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良华:岁末盘点:推动“教师读书”
一、我们的做法
1.通过“教师学习”的演讲到全国各地推动“教师读书”
利用到全国各地给中小学教师做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或“校本教学研究”讲座的机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提倡“教师学习”(含教师阅读和教师观察)。
提倡教师阅读的基本思路是:除了“读书”之外,教师也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读图”。可阅读的图像至少包括“教育电影”、“教育电视”、“教育录像”。“书”与“图”各有自己的优势。对于某些教师来说,“教育图像”较之“教育名著”可能更具有“可读性”。但是,书本也有它的可爱之处:图像虽然显得形象直观,图像也因此对读者构成某种强迫。它是带有强迫的审美方式;书本虽然不如图像形象直观,这种缺乏形象和直观的书本却能够为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
2.以“南方青年读书协会”的名义推动教师读书
2006年我们成立了“南方青年读书协会”。自成立“南方青年读书协会”以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邀请中小学教师和正在接受教师教育训练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加入我们的读书团队。我们对加入读书团队的要求包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成为一本书主义者,至少每两天提交一份读后感,每个月提交一份月末读书报告,并参与月末读书报告会的在线讨论;每个会员必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作者,成为他的精神同伴,读他的传记和相关著作;每个会员至少每年研究一个作者;必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派,成为这个学派的新一代传人。在整个中国教育思想史或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视野中考察这个学派;每个会员在一到两年内研究一个学派;提倡一个或两个成员结成读书同伴,共同阅读相同的著作和流派;所有读书报告提交到自己的成长博客里。“南方青年读书协会”是一个自由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自成立以来,我们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师阅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以“教师自主阅读为主,定期举办在线讨论”。
3.推荐“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图书
根据我们所做的访谈和观察,我们暂时推荐“适合教师阅读的十本书”并提出推荐了理由,供教师参考。比如在推荐薛涌著的《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时,我们提出的推荐理由是:可以把“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
4.推荐“教师阅读”的著名个案
我们重点推荐了武汉的沈旎老师、徐莉老师,浙江的闫学老师、干国祥老师等人的“阅读史”。我们希望让中小学老师们从这些著名的个案中领会阅读的理由与方法。比如干国祥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的阅读历史以及阅读对自己成长的意义:阅读“魏书生”之后,“用魏书生的思想和策略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监督与纠偏――如果是魏老师面对这事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是那些年我经常诘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后来又开始向外寻找,“钱梦龙,于漪,宁鸿彬,陈仲樑和林炜彤……我寻找一切视野内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和著作,后来又接触到叶圣陶、吕叔湘和张志公对语文的论述,试图在其中找到教育是什么和语文是什么的正确解答。当时正是模式盛行的时候,借助着杂志中的一些文章,我开始涉猎外国的一些教育理论。”最最重要的是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参见干国祥:《突围——一个人的教育史》,载干国祥著:《破译教育的密码》,长春出版社2005版。)
二、感言
好老师之所以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坏老师之所以坏,也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偶尔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某个教师酷爱读书,但这个教师上课效果比较差劲。
但是,总体上看,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更有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教师成长的基本方式是“自我反思”并“向他人请教”或向他人“拜师”。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成长途径,就是“教师阅读”。
建议“教师阅读”,并非怂恿教师博览群书。博览群书至多只能做教师的个人追求,却不必成为教师的群体标准。教师所需要考虑的是:有选择地阅读,因阅读而自我唤醒、自我更新。
三、读书建议:提倡建立“教师博客”,记录阅读笔记,以写带看
建议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并在“教师博客”上叙述自己的“阅读日志”。 “读后日志”可以显示为三种方式:一是“摘录”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或观点;二是就这些重要的词语、句子或观点发表评论;三是由这些重要的词语、句子或观点出发,形成某个主题,然后就这个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种读后感是“摘录”,即摘抄有价值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这是最简单的“读书笔记”。阅读一本书之后,应该把书丢开,回忆、复述这本书有哪些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观点。然后再回头去把这些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观点查找出来,记录到“笔记本”上。如果教师在教师博客上写“读书笔记”,那么,教师博客就相当于教师的“笔记本”。表面上看,做“摘录”是简单的。实际上,有意义的“摘录”应该是“摘要”,是“摘录要点”。读者是否能够“摘录要点”,取决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水平。有些人做了大量的摘录,但只是摘抄了一些不重要的、无意义的词语、句子或观点。出色的读者是那些有“减损”精神和“透视”能力的人。有“减损”精神和“透视”能力的人善于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得只剩下骨架。
第二种读后感是“评介”。不仅摘录最好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而且摘录了这些词语、句子或观点之后,紧接着讨论自己的感想或做点评。如果说第一种读书笔记显示为“别人说了什么”,那么,第二种读书笔记显示为“别人说得怎么样”。显然,第二种读书笔记是对第一种读书笔记的超越。如果把点评做得宏大一些,那么,就可以从整体上解读并解构整本书或整篇文章。如果把点评做得再大一些,就可以不局限与本书或本文的阅读与点评,可以以本书或本文为起点,将本书或本文与其他相关的著作或文章串联连起来,将相关的著作或文章串联之后,再回头看看本书或本文与其他的著作或文章在哪些地方是相似、相同的,在哪些地方是相异、想反的。这样的做法有些接近“文献综述”。
第三种读后感是“综述”。不仅摘录,也不只是对做摘录的观点做点评,而且围绕本书或本文所蕴涵的主题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对该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和阅读,并写出总体的阅读印象,这是第三种读书笔记,可以称之为“综述”。
如果说第一种读书笔记显示为“他说了什么”,如果说第二种读书笔记显示为“他说得怎么样”,那么,第三种读书笔记则显示为“他们说了什么和他们说得怎么样”。
四、好书推荐
[美]帕默尔著,吴国珍等译:《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我曾经向中小学老师推荐过美国教师帕尔默(Palmer, P.)写的一本书,书名叫《教学勇气》。这本书讲了两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
第一,《教学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这本书实际上是《教学变革的勇气》。这本书的书名有点奇特,它竟然把“勇气”这个词语作为一个关键词提出来。
为什么需要“勇气”呢?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需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的生活中。可是,很多教师往往惧怕变革,因为一旦变革,教师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
第二,帕尔默和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路略有不同,这个不同就在于它并不认为“个人自信”(自我认同)就能够解决问题。帕尔默把“个人自信”仅仅作为一个起点,但个人自信必须借助于另外一个伟大的力量才能真正地进入变革的状态,他称之为“自我完整”,也称之为“教师共同体”。
如果说帕尔默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勇气”(与“勇气”相关的词语包括“自我认同”、“自信”等等),那么,帕尔默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共同体”(与“共同体”相关的词语是“自我完整”、“不再分离”)。
对帕尔默来说,“共同体”和“个人自信”都是重要的,但相比之下,“共同体”可能比“个人自信”更重要。
帕尔默这个人用他的个性化的语言对这两个道理(两个词语)重新做了解释。《教学勇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帕尔默用一种个性化的、能够让读者感动的语言,重新解释了教师幸福生活的两个道理:自信与联合(“自我认同”与“教师共同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