是因为钟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吗?严格地说,一个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人的感情就像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出的多了,用得多了,也就逐渐地起了老茧,不敏锐了。而学生们呢,刚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丰富的、细腻的,一个教师,用长了老茧的情感之手去握孩子细嫩的情感之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长老茧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语文教师更要多看文学作品。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找到阅读感,找到语言灵性的注解,找到语言特质的诠释,清晰把握阅读与人性、与表达之间隐蔽的通道。
     除了文学作品,也要读杂书。读杂书就像吃杂粮,使人强健。魏书生坚持订阅科技类报刊,并且读给学生听。农业上优良的品种大都是杂交而成,这个现象有着普遍性,适合于各个行业。当年李斯特创立消毒外科学,是受一本生物学杂志的启迪。那本杂志上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探讨生命起源的论文,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生命不是无中生有,是空气中的生命孢子进入的结果,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也是微生物进入的结果。这篇表面看起来和手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却使李斯特想到,病人术后伤口感染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的腐败现象吗?根据这个思想,李斯特于术前严格洗手,将手术器械严格煮沸,伤口也用煮沸的纱布包扎。后来又寻找到一种杀灭细菌的药剂。一本不太相关的杂志,却诞生了一门科学,造福了人类。
     总之,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和学生有更深的交流。《和教师的谈话》中有一位女教师这么说:“我以前对那些科普杂志是连看也不看的,而现在却要经常阅读,否则就无法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我甚至开始研究天文学,因为我的学生们对观察星空很感兴趣。”如果你的一群男学生特别喜欢篮球,那么你就必须读一些篮球方面的书,了解篮球界的一些人和事,你才能走进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灵。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了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年轻的时候看过不少武侠小说,我知道真正的武林高手随手而来的就是致命的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那么,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一个教师怎样去修炼这项内功?那就是读书,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这样修炼,怎能不成为“教林高手”?
     六、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二)  
   
     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思考不出什么名堂来,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葳蕤森林。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或许也不会一帆风顺,磕磕碰碰的,跌倒了又爬起,但像行走于森林的人有了方向,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柳暗花明,总会到达心想的地方。
   
     年轻的教师们,假如你没有教育主见,做起教育来会感觉像风中蒲公英,东飘西荡,无着无落,浑身不踏实。所以我认为,教师追求思想当如富翁追求金钱一般强烈,没有金钱,富翁就不能称之为富翁;没有思想,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只能称之为教书匠。教书匠是无法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的,因为失去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梁,没有脊梁一样的思想撑起我们的教育晴空,也就无法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美丽我们的教育人生。
     
     一个教师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投入地工作——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和高校教授做研究不一样:我们做研究要立足于教育一线——每一天那点点滴滴的实践,这是我们的研究优势,这是我们的研究土壤。我们的思想当如农民亲近土地、从泥土中刨出金子来一样。
     有了这个前提,我想说,实践必须和读书结合。闷头苦干、老黄牛精神已不适合时代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从苦干走向巧干。巧干,需要多方积累和借鉴。一些有经验有思想的班主任,班里出现不良行为和现象,能通过一些极富寓意的故事启迪学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故事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从天长日久的积累中来。俗话说“谁也说不定哪片云朵会下雨”。不断读书就是不断积云,这些云布着,哪个地方要雨,哪片云就下,于是每滴雨都是及时雨。当读书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年轻的你便会发现,自己正从一个教书匠走向一个教育者,自己身上出现一种气质性的变化。
     
     教师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正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人云亦云,把教育沦为机械的类似于体力活的工种。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天深夜走进实验室,发现实验室里有个学生俯身在工作台上。当卢瑟福了解到学生从早晨一直到深夜不间断地工作后,他沉吟片刻问道:“亲爱的,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在卢瑟福看来,动手实践之于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不静心思考也依然可怕。
     教育亦如此。不少青年教师抱怨工作忙,抱怨没时间,我承认;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只能越来越忙,只能越来越没时间。“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谁不承认,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一线教师的带有思想的技术或说技术的思想呢?
