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根教师”的成长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5 19: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草根教师”的成长路


方西河

(一)我的课堂跟我姓

记得读师范时,班会上讨论各自的理想,我当时的回答是当一名优秀教师。当优秀老师首先要课教得好。这个看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却让我折腾了20多年。参加工作24年来,我苦苦地探索,慢慢地成长,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收获。

三个三等奖

我的课堂教学早就全区有名,不过不是好名,而是坏名。

参加工作前八年,我曾三次参加区级课堂教学竞赛。结果,每次都是三等奖。

第一次是1991年,全区举行首届课堂教学竞赛,我在全乡里的初赛中获胜。当时考虑到自己语文教学实在不行,加之正好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毕业,而小学写字教学又最为薄弱,于是我选择写字教学这个冷门。比赛时,我按计划组织教学,自感效果还不错。评委却说教学内容过多,最后只得了一个三等奖。虽然三等奖是普奖,参加了的都有份,毕竟是第一次获奖,心里还是高兴。

两年之后,第二届课堂教学竞赛开始了。这回是临时抽签确定教学内容,单独备课一小时后教出。乡教育组安排我去。那天,我抽到的内容是《收稻谷》。我反复读课文,再根据教参与教案备课。教出后,带队的乡领导说:“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结果也不用说,我名正言顺地“捧”回了三等奖。

再过一年,我担任教导主任,参加全区行政课堂教学竞赛。我这次参赛的内容改为自然课,自选的内容是《浮力》。课堂上,学生拿到做实验的材料后竞自由地“研究”起来,教室里乱哄哄的,虽几经吼叫,仍无力回天。最后只好败走华容道,再“夺”三等奖。

三年三次三等奖,让我苦恼不已。我在想,为什么教好一堂课就这样难呢?我到底是不是一块教书的料呢?特别是全区行政会上,一位局领导说,有的地方不组织预赛,年年派现人参加,又没有进步,更让我无地自容。不过,这也应了“知耻而后勇”的古训,在哪里跌倒,就要哪里爬起来。我下定了决心。

一个第一名

三次获此“殊荣”并不丑,因为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全区的比赛中不能获胜,那太正常不过了。

要想自己能够成长起来,我觉得除了参加自学考试提升学历水平还不够,于是,自考的同时,我开始订阅教育报刊。我订阅了《湖南教育》《湖南教育报》《小学教学》等刊物,一有空就认真地读,认真地思索。这些刊物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可以身在偏远的农村小学而与外面的精彩世界进行交流。慢慢地,我开始用另样的眼光看待课堂,我也发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了,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强了。在全乡的统考中,我班的成绩也开始名列前茅,有一次竟考了个百分之百的优秀。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研究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更加拼命地读书,拼命地思索,特别是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我还开始了新闻写作的有益尝试,效果也不错。正是由于我自考、教研与写作齐头并进,我开始走上了成长之路。1995年,我被评为区教改先进个人。

让我走上成长快车道的还是进入中学教学后。1997年下学期,我毅然离开小学校长岗位,来到中学当一名教师并兼教务员。面对新的教材,我一次性找来六册语文书,认真地研读,并与同事们讨论。我订阅的《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刊物以及购买的教育专著也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我个人的成长速度更快。

让我扬眉吐气的就是那次比赛。2000年下学期,全区举行新教材新大纲教学比武,我校要派一名老师参赛。当时我们五位老师教一年级,可谁教不愿参赛。也难怪,我校是薄弱学校,语文又是薄弱学科,要在与区一中以及其他几所学校竞争中获胜,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呢,人已三十有二,早过了竞赛的黄金年龄,而竞赛是提前两天抽签确定内容、顺序与班级,难度可想而知,再说自己担任教研组长,在组内也有威信,万一比赛又是一个三等奖,那怎么办?我们都推来推去,学校最后决定我们五位同上一篇课文,语文组的全体老师当评委,选出参赛选手来。结果,评委的意见非常统一,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我竞赛的课文是《扁鹊见蔡桓公》。我认真研读教材与大纲,试教后,老师们对这堂课进行了会诊,一位体育老师提出结尾处让学生写话难以把握,不如改为说好些,当时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晚上,我辗转反侧,突然眼前一亮,明天比武要想获胜,必须采纳这位体育老师的意见,因为这回是新教材新大纲比武,而新大纲中最大的特色就是改过去的听说为口语交际。于是,我在结尾处设计一个互动环节,即把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移至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交际起来。结果一炮打响,以绝对优势夺得第一名。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全区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语文老师都克隆了这一环节,就连市直中学的一名教师也通过朋友找到我,问这篇课文是怎么上的。

