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鲁迅一个公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5 22: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鲁迅一个公道

                                                  韩石山



     在一篇文章中,我说,所以写《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这本书,是逼出来的。细想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是有逼的成分,却不能说一逼就能写成这么一本书。有人说我的一篇文章违背了宪法党章,我怎么就不写一本研究宪法党章的书呢?还是对鲁迅这个人有兴趣,看他的书多,对他的事儿思考得多。就是没人逼,不定什么时候也会写这么本书。这叫赶上了。

在这本书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过去时代的人,鲁迅的一生是曲折的,也是复杂的,有过坚守也有过转变。他有他的光荣,也有他的悲哀。”原话比这多得多,这是根据出版社的要求改下的。原话是:

我并不反对鲁迅。作为一个过去时代的人,鲁迅的一生是值得敬重的,但是我不同意对鲁迅作过高的评价。比如说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或领袖什么的。他的一生是曲折的,也是复杂的,有时是进步的,有时是落后的。他有他的光荣,也有他的悲哀。进步的时候,我们应当承认他的进步,落后了就得承认他的落后。光荣的时候,我们应当为他高兴,悲哀的时候,我们也要寄与相当的同情。不能说他后来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就连他先前曾有过的落后,也一笔抹杀了。

为了书能出版,编辑让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只要不动框架就行,很少提出过异议。就是把这么一段改成那么一句,也不认为怎样的不好。略感不快的是,把“鲁迅的一生是值得敬重的,但我不同意对鲁迅作过高的评价”这句也去掉了。想来编辑不爱的不是前半句,而是后半句中的“过高”二字。这话不光可以用在鲁迅身上,就是用在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身上也是对的。“过”了他原本的那个“高”,就是不真实,就是违背历史。作历史人物研究,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我是学历史的,后来从事了文学创作,也没有放弃对历史的爱好。有到过我家,进过我书房的人会发现,在我的书房里,三面墙的书柜里的摆的大多是历史方面的书。中华书局出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出一套卖一套,它出齐了我也买齐了。搬过几次家,什么时候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柜里,绿茵茵的一大片。我订的刊物有多种,每月收到的刊物也有多种,保存的只有一种《新文学史料》,从创刊号到最新一期都有。我写的《徐志摩传》,不管别人说好还是不好,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把它当作一本历史书写的。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问。对徐志摩可以求真,对鲁迅就不能求真吗?对徐志摩不能作过高的评价,对鲁迅就能作过高的评价吗?

还有一点,也愿意作个坦白。因出身不好,经历坎坷,长久以来,我有一个固执的观念,就是,人世间最可贵也最难做到的是公道,只要公道了,尊崇理当享受,屈辱也甘之如饴。不公道,尊崇也是欺侮,屈辱必然产生仇恨。本乎此,在我能够写作并能够发表的文字中,都尽量地求真,求公道。对徐志摩是这样,对鲁迅也只能是这样。

“鲁迅的一生是值得敬重的”,我这样说,有人定然以为是虚饰,是掩人耳目,是欲进之退。不,我是真诚的。你想嘛,那么一个破落户子弟,先前一样富裕的人家的子弟,都在为科举应试而读书,他却去上什么前程绝不可测的路矿学堂。后来到了日本,一面读书,一面还要提携弟弟,为家计担忧。在北京做官教书,收入不菲,过的又是怎样一种凄苦的生活。四十岁的人了,既无家庭的温暖又无世俗的荣耀,要学问有学问,要才华有才华,却时不时的受一帮新进留学生的鸟气。多亏了他倔强的个性,勇于斗争的精神,要不早就被那个时代的潮流淹没了。年轻时读鲁迅作品,我常起一种身世之叹,就是现在读鲁迅的作品,我仍能理解他那种绝大的愤懑悲伤的情怀:这是一个怎样非人的世界!

迂执,褊狭,愤世嫉俗,不容人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理没理都能说成个理,人们常诟病的这些缺点,勿庸讳言,鲁迅都是有的。若没有这些缺点,或只有这些缺点,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了。正因为有这些缺点,才显得那么黑白分明,是非分明。没了这些缺点,鲁迅岂不是成了圣人?可,你告诉我,这世上真的有一个圣人?谁,指出一个来。圣人出,黄河清,古人早就把圣人看透了。黄河就从来没清过。恰是因为有这些缺点,鲁迅才是个活生生的人,才是个正常的人,才是个人。有优点在那儿矗着,缺点依在身旁才像个小弟弟那么可亲可爱,有缺点在背后衬着,优点才像夜里的星星那么眨巴着眼儿铮铮闪亮。

1929年夏天,泰戈尔去美国讲学受到抵制,心绪甚坏,回国途中路过上海,徐志摩拉上郁达夫去码头迎接,徐对郁说:“诗人老去,又遭了新时代的摈斥,他老人家的悲哀,正是孔子的悲哀。”孔子的悲哀,说白了就是一种时不我与的悲哀。如果鲁迅晚生十年,像胡适那样去美国留学,以鲁的才气,鲁就是胡。如果胡早生上十年,去了日本留学,以胡的才气,胡就是鲁。可惜历史与人生都是不能假设的.。鲁就是鲁,胡就是胡。他们各自都完成了各自的事业,各自也都有各自历史的担当。对得起他们自己,也对得起他们的时代。褫去过分尊崇或过分贬斥的声名,他们都是十分本真的人,都是同样值得敬重的英才。本来是清清白白的事体,长久以来我们却要以鲁作胡,以胡作鲁,怎能不陷入破绽百出,贻笑四方.

还鲁迅一个公道,就是还历史一个公道,一点也不影响鲁迅的文学成就。同样有那些成就又像个人,不是更值得敬重么。我说错了吗?



                              2005年10月9日于潺湲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44 , Processed in 0.0892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