     我们不能忘记雨果“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的良言,我们用思考的头脑把教育的每一天做得更有实效、更富创造性,每一天的劳动都为我们堆积起一块思想的砖石,堆上一辈子,你自己没怎么觉得,但别人却发现,你正站在教育人生的山巅之上指谈教育、笑看红尘……
     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又无法继续深入,这种时刻,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能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条理清晰,充实严谨,写作的好处,在于梳理,在于促使人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索;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你想证明你是个思考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不是个重视演讲的国家,中国历史崇尚的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人的发言权向来不广,要么当官,要么做学问。作为教师,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近乎惟一的列车。因此,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
     此外,按陈桂生教授的说法,“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响下自我努力的产物”。陈教授还认为,教师并非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而是“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被在‘社会产品’之中”。据我所知,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都有那么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大都遗憾地被“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拿起笔来,记录下来,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是谁也无法将它夺走的。而且,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
     七、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教育的专业形象远远低于医生,这有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教师缺乏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原因。在我看来,职业的专业形象不是由职业本身赋予,它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着的人赋予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我们来关注话中的“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这个短语。目前的师范教育远没有达到“严格训练”,众多教师一年里又难得翻教育书籍,难得写教育思考,“持续不断的研究”的意识都成问题,行动更是遥遥无期,我们还能用怎样的专业态度与水准,来抱怨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要知道,别人不重视你的根源正是你不重视自己,大众不把教育的神圣当回事,其根源正是教师不把教育看得神圣。
     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在我看来,一个具备教师专业水准的教师当有以下特征:
     
     ●具有心灵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不,教师是教“人”的。教师教书,并力求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无奈之举,是强悍的应试教育下的一种生存性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不应付出“只教书不教人”这样惨重的代价。我说一个教师要具有心灵的力量,那就是在他心灵深处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价值锁定于教育,他在现实的妥协中始终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不管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的理想之间有着怎样无法调和的矛盾。我坚信,一个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就一定能朝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进。这种心灵的力量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珍贵。
     
     ●具有情意的关怀。教师应当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师如果粗枝大叶,那么与孩子朝夕相处时就会不经意地伤害他们。一旦伤害了学生的情感,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便会是一件了无生趣的事。作家陈丹燕说,人的情感就像是皮肤,用得多了,就会粗糙起来,长出老茧,不敏感了。一个教师的情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每接一个班、每带一批学生,就和学生建立起初恋般的美好感情。有了这种美好,有这股情意的清泉,教育就会产生神奇的心的力量,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涌动着永远的爱的溪流,彼此信任和依恋。
     
     ●具有人格的熏染。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是一种熏染。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一定是个人格高尚的人。他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对丑陋的鞭策,他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敬业的品质,纯净的心底,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刻在学生的心头。这种教育或许不在课堂,或许无法用考试来测量,但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教育的力量都将从这里生发,任何人类的伟大和创造都将从这里起步。一个失去人格的教师,一个只在知识和考试里挣扎的教师,其人格是不完整的,这种缺陷对教育是一种致命的伤害,对学生也是如此。构建健全的教育人格,是教师专业涵养的重要内容。