四节随堂课

这次的成功让我兴奋不已,不过,我也非常清醒地知道,这仅仅是一次巧遇罢了,如果抽签上其他课文,说不定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要想成为课堂教学能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2001年,我通过竞聘调入城区的朝阳小学,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放。借鉴获奖的经历,我发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必须走出人云亦云的窠臼,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我不停地思考,我的出路在哪里。考虑到自己长期从事新闻采写以及教育写作,我开始关注作文教学特别是读写结合训练。有一次,我教《田忌赛马》,觉得课文是难得的读写结合的好范例,于是一改过去的教法,把它教成读写结合的实验课。在理解课文后,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齐威王不服气,要与田忌再赛一次的话,孙膑会怎么办?”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点子还真不少。我再让他们研究课文写法,以《齐威王输了以后》为题写下作文。意想不到的是,班上平时作文成绩并不好的姚酉星居然30分钟不到就交了卷,并且特别精彩。我又把这个案例写下来,还把姚酉星的作文附在后面,寄给《语文报·教师版》,《读写结合训练方法例谈》刊发在2004年10月25日上。这个课例也就成为我首个自创的课例,在几所学校教出后都受到好评。

两年后的一次作文教学也很成功。我校国家级骨干教师方军老师在我班上了一堂自然课。课堂上,他做的水的表现张力的实验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第二天,我故意说自己太遗憾,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实验,希望大家能说给我听。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我的点拨下,同学们都写下了精彩的作文。我把这个案例又写下来,《让学生有话可说》发表在《湖南教育》上。后来,我同样在不同的学校上过这堂课,评价也很好。

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大量的阅读与实践之后,我发现语文学习之所以效率不高,关键是没有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训练,以至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难以提高。于是我牢牢抓住语感训练的因素组织教学,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随堂课《新型玻璃》一改传统教法,注重语感训练,得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真微老师的充分肯定。他老人家写下点评文章《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与课堂实录一同发表在《湖南教育》。另处一堂送教课《鹿和狼的故事》,我特意设计的给课文补充内容成为这堂课的亮点,实录及备课历程发表在《小学教学》上。

这四节随堂课,都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都是我独创的。我曾开玩笑地说:“我的这四堂课虽然并不完美,但它们都姓‘方’,是属于我的产品。”这也正朝着自主研发这条路继续向前走。

载《中小学素质教育》2011年第3期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40:4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年报刊情

陈宏文 李永忠



    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方西河老师是个十足的书迷。一有空,他就会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看起来,天天如此。与他聊起读报的事,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我与报纸打交道已经有三十年了。”39岁的他一语惊人。他从书柜(其实是菜柜)拿出两张1979年《中国少年报》复印件,讲起54斤稻穗订报的故事。

1978年下学期,他读小学四年级。一天,老师组织大家订《中国少年报》,价钱是5毛4分钱一个学期。他很高兴,就找父母要钱,结果没有要到。那时家里穷,连吃都有困难,那有闲钱来订报?抵不过报纸的诱惑,他便自己想办法。那时正好秋收,放学后就给生产队拾稻穗,一共捡了20多斤,每斤一分钱,也有2毛多。他又从姐姐的稻穗钱中讨一点,终于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

