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来帮教师消解“本领恐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6 21: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来帮教师消解“本领恐慌”




陈翠


   2008-3-31






    “诸如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职业生存方式恐慌、角色恐慌在为数不少的老师中弥漫开来”——



    “本领恐慌”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人造词。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网络等媒体的传播,它正成为教师们讨论的焦点,引起了为数不少的教师的强烈共鸣。

    在教师们眼中,所谓的“本领恐慌”主要包括什么,应该怎样理解教师的“本领恐慌”,如何帮助他们化解“本领恐慌”?为此,记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我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写了”——



    恐慌情绪弥漫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名教师写的一篇名为“今天的教师该拿什么来面对‘本领恐慌’?”的文章。对“本领恐慌”,文章这样描述:“上课的时候,面对着坐在下面的学生时不时的追问,常常显得底气不足。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方面,如今的学生往往走在了老师的前面。由此,诸如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职业生存方式恐慌、角色恐慌在为数不少的老师中弥漫开来。”

    这篇文章在网上被广泛转载,获得了许多教师的共鸣。在现实世界中,教师关于“本领恐慌”的抱怨也不绝与耳,不少教师常常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

    “我当了近二十年的老师,可是‘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我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写了。”张永东是江苏省一所不错的中学的资深教师,这位老教师这些年没少遇到新问题:课改开始后教材更新了,教学理念要跟上,教学思想要更新,信息技术要学习,科研活动要带头……

    “知识恐慌”正是教师“本领恐慌”的主要构成之一。“我们经常说,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现在,我感觉这一桶水远远不够用。”张永东告诉记者,在知识恐慌的压力下,每个教师都在继续学习,专科升本科,本科升研究生,还要学计算机和英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这一切都要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常常让教师觉得分身乏术。

    不过,教师们反映,“知识恐慌”并非“本领恐慌”的主角。张永东表示,最让他头疼的是现在的学生“太难教”:一方面学生追求个性不听从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普遍过高,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转变为教师身上的巨大压力,加上学生、家长权利意识的觉醒……种种因素给教师教育学生套上了“紧箍咒”,宽不得严不得。有学校甚至将“老师不要和学生发生任何身体接触”作为一条禁令,以避免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

    近年来,教育领域进行的一些革新举措,也给教师带来额外压力。例如,有的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担任学生的辅导员,负责帮助学生处理成长中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的学校要求教师要注意仪容,要知道服装搭配的“三色原则”,女教师还要化淡妆……

    全国不少地方都对教师的工作状态做过调查,几乎回回都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老师难当”。例如,重庆市教科院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重重压力之下如何应付,“本领恐慌”自然获得众多教师的共鸣。



    “对教师提出更专业的要求,但给予教师的发展空间不够”——



    理想现实碰撞



    张永东分析,教师产生“本领恐慌”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例如,日益加快的知识更新速度,严格神圣的教师职业要求,要求完美的社会育人标准,以及物质诱惑的不断刺激挑战和日久生成的教师职业倦怠等等,都导致教师对自己的育人能力产生怀疑。

    “本领恐慌”的背后是社会和教师自身对教师身份的定位与能力的冲突。在今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这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实际上,教师既是授课人员,又担当着学校社会工作者、学生心理咨询师和保育员以及家长的顾问。

    一位网友教师对教师角色进行了这样的定位:“对学生而言,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父母形象的化身、课堂纪律的管理员、学习的榜样、心理治疗的专家、朋友知己、‘替罪羊’,还有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这样的角色定位,需要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结构:“掌握、组织、使用教材的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细致而敏锐的观察能力,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有条不紊的组织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富有独立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却对教师提出更专业的要求,但给予教师的发展空间不够。”张永东将此形容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校要求教师是专家型的,但教师在学校的日常工作压力很大,缺少提升的时间和机会;家长要求教师教育好学生,但他们给教师的教育信任少、空间小。”

    采访中,很大一部分教师表示他们对教育充满激情,很想做个理想中的教师,但缺少有力的支持。任教于山东省一所农村高中的丁健是2004年毕业的年轻教师,从事教师工作的三年对他而言是一个痛苦的摸索过程:“在师范学校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不够具体、系统,缺少针对性,在实战中用不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控制课堂氛围、与学生交流等技巧性内容,都要自己从头学起。”丁健说他是幸运的,起码学校给他成长的时间,有些他的同学开始教书时就要接受各种评比,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虽然工作后参加过几次短期培训,丁健感觉收获不多。“有些培训不顾及我们的需要,授课教师教法陈旧,几乎都采取灌输方式,那种开放式的互动碰撞很少见。”丁健表示,专家们依旧在台上照本宣科,这样培训出来的教师很难期望有多大的提升和改变。