     ●具有文化的气质。教师应该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在我看来,如果教师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那么任何人的担任都将使教育蒙羞。教师是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每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必定是个读书人,也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文化人。这样教一辈子书,读一辈子书,岁月老去,走到讲台的,即便没准备什么,即便只是随口说几句、随手涂几句,讲台也将因此而染上文化的光泽,迸射人生的儒雅。
     ●具有智慧的实践。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他能否将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的、愉悦的实践中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平和、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教材来。实践一方面检验其智慧,另一方面又在不断丰富其智慧。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智慧的像征。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作文教学需要思想革命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不厚。我一直害怕看非常厚的书,而青睐一两天就能看完的书。管老师的这本书,就是一天就可以读完的。
  与众不同的是,在全书182页中,序言部分竟有46页,这是我读过的书中序言部分最长的一本。序言的作者分别是朱永新、钱理群、潘新和以及特级教师周一贯。从序言作者就可以看出该书的分量。
  钱理群教授在序言中说,他更愿意将该书称为《我的作文教学实验》。我想了想,称为《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也无不妥,因为这本书的确“革”了许多人的“命”。
  一是“革”了不能把一件事做大、做久、做深入的人的“命”。作者用少而精的文字,介绍自己如何将《班级作文周报》做大、做久、做深入,最终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班级作文周报》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不是新鲜事,也不是什么创举。许多学校都试办过,但能坚持做下来的还真不多,而能做得好,做得有思想内涵,恐怕就只有管建刚了。
  二是“革”了不会引领和促进学生热爱写作的人的“命”。作者的确理解了潘新和教授的一些写作理论,特别是《语文:表现与存在》这部大书讲述的理论。我也喜欢潘教授的一些观点,他的这些观点具有革命性。但是在传统写作理论和应试性写作被奉为圭臬的今天,要想在教学实践上运用革命性理论,在一些人看来,恐怕是“要命”的。
  三是“革”了不把学生作品当作财富的人的“命”。除了办《班级作文周报》,作者还帮学生将日记装订成书,并且将其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财富来认识。对此,笔者很是赞同。多年前,我曾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建议学校图书馆保存每位师生发表的作品。虽然与管老师的保存形式不一样,但把学生作品作为财富来认识却是我们的共识。
  四是“革”了从不研究和写作的人的“命”。当教师的都知道,教师职称评定重要的一项是要看教学论文。这一项规定招致很多教师的反对。我一直认为,既然是一名教师,写论文是天经地义之事,不应该成为一件难事。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原因很多,但肯定与教师不善于研究和写作有关。我想,如果教师们都认真研究写作,肯定能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进而引领他们的写作。
  五是“革”了写文章不考虑“读者”之人的“命”。管老师在书中多处强调,文章要有明确的读者,即使虚拟的,也应该清楚。我也赞同这一点。七八年前,我曾经在《语文学习》这本杂志上发表过拙作《学生写作应该有实际读者》,写此文一是受美国等国家的写作教育理论的影响,二是对夏丏尊一些言论的喜爱。管老师在书中也引用了夏丏尊关于“读者”的论述。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几乎是全班学生作品唯一的读者。语文教师累了,学生写作水平怎么也提高不了。虽然明确“读者”是一件小事,但不要小看这件小事,管老师把这件小事做大了,让每个孩子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读者”的责任感。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件小事。
  六是“革”了点子少的教师的“命”。管老师的点子真多,在实践中不断生发的点子,真的让读者惊讶。有点子的教师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教师。每位从教多年的教师,其实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肯定会陶醉于自己的一些“创意”之中,但点子少的,按部就班的教师,估计就不会有这种幸福了。读管老师的书,你会被他的智慧所折服,你会与他一起享受那一个个点子以及促使学生写作成长的快乐。点子少的教师,其实是创造、创新思维缺乏的教师,也是简单、随意型的教师。
  七是“革”了思考少、理论少、实践浅的教师的“命”。“一要思考,二还要思考,三要停止思考”是一位学者警告年轻人的话。管老师在写作教学上,理论读得多,思考相当多,实践相当扎实。这一点是很多教师缺乏的,特别在这个浮躁的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反复思考、扎实实践几乎成为一种奢求。
  教师是知识分子,是文化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别人指手划脚,因此“思想革命”是最难的。但愿这本充满“革命”色彩的书,能给作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和碰撞。
(作者: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高子阳)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6:22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作文革命》目录
2006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上午 11:41
《我的作文革命》目录
一、“我的作文革命”之源起:作文,给我带来尊严和荣耀
>>>像身边每一个的贫下中农的泥娃子一样,我不知道世界上除了书包里的教科书外,还有浩如烟海、无以计数的报刊与书籍。>>>就这样,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从此一边给自己打针熬药,一边当起了语文老师。这一当,注定了与语文的一世情缘。>>>一路写下去,我不怕作文了,并且感受到作文给我带来了尊严,作文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作文神奇地恢复了我的自信,作文,还给我带来了荣耀。>>>站在为考试而考试层面上的作文教学,给他们带去的,更多的是胆怯、害怕、伤害、挫败、自卑乃至耻辱。>>>我反复思考,怎样让我的写作体验成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怎样让我所获得的那份美好的写作经历,成为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的一种生命状态?
