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取胜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8 22:3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取胜之法

高凤歧

【关键词】设悬聚焦  生死存亡  爱恨情仇  伏笔照应  巧合突变

众所周知,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起决定作用,因为小说本来就是以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情节和环境因素只在小说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情节说到底只是小说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环境只是小说人物性格成长的空间。但中国传统小说却因长期受说书人所据有的“话本”的影响而过多地关照了情节,呈现出情节取胜的显著特点。那么,中国传统小说情节取胜的奥秘何在呢?

一、设悬聚焦:置人物于命运的“风口浪尖”

精明的小说家是很喜欢使用悬念的,因为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人总是存有一种好奇和“求知”的本能的。越是迷惑不解的事物,就越想探究出个究竟。聪明的小说家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在叙述中稍稍透露出一点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就匆匆岔开话题,故意“不说明原故”,让读者“正不知葫芦里卖的甚药”,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吸引读者迫切的读下去,等“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后,才恍然大悟,得到一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美感享受。

这,就是高明的说书人和精明的作家惯用的“伎俩”。大悬念套小悬念,新悬念套旧悬念;一卡又一卡,一关又一关。目的却只有一个:吊读者的胃口,提读者的神,让读者不得不老老实实的给牵着鼻子转。在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的水面上泛舟览胜,自然会忽而心悬半空,忽而释然坦荡,激动不已。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对悬念作过的经典诠释:“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

而中国传统小说正是抓住了这“既剌激又诱惑,既警惊又奇崛”磁石一样的悬念,才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刘勰“缀之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是,百姓“卖关子”还是,说书人“到了回头,恭请诸位奉点小费”又是。

至如《红楼梦》《金瓶梅》《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国演义》等,或在标题,让人一看即精神一振;或在开头,突兀惊奇而难却;或在结末,诱人深入欲罢不能。《红楼梦》开篇在略叙“石头记”之后,就是一首震撼读者情怀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知其中味!”;《三国演义》更是突兀得犹如横空出世,当头第一句就是“话说今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此开篇,不独提起悬念,更富哲理,同时也预示一部惊世骇俗之作即将问世。至于章节之末的“回头”、“卖关子”或是“且听下回分解”,更有各自的翻新花样,无庸多言。

但无论如何苦心经营,劳神费思,悬念最终还是要聚焦于一处,方能真正摄人心魄。

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发散各种光线的地方。”

中国传统小说悬念设置的“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就是它时时指向人物的命运,置人物于人物的命运的风口浪尖,从而造成一种令人期待或紧张的情势,让读者欲罢不能。

首先,生死存亡。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道出了悬念的聚焦指向。豹子头林冲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既有殷实之家,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按说,有这样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林冲是不会走向本阶级叛逆的道路的。但东岳庙烧香、被赚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难野猪林、火烧草料场以及风雪山神庙,在诸多悬念迭起、险象环生之后,可以说,林冲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险隘。在退而无命、斗或可保,忍无可忍的绝境中,林冲终于手刃仇人,坚定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三国演义》的悬念也是变幻多姿。清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形容《三国演义》悬念“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但无论其怎样“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片语之间,穷跌宕顿挫之能,其聚焦之处只有一个,就是始终把人物放于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

《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更是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时“山穷水尽疑无路”,一时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时喜极而泣,一时又乐极生悲;一时“惟思自尽”,一时又“裘马扬扬”:真是生死存亡聚焦于一处。

其次,爱恨情仇。

中国传统小说的悬念设置,其焦点在指向人物命运生死存亡的同时,也过度的关注着人物的的爱恨情仇。其实,说到底,爱恨情仇本身就是生死存亡的一部分。

《红楼梦》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正死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不知“绛珠仙子”的“宝玉,你好……”是“宝玉,你好狠心”,还是“宝玉,你好福气”。或许,二者都兼而有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悬念设置的焦点指向更具启迪意义。它完全抛开了传统的外聚焦指“物”模式,而采取了内聚焦指“人”模式,始终指向人物的爱恨情仇,就是李甲对杜十娘的“情”。“情”尽自然“命”终。

应该说,当今著名的武侠言情小说家,是继承了传统小说的这一优良传统的。

一部《天龙八部》,其实就是一部乔峰的死亡史。乔峰只能死,只有死。一掌误杀阿竹,等于自掘坟墓。小说家给读者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另有郭靖黄蓉的“平淡是真”,杨过小龙女的“十六年如等闲”,段誉王语嫣的“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怎不令人荡气回肠!