“《岳阳晚报》创刊时,我正在岳阳师范读书。没想到十年后会与她结下难舍的情缘。”方老师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向《岳阳晚报》投稿是1996年3月4日,他把采写好的《老花镜的故事》送到编辑手上,没想到3月6日就发表了。没有关系同样能发表新闻,他终于明白“作品是最好的敲门砖”的道理。

正因为有这么“特殊”的第一次,他便着力打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每一次写稿,都在标题、导语和正文上反复修改。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注重培养新闻敏感。在地处远郊的郭镇中学教书时,由于新闻的“新”不是强项,于是就在“特”字上下功夫。像采访敬老院里的孤儿兄妹后,《众人铺成幸福路》全文发表在《岳阳晚报》1998年6月16日第三版,还编发在7月7月的《湖南日报》上。借着这晚报的“特”字功夫,《平等相待,痛爱有加》发表在《长沙晚报》上,《三十年乡村育人赢得桃李芬芳》发表在《湖南工人报》上。

晚报教他写新闻,还教他写论文。以前《岳阳晚报》教育版有“灯下笔谈”栏目,他的《赞美的艺术》《后进生更需要爱》就是发表在那里。现在他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教育论文100篇,还真要感谢这“灯下笔谈”呢!

除了自己写稿,他还指导学生写稿。《岳阳晚报》发表了他写的《女儿当上小记者》,还发表了《“加油”的故事》《我终于叫了一声“妈妈”》等6篇学生习作。他班成为全校发表习作最多的班,《岳阳晚报》功不可灭。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也要打广告。我的广告就是这几本剪贴本。”聊到如何让学生也爱上阅读时,方老师说出了这样有趣的话。原来,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结合起来,是方老师教学的特点之一。正是有了这样读报成长的经历,他便把学生发动起来,让他们也与报刊书籍交朋友。

每接手一个新班,方老师第一堂课不是上新课,而是上一堂题为“读书好玩”的阅读指导课。他把自己保存的报刊与书籍带到教室,分发给学生们,让学生认真地阅读,在读出味以后,再辅之以自己读报与成长的故事会,特别是那几百篇发表的文章摆在学生面前时,大家一个个兴奋不已,此后,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老师榜样的影响下,学生不爱读书那就成了怪事了。

载《岳阳晚报》2008年8月17日第二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9:39 | 只看该作者
一花引出百花开——我的教育写作故事

方西河


    教育写作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成长的最好见证。看着100多篇被各级刊物采用的文章,我不禁感慨万端。

在寂寞中前行

    1987年师范毕业走上讲台,我根本没有想过教育写作这一码事。那时正好流行打麻将,我不参与,而是报考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1991年代表全乡参加区“十佳”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我选的就是冷门写字课。按要求,参赛老师必须上交一篇教学论文,于是我便壮着胆子写下2000多字的书法教学的论文交上去——其实那也只是自己学习路上的一点体会,还根本没有开始指导学生写字。结果“十佳”没评上,论文却得了一个三等奖。虽然只是个三等奖,在我所在的乡却也是不错的成绩。于是,我倍受鼓舞,开始了我的教育写作生涯。

    之后,每年我都要参加区里举办的论文竞赛,连续夺得七个三等奖之后才获得一等奖。那时的同事大多在麻将桌上消磨课余时间,我便成了教育写作路上的“独行僧”。他们也知道我的爱好,从不拉我“下水”。平时发表一些“豆腐块”,他们也全不看在眼里,因为一场麻将下来,输赢也不在这一二十元间。

    我就这样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不断地读着,不断地写着。随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逐渐提高,论文的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高。特别是1999年参加职称评定时,教育局出台新政策,我的这些小玩意竟给我加了十分——相当于增加了十年教龄,这才让人羡慕不已。我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

在讲座中推广

    2001年,我告别工作了14年的农村学校,来到城里最好的小学教书。这里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着更具挑战的课堂。凭着已有的基础,我快速地成长着。我的论文开始频频出现在省市级刊物上。2003年8月27日,我的《选用教辅莫入误区》还上了创办不久的《中国教师报》。更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我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教学论文15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上。我开始引起领导与同事们的关注。