二、“我的作文革命”之基石:作文,一种公众的言说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一个写作者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绝大多数的写作者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离开发表,也就离开了作文最本质的实用功能,离开了作文最能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作文的生命活力在于获得说话权,在舆论的平台、与读者见面的载体——报刊上获得说话的权利。办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拿起笔来在“报”上说话,这是我最初创办“班级作文报”一个直觉性认识。>>>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很快取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很快明白了,作文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实表达与真情交流。>>>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声音是有价值的,他的写作就一定会有重大的突破”。而叫人惋惜的是,这种“突破”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我的作文革命”正是努力把这种“自生自灭”转变成“自动自发”,使“突破”不再是遥远的明天,而是生动的今天。
三、“我的作文革命”之构架:“班级作文周报”的基本操作规程
>>>它的存在是作文的对话属性释放的需要。把作文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学生能获得多元的对话,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小作者的读者,每一个学生背后的每一个家庭也都是小作者的读者,一句话,所有看到班级作文周报的人,都是小作者的倾听者和潜在的对话者。>>>依托“班级作文周报”进行写作教学,其主旨,是要发展每一个学生,而不像市场化的报刊,只要在竞争中跑出几个尖子作者来>>>“评价周记”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每日简评”,二是“一周点评”。>>>每期“班级作文周报”选用三分之一左右的稿件,录用稿件不能过多,要使学生有适度的饥饿感,人在适度饥饿下,状态最好。>>>当教师把周报当作一件重要的、有规律的、放在顶重要的位置来做的事,一切困难都要加以克服的事来做的时候,学生必然也会把周报看重,把作文看重,也会从中吸取前进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我以为,当作文在学生心中掀起这样一种情感波澜的时候,作文教学就在悄悄改变,这时的作文,已悄然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影响学生生活情绪的一个有力武器,成为学生心中一个有分量、值得追求的“偶像”。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5:2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作文革命》目录22006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上午 11:41
四、“我的作文革命”之“每日简评”一:有米之“炊”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捷克斯洛伐克诗人塞弗尔特说:“我为感到自由而写作”。写作是一种自由,写作要是必须按照他人的意志、范围和框架来写,这个世界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家,也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品。>>>写文章,第一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不是行文,也不是语言,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每次作文课上都是老师以比较“教学艺术”的方式呈现素材,端到学生跟前,再想办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去看,这,严重背离了真实的写作状态。>>>“我的作文革命”系列活动中,有个不起眼的小招儿——要求学生每天用三五句话记一件事。那三五句话是一团模糊的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绿色通道,能够随时提取储存在脑海中的生命印记。>>>起初,班上总有学生说,一天下来,没什么事可记录的。我教给学生两个方法:A、推想法。B、静默法。它依傍的不只是眼睛,更是心灵,它关注的不只是外部,更有丰富的内心。>>>在现实的写作世界里,不可能有哪一件事等着你反复观察够以后再行消失。世事稍纵即逝,当你觉察到这个事情有意思的时候,事情本身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当写作教学试图通过一些能反复的场景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的时候,却忘了学生在生活的表达世界中,无法用这样可“重复”的方式来观察。
五、“我的作文革命”之“每日简评”二:导引与发现
>>>“每日简评”,一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二要导引学生积累怎样的素材。教师利用“每日简评”导引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从而实实在在地打通“作文”与“生活”的甬道。>>>他们在实践“作文革命”中创造性地结合班级的“一句话新闻”,由学生轮流写,这对学生发现和选择素材,写好“每日简评”,有很好的帮助。>>>我不赞同让整班学生都来写日记。作为一种教学的日记来讲,即使学生能坚持写,我也深知,一位扎根一线的语文教师,恐怕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日记里的心声。>>>“每日简评”,既让学生每天“拳不离手、曲不离手”地动动笔,积累写作素材,不即不离地有一种“写着的状态”,也考虑到了师生双方的承受能力。>>>“每日简评”由三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2、题目。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素材。>>>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一个熟悉得可以下笔千言的世界,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去发现这个独特的内在的世界。>>>一个学生,只要养成内视的习惯,就会觉得写作天地无穷宽广,就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就会去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呈现出来,就会觉得写作是与自己的精神相呼应的,作文是可以抵达心灵的。