    “简单过分地放大教师的抱怨其实没什么积极意义”——



    全面理性正视



    无独有偶。并非只有中国的教师面临“本领恐慌”的问题。日前,英国教师与讲师协会提出抗议,认为英国教师正承担着许多本该由其他社会机构承担的责任,愈来愈像社会工作者。

    德国的沙尔施密特教授在2002年和2003年对7000名教师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3名德国教师中间就有1名暴露出“蜡炬成灰”(burnout)症状,另外1/3的教师受到近乎苛刻的自我挑战的威胁。

    根据心理学诊断,“蜡炬成灰症”是一种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个症状可以从持续疲劳、情感衰竭、对他人的恶意直到个人行为能力的退化以及身心俱瘁等。而造成这种病症的重要原因是行为能力低下和集体支持缺位。

    心理学家分析,教师健康面临许多负面干扰因素,例如要处理的关系层叠复杂:教师之间关系,教师与校领导之间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工作的时间与空间维度难以厘定:教室、实验室、操场、食堂、走廊等校园内场所,校外活动的社区和野外、课外文化和教育机构、家访时的学生家庭甚至教师自己的家等;教师的工作性质也无法定义:授课、备课、阅卷、家访、咨询、组织参观和郊游以及进修等。

    “看待教师的本领恐慌,要放到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整个国际社会都对教育愈发重视,教师身上的责任自然加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一中的刘晓芳说,“现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压力都很大,大家的抱怨多少带点情绪化,简单且过分地放大教师的抱怨其实没什么积极意义。”

    “但是,教师行业有其特殊性,没有幸福感的教师很难教出有幸福感的学生。所以,必须正视教师的本领恐慌,给予教师必要的专业支持。”刘晓芳认为,应该将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引入教育行业,而不能让教师变成身兼数职的社会工作者。



    “减少本领恐慌,主要是教师要给自己加餐”——



    与时俱进化解



    对于“蜡炬成灰症”,沙尔施密特教授从外界帮助角度提出了减缓病情的措施:提高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和社会认可度,改善工作条件和学校社会氛围,加强对师范生实际操作能力如自我减压的训练,提高教师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和求助专家的意识。

    从教师的感受而言,许多教师表示他们应对“本领恐慌”时最想获得的是社会的理解和校长的支持。“我感觉当前社会上有一种把教师‘妖魔化’的倾向。要么把老师说得坏得不像人,要么把老师说得好得不像人,要么把老师说得累得不像人,总之是不像人。”刘晓芳认为这些倾向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应该理性地看待教师这个行业,不能一味拿奉献说事,因为教师们也不过是普通人。

    新浪考试频道曾在网上推出一份《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接受调查的近9000名教师中的超过九成认为学校领导并未重视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张永东希望校长能够给教师多些关注,听教师讲讲心里话,关注“青年教师的彷徨、中年教师的倦怠和老年教师的落寞”。他提出校长不能在学校内硬性要求教师学习,而应该提供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同时,教师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富有针对性的、鲜活的培训。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丁健总结说:“教师培训不应停留在理论和技能的层次上,而应注重培养教师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精神力量,让教师有勇气直面问题、有智慧应对问题,引导教师能够喜欢教育、享受教育。”

    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主任渠素彬,她介绍说基于今天的教师面临的多样化挑战,北京的教师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已经增加了对班主任的培训、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等多项内容。同时着重向农村教师倾斜,启动了绿色耕耘工程。而对培训效果的调查发现,教师们普遍感觉专业自信增强。

    “自主专业发展关键靠内因,我们教师减少本领恐慌,主要是教师要给自己加餐!”采访中,教师们普遍意识到自身的修炼是应对“本领恐慌”的关键。“除去学习,别无他途。”丁健在实践中感觉到,教师首先要自己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大堃倡导年轻教师要发掘自身的条件和优势,修炼出自己的特色。

    “本领恐慌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教师们只能迎难而上。选择一行,就要干好一行,这是一种职业道德。”刘晓芳表示,“但是,社会和学校不能因此听之任之,必然正视这个问题,给予教师必要的专业支持。这不只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而是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肖川 著
岳麓书社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是肖川教授创作的教育随笔四卷本的最后一本。本书延续并发扬了作者清新、淡雅、细腻和简约的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和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思想灵动而又言之有据。
    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属于“论理随笔”。把很复杂的东西浅显、明快地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肖川教授做到了。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目光深邃,不人云亦云,思路清晰,文笔精致优雅,在散淡的演说中,有着一种人文的豪放和潇洒。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论及教育的诸多方面,但其灵魂是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所有的主题和言说都是由此展开的,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未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用心品读。

