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闭目聆听音乐的妙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9 18:4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闭目聆听音乐的妙处

作者:周世国    来源:宜城市郑集镇中心学校     上传时间:2008-01-23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于音乐课程的性质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艺术教育中,音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让学生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然而,由于音乐又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课堂上,学生利用听觉感官接受音乐的熏陶,音乐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和思想情操的情感体验,一点一滴地浸润着学生心灵,日积月累地多听,会使学生思想情感产生质的飞跃。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决定了听,而且是多听是音乐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听的艺术,则是中学音乐教学中关键的问题。多年来,根据我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觉得闭目聆听音乐可以提高听的质量,是让学生从中最大限度的得到感受、启迪的可行性办法。

一、“闭目聆听”提出的依据

当人们闭上双眼或身处黑暗中,视觉失灵,眼睛中断了接受外界信息刺激,这时听觉神经却异常敏锐,平时在睁眼时难以捕捉到的声音信息,此时陡然变得清晰可辨,细微的风吹草动,遥远的虫爬鸟鸣俱收耳底。由于减少了外界对视觉的干扰,大脑高度集中,一切与外界之交流全由双耳承担,所谓竖起耳朵听,让其以唯一的途径耳朵去捕捉每一个音符,从中去感受去鉴赏,情到极处往往到了物我皆忘境地,往往短短几分钟的闭目聆听,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闭目聆听”的具体实施

在长期实践中,我觉得“闭目聆听”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实施。

(一)课前两分钟

上课预备铃响,即开始播放选定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缓缓走进教室,轻轻坐下,闭目聆听。一、二分钟后,、将音乐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时,教室里异常安静,少数学生甚至已经进入半睡眠状态。此时,我没有沿用“上课、起立、老师好”的惯例,而是走向电子琴,尽量以力所能及带有情愿地演奏上节课所教歌曲,尽可能完美地演奏。当最后一个音符流出,老师才说:请同学们打开书第××页,我们学习……这时,学生才睁开眼抬起头来。

这样闭目聆听教学,我认为可以达到三个预期教学效果。一、学生从教室门外到进教室坐下,一直处在音乐的感染之中,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极好的音乐氛围,特别以情感教育为最终目的的音乐教学来说,更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二、音乐教室在五楼,当学生摆脱如影随形的繁重学习任务,一路欢笑着从教室奔来,学生往往兴奋难平,这时让学生坐下闭目欣赏,以优美的音乐抚平学生心头浮躁,则为下面的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三、让学生闭目欣赏,复习旧课,如上所述,这时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大脑思维也异常活跃,特别是想像力、记忆力得到展开;在钢琴声中,上节课的音乐历历在耳,这样达到“快、好、省”复习效果。

(二)课后两分钟

下课铃响,再次让学生闭目静坐,教师再次播放音乐,一分钟后,学生随音乐悄悄走出教室,少了平时下课时的喧闹疯逗,唯有优美音乐送学生离去,走了很远,还时时传来学生哼唱所学歌曲的声音,四十五分钟的审美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告诉学生:音乐是美丽的、深情的、是陶冶情操的,哪怕这种健康的音乐在学生心田仅多停留一分钟,长此以往,也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大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一分钟

学生在难点前卡壳,这时让学生闭目聆听,断绝外界干扰,以整个身心走进音乐,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另外,学生学唱一首新歌溶不进情感,往往唱得干巴巴时,尝试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歌词中的情况,如学习《友谊地久天长》时,可以让学生先朗诵歌词,然后依照歌词,想像初中三年生活即将完毕,同学们将各奔东西,平日里为某一道题而争得耳赤,为同学间一个恶作剧不揭穿而相视一笑等等将一去不复返,然后老师再轻声播放伴奏带。这时,你会看到同学们已能进入歌曲描绘的那种氛围,再出声演唱时,歌声中已带入依依不舍的情绪。

所谓闭目,就是隔断外界干扰,全神贯注进入音乐教学境界。如何让其发挥更大的妙用,在音乐教学中更加丰满靓丽,这将有待于同行们共同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54 , Processed in 0.0613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