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怎样训练自己的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6 17:5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怎样训练自己的思维


                            许锡良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心之官则思”。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自己的遗传基因,而且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思维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从人一出生时就奠定了某些不同的因子,在后天的环境中,结合个体的经验,使这些不同的因子不断地重新组合、发展与壮大,因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特点。因此一个人的早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会为一个人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奠定底色,这个早期经验如果存在着严重缺陷,那么以后要根本的更正就会非常困难。

  早期的语言学习是非常关健的时期。语言是思维存在的家。注重语言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幼儿在早期的环境中有多种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话语方式,这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儿童的思维养成肯定是有利的。因此,让儿童多听不同的声音,甚至听到某些“怪话”,对儿童的大脑的刺激将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信息单一,则大脑久而久之必然会因习惯而产生惰性,因惰性而僵化,因此思维是不可能活跃起来的。存在明显差异的信息永远是大脑最好的刺激来源。当一个人面前同时摆放着几种说法完全不一的信息的时候,因为人大脑先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会迫使你想弄清楚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真相,哪一个才是合情合理的。这个时候,你的大脑的机器就开通了,学习热情的激发、探究欲望高涨以及创造力的萌生都是在这种差异中造成的。因此,一个人将不同信息材料提供给他,远比将一种单调的信息提供给他以不断强化更为重要。即使所提供的思想信息中存在着不少荒谬的东西,错误的东西,也比单纯灌输所谓“正确”的东西要好。因为一个人在多元信息中,通过学会探究与思索,最终得到比较确切的判断,虽然看起来这样做是费时费力的,有时是曲折的,但是,这个过程才是真正学会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思想兴趣的过程。而单纯的灌输与强化某一个被贴上“正确”标签的东西,只会令人思想懒惰与僵化。因此一个人从小就生活与学习在多元信息平台上是多么重要。

   我小时候第一次引起我学会质疑的事情,就是在我小学时,学校开展“忆苦思甜”活动中,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必须向旧社会过来的人询问万恶的旧社会故事。文盲的奶奶却讲的是1959年以后三年饥荒灾难的事情。这个与学校当时教育严重不一致的信息惊得我半天回不过神来。后来奶奶又讲她经历的红军与白军的故事,也与我在学校听到的大不一样。我心里开始产生疑惑。当然,我更相信自己奶奶所讲的,因为他是1911年生人,我们村作为江西革命老区,她可以说是亲身经历了这些事情的。而且她是一个贫下中农,是一个文盲,不可能会有其他的什么阶级立场问题。多元化的信息,独立自主的思考,在这个时候便开始在心中萌芽。当然,我那时所受到的革命教育的影响力是强大而长久的,但是,顽固扎根在心里的却仍然是奶奶讲的切身故事,这种反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使我有一种强烈地想弄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心理。后来读到红军将领萧克的关于红军的回忆录,基本上印证了我奶奶那朴素的亲身故事。由此而学会的怀疑与批判的思维品质,就此在心里奠定了基础。凡事学会追问,学会对比,学会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比较,去验证是十分必要的。我小时在学校里经常受到我们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代,但是,我一年到头吃不到两次猪肉,一日三餐,有瓜菜煮的稀饭。说现在平等了,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公社随便一个普通干部都可以买到肉,而我们家养的猪却要无偿送给他们吃。那时我家就有一个公社的邻居,生活水平与我家相对比,感觉有天壤之别,并不是像学校所说的那样贫下中农当家作主了。幼小时候这种生活体验是极其丰富与深刻的。学校为了让我们相信现在的生活好得不行,还特意让我们吃忆苦思甜饭,把一点米掺上谷糠与野菜,又苦又涩,以对比出我们现在吃的已经是美食了。但是,这一点仍然在我奶奶的回忆中识破了骗局。我是一个自小就生活在迷茫中,内心冲突激烈的一个人。原因就是自己得到的切身经验与体会与教育我们的大不相同。现在我们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多元信息与我们小时候相比是大不相同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为这是好现象,是一种有利的教育环境,而不能认为是不利的。当然弊端也会有,代价也会有,但是,经过怀疑与批判后所得到的东西总是比较巩固的,而且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怎样看待的方法与态度。因此,多元信息对比,学会质疑与追问,学会怀疑与批判,是思维最重要的一环。