    2006年暑假,我参加市里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并担任班长。在班主任的提议下,我在班上做了《怎样撰写教研论文》的讲座,受到老师们的好评。实实在在的案例,用心积累的经验,让老师们感到写作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于是,课余有老师向我请教,还请我修改论文。经我修改,有3位老师的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后来,我还在全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做过讲座,也应邀到兄弟学校举办写作讲座。一时间,写作成为很多老师们的热闹话题,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创建中提升

    虽然全区有那么多热爱教育写作的老师,但是我身边的同事们行动却不是那样迅速。也难怪,她们大多是女同志,班额大,家务多,总觉得时间不够,也觉得自己不是写作的那块料。去年,我送完毕业班后任教三年级,在年级组评比确定组内特色时,我便提出创建全校第一个“学习型办公室”的口号,得到大家一致同意。我先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消除她们的畏惧感,再带领她们一起参加读书写作活动。去年9月,学校举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演讲比赛,任务落到我的头上。我撰写《治治语文教学的“近视病”》获二等奖,之后,我又向外投稿,结果在《语文报·教师版》11月25日头版头条发表。看到这样的一篇演讲稿成了国家级刊物的头版头条,大家佩服之余,也开始跃跃欲试了。我便趁热打铁,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写作。

    今年刚开学不久,我收到《湖南教育·上旬刊》编辑来信,说第四期的话题交锋栏目的话题是惩戒教育,希望我找几个老师和家长进行讨论。我把话题一宣布,就得到同事涂慧与张芸的响应。很快,她们的稿件交来了。两个月后,我们三位的稿件都被《湖南教育》采用。这下,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5月21日,我们办公室的全体老师参与新的话题讨论,终于实现了全员参与、共同进步的预定目标。

    一花引出百花开,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在我的带动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在教育写作的路上,我不再是“独行僧”,而是有着无数的同路人。

载《中国教师报》2009年11月25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6:59 | 只看该作者
想尽办法与专家对话 

方西河

想尽办法与专家对话



今年暑假,我有幸担任教育部组织的远程研修指导教师,参加研修的同事纷纷表示祝贺:“指导老师好,这可是专家级别呀,请多多指导我哟!”专家倒不敢当,不过,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的培养下,我的确在不断地成长。

你的成长体会主要是与专家对话。师范毕业,我分配到了家乡的一所农村小学,那里条件不好,难得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就无法与专家对话。于是我自费订阅《湖南教育》《小学教学》等报刊,利用阅读的方式与专家对话,由于效果好,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直到现在,我一直保持着自费订阅报刊的习惯。我订报刊也别人不同,只要收到的报纸,我都存起来,一年结束以后再进行装订,还贴上封皮,并且用斩骨刀裁好边(别的刀效果不好),让它们整整齐齐地,好随时翻阅。我家的《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就有一米多高,成为宝贵的财富。

随了订报刊外,我还买书。家里的条件不好,我常常去旧书店,像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工具书,还有《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我都是在那里买到的。买书最“牛”的时候是前两年。我被评为学校首届学者型教师,除了在升旗仪式上戴大红花表彰外,最大的奖励就是两年可以报销1200元的书籍费。对我来说,这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我利用外出听课的机会买书,还与一些出版社联系买书。买到好书后就认真地研读,像《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我两年时间读了近二十遍。现在,我还没有把这1200元的书籍看完。

我与专家对话的另一种方式是听讲座。在农村时,我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带好笔记本,最大限度地把讲座内容记下来,回来之后再不断地温习。在我的记忆中,霍懋征、朱作仁、熊川武、肖川等专家的报告给我的启发很大。他们的思想启示着我,让我似乎触摸到了语文教学的皮毛。

