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沙-唐泽霞老师-文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6 11:4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沙市开福区花城小学  长沙市开福区花城小学坐落在长沙市东风路中段,湖南省博物馆斜对面。占地面积3103.38平方米,生均面积11.84平米。建筑面积3093.52平方米,其中六层教学楼、三层教学楼各一幢。该校已拥有多媒体电脑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实验室、广播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科技室等功能室。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在职教师19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4人,大专学历4人,研究生学历1人。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先导。该校坚持以实验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进行课改实验,部分教师参加了还参加兄弟省份品德与生活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挂图、成长册、省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其他教辅材料的编写等工作。涌现出了一批批课改先进积极个人,唐泽霞老师个人还出版了教改光碟。
  学校先后被评为 “开福区教研教改先进单位”、“长沙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安全文明单位”、“校外教育先进单位”、“市体育达标先进集体”;获得 “科技特色学校”、“开福区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  
 素质教育绘蓝图,课程改革谱新篇。开福区花城小学正以饱满的热情,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力争再上新台阶!












从今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今晚如往日般进入萧瀚老师的博客,正好遇上“追逺堂”开堂两周年纪念,慢慢品读萧先生最近的一篇鸿文《说生活》,不时想起上午急就的博文《走出精神的十字路口——兼读尼采》。巧的是,萧先生谈的是生活,我思考的也是生命(生活);萧先生谈到了苏格拉底和尼采,我的博文中也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而且我的文章主要是就尼采谈体会,从而反思自身的精神生活。无疑,萧先生和我关注的是同一个大问题,即如何对待生活。只是,萧先生的博学和深度,我不及一毛。

我想就萧先生的文章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萧先生的全文请见“追逺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a2c160100awsc.htm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去阅读。

萧先生重点谈了理性主义生活方式与理性生活方式二者之不同。用萧先生的话来说,理性主义生活方式就是“将理性神化,而遗忘了理性的边界,无限推演的逻辑将生活的空间逼成一条不能消化沿途美景的直肠。”(见萧先生博文《说生活》),而真正的理性生活方式,“恰恰在于明了理性应有的边界,警惕理性对生活本身的可能戕害,它所建构的审美维度,不是从真理的高处修造,而是从生活本身的可见处汲取营养。”(引自萧先生博文《说生活》)

这里面的关键词是“理性的边界”。当理性超出边界,以纯然逻辑化、理性化的姿态面对生活,实际上生活已经不复为生活。用萧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否定灵性生活与现实生活的一体性和均衡性,也就因此而毁灭生活本身。”

想起了尼采,想起了他的“向理性挑战”。尼采反对按照人类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构造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后又用这样的世界模式来规束人的现实生活。(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72页。)然而,尼采在反对旧式的本体论的同时,自身也走进了本体论的圈逾——他倡导按照人类的生命本能构造一个生命本能充溢的强力意志的世界模式。他鼓吹热爱生活,自己却以极端的方式拒绝生活,以孑然之身,为探寻人生的真理而献身。而尼采是否认真理的存在的。

隔着历史的长河,也许我们可以慨叹尼采的自我矛盾与其人生悲剧。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真诚与伟大,他放弃了生活,用整个生命探寻人生的意义,真诚地思索,然后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向着人们高喊:“忠实于大地!”

是的,忠实于大地。忠实于生命的自然,忠实于我们自己。而我等平庸之辈,只能用尘世之肉身,尽可能贴近如此高贵之灵魂,让平凡的俗世生活慢慢氤氲浸润于不平凡的追求中,如此获得自我的超越。

萧先生说得更透彻,生命与生活应该和解,我们应该边走路,边看风景。甚至,风景的美好甚过赶路本身。

我们要思考生活,但思考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否则,会走到理性主义的反面,那就是“审察的人生将更不值得一过。”

如此,我想到了海子。为什么不从今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
9#
发表于 2011-7-20 13:50:47 | 只看该作者
听杨东平教授讲座