六、“我的作文革命”之“每日简评”三:收放之间
>>>“每日简评”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师关注了学生作文前的孵化过程。>>>“每日简评”以“放”起步,也以“放”为主。“放”多了、“放”久了,容易发展为自由散漫、自由主义,学生也会觉得没劲,这个时候“收”一下,反而能刺激、调动起学生观察、体验的兴致。>>>关于“收”,一般有以下几种“收”法:1、全收型;2、半收型;3、活动型。>>>尽管学生在写这类文字时,认识上会有偏颇,思想上会有激进,但写出来要比捂起来好,真实的缺陷远胜完美的伪圣。把这个年龄该有疑惑、该有的问题真实地表露出来,这才是有生命的作文,才是值得珍藏的生命经历。>>>教师批阅“每日简评”,是“借”给学生一双发现写作素材的眼,这个“借”,是一根拐杖。它的终极意义是让学生在拐杖的帮助下,学会自己行走,最终扔掉拐杖。>>>教师对材料的评价主要立足于一个“真”字,这个“真”可从这三个方面来看:1、反映真实的生活。2、畅谈真实的认识。3、抒发真实的情感。>>>这里所说的“真”,是儿童世界里的“真”,教师在评价“真”时需要有儿童的心态和眼光。儿童的生活世界中的“真”,和成人世界中的“真”不尽一样,有时会是大不一样。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4:2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作文革命》目录32006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上午 11:42
七、“我的作文革命”之“每周一稿”一:平等对话
>>>在中国,说真话的教育将是一场持久而艰难的战斗。>>>体现在“我的作文革命”的稿件上,学生很可能写些不痛不痒的话,无关紧要的话,文字间的情感是中庸的,文字里的观点是大众的。只有当学生愿意把心底最真、最切的话说出来,班级作文周报才能成为一个心灵寓所,班级作文周报才能成为学生每周都盼望着出版的读物……>>>要让学生在作文里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不是写作技术上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我认为显性的标志是:学生敢在文章里批评老师,敢到班级作文周报上去指出老师的不足、不对,敢到班级作文周报上来指责教师的不公、不正。>>>一个人写最想说的话,心灵最深处的话,本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正如与要好的朋友说说心底深处的话,那是一件非常舒心的事。丢开最惬意的事不做,偏要去写那些不惬意或者不太惬意的话,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安全感。>>>怎样比较快速、有效地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作文愿意“掏出心来”呢?告诉你一个管用的小诀窍。>>>在“我的作文革命”系列活动中,除了要消灭教师的话语霸权,也要警惕班级小干部、作文优等生的话语霸权。
八、“我的作文革命”之“每周一稿”二:选稿与好文观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选用怎样的稿件,对学生写什么样的文、朝着怎样的作文方向发展影响巨大。>>选稿时,语文老师最好的角色,是集教师、编辑、作者和读者于一身。>>>栽培树桩盆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按着人为预置的方向,牵扯着树长;一种是让树自由生长后,根据其原有的造型特点,适度修正。“我的作文革命”系列活动,走的是后一种方式,我以为,那是人性的方式。>>>人有着追求自由的内在要求,一旦感觉这样东西不自由,就会失去追求的兴趣。起步作文教学只有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写,把胆子写大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当学生感觉作文有着如此美好的自由时,就会去追求作文,就会觉得作文是一种幸福生活。>>>国人大凡都有几套话语体系,和朋友讲话是一套话语体系,和家人讲话又是一套话语体系;在私人的台下是一套话语体系,在公众的台上又是一套话语体系;在下属面前是一套话语体系,在上级面前又是一套话语体系。耳闻目睹,小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这种习气。>>>在选稿上,教师要怀抱开放的胸怀,不棒杀异端,不轻易否定异类,不伤害童心,不钳制童真,把儿童当作儿童,当文字当作文章。
九、“我的作文革命”之支柱性活动一:等级评奖
>>>“我的作文革命”要的是真正的搏斗工夫,而不是花拳绣腿不中用的“艺术”,要的是李小龙的截道拳,或许不美,却招招有效,有杀伤力。不仅要有操作性和实效性,还要有迁移性,每一个参与此项实验的老师都能照着做,每一位坚持照着做的老师,都能在写作教学上取得显性的成效。>>>教学如果有了孩子的眼光和价值观,很多事情做起来,学生就感兴趣,带劲儿。>>>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我设计了坡度式激励方案。第一步为“作文新苗”奖,第二步为“作文小能手”,第三步为“班级小小作家”,第四步为“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第五步为出版“个人专刊”。>>>我要重申、强调的是,要多刊登发生在学生眼皮底下的事儿。只有使学生感受到拿起笔来说真话就是好作文,周报才有生命力。就像我们平时交谈,如果说的是假话,言不由衷的话,谈话会有精神上的愉悦吗?知心朋友敞开心扉的谈话,才精神愉悦,说着说着,三两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写作教学首要的任务也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的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鼓舞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激励他们用笔说话的意志。“我的作文革命”之“等级评奖”,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3:2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作文革命》目录5
2006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上午 11:43
十三、“我的作文革命”之配套金点子二:新举措,焕发写作新动力
>>>这样奖,能把学生在其它学科上产生的学习优势心理拉到“作文革命”中来,也就是学生在其它方面获得的成功动力,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作文的动力。>>>才运卡。每一期“班级作文周报”都要评选5篇“上期佳作”,凡猜中3篇以上者,有资格进入“才运大抽奖”,这是“才”的含义;抽到谁,要看运气,这是“运”的意思。>>>学生作文不断在外界发表后,能有效纠正这一问题——在外界报刊发表文章形成一定气候,学生必然争写“佳作”,争取发表到外面,那么他们写作时假想的读者群会发生变化——这是个关键。>>>有些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得慢,不是教师“教”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学”的问题,而是其语言智能的自然生长进程速度的问题,就像有的孩子长得快,有的孩子长得慢,长得快的孩子不一定是高个子,长得慢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矮个子。关注作文后进生,正如关注长得慢的学生。>>>点子只要去想,就会有。教育的困境总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面目出现,而在我们的教育智慧面前,又总是以“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圆满结局。