肖 川 公共知识分子,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英国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首席专家,曾兼任北京市第二中学副校长。   
  所著多本专著分别获得田家炳基金会教育研讨会2001年度“21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优异论文奖、“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各类图书大奖。   
  肖川教授注重实际,深入学校,与广大中小学校长有广泛深入的交往,在多所学校开展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丰硕成果;他学术根底扎实,视野开阔,对教育有全面、系统、深刻与细致的理解;他的讲授条理清晰,收放自如,语言凝练精致,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首席专家肖川的教育随笔四卷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近日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该系列随笔吸收了全人类的教育智慧,用散文的笔调从多角度、多层面系统解读了教育的八大精神元素,即“理想、信念、智慧、真情、使命、责任、情趣、艺术”,是教育随笔的优秀之作。





教师节期间,由重庆市教科院组织专家所做的“教师的教学环境调查”报告正式出炉。报告显示,来自十个方面的压力让教师过得并不轻松。

  近一年来,调查人员对重庆市500余名一线教师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超负荷的劳动量、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教师亚健康状态,是教师身体和心理双重的无奈。这样的工作状态,教师们如何才能体验到工作着的幸福?虽然,我们不能用负面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职业的生存现状,但是教师的生存状况的确需要引起更多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和关心。

“只要有升学考试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家长就不可避免地以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的优劣,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课改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与现实的评价制度之间的巨大鸿沟给我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压力,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据四川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查,80.1%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且压力主要源自学生成绩和学生管理。除此之外,教师的压力还来自领导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和经济压力。在来自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之下,中小学教师的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据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1%的教师“食欲减退,身体不适”,57.4%的教师“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55%的教师“情绪化、易发脾气”,而43%的教师“对工作、生活失去热情或兴趣”。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博,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我们的孩子总是被一遍一遍地告知: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实际上家长的要求是极其荒唐的。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只有19%的同龄人进入大学,读到博士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前15名就更难达到了,并不是考好分数就一定能进入前15名的。如此高的期望与要求,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具有绝对的不可实现性。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待和学习成绩的要求,可以说与现实完全脱节,这种不断的压力,带给大多数孩子挫败感,令他们陷入恐慌与痛苦之中.这就注定了很多孩子会成为失败者。

    在南京市某中学,在高三年级数百名学生中,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就学习压力进行抽样调查. 问卷设了10多个问题,如“你对现在的学习状态满意吗?”“目前你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面对‘高考’二字你想到了什么?”



   在20多份已经回收的问卷中,有15人对目前的学习状态“很不满意”,10多人认为“学习压力主要来自父母”。



   回答“面对‘高考’两字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有五六个学生回答很极端,”地狱”。有学生写道:“痛苦,前途一片黑暗。”也有学生写“崩溃、绝望”。



   有的学生在“提到学习,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下面写的是:“痛苦、无边无际。”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30%的小学生和70%的中学生有心理疾病。



   学习上成为失败者,就在网络里找寻快乐,成功.因而上网成瘾,不可自拔.



更有甚者,贵州一对岁孪生姐妹,用老鼠药毒死父母.因中考不理想,怕父母责骂.



2005年7月,宁夏银川13岁的秀秀留下遗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父母节约10万元!”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定会大批地制造童年恐慌.而成年人的幸福与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真是误人一生.

(一)80%的被调查教师压力大

    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

    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说明绝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压力比较大.

(二)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

    有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

    有58.50%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中度的工作倦怠;

    有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也就是每10个被调查教师基本上有3个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于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三)近4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只有28.8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有近40%的被调查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的不健康心理有的表现为情绪异常,有的是人格缺陷,有的属于适应问题,严重的甚至有神经症性表现的强迫症.

    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把学生当成“替罪羔羊”,这不仅会阻碍学生的自身成长,还会导致各种施暴行为的发生,影响教学质量,甚至会引发社会危险因素。

(四)近5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良好

    有49.2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比较好,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有20.70%的被调查教师的生理状况不是很理想.

(五) 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

    有64.40%的被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比较低,

    而只有15.40%的被调查教师的满意度比较高。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当个体的满意度比较低时,他们更有可能会跳槽,他们的工作效率与效果也会大幅度下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7:20 , Processed in 0.0839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