   确立了思维的怀疑与批判的立场以后,不是仅靠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打倒一切的勇气就可以的,要使批判有力量,怀疑有根据,思维还存在着一方法与方式的问题。思维也是一种游戏,凡游戏都要讲究游戏规则。而思维的游戏规则就是逻辑。虽然说,人天性就有逻辑的同一性。不合逻辑的东西,人的大脑思维有本能的排斥的功能。但是,要做到思维的缜密还得有专门的训练。没有得到思维专门训练的大脑,常常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面前会感到迷惑不解。好象是对,却又找不出什么道理来。这就是思维不够慎密的原因。缜密的思维必定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逻辑混乱,则思维必然混乱。理清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的根据与道理,并且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来,这样非常必要。对一个结论的判断,所依凭的无非是这些:第一,你的结论是否具有明确的观点;第二,你的结论是建立在什么事实的基础上的,这个事实是不是真正的事实,如果是,则它有什么代表性,或者说有多大的代表性;第三,你的事实与根据是否可以推理出你的结论来;第四,你推理是否足够严密?是不是必然导致的关系,还是偶然巧合的关系,是强因果关系,还是只是弱因果关系,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你提供的证据与理论依据要能够证明你的结论,你的判断是由你的提供的事实与理论推理出来的。否则,你弄那么多案例,搞那么多注释,究竟要说明什么?第五,你所依凭的解释框架的整套思维系统究竟是什么?包括价值立场。弄清了这些,一个问题就容易弄清了。慎密的思维一定是有条不紊的。虽然这个世界可以是混沌的,是复杂的,但是,你思维不能是混沌的。把自己说的说清,没有说到的另立文章或者专著来说明。或者你没有论述到的,让别人去论述。清晰简洁与明了,是我们思维追求的品质。说了半天,还不知道你究竟要说明什么。有些人的论文注释密密麻麻,看似资料丰富,也很博学,但是,引述那么多东西,究竟要表明什么?说不清。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专著,简洁起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有些人写的文章,在论文答辩时,仍然离不开原稿,要照样念,这样的论文就是失败的。因为,这可能只是材料的堆积,没有自己的思维线索,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自己写的论文,应该做到脱稿就能够讲,而且讲长讲短都可以。一本专著,长起来一个学期也讲不完,短起来,三句话也就说完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最后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E=C 2M。这就是思维的简洁性与条理性的问题。

  思维的训练还有一个好的方式就是辩驳。有人不喜欢批判性思维,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要想思维缜密,就必须主动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加入到批判、讨论与辩驳中去。真正想提高自己思维水平的人,就是要大胆心细,脸皮厚。学问不大,脾气一定要大。咄咄逼人与谦虚谨慎同时具备。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胆大,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你就会遭受多方面的攻击与辩难,这个过程,你会发现,权威究竟权威在哪里,权威的威力究竟有多大,有时你说着说着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浅薄,因此就开始学习权威的著作,聆听权威的教导,尊敬权威的研究成果,学习大师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点。这个时候谦虚是绝对必要的,不能够脸皮一味地厚下去。所谓心细,就是要认真思考,体察入微。学问不大,脾气一定要大,是求得进步的契机,也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思想的锐气。作为小字辈的后学,你不用重磅铁锤猛烈敲打权威的脑袋,权威是不会注意到你的。如果你敲打的力量足够大,权威慢慢就成了你的,接下来你就有资格等待下一个年轻人来猛烈敲打你的脑袋了,这时你就像是一个刚刚夺得了职业拳王金腰带的拳坛新锐,随时要准备等待下一个拳坛新锐来猛击你的脑袋。当然,如果你敲打的力度不够,说明你在思想学问上还没有扳倒权威的实力,还得继续修造。年轻人要有一股的思想锐气,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也不一定回头的学术思想锐气。当然,这只是针对学术思想水平的提高来说的,如果要成为世俗的权威与学霸式的人物,至少在中国的学术环境中,猛烈敲打权威的脑袋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除非你不想大学毕业,不想要硕士、博士学位,不想评职称当教授做国家级的课题,甚至不要学术饭碗,否则这是十分忌讳的,因为在中国学术权威与世俗权威常常是不对等的,有些权威在学术思想上敌不过你,他就会去搬政治的力量,甚至搬出枪杆子来对付你。因而真正有学问的人常常没有权力,而有权力的人,又常常没有学问,因此不但不能够挑战权威,反而要在权威面前要永远谦卑低调,除了颂扬,还是颂扬,直到权威离开人世为止。

  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欢下的象棋这样的博弈游戏,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一段时间,我意志很消沉,经常沉浸在网络博弈游戏之中。因此得了一个“大师”的称号,许多人以为我自许“学术大师”,其实,只是因为喜欢下棋而被一些爱好象棋的朋友戏称而已。但是,我以为下棋也确实是训练人思维的好方法。这种下棋的方法特别像学术讨论与辩驳过程。对弈的过程中,你的一举一动,要完全根据对方的举动来。每一步,都有多少种可能,每一种可能的路径与结局都要精心算计到。一个象棋高手一般至少要算到七八步以后的变化与可能。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棋手,无疑是菜鸟级的。辩驳的过程也有点类似。如果你提出一个思想观点,来反驳我,那么我如果是一个学术思想的高手,我就会知道你所依据的东西的根据是什么,思想来源与思想脉络是什么,这种思想观点的强势在哪里,弱势在哪里。然后去应对,如果遇到有一段是自己不熟悉的,要立即补上,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有所发现与有所创造的过程。因此,学术思想的生命在于讨论与辩驳,这是在西方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共识。哪里没有讨论,哪里没有辩驳,哪里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真正的研究与发现,更不会有什么创造。害怕讨论,害怕思想交锋,其实就是害怕思考,更害怕追求真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断定其是一个伪学者。一个真正的学术权威,也一定是在反复辩难、讨论的铁砧上千锤百炼出来的。

2008年6月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19 , Processed in 0.0599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