2008-12-25 21:44
上周五去师大听了杨东平教授的讲座。总的感觉很有收获。杨教授讲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础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一个追昔抚今的主题。他刚开完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的总结会,自然带来很多前沿的信息。他对教育的思考是基于时代与历史的高度俯瞰,深远而全面。他提出的全民教育思想以及“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呼吁,他表现出的对教育公平的深切关注和对当下教育现实的深刻关照,真正体现出一位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整个讲座近两个小时下来,我几乎没走一次神,详细的记了笔记。杨教授一上台就开讲,没有先声夺人的气势,也没有多余的话。他说,昨天在北京刚开完“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改革”的总结会,今天在这接着开。幽默之中透出干脆利落的爽快。之后他就一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没有PPT,也没有讲稿,就像在随意聊聊之中把自己很多重要的思考自然呈现出来一样,平实而又淡定。

杨教授的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回顾历程,二是面向未来面向理想,三是重点解析了目前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前途光明,路途迢迢。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看来,面向未来面向理想的教育改革必然是为人的、为民的教育,但观望如今教育之种种怪现状,实在令人有无路可走之感,至少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杨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第三条道路”,其原型来自美国香港等地的“特许学校”,即打破行政干涉、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有理想有思想的校长和教师得以充分施展,而不是在平庸化的管理模式中被埋没。听到这里时,我着实心动了一下。后面提问时间,忍不住三次站起来提问(前面两次都被别人抢先了),提的就是在我们国家“第三条道路”如何走的问题。杨教授大意是说目前中国还没有特许学校,除非找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育局长。杨教授说的实事求是,可我听得不免灰心。不过随即又释然,至少我自己还可以“特许”自己,目前之际,是让自己变得真正强大。当条件不具备向外发展时,我尚可以向内经营。唯独这一点,不需要任何人的“特许”。

其实杨教授对于教育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价值层面、目标层面的关照,而是上得去,又下得来,所谓顶天立地,切实基于当前的教育现实,提出自己独到的解决办法。讲座后刘铁芳老师的总结准确而清楚的概括了这一点。内心里很佩服刘老师的思维能力,他总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用朴素简练的语言道出。刘老师先来几句诗意的开场白,说去机场接杨教授时还是雾气蒙蒙,现在已是云开雾散,甚至还有几缕阳光射进教室。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总会在阴暗低沉之中嗅出一丝阳光的味道来。也许是内心对于阳光与希望的执着追求使然?刘老师接下来分三点总结,他认为杨教授的讲座是高屋建瓴,切实立足于中国基本教育问题的整体与现实,一是从价值层面进行梳理,倡导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向以人为本、以人民满意度为本的价值取向过渡;二是提出超越的路径,那就是从整体模式上超越应试教育,并提倡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来取代。这里的问题是,怎样在当下语境中寻找生活教育的具体可能性?三是超越的具体路径,即怎样超越经济主义的改革模式,通过教育家办学,拓宽教育视野。我猜刘老师这里指的是“第三条道路”的问题,不过很显然杨教授没有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但这一点无疑是一条重要的出路。也许,路终归要靠自己一点一滴走出来,在这个方面,他人只能给你方向上的引导。

最后刘老师说道:杨教授看问题的高度,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体现了公共知识分子对当下教育的理性介入。他的讲座,从容不迫、冷静,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秉持理性立场、公共立场,关注国计民生。他还充满感情的说道杨教授一直是他本人十分敬重的老师。

还注意到很多细节。杨教授面容清癯,穿着十分简单随意。问答环节,在学生提问时,总是非常和善而专注的看着对方眼睛,对每一个问题都认真的给予回答。对某些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也从不回避,而是直言相告,显示出学者平易而真诚的风范。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8#
发表于 2011-7-20 10:56:46 | 只看该作者
重拾教育实践的内在精神



——读《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
唐泽霞


>>正是基于对现时代种种弊病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教育的执著追寻,作者着力于现代性价值重建问题,不断回溯人类精神的源头,寻求当下中国教育精神性重生的基础路径

几乎一口气读完刘铁芳的新书《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竟无语。只感到一种满盈的充实、安详与感动,更有灵魂欲向上飞升的冲动与渴望,然后便是一阵某名的沉重。多年以前,在阅读刘铁芳的教育哲学课堂实录时,就曾对他“只有依靠作为主体内心的坚持来通达人生理想彼岸”的哲学情怀深感震撼。今天,在细读完他的新书后,这震撼更转为一种深深的认同。

