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9 17:4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


   ( 2010年04月19日)

何克抗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谢幼如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王本中 北京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一、项目概述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重点科研项目,该项目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探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途径,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项目意义

  众所周知,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并且长期减不下来。正象许多专家所指出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只是表面现象,其根子则是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思想不端正有种种表现,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表现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办学的重点不是放在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科学文化素质,而是放在提高学生(甚至是少数学生)的应试能力上。这就完全背离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从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材将无法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教育思想不端正的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是,受习惯势力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来完成,也使教师负担加重,而且费力不讨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真是教得辛苦,学得吃力,师生双方都不满意。

  关于教育思想不端正的第一方面的表现,已经引起原国家教委和各省市教委领导的重视,如何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关部门也已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比较科学的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严格控制中小学生的作业量、禁止滥印滥发复习考试资料和整顿各种类型的奥校等等。这些措施正在逐步取得成效,各级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这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这方面的情况正处于好转之中。

  至于教育思想不端正的第二方面的表现,则还没有引起教育领导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的足够重视。由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缺乏清醒的认识,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巨的努力,但是未能抓住根本;作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却没有大的突破。原因就在于,我们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往往较多地注意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将引起整个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因此其意义要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重要得多、深远得多。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新的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应当从这里寻找突破口。为此,我们于1994年初向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申请,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其目的是以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棗“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改的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改造传统教学模式,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结合。使学生在“四结合”教学过程中通过汉字编码、汉字打字和多媒体功能及计算机网络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汉字间架结构、笔画笔顺、读音和字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小学语文的“形、音、义”识字教学以及阅读理解与作文训练的教学,使学生能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总之,通过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希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较大幅度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显然,这样做的结果将会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并最终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革,从而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引向更深层次。

  项目的具体目标

  其具体的研究目标是:

  研究一套能实现“四结合”的新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包括识字、阅读和作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探讨有关实现“四结合”的教学理论问题。

  编写一套能实现“四结合”教学的新型小学语文文字教材。

  研制与“四结合”教学配套的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软件或多媒体教学软件。其内容包括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部件组字、单字组词、趣味成语、句型练习、阅读理解、汉语拼音、语音辨析、辅助作文等方面。这些教学软件的最终研制成果将以软盘和 cd-rom光盘两种形式向广大中小学和家庭提供。

  对所编写、研制的新型语文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软件要进行试用、评价和修改,使之逐步完善。

  本项目的研究采用如下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项目拟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教改试验过程中要实施由教学设计专家和语文教学专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既要发挥教学设计专家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并体现语文教学专家的核心作用;在教学软件开发过程中则要实施教学设计专家、语文教学专家和软件编程专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并且同样要发挥教学设计专家的主导作用和体现语文教学专家的核心作用。

  现场试验要以点带面,即先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小学作为“四结合”试点学校,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验范围。

  项目研究特点

  (1)“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 “四结合”试验研究要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在当前尤其要强调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3)“四结合”试验研究要有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四结合”教改研究中应用了汉字编码(认知码)、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通过这些先进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深化改革。

  二、“四结合”研究的发展概况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自1994年2月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批准立项以来,先后分三批试点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行试验研究。第一批试点校包括北京、天津、苏州、广州、深圳、中山、珠海等七个城市的13所小学,其中除北京、天津和中山三市是在94年上半年开始试验之外,其余均是在94年下半年或95年初开始试验。第二批试点校包括北京、天津、广东、辽宁、山东、四川、上海、江苏、黑龙江、福建、浙江、广西、湖北、湖南、吉林等15个省市的160多所小学,其中除少数学校是在95年下半年开始试验以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在95年底或96年初开始教师培训,并于96年3月份以后开展实质性的试验研究。第三批试点校则是从97年初开始,约有300多所,涉及省份也在第二批的15个省市基础上增加到20个(加上江西、陕西、河南、山西和重庆)。由于试验范围不断扩大,试验学校不断增加,第三批和以后的试点校由各省(市)课题指导组自行组织培训并由各省市教委加以确认。