二、伏笔照应:成“张弛有致”于“细密机理”

中国传统小说既然以情节取胜,就必定追求情节既起伏跌宕又气势流畅。总是高峰迭起,风雷不止,必定让人紧张厌倦;总是平铺直叙、一马平川,又势必倍感单调乏味。只有首尾衔接、前后呼应、左右逢源,才能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只有峰谷成韵、断续掩映,晴雾分明,才能给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学感受。

这样看,只有伏笔和照应闪亮登场了。

事实上,伏笔和照应,尤其是伏笔,常常是和悬念同时埋下的。伏笔和照应其实就是常说的“设悬”和“释悬”。在有强烈动作性的悬念中,伏笔常常藏于其中。契诃夫曾对伏笔和照应作过形象的描述:“要是你在第一章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必挂在那里。”

所以说,好的伏笔是和悬念一样,能震撼人心的。

《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开头,先写了李小二和他的小酒店。这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安排,是为下面情节的发展特意预设的。写李小二和他的小酒店,不独是为了招待林冲,更重要的是为了接待东京高衙内差来的陆谦和管营、差拨。还有,林冲听完李小二的描述后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这把刀一直没用上,好多读者几乎都要忘掉了,但到了故事高潮山神庙前杀陆谦时,才再次写到了这把刀:“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另,前文写大雪屋陋,后文就有雪摧屋蹋照应。

《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应该是为“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所做的最大伏笔;而多次写林黛玉的诗稿,应该是为其焚稿断痴情所做的又一大伏笔。

《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者本就是合为一体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首尾相衔,环环相扣。分不清何者是伏笔,何者是照应。

唐传奇《柳毅传》柳毅回家,成家立业,连娶三妻,后娶的卢氏女并已生子,更使人觉得柳毅与龙女再也不会有关系了,但不料生子后的卢氏,却原来正是龙女。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三、巧合突变:起“风雷异峰”于“平地之上”

中国传统小说事实上是十分重视偶然巧合和突变的因素的。因为“无巧不成书”。巧合突变虽是出乎意料的情节变化和突然转折,但却是矛盾双方碰出的火花,是情节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冲突,是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尖锐、最激烈、最关键时候的大爆发。它能激起风雷,令看似平常的情节突然异峰乍起,出现极大反差的惊奇变化,一时跃上高峰,一时又跌入低谷。读者的心弦也会随之一时绷紧,一时放松,达到情绪波动的高峰。

巴尔扎克在《人间事剧》前言中就公开宣扬:“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成。”

公案小说《十五贯》中,就使用了一连串的巧合突变的手法。刘君荐拿着岳父给他的十五贯钱回家,碰“巧”遇到熟人喝了几杯;回到家里,碰“巧”小娘子问他钱从何来,他说了几句戏言;当晚又碰“巧”有贼来偷,从而酿成惨祸;后来小娘子回家又碰“巧”遇到崔宁;崔宁身上的卖线钱碰“巧”又是十五贯。

《红楼梦》更是巧合突变丛生:林黛玉初见宝玉“吃一大惊”、林黛玉看宝玉撞上宝钗、送宫花黛玉半含妒、贾琏偷娶尤二姐、花珍珠变成花袭人以及金钏跳井、小红回话王熙凤、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等等。

《聊斋志异·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偷看,促织“就毙”;“拼博一笑”时,“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也是。

另有《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

当然,巧合突变的偶然因素也是以必然因素为内质的,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2:55 , Processed in 0.06184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