在回溯中寻求教育精神性重生的基础路径

在书中,刘铁芳多次提及,如今,技术主义、物质主义宰制一切,人格的均一化、同质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娱乐至上,消费至上,人们日渐丧失了对于崇高与卓越的追求,媚俗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境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面对时代的困境与教养性的危机,一方面作为同时代的个人,作者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病症,对无所不在的虚无与平庸的侵蚀深感痛心;另一方面,作为教育的思想者,面对时代的种种病症,作者不止于批判揭露,而是试图寻求突破之路径。这种努力,并非立足于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而是清醒地看到了遭遇无所不在的现代化侵袭后直接应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徒劳与有限。

在这个意义上,刘铁芳的思考与言说不仅仅是单纯回应时代危机,而是“直面人类精神生活之幽暗所在”。这是一条返回之路,一条幽微之路,更是一条孤寂之路。通过这条路,作者上溯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下承蔡元培、杜威,将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资源一一化为绵密的精耕细作,充分彰显其深厚的古典学养。印象较深的是对自然教育、现代教育发生与发展的系统梳理,诗性教化与理性教化的不同作用及合理位序问题,对“技艺”、“自然”等关键词独具一格的理解与阐释,以及对于时下流行的概念,诸如“儿童本位与成人本位”、“教育回归生活”等,甚至对现代人文教育本身等切实而审慎的反思与批判……

作者的所有努力是致力于将人的完整性诉求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并提出了具体路径:以促进教育实践主体的哲学思考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的自我认识为基本线索,以自然作为教育的起点,以博雅的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以积极的交往与活动引向对他者的关切,以积极的行动走向公共生活。这中间的路径十分明晰,即在延续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两大基本主题的前提下,重申教养性教育的三大主题:自然教育、经典教育、公民教育。这三大主题作为教养性教育的三驾马车,构成了教养性教育的关键内涵,由此给时下无所不在的职业性或者生存性教育提供另一种教育生活的可能:强调以人的自由卓越、高贵健全来对抗人性的复杂与幽暗,并肩负起人类的责任,拯救时代的平庸空虚与堕落。正是基于这种审慎理智、严谨缜密的学理化梳理,而非简单的浪漫化情性化的激情吁求,使得作者的思考不仅具备令人信服的严肃庄重的学术气息,更因他深挚真切的情怀而令人叹服。

在审慎的言说中敞开教育理想的空间

刘铁芳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埋首书堆做穷经皓首的学者,而是在沉潜自身、投入地作学问的同时,尽可能地关切中小学教学实践,包括与广大教师交流沟通,诸如组织教师沙龙,引领教师阅读,亲临教育现场,很多时候我都曾有幸参与。据我的观察,近几年来,刘铁芳的致思方向与努力的重点一直是围绕当下教育的基本问题展开,他对当下林林总总的教育问题总能保持十分敏锐而清醒的思考状态,其锐利的思维触角触及当下教育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对象上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从城市到乡村,内容上包括经典教育、自然教育、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大学教育、乡村教育、教师教育……而对于经典教育的重视、对于教育哲学的倡导,一直是不变的主题。多年来不遗余力,勤勉踏实终成这部著作。

因此,他的言说是有根的言说,而非不切实际的遐想与堆砌。纵观他的言说方式,印象最深的是审慎与节制、朴实与真挚。他的言说始终置于历史、文化、当下社会的三大视野,但又建基于个人的真切体会,绝不发宏大空洞的议论,不高蹈空谈,而是以平和温润的姿态,娓娓道来。刘铁芳不但在言说方式中体现审慎与节制的特点,而且在书中数次强调这二者的重要性。为什么审慎与节制如此重要呢?在结语中,刘铁芳点明“本书的写作不过是一种用语言来寻求教育理想的尝试”,他试图“用言说的力量敞开理想的空间”,他强调理想或言说不能等同于现实行动,理想与社会行动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所以,他反复申言“消极教育”的必要,并提出需要一种“审慎的理想主义姿态”。这里,作者强调理论言说与实践行动的价值差异,在我看来,一方面他清楚地给出了知识人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也暗中回应了当下存在的一种盲目苛责理论专家所谓脱离实践的问题现象。这是其一。其二,面对教育行动的有限,面对生命发展的神秘,面对人性的复杂,我们要避免理智的僭妄,需要有所敬畏有所警惕,所以审慎是必须的。正是基于此,审慎与节制并非仅仅是一种谦虚的姿态,而更是一种必要的修养,一种理论思考的基本美德。