如果能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远的专家我不可能有机会,我只能在岳阳找这样的专家了。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参加一个班的班会,他是特邀嘉宾,我是带我的一个学生参加),我结识了湖南省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真微先生。后来在长沙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作学术报告的正好就是他老人家。我们在宾馆交流,后来又在返回的火车的交流,再到后来,我就来到他的家里,向他老人请教。李先生对我非常好,除解开我的困惑外,还鼓励我多读文化方面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还把我的随堂课《新型玻璃》实录加以指导,并撰写《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的》评论文章,一起发表在《湖南教育》2006年第3期。当年,我在这份刊物上稿四次。

现在,我又远程研修指导教师,与学员们一起参加研修,在那里,我又结识了刘良华等专家,并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我与专家对话的方式以的质的改变,走上了高科技的阳光大道。研修期间,我班的作业多次编入全国简报,我的文章三次被平台首页采用。

回顾二十年来的经历,我发现,我们都是在与专家对话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把这段经历写下来,希望更多的朋友从中受到启示,像我一样不断成长。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5:45 | 只看该作者
课堂实录,你会读吗? 

方西河


读课堂实录,让我不断成长



我1987年师范毕业便分配到家乡的农村小学教书,那时还没有专业成长之说,不过,我渴望成长,但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也难怪,自己的学识水平不高,学校也没有著书立说的名师,因此我的成长速度相当缓慢,以至于3次参加区课堂教学竞赛,都只获得三等奖,直到13年后才终于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有人问我成长的秘诀是什么。我说除了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课堂实录。

身在农村小学,外出听课的机会并不多,因为经费有限,时间也不允许,再说再经典的课,也常常是听完不久便忘得一干二净,几乎等于没听。读课堂实录则不同,除了成本很低外,最有效的就是可以反复阅读,反思思考,从而达到不断成长的目的。

我读到的第一个课堂实录是支玉恒老师的专著《小学语文教学文集》中的《飞夺泸定桥》。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每读一遍,就好像从在支老师的课堂中听课一样,虽然说不出很多体会,但每次总有一些收获。这让我体会到了读课堂实录的种种好处来。

我读得最用功的课堂实录还是洪镇涛老师的《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上面有实录、点评以及课文。那是我2005年在武汉听课时特意买的。虽然都是初中与高中的课例,但我还是非常喜欢。因为我教过四年初中,高中的课文师范时也读过,最为重要的还是洪老师提出的语感教学最合我的胃口,让我从语文教学的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条通向彼岸的终南捷径。我五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了近20遍,慢慢地探索出读课堂实录的一些门路来。

第一步,课文熟读至背。这是读课堂实录的基础。很多老师拿了实录便读,这就好像并不熟悉课文却去听课一样,结果只会茫然,不能与自己的设想“碰撞”,从而收获很少。我把这些课文背下来,既补了中学的课,又能在读实录时随时与课文联系,从而体会出更多的妙处来。

第二步,实录熟读至背。这是读课堂实录的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课堂实录也是如此。只有熟读并能背下课堂实录,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处于研究课堂实录的情境之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掘出课堂实录中所蕴含的宝藏。

第三步,“还原”备课过程。这是读课堂实录的核心。我觉得,读课堂实录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而是要透过课堂实录这一现象去探寻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根源。在课文与实录都能熟背的情况下,独处一室,就会进入情境,我好像就是洪老师,正在研读教材,正在设计教法。这样的“演练”对我的帮助很大。特别是再仔细研读实录后面的名家点评,更能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第四步,尝试模仿创新。这是读课堂实录的目的。我在经历了以上步骤之后,便自觉地模仿这样的方法去备课。虽然不见得课一定就是精品,但总会给有耳目一新之感,并且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007年我教出的《鹿和狼的故事》是一例,其中给课文增加遗漏的内容成为语感训练的亮点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让我更加体会到,像这样去读课堂实录实在是成长的良方。

载《河南教育》2010年第5期
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4:34 | 只看该作者
  陈白玉

