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探讨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9 15:3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探讨与思考
——以河北省博物馆为例
作者:崔大伟  

--------------------------------------------------------------------------------





         

       一、加强对“目标观众群”的调查与研究,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公众泛指社会中的每个自然人,那些参观过博物馆的公众被称为博物馆观众,未到过博物馆的公众被称为博物馆“潜在的观众”。受观众年龄、职业、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总是对社会公众中的某一部分观众最为适合,这类公众被称为博物馆的“目标观众群”。

     自2008年初全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后,公众文化需求空前高涨。2010年仅河北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就接待观众1800多万人次,较2009年增长81%。观众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进城务工人员、村镇居民等观众增幅明显。利用节假日到博物馆进行文化娱乐休闲,已经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新形式迫切要求文博工作者,“以人为本”,加强对博物馆“目标观众群”的调查研究,根据公众反馈,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不仅要推出受观众欢迎的展览,还要针对不同公众开展相应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教育活动,加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合作、对外宣传,最大限度地扩大教育受众面和教育效果,增强博物馆影响力,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的朋友、精神的家园。如:2002年以来,河北省博物馆以观众调查为“媒”,以观众为“镜”,面向市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生等不同类型公众,采取口头调查、座谈会、赴馆外调查等多种方式、多角度组织了十余次大型观众调查。通过对“目标观众群”的调查研究,既与社会公众和受访单位拉近了距离、密切了联系,又得到了大量、客观的业务数据和信息,为博物馆“有的放矢”开发社会教育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博物馆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实践开发适合公众需求的社会教育项目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不同于学校,它的教育对象为全体社会大众,具有广泛性,这也决定了博物馆与社会密不可分。国家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质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职能,也正是实践和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积极体现。国家关于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考核把社会教育项目列为博物馆重点考核工作内容之一,为博物馆更好的服务民生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博物馆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开发与之配套的社会教育项目,积极向社会推介,成为目前博物馆界社会教育问题的焦点和核心工作之一。

       (一)举办各类精品展览,满足社会公众文化需求,使展览工作有策划、常出新。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博物馆开发社会教育项目的首要工作。博物馆依托文物资源,深入研究文物亮点和观众需求,策划开发系列文物专题展览是其一;关注社会热点、找准市场定位,研发相关展览是其二;加强与文化部门及企业合作办展是其三。博物馆通过自我研发整合创造,或强强联合鼎力打造,或对外运作引进等方式,推出受观众欢迎的、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实际的展览项目。如:河北省博物馆举办的笔墨丹青500年——河北省博物馆馆藏书画艺术展、百年百家国画名作展、百年百家书法名作展、国画大师黄宾虹书画展、吴昌硕书画艺术展、高风峻骨——潘天寿绘画艺术展、恐龙时代、世界动物百科珍奇展览等展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通过举办陈列展览,从整体上扩大了博物馆对外影响力。

          (二)针对不同公众开展社会教育。

          针对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群体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

        人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博物馆开发贴近未成年人生活、学习和实际,融知识性、教育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社会教育项目,形成“我参与、我快乐、我学习、我成长”的未成年人教育理念。重点要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共建教育活动,吸引和带动更多未成年人参与,将博物馆打造成受孩子们欢迎的综合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第二课堂。

         利用国家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假日或新生入学、入团等特殊日,联合有关部门及学校策划开展写观后感、有奖征文、小导游讲解服务等教育活动。

         利用馆内文物资源及展览优势,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激发兴趣的互动教育活动,创造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可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欢乐大课堂的形式,将未成年人组织在一起,并以诗歌朗诵、表演、有奖问答等不同形式,将文物展览元素知识融入其中,寓教于乐,让未成年人在参与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健康成长,提高综合素质。

      组织小型流动展览或宣讲人员进学校、入社区,开展配套主题宣传推介服务,努力创新教育传播方式,开拓教育活动。如:河北省博物馆将本馆文物资源制作成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赏析流动展览,送入共建学校就很受欢迎。博物馆转变以往担任主角进行宣讲模式,为配合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由学生担任主角积极参与,博物馆资深讲解人员给予专业指导和培训,极大激发了学校教育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学校又在社区进行讲解和传播,使教育项目内容得到了延伸,扩大了教育的受众面,赢得社会欢迎;

       结合学校相关课程或实践课,深挖博物馆文物资源中相关文化元素,开发与学校相配套的辅助教育教学课件,注重学生参与互动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可以将展览内容、图片资料、相关文献资料,融入学校教学教育课件中,让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开展对未成年人素质教育。