在坚守中开辟一条人性的高贵与健全之路

在价值虚空理想缺席的今天,刘铁芳十分清醒地意识到重提教养性教育“乃是一种南辕而北辙”的努力。他十分明白,自己总是慢半拍,总是落在时代的后面,这是一种不合时宜。与其说他的“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是回应时代危机所作的不懈努力,不如说是显明他自身置身时代之中的生存姿态,一种别样生活的可能选择。他明知,这种“知其不为而为之”是一种堂吉诃德的努力,是一种少数派,但他无疑坚守着这份理想,绝不随波逐流,而是执著坚韧地向前,尽管充满“犹疑”,但不乏信心,因为他已然窥见那条“为人性的高贵与健全敞开的幽微的道路”。

这本身就是人性的美好与高贵,这人性之美散发出的巨大魅力,相信将点燃每一个读者内心之中所蕴藏着的理想与激情之火——如果他心中还有理想的火种的话。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们,在这样的言说中将得到怎样的唤醒与启发?试想,首先绝没有告诉你到底如何做,诚如当下诸多告诉你如何做的书籍一样,虽然实用但难掩苍白。或许它会让你激动,让你思考,甚至让你“经历思想的眩晕与灵魂的挣扎”,让你感觉到那条“灵魂的幽径”,你或许会感激,又或许会怨恨,你会彷徨,也会犹疑,但不管怎样,你将重新认识自己,你将走在一条与以前截然不同的路上。这条路,或许是幽微的,但却是深刻的;或许是艰难的,但却是幸福的;或许是孤寂的,但却是热烈的;或许是复杂的,但却是丰富的。它将一直通向人性的美好与高贵。须知,这才是正道,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回复之路”,因为“认识你自己”原本就是最大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此书的功劳真是善莫大焉。

置身喧嚣与浮躁的时代中,每一个教育中人都无法回避这样的选择:是让心灵蜗居,还是真诚地面对这样一条狭长的灵魂之幽径,走一条“自我回复的心灵之路”。走,还是不走?确实是个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读完此书,答案已然清楚,因为那美的阶梯已经在脚下生长……

《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刘铁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2:01:45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1:59:09 | 只看该作者
目标、时间管理与压力应对

肖川

      任何领域中人的专业成长都关涉到如下三个因素:目标、时间管理与压力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例外。

      目标,对教师来说,意味着你有没有将“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追求,有没有自己的专业成长的规划,你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还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

      目标的达成首先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规划。所以,时间管理是你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教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作为一个在团队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优秀教师,你最终的目标和你实现阶段性目标是否有很好的协调。

      目标的达成还要靠点点滴滴的努力。因此,如何来利用好一天之内时间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个说法叫“三八理论”,大意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眠,还剩下八小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在这八小时形成的。的确,本来旗鼓相当的两个人,每天就差那么一点点,日积月累,几十年下来,差别就会很大很大。

      古训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的“厕上、枕上、马上”讲的是惜时。时间管理有许多技能,但关键是要有和你的价值观相吻合的目标追求。你一定要确立你个人的价值观,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你价值观不明确,时间分配就一定会不得当。时间管理的重点在于你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教师不仅是职场中人,他还是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你永远没有时间做每件事,但你永远有时间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你一定要了解,对你来说,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对自己要做的事做一个价值排序,分出轻重缓急来,这就是所谓的“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高效的时间管理往往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说,有人就能够语言干炼,办事利落,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总能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每个人都要在某种程度上支配自己的时间。你做事的先后顺序,对你能否轻松惬意地驾驭生活有着莫大的影响。当你把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并充分利用时,再平淡的日子也能过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压力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十分重要的成分。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压力,对不同的人来说,压力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压力并非完全消极的因素,适当的压力有助于我们潜能的彰显和生发。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解释人类文明何以进步时提出“挑战—回应”的理论,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这一理论也是有解释力的。

      面对压力,是勇敢正视还是退缩逃避,这取决于我们人格的力量。在压力面前,有的人积极乐观,迎难而上,不断成长;有的人却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一事无成。也有人身心惧疲,积劳成疾,最终重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对于压力消极的反应可以导致心理失调、愤怒、憎恶、不信任、迷惘、沮丧、忧郁、孤独感和疏远感、不当的判断、注意力分散、缺乏自发性和创造性、自信心不足、筋疲力尽以及其他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当你觉得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时,可以试试各种“减压法”:诸如想像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情,并持续回味一会儿。让自己大声笑出来,想一件可笑的事情,逗自己笑。