  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校已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分别于95年10月在广州、96年12月在天津和97年11月在武汉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经验交流会,并出版了三本论文集。四年多来,湖北、福建、浙江、广西、山东、四川、广东和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多次召开了全省(市)、区范围的“四结合”经验交流会或地区性的“四结合”教学观摩与研讨会,有些还出版了本省的“四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97年6月6日至8日总课题组在浙江省海宁市召开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6月17日至19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召开了“四结合”识字教学专题研讨会,9月21日至23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了“四结合”作文教学专题研讨会,并邀请香港教育发展署和香港计算机教育协会的有关代表参加研讨。98年6月3日至5日又在西安市召开了“四结合”识字与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根据总课题组负责人在全国各地进行“四结合”指导与考察所见,当前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的发展情况可以用“多、快、好、省”四个字来概括:

  “多”:试验学校迅速增多,且分布面愈来愈广。到目前为止,三批试验学校总数已达500多所,覆盖全国20个省市和自治区,而且这种发展势头仍然有增无减。例如,广东省南海市原有三所学校参加第二批试验,由于成绩显著,产生很大影响,97年7月初,市教育局邀请总课题组负责人为全市举办“四结合”教改试验培训班,有30多所小学和3所中学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是全国第一个在全市范围内普及“四结合”教学的县级市,而且该市还把“四结合”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模式和经验率先推广到中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浙江省原来只有3所第二批试验学校,目前已发展到有60多所学校参加“四结合”教改试验。新增加的试点校中有些是来自农村地区而且是用廉价学习机作试验,如北京海淀区山后农村的“上庄中心小学”96年开始利用小霸王公司赠送的50套“926学习机”进行“四结合”试验。由于海淀区教委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试验组全体老师的积极参与,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用低档学习机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先进经验。96年6月8日中国教育报和海淀区教委联合在上庄中心小学召开了“四结合”现场教学观摩会,6月16日的中国教育报对此作了详细报导。

  “快”:上马快.由于第二批试验校有第一批试验校的经验可供借鉴,可少走弯路,因此普遍上马较快。为了开展"四结合"的试验研究要求先对学生进行规范的键盘指法训练,并要求教师先学会认知码输入方法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这就需要一段准备时间。根据第一批试验校的经验,这段准备时间一般在2~3个月左右.但是不少第二和第三批试验校把这段准备时间缩短到1至1个半月左右.例如济南市的9所试验校,从教师培训到开出第一堂“四结合”试验课一般不超出1个半月.其中位于郊区县的“章丘实验小学”从不懂什么叫认知码和没有一台计算机,到建立起计算机房并开出较优秀的“四结合”课只用了二十多天,从而创造了准备时间最短、上马最快的新记录。

  “好”:各试验校普遍取得了较好的教改成绩,具体表现在:

  ⑴ 第一批试验校普遍在巩固、完善“四结合”识字教学模式成果的基础上,开始积极进行“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与“四结合”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⑵ 第二、三批试验校已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了第一批试验校所创造的“四结合”识字教学模式.其中有少数学校还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例如,如何通过“四结合”体现因材施教、开展协作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方面,有些第二、三批试验校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⑶ 由于总课题组和各省市的“四结合”指导小组一贯强调并经常对试验校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因此各校参加试验的教师其理论水平与能力素质有明显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四结合”教改试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⑷ 各试验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北京铁七小、广州朝天小学和柳州柳钢三小等校对试验班与对比班期末统一考试结果所作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试验前各班成绩相近,甚至试验班基础稍差的情况下,试验班的合格率、优秀率平均高出对比班1.5~2分左右。这种差异表面上看并不明显,但是如果这种统一考试不是在期末举行而是改在下个学期初(即跨越一个暑假或寒假),则这种差异将拉大到15~20分左右,广州市朝天小学就作过这样的统一考试。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充分说明“四结合”对语文教学有较高的巩固率。在期末进行的统一考试之所以差异不明显是由于对比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临时加大记忆量死记硬背,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取得较高的考分,但并不表明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所学知识。“四结合”试验班则不同,它不是靠机械记忆,也不是靠老师灌输,而是通过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即通过认知主体自身去完成意义建构、去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因而有较高的巩固率。

  “省”:指节省教学时间,即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要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尽管绝大多数试验校还未能在这方面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四结合”可以在达到传统教学目标的同时节省教学时间,但是有个别学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例如厦门市思明小学,多年来一直采用中央教 科所编写的“集中识字”教材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方法的试验。去年以来开始利用“集中识字”教材进行“四结合”教改试验,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他们发现“四结合”由于采用了认知码,特别适合于集中识字教学,认知码与集中识字教材相结合能较大幅度提高学生识字量,并且非常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而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和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相比,反而轻了许多。按思明小学老师估计,利用集中识字教材和“四结合”的教法,三年的识字教学任务用两年半甚至更短的时间来完成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说明“四结合”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可能节省较多的教学时间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当然这就需要我们试验校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探索的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教材的编写进行认真的研究。