十四、“我的作文革命”之配套金点子三:作文活动日
>>>教育需要适当的惩罚,看你罚什么,怎么罚。每星期捉出一两个小马虎,大家乐一乐,多有趣。>>>“作文活动课”的第一个节目“让我呼喊你的名字”,。第二个节目是“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第三个节目是“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第四个节目是“佳作齐欣赏”,第五个环节是“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这个“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就教学来说的,并不是说教师不需要具备完整的作文知识系统、能力体系,教师一定要有,有了,才能加以灵活的调用。>>>学生会对语言的无数种表达的可能性充满探求的欲望。学生会觉得,作文没什么难的,也没什么高深可怕的。只要静下心来,把一旁的喧嚣抛开,走进亲切的汉字,把一个个汉字拿起来,在脑海里排来又排去,再由笔写出来,做出属于自己的、用汉字组成的游戏。这多像小孩子亲手做布娃娃。>>>每个星期一的“作文活动日”,也使学生在每个星期的第一天,就与“作文”亲密接触,从早到晚,从课上到课后,心灵与作文相念,行动与作文相连。
十五、“我的作文革命”之课例一:作文活动课
>>>上课了,我投影出上堂课上拍的数码照片,上期《评价周报》的全体小作者灿烂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你看王希成,幸福得石榴一样,只有小半个脸,可大家怎么会不记得他?>>>这些因作文而骄傲的小作者,一拥而至,笑眯眯地接过“刊用纪念卡”,排成两排,大喊一声:“茄子!”相机里留下他们可爱又自豪的笑容。>>>同学们,这期的佳作又会是谁呢?请拿起你的笔,亮出你的底,写下心中的五篇佳作。>>>严庆很兴奋,当抽奖手可是一件光荣的事。>>>管童的这段话里的说话句,有两个优点:一是说话的内容,很新鲜,像是刚从生活的土壤里采下来的韭菜、青菜,带着晶莹的露珠。二是提示语没有用‘说’字,但是我们也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并且知道说的时候是什么语气,什么心情,什么动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2:2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作文革命》目录6
2006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上午 11:44
十六、“我的作文革命”之“训练观”:训练服务于自主写作
>>>现在我可以论断,两者是主仆关系,自由作文是“主”,作文训练或训练作文是“仆”,“仆”服务于“主”。1、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自由写作。2、写作教学重在唤醒学生的自主写作。3、作文技术可以渗透于阅读教学。4、作文训练本质上是无法序列化、训练化的。5、训练无非是个例子,是个手段。6、“课堂”不是作文的主阵地>>>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第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解决了学生写作的内源性动力,明确了作文训练服务于自由写作——通过训练更好地自由写作、写出更精彩的稿件来之后,“我的作文革命”着手梳理、并介入作文训练。>>>作文训练最根本的着落点是“说”和“写”之间表现出的差距,通过训练,来弥补学生从“说”带到“写”的缺陷。>>>口语的极致是生活,写作的极致是艺术,两者的最终发展方向不同。一个语文教师要在写作走向艺术的层面身体力行,获得亲身的感受和经验,才能加以必要的、也是切中肯絜的训练。>>>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好了,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把学生的写作兴趣维持好了,他已经是一位合格乃至优秀的作文教师。
十七、“我的作文革命”之“助悟策略”一:听读作文课
>>>作文本质上不是教会的,任何高明的教学都替代不了学生的自悟,作文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必要的训练只能给学生以作文的“规矩”,也只能达到“规矩”,而无法进入作文的“巧”“妙”。>>>听读作文训练,每次占一课时,顾名思义,主要是学生听、老师读。老师读一组文章,一般三至四篇,每组文章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共性的写作技能,一组文章听读下来,学生对这一写作技能有了较为具体、明晰的感受和认识。>>>丁有宽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也不主张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有道理。>>>阅读教学的教材编写侧重于阅读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文熏陶,听读作文训练的材料选编侧重于写作技能的渗透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力的领悟与求证。“听读作文课”的组文选用的原则与阅读教学区别的地方就在这里。
十八、“我的作文革命”之“助悟策略”二:新读写结合
>>>“新读写结合”关注的是写作上的“巧”“妙”。它要求教师对文本语言表现有着敏锐的感觉,能够敏锐地发现文本所蕴藏着的表现上的“巧”与“妙”,并将这些“巧”“妙”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学生将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文本表现原来可以如此“巧”“妙”,写作原来可以如此“巧”“妙”。>>>那些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多层语意的文句,那些表现力特别强的语句,大都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它一般不是作者无意而为的“妙手偶得”,至少是“无意中的有意”,是百转千回后的“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好的阅读思维总是伴随着对语言表达的自觉追讨。阅读教学要得到突破,步入对语言表现形式的追讨的台阶,必然要以教师自觉的写作践行来印证写作是怎么回事、文本表现是怎么回事。这种证修程度显然会影响到阅读教学的走向,也影响到阅读与作文的依存状态。>>>“新读写结合”倡导语文教师做一个爱语文的人,读语文的人,写语文的人。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之路上有自己的实践和体悟,才能以一个明白的过来人的身份,将作文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1:18 | 只看该作者