        针对大中专院校学生  

       大中专院校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属于成人教育,学生所学专业广泛,基本涵盖了社会上各行各业。尤其是全日制高校学生,在校基本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针对这一现状,博物馆参与高校等职业教育,应积极联合打造实践锻炼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赢得观众群的参与和认可。

         以“青年志愿者”为媒,加强与高校长期合作,发展大学生加入到博物馆志愿服务行列中,使志愿活动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尤其加强与高校历史、旅游、中文、外语等专业大学生的合作,为观众提供特色志愿讲解、咨询、疏导等志愿服务,更好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以“文物资源”为介,博物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共建互动,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基地。和高校联合举办“导游大赛”、“外语演讲”、“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开展博物馆文化进校园活动,博物馆将馆内精品文物、本地历史文化、教育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制作成既含展览、影像及纸质资料,又有配套讲解、专题讲座等的教育资源包,送入学校,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传播和引导,加强博物馆对外宣传。

        针对成年人公众

        针对集体、个人公众差异,博物馆不仅要制定完备的人工讲解、语音导览等服务计划,而且要围绕藏品及展览,开展贴近成年公众需求的文化专题讲座、艺术专题研讨等活动,发展和壮大博物馆之友会员组织,让更多成年公众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尤其是近年来文物市场“收藏热”现象的高涨,为博物馆开展适合成年人的社会教育创造了机遇。

          针对博物馆藏品和文物展览,组织文物专家举办包括瓷器、玉器、钱币、青铜器、公众考古知识等系列文化专题讲座,打造博物馆品牌社会教育项目,向社会公众推介宣传。如:针对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的展览,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日,主办方河北省文物局组织邀请北京大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专家,举办“穿越千年——大家解读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成果展”系列讲座十余场次。公众积极参与,专家互动答疑,反响强烈。河北省博物馆通过举办专家讲座,使公众对河北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知,架起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也为博物馆对外宣传创造了新闻亮点。

        发展和壮大“博物馆之友”会员组织,开发符合会员文化需求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连接社会公众的纽带,通过将关心和支持博物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在一起,为博物馆事业建言献策,能有效地扩大博物馆的对外影响,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公众的良师益友。

         总之,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离不开对观众的调查与研究,更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与支持。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要切实考虑到不同公众群体的文化需求,通过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与认可,各取所需,更好为社会民生服务。

(2011年6月29日7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5:53:39 | 只看该作者
构建博物馆与公众社会的互动

作者:付建中

--------------------------------------------------------------------------------






       构建博物馆与公众、社会互动的发展理念,是时代对博物馆的一大要求。

       博物馆的陈列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文物组合,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创造的过程。北京大学宋向光指出:“博物馆陈列的核心特性在于意义沟通。”博物馆陈列是能动的,不同的陈列方案可以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而可以影响公众的认知行为、知识结构、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例如,詹天佑纪念馆新陈列定位于全方位、多视角挖掘詹天佑爱国创新的精神内涵,为此,新展增加“做人·做官·做事”一单元,突破工程技术领域,集中了展示詹天佑的人格魅力。其作为基本陈列的点睛之笔,不仅给观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詹天佑,拉近了观众与詹天佑的距离,促进了观众思想情感的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陈列就是展陈设计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文物展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展陈设计的交流互动,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人与展品的互动,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展示形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图文展板的静态展示,模型演示、景观再现、视频展播、幻影成像、主题剧场、互动体验项目等动态展示,通过视觉的新颖性和冲击力,很容易激发公众主体参与意识,唤起共鸣,达到获取知识或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詹天佑纪念馆京张铁路“之”字线沙盘,以动态形式真实模拟火车双机牵引穿越八达岭的情形,形象直观,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而且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大大增加了展陈的科普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另外,将普通观众不熟悉的一些文物展品,像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期使用的水平仪和火车连接装置自动车钩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真人演示,分解步骤,图文结合,简单易懂,激发了观众兴趣。

       对社会履行教育功能已成为博物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詹天佑纪念馆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从历次参观效果来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的参观实践活动,在宣传詹天佑精神和普及铁路知识方面卓有成效。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事迹作为小学教材中的一课,“之”字线沙盘模型、八达岭山洞开挖方法等,可以有效辅助学校教学,充分发挥场馆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优势,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在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门类繁多的博物馆大量涌现,博物馆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价值导向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把博物馆作为信息交流、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文化场所。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交流已经不再是单向直线性传播,而是一种多级互动式传播。博物馆必须重视观众调查和信息反馈,密切与公众的联系和沟通,才能扩大社会影响,拓展博物馆的生存空间。