  由于四年多来,各地试验校取得了上述多方面的成绩,这就使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有试验点的地区有口皆碑,就是尚未设试验点的地区,“四结合”也有一定知名度。许多省市和地区的教委领导或是学校校长都积极要求加入“四结合”试验,或是要求扩大“四结合”的试验范围。如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个省市的500多所试验校正在开展“四结合”的教改试验。“四结合”已在国内形成一定的试验规模,正积极、稳步地向全国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四结合”还把自己的影响逐渐扩展到了海外。96年4月香港教育传播与科技协会(hkaect)主办以“优化教学过程”为主题的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本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应邀为大会作特邀报告,引起与会代表浓厚的兴趣。会后香港教育署又进一步邀请两位教授就“四结合”的试验研究内容与实施办法作详细讲演,讲演后,他们不仅给以较高评价而且表示要派香港的中小学教师到内地的试验校进行考察和学习。97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首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介绍了有关“四结合”教改的情况并展播有关录象资料,引起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代表的关注。会议期间,何克抗教授还陪同美国代表前往广州市的试点校东山区培正小学听课和访问,美国专家对“四结合”教学的效果和该项研究给予很好的评价。97年12月课题负责人又应新加坡教育部的邀请前去介绍了有关“四结合”试验研究的具体情况并作学术报告。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四结合”不仅将普及到全国的每一个省市,而且还有可能推广到海外的“华人圈”中去。

  根据以上情况,为了促进全国“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课题的深入发展,总课题组提议并经基础教育司批准,决定从1996年开始将“四结合”内涵加以扩充:把原来的“识字、查字、编码、打字”作为第一阶段“四结合”的要求,其中心是探索新型的语文识字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识字教学。与此同时,增加“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作为第二阶段“四结合”的要求,其中心是在巩固与扩大第一阶段“四结合”识字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对“四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作认真的探索。也就是说,“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而且要探索与构建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这样,就把“四结合”的目标不是仅仅定位在识字教学这一个环节的改革上,而是定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上,因而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试验校的任务也就更加艰巨,责任也更为重大,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

  “四结合”试验研究项目涉及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其意义深远而重大。为了保证这一试验研究项目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必须要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把试验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完全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教育科学的范畴很广,包括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学论、学习理论、教育心理、教学设计、教育测量和教学评价等诸多领域。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改革来说,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这就必须首先了解人类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理论即是对这一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与阐述。至于对教学过程基本性质的认识,以及如何基于对教学过程基本性质的认识和基于对人类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来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则是现代教学理论(包括教学论、教学设计、教育测量和教学评价等领域)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是历来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在95年第一届全国小学语文“四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我们批评了传统教学论的弊病(对教学过程基本性质的研究走入两个误区,因而对教过程本质认识不清)强调了现代教学理论对“四结合”的指导意义,这在“四结合”开展的初期,为了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完全必要的,而且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现代教学理论作为我们“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的指导思想,以保证“四结合”的正确方向。但是,随着试验研究的深入开展,在批判传统教学模式以后,如何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新型教学模式已逐渐提上日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教学过程的本质有全面的理解,而且更要求对人类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要求对揭示这种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说,在当前我们应更多地强调如何运用先进、正确的学习理论来武装我们的试验研究队伍,才能引导“四结合”向纵深发展。

  任何教改试验如果不是建立在正确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终归是要失败的。五十年代斯金纳曾大力推行以“程序教学”为标志的教学改革,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由于这种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即把人类学习看作是人对外部刺激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认为控制刺激就可以控制反应,控制刺激就可以控制和预测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把学习者看作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大量实践证明,这种学习理论不仅不能揭示人类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与其相悖,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注定了斯金纳的以“程序教学”为标志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国多年来在基础教育战线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但是成效并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理论基础有问题。许多教改试验方案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学习理论为指导,其中很大一部分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试验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很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典型的反面例证。