十九:“我的作文革命”之课例二:重要的是思考
>>>以前我写作,总以为用别人想不到的词才叫好,才有水平,如“葳蕤”“茕茕孑立”“彳亍”。现在我明白著名作家叶永烈说的行文用字应该是“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把“藏”、“举”这样普通的字用在恰当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好”。>>>这个“你们大家”中蕴藏着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即作者在写文章时,脑海中有一群假想的读者,他在写作时清醒地知道:我要写给所有可能见到这篇文章的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工人学生老师……记住,真正的写作,都有这样一群假想的读者。>>>写刚发生的事,不难;难的是,你能否从“圆和线”中,思考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一个人的思考别人无法替代,也无从帮助,一帮助,那便不是你的思考。>>>人,跑不过俊马,飞不过鸟儿,斗不过狮子,游不过鱼儿,但人是主宰。所以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具有思想,思想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只有思考,才会产生思想。
二十一:“我的作文革命之配套金点子四:“我的书设计大赛和“收藏童年”
>>>家王安忆感叹“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记忆有多深,生命就有多厚,老的时候,倚靠着夕阳,翻看发黄的“评价周报”和“评价周记本”,有许多可以念想的儿时故事,那是一种幸福。>>>“‘我的书’装祯设计大赛”的还有不少价值:1、让学生明白作文能力是“写”出来的。2、让学生感受写书并不是件困难的事。3、让学生体验写作生命需要回顾与反思。4、让学生领悟写作需要为荣誉而战。5、“我的书”装桢设计比赛是一次综合素质的检验。>>>有趣的是,不少同学不约而同用了“老管出版社”“管建刚出版社”“《评价周报》出版社”的出版名。>>>金晓雯的书名是《放飞蜻蜓》,出版社是“蜻蜓出版社”,封面语十分富有诗意:“我思索,我追求,可惜童年还是如同蜻蜓般飞走了;我思索,我追求,短暂的童年还是如风般轻轻地走了,留给我一段伤感而难忘的回忆;我思索,我追求,让我们不要因为留恋不舍而哭泣,我们要把这段可比京杭大运河还长的美好留驻,我们的记忆非凡,我们的童年是伟大而有力量的”。>>>我们梦想着,当长大的孩子们有一天打开包裹,发现母校和老师为他们寄来的那一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珍贵童年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激动和感念。
二十二、“我的作文革命”之精魂:坚持就是胜利
>>>什么是作文?作文是生命,是心灵,是情感,是尊严,是荣耀。什么是作文?作文是本真的袒露,作文是压抑的冲动,作文是秘密的公开,作文是温馨的表白,作文是内在的觉醒,作文是跳跃的音符。>>>在我的作文革命中,这种渴求源于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作文成为作者乐于徜徉的一个真诚袒露自我的精神家园,作文,成为作者与读者生命拔节时精神交往的渴望,成为生命成长时一种略带精神猎奇的刺激与享受。在那里,生命有多美好作文就有多美好,生命有多深刻作文就有多深刻,生命有多灿烂作文就有多灿烂,生命的真善美就在心灵对话中得到净化与飞扬,张扬起人性的淳朴与纯正。>>>受一些地方邀请,我在不少地方讲“我的作文革命”。老师们说:这样教作文,好是好,可得花多少时间啊?>>>贵在坚持。参与“作文革命”,凡是取得显著成效的老师,都得出一个共同经验:“坚持”;凡是“坚持”的老师,作文革命都给他们带来教育教学的欣喜。>>>关键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而不是做了两天没见成效,就怀疑,观望。一个老师,选定一个研究方向,静下心来做上五年、十年,一定会达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我的作文革命,坚持就是胜利。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07:40:09 | 只看该作者
NO.1、“我的作文革命”之源起:作文,给我带来尊严和荣耀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下午 08:39


我做语文老师,是个意外。我在农村长大,父亲是个农民,母亲是个农民,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小的时候,我痴想,要是有亲戚是街上人,或学校的老师,多好。这个潜意识大概是促成我走上教育之路的一个宿命。像身边每一个的贫下中农的泥娃子一样,我不知道除了书包里的教科书外,世上还有浩如烟海、无以计数的报刊书籍。初三,我看到文字版《射雕英雄传》,废寝忘食,把学业荒废得一塌糊涂。什么学校也没考上,只好准备去田里务农。
许是天意。那年,乡成人教育中心办补习班,能参加中考,学费200元,一个民办教师几个月的工资。死缠活磨,父母破天荒地同意了。从此发愤。语文却怎么“发”也“愤”不出来。中考总分640分,我考了584分,扣了56分,语文扣了28分,其它五门功课也只扣了28分。念师范,语文老师问我读过啥课外书,我说武侠。老师说要读些名著。我不知道名著为何物,刚好学过巴金的文章,老师说你看巴金的《家》吧。买来,读三几页,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我对老师说,不好看。
数学一直不错,这与小时候外公老带上我去街上卖瓜不无关系。外公没上过学,不大会算。有人来买瓜,外公称,报上斤两,我尽快算,报出价钱。我从小知道数学的实用,也就晓得数学的重要。念中师,数学依然不错,考90分也轻松。语文最高考了78分,最低考了67分,总过不了80分的线——每门功课80分以上,是评“三好学生”的必要条件。蹦来跳去,总够不着上面的桃,信心没了,灰心来了,得,毕业做数学老师去。
命运捉弄人的时候,谁都拿它没辙。没来得及参加毕业考试,没来得及拿到毕业证书,一场大病,突如其来。没参加毕业考试,自然拿不到毕业证书,分配也就成了问题;分配若成了问题,往后的医疗费对家庭构成了沉重负担。亏老师奔走,分配总算没耽搁。没拿到毕业证书就分配,分配到校又不能参加教学工作,得养着,只能打道回府。一年后,我病蔫蔫地去村里的小学上班。校长说,你教数学吧,二、四年级。我厚着脸皮同校长商量,能不能教一个班,我身体不好。校长说,你要教一个班,那就教高年级语文。教一个班总比教两个班轻松,高年级语文就高年级语文。就这样,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从此一边给自己打针熬药,一边当起了语文老师。这一当,注定了与语文的一世情缘。
考中等师范学校,对我们农村娃来说,最大的诱惑是从此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角落”,做起街上人。没想,临到最后,又回到村角落里。村小都是中年民办老师,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抱着个病体,无可奈何地蜷缩在小村里,惆怅,苦闷,颓废,压抑,伤感,烦躁,莫名,寂聊……一个人处于这种景况,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病由心生。这郁闷总要发泄出来,人才会平和一些。那时候电话远没有普及,电脑与网络的词儿还没路过中国老百姓的耳朵,我花三毛钱买了本工作手册,在上面涂啊涂,涂了一地心情。正是诗的年龄,我订阅了《散文诗》,很自然地,把一地心情寄给了《散文诗》。一天,《散文诗》杂志来信,打开一看,一张用稿通知单,我的一则小文要在上面发表。我怕了那么久的作文,竟在我告别学生时代的一个冬日下午,把暖人的阳光照进了心扉。二月,我写了则乡村意景《三月》,投给当地市报,刊登了,我又写《四月》,刊登了,我又写《五月》,刊登了,又有了《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之约》《冬之歌》《冬之舞》……