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也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教师加入到教育写作队伍中来。因为,教育写作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不断阅读。阅读是基础,写作是升华。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教育写作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感到自己平时的阅读量不够,阅读面不广,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难以充分地表达。于是,大量有品位的阅读成为必然。在阅读中,教师大量吸纳各方面的优秀成果,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成为现实。

教育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实践。教育写作的“根”在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依赖于岗前培训,也不能依赖于脱产进修,而应依赖于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永远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开采。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这就是针对性极强的实践过程。只有扎实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写作。这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写作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它离不开反思。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着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它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捷径,也是教育写作的根本所在。教师自觉地进行反思,就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这样,教学实践与理论写作相得益彰。

正因为教育写作具有多种功能,因此使得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进来。然而,有一种声音仍然存在,那就是我们作为中小学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写作。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它并非高不可攀。方西河老师的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就为我们打开了教育写作的一扇大门。

方西河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参加教育工作23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一直站在语文课堂上。起先在偏远的农村小学,以后来到城市重点小学,不管教研环境怎样,他都孜孜以求,默默探寻。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写作的经历,让他对教育写作有着深切的体会。这本专著分选题、写作、投稿三个方面,从20个不同的角度诉说自己写作经验,通俗易懂且发人深思。既可窥见他自己教育写作的艰辛与喜悦,又可寻迹而上,步入教育写作的殿堂,可谓指点迷津,解惑有方。

正因为他在这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我有感寄语,作为这本书的序言。

(作者系国家督学、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3:33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版地址:http://www.803.cn/2010/09/66161.shtml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处女作《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我们从此以书为媒,成为朋友。

我是幸福的,成长的路上有朋友相助,探索的同时有些许收获。我写下成长的体会,为利于阅读,力求“三线合一”(教育写作线、教学实践线和个人成长线)。虽愿望美好,刻苦用心,但识见有限,写作功底浅,所得所写挂一漏万,恳请您对书中不足提出宝贵意见,以使我再获教益,不断进步。

您可以写信,也可以上网(岳阳网读书频道,地址http://www.803.cn/2010/09/66161.shtml)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都会铭记在心,悉心接受。再一次向您表示诚挚的谢意。

让我们牵手,共同成长。

祝您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您的朋友:方西河

电话:0730-6364652(小灵通)邮编:414000

2010年9月18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2:08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写作讲座提纲

方西河


《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周边学校都是按教师数人手一册购买,并且邀请我去做教育写作讲座,有的还提出讲座时增加专业成长内容。我都一一应允。已经讲过几所学校,反响也很好。教师们说,身边的人和事,看得见,明白如话的经验,学得来。下面把讲座提纲贴出来,请各位同仁指正。

方西河教育写作讲座提纲

一,一个汉字

难?!

答:教育写作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二,两个词语

价值:

人类文化的传承

职业幸福的追求

个人功利的需要

意义:

促使教师不断阅读,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陈白玉先生序言)

三,三个问题

A.写什么?

三个字,即“写自己”。即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思想等。

选题方法:

自己提出问题,别人提出问题,反对他人意见,工作部署中寻找,报刊阅读中启迪,各类征文中选择等。

B.怎样写?

七个字:即“怎样说就怎样写”。

制一个好标题。

定一个好结构。

拟一个好开头。

选一组好材料。

六句箴言:随时收集材料,不断酝酿构思,变换角度多写,各类征文优先,百字小稿莫嫌,精益求精修改,

C.怎样投稿?

参与就有机会。

弄清报刊特色。

研究栏目规律。

揣摩编辑意图。

推先完成任务。

不妨以己度人。

事先预测机率。

作好投稿记载。

三句箴言:好稿如同敲门砖,编辑指点是个宝,退稿信中有玄机。

四.四条建议

多阅读——吸收各方营养

多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多修改——减轻编辑难度

多反思——不断总结提高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30:54 | 只看该作者
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写作经验

——评《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

余三定

方西河的《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在众多谈写作的书中显得很有独特性,是一本颇为别致的书,那就是书中的写作经验、看法和观点都是著者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所以使人感到真实、真切、生动、鲜活,颇能给人以感染、启发和帮助。