  总之,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教学改革试验若想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应把教改试验方案建立在先进、正确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如前所述,在教学方面,“四结合”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那么,在学习方面,“四结合”应以什么样的学习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呢?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 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可作为我们“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由来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内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变化(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刺激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刺激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棗不平衡棗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维果茨基着重探讨了社会文化历史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人际交往对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影响;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较深入的探索。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从而为建构主义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⑴ 关于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⑵ 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①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②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③ 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交际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辩论什么是正确的;交际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主导作用:

  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②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③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 * * * * * *

  由以上所介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见,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是根本对立的;它所倡导的“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好与“四结合”所要建构的教学模式吻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则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密切相关,而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正是“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赖以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四结合”项目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适宜的。

  四、“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目标

  棗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之所以要把教学模式作为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因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所以教学模式是很重要的,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将要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根本变革。所以它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意义要重大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在两年多的试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等主要环节的教学模式作了认真的设计、试验、测试、分析和总结,其初步成果如下:

  ⒈ 识字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国向来十分注重识字教学的研究。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形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儿童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尽管过去许多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努力研究和寻求“最优化”的识字方法,也动用了幻灯、实物、投影、录像、图片等教学手段,但还是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识字的回生率较大,识字效率低。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点和“认知码”的优势,使学生不仅是跟着老师去识字,而且可以人人参与,个个动口、动脑、动手,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自我提高,就象在游戏中学习一样,既轻松又自如。这就是“四结合”识字教学试验研究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在利用计算机和“认知码”探索新型识字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参加试验的教师都注意到,“四结合”课的实质是小学语文课,而不是计算机编码知识课,它必须完成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要充分利用“认知码”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有效地掌握和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识字和用字的能力。

  看:看字形,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

  听:听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读音;

  说:说出生字的拼音、部首、笔画顺序、生字的字义和生字的“认知码”编码;

  写:进行拼写和汉字书写练习并写出生字的“认知码”编码;

  打:按所写出的汉字编码,用键盘输入,看是否能打出所要的汉字;

  想:激励学生联想。可以给出基本字由学生加部件组成新字;也可以给出单字让学生联想组词(或“组词接龙”);还可以给出词语让学生联想造句。并让学生把加部件组成的新字以及通过联想组成的词语和句子都输入计算机,以达到加深对汉字的音、形、义的理解和进行想打训练的目的。

  按这个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看”和“听”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意利用认知码及时纠正学生在笔画、笔顺、读音、部件和间架结构等方面的常见错误,所以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显著。

  为了巩固对有关生字的字形、字义和词语的知识并提高汉字输入能力,试验教师们还创造了一套“看打”、“听打”和“想打”的教学方法:

  看打,是指让学生边看字边打字。当学习独体字时,让学生先念音,打出首码,然后心里书空,打出首末笔代码,强化认识独体字读音和笔顺。在学习合体字时,先让学生观看该生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口里说出相应部件的代码,同时打出该字的编码,以加深对合体字间架结构的认识。实践证明,只要经过较短时间的训练,学生便能把全篇课文看着打出来。

  听打,是指在看打的基础上,让学生不看实际字形,而是听到字音就要去联想字形和编码,并立即把字打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字形的理解。这种练习通常是结合传统语文教学的“听写”训练进行。每节课安排适当的听打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

  想打,是指边思考边打字,可以给出单字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联想组词,也可以给出词语让学生联想造句或写出一小段话。通常有如下几种训练方式:

  ⑴ 看字打词

  教师出示一个字,学生进行组词并各自在计算机上打出来。不同的学生所组的词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还能组出含有没学过字的词。

  ⑵ 看图打句或按词造句

  一年级的学生要学会看图写话。练习时,出示挂图,学生先说一句描述挂图内容的话,然后用计算机把这句话打出来;也可以由教师给出某个词语,让学生按这词语联想造句,再把它打出来。

  ⑶ 看图打出一段话

  这种练习有时借助挂图,但最好能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显示一幅图象、或一段活动影像,让学生先用一段话描绘该图象或该段活动影像,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把这段话打出来。这种训练,将为后面的情景作文教学打下基础。

  ⒉ 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⑴ 利用课件辅助的阅读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字词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来达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默读、朗读和讲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实际能让学生自己默读和朗读的机会很少。要完成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

  在“四结合”教学中,由于有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就可以通过编制与课文紧密配合的大量课外阅读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辅助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些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科学性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超文本结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热键”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省去传统教学中的“查字典”环节。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教学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因此既可以大大增加全班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有优秀的辅助阅读课件的支持。目前,上述阅读教学模式只是在个别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试验,还没有在所有试验点上普遍实施。总课题组正组织优秀语文教师编写脚本,系统开发这类用于阅读教学的cai课件或多媒体课件。