      面对压力时的勇气,即在压力之下仍能表现出的从容与优雅,这与一个人的精神修养有关。当然,过强的压力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我们需要面对和调整一些东西。这时找到产生压力的真正原因,积极的面对而非逃避压力,将会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才是上策。

      压力应对的诀窍就在于学习如何从焦虑中发现一些积极的东西,从而驾驭压力。如果你不能很好的面对压力,将会导致生理、感情甚至思维紊乱。相反如果你能恰当地面对压力,可以激发精神和或身体的潜能,成为更加完美的自我。

      在我熟悉的老师中,有许多是非常优秀的,如泰安的孙明霞老师,长沙开福区的唐泽霞老师,深圳南山区的顾艳与屠谖老师,福建仙游的林高明老师,青岛市北的周蕴育老师等等。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并体现在他们脚踏实地的努力之中,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写教学反思,坚持追踪教育发展的前沿态势,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但愿中国教育界有越来越多的这样的老师。

古训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的“厕上、枕上、马上”讲的是惜时。时间管理有许多技能,但关键是要有和你的价值观相吻合的目标追求。你一定要确立你个人的价值观,假如价值观不明确,你就很难知道什么对你最重要。你价值观不明确,时间分配就一定会不得当。时间管理的重点在于你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教师不仅是职场中人,他还是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你永远没有时间做每件事,但你永远有时间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你一定要了解,对你来说,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你可以对自己要做的事做一个价值排序,分出轻重缓急来,这就是所谓的“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高效的时间管理往往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说,有人就能够语言干炼,办事利落,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总能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每个人都要在某种程度上支配自己的时间。你做事的先后顺序,对你能否轻松惬意地驾驭生活有着莫大的影响。当你把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并充分利用时,再平淡的日子也能过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压力是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十分重要的成分。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压力,对不同的人来说,压力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压力并非完全消极的因素,适当的压力有助于我们潜能的彰显和生发。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解释人类文明何以进步时提出“挑战—回应”的理论,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这一理论也是有解释力的。

面对压力,是勇敢正视还是退缩逃避,这取决于我们人格的力量。在压力面前,有的人积极乐观,迎难而上,不断成长;有的人却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一事无成。也有人身心惧疲,积劳成疾,最终重病缠身甚至英年早逝。对于压力消极的反应可以导致心理失调、愤怒、憎恶、不信任、迷惘、沮丧、忧郁、孤独感和疏远感、不当的判断、注意力分散、缺乏自发性和创造性、自信心不足、筋疲力尽以及其他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当你觉得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时,可以试试各种“减压法”:诸如想像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情,并持续回味一会儿。让自己大声笑出来,想一件可笑的事情,逗自己笑。

面对压力时的勇气,即在压力之下仍能表现出的从容与优雅,这与一个人的精神修养有关。当然,过强的压力其实是一个信号,说明我们需要面对和调整一些东西。这时找到产生压力的真正原因,积极的面对而非逃避压力,将会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才是上策。

压力应对的诀窍就在于学习如何从焦虑中发现一些积极的东西,从而驾驭压力。如果你不能很好的面对压力,将会导致生理、感情甚至思维紊乱。相反如果你能恰当地面对压力,可以激发精神和或身体的潜能,成为更加完美的自我。

在我熟悉的老师中,有许多是非常优秀的,如泰安的孙明霞老师,长沙开福区的唐泽霞老师,深圳南山区的顾艳与屠谖老师,福建仙游的林高明老师,青岛市北的周蕴育老师等等。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并体现在他们脚踏实地的努力之中,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写教学反思,坚持追踪教育发展的前沿态势,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但愿中国教育界有越来越多的这样的老师。
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1:54:01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离我不远的地方(4)