《写成一位名师》全书主要包括选题、写作和投稿三大部分的内容,著者在三大部分内容里再列出20个小专题,初步构建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的有关教育写作的知识构架。书中的每个小专题都是先总结、提炼某一方面的写作经验,接下去是附录若干篇著者自己已发表的、与本小专题密切相关的文章。整体地看便是,正文统率附录,附录为正文提供依据和支撑,正文与附录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紧密联系。比如书中第二个小专题“写作之源在课堂”,著者在正文中从自己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话:“我把根深深地扎入课堂之中,不断探索,不断收获,课堂教学与教育写作齐头并进。”接下去是《〈新型玻璃〉课堂实录》《适时补白,创造高效的阅读课堂——〈鹿和狼的故事〉课堂实录及备课历程》《〈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及评析》等几篇附录作印证,作论据。这样,读者就自然地接受了“写作之源在课堂”的经验和观点。

由于方西河是从自己的写作实践提炼写作经验,所以其在书中所拟的小专题很能切合实际,都是一般写作爱好者容易遇到、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当今时代,报刊业越来越发达,报刊及至睦社会机构的征文活动不进举办,许多写作爱好者会比较积极参与征文活动,著者自己也成功地参加过多次征文活动,于是著者在书中写作了第十七个小专题“征文写作有窍门”。该小专题的正文中概括地写道:“征文写作要视角独特,内容扎实,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快’,要在第一时间完稿,这样才能保证编辑在收以稿件较少的情况下读到你的文章。”接下去是附录著者自己已发表的四篇征文,分别是《见证奥运的羊毛衫》《以诚相待能“闹”的家长》《关于对“小升初”操作程序进行改革的建议》《治治语文教学的“近视病”》。可以说著者在这里提供的“窍门”的确是富有启发性的。其他如“关注特色出精品”“说话就是写文章”“换个角度写新篇”“百字小稿价值多”“编辑指点是个宝”等等小专题,看得出都是著者经过认真总结、深入思考、用心推敲拟出的有意义的题目。

从语言表达上看,《写成一位名师》总体上是朴实而不乏生动,读起来使人感到简洁、流畅,同时内中也有若干机智而别致的笔墨。书中第二十个小专题“退稿信中有玄机”,其正文中就用较多篇幅引述他人的短文《“退稿信”寄语》,“退稿信”被拟人化为第一人称,显得幽默而有感染力。第十一个小专题“说话就是写文章”在开头写道:“多年的实践让我明白,写作其实就与说话一个样,怎样说就怎样写,没有什么区别。”接下去著者没有像其他小专题一样主要以自己的写作实践作例证,而是主要引用别人的成功例子(其中包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名篇)作论据。这样既增加了说服力,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模式化。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9:28:27 | 只看该作者
(四)“草根教师”的推介路

    走上教育写作之路后,我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通过写作成长起来,随着对教育写作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也开始了教育写作的推介之路。

首次“触电”

我是爱学习的人,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我从来不放过。尤其是在农村小学教书时,能聆听一次专家讲座更为难得,我也更加珍惜。在我的记忆中,霍懋征、朱作仁、雷实、华国栋、熊川武等专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听讲座与别人也不同,因为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我听得特别认真,也记得非常详细,还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之后又反复温故,更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可惜的是,这些专家的讲座中,没有一个是讲教育写作的。我便一边写作,一边总结,慢慢地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写作经验。

机会终于来了。2005年5月,民进岳阳市委去岳阳县月田镇开展支教活动,了解到我在教育写作方面有所体会之后,便安排我作教育写作讲座。接到任务后,我写出《我们都能写论文》的讲座稿。我在简要回顾自己的写作经历后,对写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如何选题进行重点讲解,还以自己发表的论文作为例证。讲座结束后,校长说很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我深受鼓舞,又把如何选题这个重点内容进行修改,写出《撰写论文巧选题》,发表在《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上。