      博物馆观众是一个动态的群体。走出博物馆的调查、利用多种信息渠道的调查、联合式调查、奖励式调查等多种调查手段,不仅可以使博物馆活动贴近群众生活,而且可以为博物馆宣传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国外博物馆早在19世纪末就展开了观众调查,1897年,德国的弗贺奈尔即用问答的方式,了解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反应。英国的肯尼斯·赫德森说过:“好的博物馆基本上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验室,在这里检验的结果使人能以更充实的知识开始下一次的实验。反馈要有价值的话,必须是连续不断的,而且首先它必须转变为行动。这样,观众虽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然而正是他们在创造着自己的博物馆。”2004年5~9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开展“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的课题调研,就博物馆观众基本构成、观众行为分析、博物馆及其展览信息的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广泛科学调查,为今后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数据。

      随着博物馆社会基础的扩大,博物馆之友出现并成为博物馆联系社会、培养观众、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友诞生在19世纪的欧洲,它们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凡是热爱博物馆事业,愿意为博物馆工作的人,均可申请参加博物馆之友组织。博物馆还可根据需要,特邀有关人士参加。因各馆的性质和地区性的差异,各个博物馆之友的人员构成有所不同。大多数以非专业人员组成的普及型为主,少数则以专家为主。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组织了博物馆之友。有的博物馆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成立了“文物通讯员”“文物保护员”等组织,在博物馆宣传、收集观众意见、寻求社会支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1世纪是信息交流的时代,公众通过博物馆网站可以了解博物馆相关信息、活动和服务,可以留言和建议,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博物馆宣传和教育产生历史性变革。

      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享有者,今天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体现城市文化内核、凝聚公民归属感的重要依托。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互动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博物馆必须把目光投向广阔社会吸收大众文化的合理内核,构建博物馆与公众和社会互动的发展理念,形成综合传播效应,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博物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010年8月04日第4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5:39:33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更应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

作者:徐 宁  

--------------------------------------------------------------------------------





        3月11日,大地震引发的大规模海啸淹没了日本东北部地区,在造成了人员大量伤亡的同时也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日本国内引发恐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日本的邻国,我国国内近期也产生了恐慌情绪,受日本核电站泄露危机影响,浙江、广东、江苏等多地市民抢购碘盐以防止核辐射。

         为何我们的邻国日本遭灾后国民没有慌乱,倒是相隔千里的我们自乱阵脚。民众对科学的认知和文化素养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今社会,人类已进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全民科学素质则是影响和决定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认同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开发科技人力资源、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并把青少年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对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的博物馆在此时乃至平时讲解接待、举办展览的过程中,更应当自觉、自发地承担起提高市民以及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

           在日本,博物馆科技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在潜移默化当中大大推动了社会整体科普水平。反观我们,无论是科普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宣传和社会推广,还是对科普领域的财政投入,以及通过行政力量强化公共对科学的认同和共鸣,都做得很不到位。当下,一方面,我国许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等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均有其有共性:投资巨大,建筑主体求新求异,设备大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另一方面,我们的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在讲解和展览中大多强调和重视地方人文的挖掘,以挖掘和提炼出诸多第一、知名、著名的人物、事件为骄傲,进而在市民中宣传,以提高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殊不知,此举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使得市民乃至我们的青少年过分的自大、自负,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从而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

          因此,我们的博物馆在传播知识时应当更加注重科学性,一是讲解内容要科学,要实事求是,表述地方人物、事件不能一味追求最大、最多、最好等,不能局限于本地区,要多联系、多比较,多找出不足,让市民不再骄傲自满。二是博物馆展陈、讲解内容要广泛涉及除历史、文化、艺术外的多个领域,应尽量涵盖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诸多科学方面,让市民能科学、理性地去面对、分析、处理各类事件。三是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科学教育功能紧密结合。通过生动地展览,使市民不再对科学奥秘充满畏惧心理,而是敢于、勇于探索、发现、发明新事物。四是要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改变博物馆类型单调、陈列单一而没有吸引力的局面。

         博物馆是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广大文博工作者更应努力将公民素质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博物馆建设实践中,挖掘博物馆的发展后劲与潜质,扩大素质教育的社会影响与辐射,进而推动先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博物馆成为追求心灵飨宴的文化圣地,成为青少年学科学的大课堂。


(2011年4月27日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25 , Processed in 0.0631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