唐泽霞
      1. 再次写下这个标题,说不出为什么,就是喜欢。生活就像书页,一页一页翻过去,它总在翻。而我呢,有时在书中,有时又在书外,一个不远的地方。我固执地沉迷于这样的状态。
      2. 这几日总在匆匆奔走中,在深思默想中,在叽叽喳喳的诉说中度过。也许是假期的缘故,我感觉自己回复到了一种难得的自在状态。不担心身体,没有惧怕;不考虑上班,有的是闲暇。假期让我那颗曾经疲惫、无助的心灵获得短暂的歇息。
      3. 有时我真的想大声的喊声“谢谢”,对着天空,对着高山,对着峡谷。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是要深深记住的。
       这些人,是烛光,微茫之中一直照亮着在迷雾中前行的人。
     4. 我想再次强调,无论什么情况,人生总有无限的可能。决不要放弃希望。
     5. 我很想重新开始。
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1:53:10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离我不远的地方(3)

唐泽霞

为什么人生总是充满矛盾与斗争?

我脑子里总是有很多想法,而且这些想法总是相互打架,打败了的那一个又重新站起来,把另一个打败。它们在我脑子里闹腾,弄得我无安宁之日。

其实我知道,无论外在的生活如何变化,人的内心世界总可以达至圆满。

可是,问题是,外在和内在总在相互影响相互干扰,我无法真正安住其间。

也许,只能是以平常之心安然面对一切,包括纷乱的思绪,就让它在直面之中自然地显现本来的面目。

看来,我真的迫切地需要走出。

我渴望能真真正正地行动,可是,我始终找不到路。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1:52:08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离我不远的地方(2)


                                                          唐泽霞


1.这两天雨下得很大,大大的雨滴打在车窗上,打在地上,那声音就像鞭子抽在身上,感觉很疼。难道老天爷遇见了什么伤心事,哭得如此动情?
2. 下午和侄儿一起看了哈利波特(3),太刺激太有意思了!回家的时候,坐在车子里,透过迷蒙的雨雾看去,远处的高楼仿佛梦幻中的城堡,一下子从地低下冒出来;路上的行人车辆隐隐绰绰,如鬼影般毫无声息。耳边只有哗哗的雨声和风声。有一刻,我仿佛置身于神秘的魔法世界。
3. 《哈利波特》中我顶喜欢邓布利多校长,他睿智、沉稳,而且十分可爱。在哈利波特(3)中,邓布利多说:再黑暗的时候也要寻找光明。还有一些句子,需要补充。
4. 克制。我知道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克制。有些时候这也是优点。将来,如果我在某个方面成功的话,是靠了这一点;如果我永远不会成功的话,那也是靠了这一点。
也许智慧的人生应该是:该克制的时候懂得克制,不需要克制的时候就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
5. 爱,需要学习。
6. 今天的某个时候,我听见自己不停地说:完了,完了;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不能这样,人生还得留有希望;到了晚上,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有无限可能。
7. 也许真的是这样的吧。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才是。哪怕就只是希望本身。
8. 早上爬山的时候,我长久地凝望那一株古老的樟树,一根根遒劲的枝条伸展着,披着一身的绿。放眼望去,一片绿的海洋,汪洋恣肆的释放生命的激情。那一刻,我有种冲动,如果手中有画笔,我一定将绿色的希望汪洋恣肆地泼洒在画卷上。我还想到傍晚天边的晚霞,诡秘的天幕,变幻莫测的云彩和光芒。生命是绚烂的,多彩的。只要生命的激情不灭,生活就有希望,一切就皆有可能。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11:49:38 | 只看该作者
走出精神的十字路口

——兼读尼采

唐泽霞



认识你自己

很久不着一字。那天晚上,许是白天太过慵懒的缘故吧,竟然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暗夜里,狂躁过后换来几许澄静。我的思绪慢慢飘散,回想起这几年来所经过的事,尤其是那变幻莫测、如云彩般飘忽不定的心绪历程,我更是久久无法释然。再次忆起去年2月份急就的那篇《我的成长困惑》(全文详见http://blog.cersp.com/index/1032492.jspx?articleId=870370),一直感念有心的闫德明博士的关注,以及众多朋友的关心和鼓励。如今时间过去已一年有余,回望过去,思及现在,遥想未来,我有了再次提笔的冲动!