这次讲座的成功,让我更加关注教育写作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与此同时,随着经验的不断总结,我的教育写作也有了质的飞跃。2005年,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篇,居全区首位。后来,我应邀在市区两级骨干教育研修班及兄弟学校举办教育写作讲座,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自成体系

这一段时间的讲座主要是解决选题问题,其中的重点就是选题的有效方法,像自己提出问题、别人提出问题、补充他人观点、写争鸣文章等,都得到老师们的肯定。但是,这些选题的方法与老师的本职工作还结合得不紧,另外如何写作、如何投稿也涉及不多,我便在这些方面再上功夫,以期有新的成绩。

2007年,在岳阳楼区教研室吴群副主任的指导下,我申报的《教育写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作为区级小课题立项。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我广泛阅读胡宏文、方春耕、李真微等名家的教育写作专著,吸收其他教师的写作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写作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我决定以专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2009年11月23日,我完成了20个专题的编制,开始了《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的写作工作。吃过晚饭,我坐在电脑前,20年教育写作的艰辛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我仿佛坐在同事身边,正讲述着自己成长的故事。不知不觉,两个专题计4000字写完了。真是难以令人置信。从那以后,我每个晚上就写上4000字。星期天,我竟写下了8000字。这样,教育写作部分的50000多字13天就完成了。再附上已经发表的110篇例文,一本22字的专著就脱稿了。

这本专著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国家督学、湖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陈白玉先生作序,说“这本专著分选题、写作、投稿三个方面,从20个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写作经验,通俗易懂且发人深思。既可窥见他自己教育写作的艰辛与喜悦,又可寻迹而上,步入教育写作的殿堂,可谓指点迷津,解惑有方”。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余三定写下《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写作经验》,说“它在众多谈写作的书中显得很有独特性,是一本颇为别致的书,那就是书中的写作经验、看法和观点都是著者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所以使人感到真实、真切、生动、鲜活,颇能给人以感染、启发和帮助”。

越走越远

2010年8月底,《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9月8日,岳阳楼区朝阳小学举行隆重的首发式。岳阳楼区教育局方新鞍副局长这样概括我的成长经历:“从教廿三春秋,孜孜不倦,堪称典范;探索十七寒暑,潜心积淀,终成名师。” 省督学、特级教师、岳阳楼区朝阳小学首任校长刘修文说:“这本专著解决了什么是真教研、什么是有效课题、什么是有用书籍这三大难题。像他这样扎根课堂,用心研究,不断总结,就能成为一位幸福的老师。”

这本书受到了老师们的热捧,一个月的时间内,岳阳城区就有28所学校按人手一本配置,并邀请我前去讲座。多的时候,我一个星期要讲4场,一个学期下来,共讲了30场。民进中央网站还以《每周四场讲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题予以报道。

就这样,我在教育写作推介的路上越走越远,也结识了更多的朋友。浙江省安吉县上墅私立高中年逾七旬的余广寿老师读了我的专著后回信说:“我认真拜读了您的专著,深感这是一本朴实无华、内容丰富而又实用的好书。我十分佩服您的敬业精神、教育智慧、写作水平和写作成果。您能写出一本关于教育写作经验的专著,的确很不容易,让我受益匪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所以,我特别向我校教师推荐您的专著。” 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一中李记才老师还特意写下书评,说:“这本专著阐释了方西河老师教育写作发展的‘轨迹’。这种‘轨迹’是图解式的、详实的。它的指点迷津、解惑也是具体实在的,如《‘语文味’如何体现》等。没有大腕或名师的那种高深,却在平易中,让我们窥知教育写作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门径。”

本地的老师更不用说,听了我的讲座,读了我的专著,很多老师打电话进行交流。更为荣幸的是,洞氮小学李明瑛校长还安排四位年轻老师向我“拜师”,这让我既感欣慰又颇有压力。我知道,正是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动力与压力,才让我不断进取,不断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5:30 , Processed in 0.07761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