一路写下去,我不怕作文了,并且,感受到作文给我带来了尊严,作文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作文神奇地恢复了我的自信,作文,还给我带来了荣耀。通过那份市报,让本地区的不少人知道,在一个村小里,有一个叫管建刚的人在用笔说话,每一个读者都是我知道或不知道、认识或不认识的听众。多年以后,有人见到我,说,你就是管建刚啊,当年在一所村小里写乡村散文的那个。作文,就这样给我带来快慰,带来成就感。这些亲身体验让我明白,作文是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认识不认识、见面不见面的人听到这种声音。从中我朴素地认识到,作文也是有用的,与当年替卖瓜的外公算帐一样有用,只不过,它与数学的“有用”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用”的途径不一样。作文是有用的,它以发表的形式进行别样的说话,排解心灵的压抑,展现内在的生命,获得尊严的捍卫,寻找存在的证明。
对作家而言,个人的生命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和高度。对语文教师来讲,他自身的阅读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阅读教学研究的走向;他自身的写作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写作教学研究的走向。现在我懂得,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惧怕写作,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写作的冲动和践行,注定将走不到作文教学的深处,进入不了作文教学的生命境地。刘心武先生若不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对《红楼梦》的揭密恐怕不会如此独到,引起如此反响。作文教学需要一个写作的过来人,只有过来人才能做真真切切的指点,这个指点,不只是技术上的,更是写作心路、写作生命上的。应着这样一段经历,一个读师范时一心想做数学老师的我,一个意外地成为语文老师的我,开始关注写作教学,开始反思写作教学:一个从小不知道课外书为何物的人,一个先天不足到只读连环画的人,一个不知作文为何物、视作文为拦路恶虎的人,走出校门,以记录心情的方式写作,第二年便在一家颇有影响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习作,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的写作实践,而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所谓的指导;意味着作文重在自我情态的倾述,而不是按着规矩条文去写应试作文;意味着作文重在成功心境的感受,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第;意味着作文重在焕发内在的写作动力,而不是步步紧逼的作业与压力……
我明白了,作文这项“作业”完全不同于数学作业,以数学方式进行写作教学,注定要失败。数学题不管你想不想、愿不愿,做题时总得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往下做,不管你心情怎样,做出来就是做出来,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情绪对作业质量有影响,却不大。作文这项“作业”,情绪对它的影响巨大。你若觉得有话要说,你想写,写的时候就会充满感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会情不自禁地流泪,会把自身的精与神、灵与肉倾注其中。你若觉得无话可说,不想写,那么每个句段都将是一场痛苦的奴役,没有内在自由与真实自我介入的写作,收获的只能是精神的折磨和痛苦。“我要写”与“要我写”,同样作文一个小时,得失感受,天壤之别。尽管语文老师都懂得“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尽管语文老师都知道“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然而面对这个教学难题,只有望洋兴叹,只好束手无策,学生们也只能在“要我写”下作文,越写越没劲,越写越枯燥,越写越恨之入骨。
我明白了,传统作文教学并不是真正的写作,它充其量是一种虚拟的写作训练,它的目的是以考试的标准、教师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可是,学生的写作动机没有改变,教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学生的写作行为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很多时候,倒出现了强烈的写作上的对抗情绪和行为。“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的工具的熟练的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的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的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多年后,当我读到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这段充满生命情怀的论述时,仿佛一束阳光照射到我忽明忽昧的心头。阅读是一种吸收,获得内在的充实与祥和,作文是一种输出,一种自然之外的、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又一说话方式,它获得的该是骄傲,自豪,古人把能用笔写作称为“开笔”,举行盛大仪式,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从写作中体验到这些价值和快慰了吗?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作文在改善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了吗?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作文给他们带来尊严与荣耀,以及人生的种种美好了吗?——没有。站在考试层面上的传统作文教学,给学生带去的,更多的是胆怯、害怕、伤害、挫败、自卑乃至耻辱。
我反复思考,怎样让我的写作体验成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怎样让我所获得的那份美好的写作经历,成为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的一种生命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05:23 , Processed in 0.09876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