真正提笔,我却不知道从何写起。先哲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照理说,人应该很善于把握自己。可事实是,这世上最难认识的偏偏是人自身!那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早已穿越悠悠的历史长河,发出亘古绵长的回音,至今仍在我们的耳边盘旋飘荡。可我们都生存在俗世中,我们汲汲营营,很多时候我们的双眼,不是被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现象世界所吸引所蛊惑,就是被生存的重负所挤压所胁迫,以致暗淡无光。我们何曾向内观看,我们何时停下匆匆而茫然的脚步?也许只有在寂静无声的夜里,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歇下来,细细梳理灵魂的羽毛,收拾收拾疲累的心,重新开始明天的飞翔。



我的精神回顾

过去的三年,是我人生之路上最丰富最矛盾最复杂最难忘的三年。写到这里,我再次深刻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不可知、不可语。我深深感到语词的有限。正如尼采所言:“语词中只有描写各种极端程度的内心生活的词。因此,我们就惯于在没有语词的状态中不再做精细的观察了,因为在这状态中较严密地思考是很痛苦的;甚至以为语词终止之处,我们存在的领域也随之终止。愤怒、仇恨、爱,同情,贪婪,认识,快乐,痛苦,这些都是极端状态;较和缓中度却常常呈现在前的内心状态,是没有语词表示的,而恰恰是这些状态织出了我们的性格和命运之网。”[①]我佩服尼采对于人类深层心理分析的天才,同时,为了避免严密思考的痛苦感受,我只能暂且回避思考,转而用“极端化”的语词概括地加以说明。

所谓最矛盾:我曾在博文中感叹:“为什么人生总是充满矛盾与斗争?我脑子里总是有很多想法,而且这些想法总是相互打架,打败了的那一个又重新站起来,把另一个打败。它们在我脑子里闹腾,弄得我无安宁之日。”[②]

我总是生活在矛盾的边缘。没有人能感受这种自我内心矛盾和挣扎的痛苦,除了我自己。现实生活中,我总被这种极端的矛盾心态弄得精疲力竭。而且往往是,看到的越多,想得越多,就越矛盾越迷茫。

所谓最复杂:我从来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某个角色、某个身份、某个领域。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定型”导致我总是“不定心”。我总是兴之所至而又匆匆而过。最近这三年,随着阅读面慢慢拓展慢慢深入,对自我人生的思考渐渐入情入境,我愈加感到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愈加感到自己的无知。

在最矛盾最复杂的状态中,我似乎窥见了最丰富的自我。心灵在没有目标的荒原中独自漫步,点点滴滴便构成了最难忘的回忆。

还是回到尼采。也许是我偏感性的一面更贴近尼采。尼采惯于向理性挑战,善于挑开意识的帷幕。他认为人的“思想是一回事,行为又是一回事,行为的观念又是一回事。因果之轮并不回转于它们之间。”因为“行为往往离开意识的支配,而被肉体的变化、心血来潮、潜伏感情的活跃等因素所影响,这才是‘内心交战’。”“一般人以为自己的行为总是有着一定的目的,尼采认为,所谓的目的只是我们的幻想,其实是‘需要’的铁手,摇着‘偶然’的骰子盒,决定着我们的行为。”[③]

这就对了!想当初,走出无意识的迷雾之后,我是那样沉醉于编织各种美梦,以为美好的愿景触手可及。然而,兴奋的战栗还未消失,美梦便被坚硬的现实一个个击破。于是,我在“彷徨、犹豫;惊喜、颤栗;期盼、失望;挣扎、痛苦......”的轮回中撞击着自身。无处逃避无处宣泄无处告慰,在一种难以自抑的深度自我纠缠与自我牵扯中,在不断的挣扎与撕扯中,我一度迷失了自我,受控在一种深度个人情性的张扬与压抑中无法自拔。在身心灵深深受挫的时候,我不知不觉间将视线转向内在探索的文字。如克氏的宁静舒缓虚空,胡因梦女士关于自我觉知、自我了悟、自我心灵的观照……读着这样轻灵曼妙的句子,我的心确实能获得短暂的清朗开阔。我似乎也能找到矛盾的出口,困惑的根源,原来那就是自我憎恨和自卑,是我执,是爱的匮乏。可是,一旦真正让自己明白这些,是否就能抛弃我执,接纳自我,欣赏自我,从而获得喜悦、勇气、自在,从而感受大爱,并由此懂得爱,开始爱呢?