  ⑵ 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阅读教学模式

  在还没有辅助阅读课件支持的条件下,还可采用另外一种模式来实现“四结合”的阅读教学。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可以用“预习棗重点字词讲解棗课文默读与朗读棗用计算机提出问题棗用计算机探索问题棗用计算机培养发散性思维”等六个环节来概括。其中前三个环节与上一种阅读教学模式相同。所谓“用计算机提出问题”是指在第三环节的“默读与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包括单字、词语、句型、段落以及知识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屏幕上打出来;“用计算机探索问题”是指由教师提出若干有确定答案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较深入问题,让学生认真去思考、去探索,然后在计算机屏幕上把答案打出来;“用计算机培养发散性思维”则是指由教师提出没有确定答案但有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让学生去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并把结果在计算机屏幕上打出来。

  由以上叙述可见,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把“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以及“发散性思维”的每一个认知过程都用计算机打出来。注意:这里的计算机打字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实际操作;而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认知主体作用得以体现,从而使阅读印象深刻、理解能力提高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工具;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尽管没有阅读课件辅助,但是只要教师引导得法、问题提得恰当,学生的主动性也可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达到较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⒊ 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低年级只要求能写话和写片段,中年级要求能写短的记叙文,高年级则要达到作文教学的全面要求,即既要有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文字表达能力,又要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低年级是先学会看图写话,然后逐步过渡到根据画面上的情景写出描述性的片段文字或短文,以初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用词造句的能力。高年级则强调通过实际观察、现场体验,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要求用通顺连贯的句子、明白确切的语言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以锻炼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文字表达能力。

  显然,低年级的看图写话训练和根据画面情景写出片段文字或短文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不仅是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毕生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应给予特别的注意。

  在“四结合”过程中,我们把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并采用由“创设情景椫傅脊鄄鞐局部分说棿蜃直泶飾整体总说棿蜃直泶飾评议批改”等七个教学环节所组成的新型模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试验。

  在“创设情景”环节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景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采用先“局部分说”,然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是为了贯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致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这样,通过前四个教学环节就为认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练习“讲述”或“写话”的机会,即主动进行语言文字表达的练习机会。

  在“打字表达”环节中,让学生在观看活动情景的同时,把想写的一段话或想写的一篇短文,通过“想打”方式,用键盘在屏幕上打出来。这样就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评议批改”环节中,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参与评议和修改。如果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则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特别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在试验中学生普遍表现出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在此环境中如果能配合使用智能辅助批改作文系统,则更为理想。该系统应具有汉语理解功能,可以对小学生所写的话语或短文进行词法、句法分析和简单的语义分析。能识别一般的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因此它具有辅助批改低年级小学生作文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练习作文、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机会,并且能立即得到智能辅助批改作文系统的纠正,而无需象传统教学那样把写出来的书面短文上交给老师去批改。这样,既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主动练习作文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大大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有智能辅助批改作文系统(一种汉语理解系统)的支持。由于智能辅助批改作文系统的开发有较大的难度,目前一些试验学校仍主要采用人工批改和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不过,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作文所涉及的词语和句型都比较简单,而且目前国内在汉语理解领域(尤其是在汉语的词法与句法自动分析方面)又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因此在近期内开发出面向小学低、中年级的智能辅助批改作文系统是有可能的。我们课题组正在这方面加紧努力。

  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不仅探索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四结合”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作技能的训练都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四结合”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有效地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汉字字义的理解;有助于纠正学生常见的笔顺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有助于纠正学生常见的部件书写错误,加深学生对复杂汉字间架结构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扩大识字量并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

  结合本项教改试验,我们还组织试验教师编写了一批适合于“四结合”教学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脚本,并已根据脚本编制出部分多媒体教学软件。例如已开发出《教你学汉语拼音》、《教你写汉字》、《小学语文古诗十二首》等适用于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并体现“四结合”思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试验学校的推动,还促进了“认知码”在较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

  《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一项意义深远、又难度较大的研究项目,还有大量工作需要继续深入地做下去。但我们相信,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试验学校领导和试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必将能按预期的目标完成各项试验研究任务,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19 , Processed in 0.0951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