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同课文合并“联上”,培养学生学术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5 08:4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同课文合并“联上”,培养学生学术精神
李白坚



语文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学科和工具学科,它有着比较软化的容纳机制,它又有着比较深化的学术基础。在看似平凡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学术机制和对学生进行学术精神教育的现实基础。

具有学术研究头脑,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素质,是推进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掺入学术精神的教育,让学生获得学术知识的熏陶,获取学术能力的素养,是语文学科本身的建设和深化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开拓发展的重要环节。

“授之以渔”在语文学科中仿佛特别顺当,因为学生已经有了“鱼网”——语言文字,剩下的,就是教他们怎样“撒网”了。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的H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有两篇题材相同的课文,一篇是李一安写的《心中的大佛》,另一篇是程关森写的《清廉大佛》。

课文末尾所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中,编者写道:



同样是游览四川乐山大佛,但《心中的大佛》和《清廉大佛》的作者却有各自独特的发现和感受。比较两篇文章的主旨,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H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看来,编者的用意也是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诱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既然如此,将两篇课文“联上”,训练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和考证的方法来解读课文,当顺理成章。

我们之所以选取以上两种学术方法,是因为,第一,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第二,有现成的材料可以利用。

(一)教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

(略)

(二)教导学生运用考证的方法:

“考证”亦称考据,是研究古代经学、历史、语言文字等的一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我们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向高中学生传授系统的考证学问,但是,却可以告知学生考证中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心中的大佛》在谈到海通和尚“自抉其目”的情节时,写道:“当年,贪官污吏垂涎营造大佛的巨金,百般敲榨,海通不畏权势,凛然不为所动:‘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官吏们贪财心切,丧尽天良,竟要海通‘尝试将来’。刚毅倔强的海通乃断然‘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使官吏们自惭形秽,不再干扰。”

课本上所录海通和尚的话,是打有引号的,既然如此,我们告诉学生,如果引用古人的原话,而且又打上了引号,就有一个重要的学术规矩——必须指引出处,即应说明海通和尚的这番话是在什么地方说的,是引自于哪本书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谁?

这些看似小事,却是培养学生严格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此文没有标明引文出处,应该说是令人遗憾的。

由此,教师还可以顺便告知学生如何辨别社会上那些“装腔作势,籍以吓人”的伪科学的文章:譬如,如果某报刊、杂志、书籍上引用谁谁的话,却没有标明出处:



当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詹姆斯·金早在著作《诸神的觉醒》中就写道:‘文学不单是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象,还是时代的烙印和灵魂的升华,而21世纪的文学,正在东方的曙光中孕育!”。



当你看到这样一段话时,就可以怀疑他的真实性!万一这句话是某人杜撰造出来的,是在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大旗,作虎皮”呢?

老实说,上面这句引文就是本人随口生造的,连那个“詹姆斯·金”也是胡诌的。现在学术界、文学界、教育界类似三聚氢氨牛奶的产品很多,务必告诉孩子们小心识别!

课文《清廉大佛》在谈及海通和尚自剜眼珠的时候,文章是这样写的:“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通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剜出来见我。’”

将两篇课文对照,不难发现,在海通和尚剜目的问题上,两文说法不一。

前说海通和尚剜目是因为贪官污吏想要得到那笔捐款,而后说却是官吏不相信海通和尚会用这笔巨款去营造大佛而要冻结资金。

问题来了!孰真孰假,谁对谁错呢?

材料的真伪,是理论或者说立论正确于否的先决条件,因此,搞清楚材料的真伪,是具有学术意义的。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他们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激情被点燃了!

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自行查阅了《词海》、《中国通史》、《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学史》,还翻阅了有关旅游书籍、地理书籍,请教了不少老师。

我们觉得,这样的语文课,将是一种学术精神的发扬和科学研究的尝试,同学们讨论和研究的过程,正是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课堂上产生了更多的“怎么、什么和为什么”一定比解决了多少“怎么、什么和为什么”更为重要。

诱导学生充分敞开思想,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不迷信书本,不畏惧权威,在白璧上挑“瑕”,于矛盾处见疑,通过考证,以确凿的证据去否定谬误,辨明是非,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如果教材的编写者能够从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出发,有意识地组织和编写有利于展开学术教育的教材,使师生都能有发挥学术教学功底的“用武之地”,那么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开发,不啻为一剂良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25 , Processed in 0.06094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