远非如此。我的心始终是属于躁狂冲动型的。如禅的心境能让我获得短暂的宁静与自由,我却无法真正放下。试想,如果生命的深邃与辽阔在灵修之中达至简单与圆满,或者说,生命还才开始,就要回复到最初的原点,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于是,灵魂再次失去了依托。我在茫茫黑夜中踽踽独行,仍然看不到方向。

感谢冥冥之中的师长,是他的鼓励与提醒让我铭记“柔韧的坚持”,是他的引导让我遇见尼采。初遇尼采,我对他的思想远未真正触及,我只是凭着我的直觉,去走近他;

感谢我自己,很早很早,透过一些关于尼采的简单信息,我就知道,我应该会喜欢他;

感谢周国平,感谢他与尼采心意相通的文字;

更要感谢尼采,他让我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的困惑;让我明白,矛盾和困惑就是生活的常态,目标、思想、观念、行为原本就不是统一的!

我无意于对尼采的思想和学说做系统化的学习思考。我读书,不是为了做学问,不是为了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我人生的困惑。事实上,尼采的原著,短时间内,很多句子我都读不下去。我只有在人家对大师的解读中,间接地触摸一个伟大的灵魂,感受一颗真诚躁动的心,带着自己的感悟和困惑,怀着对生命的热爱,去探求复杂而玄妙的人生真义。



走出十字路口

人生是没有确定的意义的。伟大如尼采,终其一生,也都在探寻人生的意义问题。而且,他也总是处在自我的矛盾中。他深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却一直致力于反对他们;他推崇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倡导为自我人生积极创设意义,骨子里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伟大之处也许不在于他的思想,而在于他是一个真诚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是一个将他的思想与他的生命合二为一的人,是一个真正真实的人。

我想,我至少可以从尼采的思想中获取以下几点:

乐生 乐观、快乐的生活。“尼采要我们看到,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有卑微的幸福……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英雄气概就是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热爱人生的人纵然比别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痛苦,同时却也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生命之欢乐。”[④]

何谓生命之欢乐?我不要欺骗的、肤浅的快乐。我追求生命本体的快乐,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失意、一种默默克服生命无所不在的阻滞力、一种在抗争中体悟生命之痛和之快的、一种用泪水和欢笑杂糅着的快乐。

积极 积极意味着对生命的肯定。人生虽然是一部悲剧,我们也要欢欣鼓舞的演这场悲剧。人生的顶峰是“笑一切悲剧。”[⑤]这就是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乃是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变得坚强。”[⑥]

超越 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人要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种意义,这意义超过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性。”[⑦]

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注意到一个细节。关于古希腊的悲剧,尼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误解,称亚式所指的两种悲剧的情感——恐惧和怜悯是消沉的情感,他认为从古希腊悲剧中获得“净化”是有损“健康”的,“在瓦解、削弱和使人气馁”。而叔本华关于悲剧的看法(即温顺的放弃幸福、希望和生存意志)意味着自己毁灭自己。总之,在他们眼中,悲剧是一个衰败的征象。尼采认为:悲剧是一种强壮剂。总的说来,对可疑和可怕的事物的偏爱是有力量的征象,对漂亮的和纤巧的事物的喜好则是衰弱和审慎的征象。对悲剧的快感表明了强有力的时代和性格……这是英雄的灵魂,它们在悲剧的残酷中自我肯定,坚强得足以把苦难当作快乐来感受。

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长久以来的经历,给我的生活投上了厚重的悲观主义的影子。我一度抗争,却一度失败。无形之中,岁月的历练磨砺了我的锐气,销蚀了我的斗志。我甚至变得悲观、失意、隐忍、消沉、颓废、低迷。尼采的“只有一个世界”让我断然醒悟,是的,“……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尼采告诉我世界的真相,更告诉我如何面对这个世界,那就是:赋予这个世界以意义。

于是,爱这个世界。积极、乐观的生活,超越这个世界,超越自我。也许只有这样,我的精神才能走出长此以往徘徊不前的十字路口。






--------------------------------------------------------------------------------

[①] 原文见《朝霞》第115节。《尼采全集》第4卷,第115-116页。此段间接因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93页。

[②] 见博文《生活在离我不远的地方(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ba7e60100bndt.html

[③]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85页。

[④]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76页。

[⑤]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与写》,《尼采全集》第六卷,第57页。

[⑥] 《看哪这人》。《尼采选集》第2卷,第464页。

[⑦]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第11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20 , Processed in 0.1470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