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丹青:退到历史深处 审视当今文化处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7 14:5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丹青:退到历史深处 审视当今文化处境  

2007-4-26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马玲
    曾因“炮轰”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并辞去清华大学教授一职,陈丹青一度被置于聚光灯下。这位画家出身的艺术家,近日推出新书《退步集续编》。
    本书由近两年陈丹青的杂文、演讲、博客、采访汇编而成,与《退步集》在体例上接近,既有对教育体制的系统剖析,也有对“文艺复兴”的借题发挥,还有三篇关于写鲁迅的杂文。

    与《退步集》相比,本书话题有所调整:对教育、城市的议论相对减少,人文与艺术的剖析相对增加。回顾往事,作者向历史借一双眼,试图更为清晰地描述当今文化的种种情境,于是谈鲁迅、谈文艺复兴、谈木心。

    记者见到的陈丹青,一套黑色的西服,不像他平时呢质外套加中式衫的经典装束,似乎多了分严谨少了分犀利。交谈中,发现他不像以往轻易地批这个骂那个,叼着一根烟,那份学者的睿智和敏锐依旧不减,说话时不时地掺几个粗字,倒与他文雅的写作风格有点不同。

    “我不是专门骂教育体制的人”

    “王朔专门骂人、李银河专门谈性、陈丹青专门骂教育体制——这都是被媒体限定了专业化后的阴谋,”尽管他对各方抛来的问题“有一说一”,但是,陈丹青还是感慨道:“这些年,我接的球太多了!”

    陈丹青苦笑说,“这一方面是我自己招惹的,另一部分也是媒体招惹的;惹来惹去惹成今天这个局面,我已经太公共化了。在新书有关“教育”的篇章中,陈丹青感叹:“我当教师仅七年,资历太浅了。万想不到请辞一举,此后居然被视为理应批评教育的人。”

    面对“一退再退”的定位,陈丹青毫不讳言自己就是在逃避现实,“我属于边逃,还边回头骂两句的那种”。

    “事实上,回头看我两年前批评教育体制,可能确实刚从美国回来不久,还不太了解中国现实”,但他马上正色道:“这不代表我认为骂错了。我是觉得,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国情问题,搁谁来管中国教育,都得往这个方向走。”

    该书责编陈凌云评价说:“读《退步集》时,能感觉到陈丹青的一腔热忱,文风犀利老辣轻快,是一个提问者的姿态。但到了《退步集续编》,他不仅提问而且试着回答,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篇章显出用力过猛,这可能源自他逐步对国内现实的了解。另一个感觉是陈丹青缺少对话者。”

    网络有时让我们感到不自由

    陈丹青笑言清华辞职、关闭博客都可谓“退步”,开通新浪博客仅一年,更新仅14页,浏览量近200万人次。去年年底,陈丹青首次表示要关掉自己的博客,写了一份“收摊的话”,并发文透露此意:“怎奈忙乱无为,只待年底班上学生全毕业后,明年试着安静地画画、读书,做自己的事。近年有教职在身,时间弄碎了,少画而多写,那报应,就是给掏空了,变得再这样下去,不像话,想起自己毕竟一介画手,虽不安分,也该守己了。”

    他说:“我辞职、关闭博客就是想彻底恢复我的个人状态。”鉴于很多人留言挽留,今年1月4日陈丹青再次表示:“这个月我还会贴上应诺过的杂稿或图片,临了不称‘关博’,就叫‘停博’吧,好比饭局散了,留把椅子在,表示曾来过。”

    陈丹青开玩笑地称写博客像是开食堂到时间要吃饭,最大的快感就是“期待回声”:“一分钟前贴出去的东西,马上就有人接话了,这是‘活见鬼’的事情。写作经验迅速变成阅读经验,网络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回应他人。”

    “有了网络,言论就自由了”,陈丹青说,“这是一个误解”。“就像不是有了舞台,节目就上来了一样。”入他的眼,现在的网络,八卦太多,严肃的东西太少;即便严肃,也只是三五分、七八分的严肃,不可能十分地严肃。“我上网也想看点八卦,看点小姑娘的照片。有人以为网络空间给了我们自由,事实上,网络有时让我们感到不自由。为什么会有网骂?我们现在是骂声多,真正公开的、见骨见肉的回应尚未出现。一个没有批评的空间,就会被非正常渠道的宣泄充斥。就像一个城市不设公共厕所,就会随地大小便没商量。”

    拿写博客与写书相比,他觉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务。写博客就像打电话,可以马上和一大群人交流;写书就是件很私密的事情,其实是写给自己的”,他坦言很享受写博客的感觉,但是出于种种压力,最终还是放弃了。

    名篇总是被过度诠释

    全身而退之后,陈丹青称自己今天的选择,就是做一回他做惯的个体画家。

    陈丹青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但是毕业后留校任教才一年,他便移居纽约,一去18年,成为“资深盲流画家”。“知青、盲流、个体,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在体制外自己养活自己,自己担当自己的选择。”陈丹青说。这一长期经历“重新塑造”了他。

    提起从2000年起经历的六届学生,陈丹青说:“在美国,10个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有7个会在毕业后把艺术抛弃。而我经历的六届学生中,绝大多数毕业了都还在挣扎着画画,这是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他说,自己现在并不要求学生毕业了一定要画画,也不认为只有画画是正确的选择。“要改变对艺术类学院的认识,刚走出校门,不要求继续画画,只要能生存,能养活自己就行。”

    陈丹青自称业余画家兼业余作家:“我希望多画点画,年轻的时候想给别人看,现在无所谓了。”至今常被人提到的仍是27年前的成名作《西藏组画》。

    他说,我忽然觉得小时候画得很好,因为孩子做事纯净无杂念。在我看过的大型回顾展中,令我感动的常常是作者早期的作品,而不是誉满天下的名篇,名篇总是被过度诠释,沾满评论家的口水。

    “我不是知识分子”,陈丹青严肃地说,他想务实地给青少年写本美术史或推荐一些书目,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学问有限,没受过什么教育,也没读过什么书”。喜欢陈丹青的读者以年轻人居多,其中很多是高校学生,一位家长在新书发布签售现场,把书递给他时,因为孩子马上要参加考试特意请求他写上“加油”两个字,陈丹青偏偏在上面写上“放松”,并笑着对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已经很苦了。”

    读鲁迅不必勉强

    与《退步集》相比,《退步集续编》话题有所调整。回顾往事,自称只是“文字票友”的陈丹青,试图用历史更为清晰地解读当今文化的种种境况,于是谈鲁迅、谈文艺复兴、谈木心,这些成为书中最灵性的文字。

    《退步集续编》中有几篇文章是关于鲁迅的。对于鲁迅,陈丹青的眼中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见解。

    比如,他觉得鲁迅先生长得好看,与西方文豪的像摆在一起“文气逼人”,且“经得起变形经得起看”,他还对鲁迅生性幽默的性格进行了充分的描述,他用“好玩”一词评价鲁迅身上的气质。

    在书中,陈丹青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头牌,但始终抵押在政权手里;他对现实政治其实毫无影响,却沦为政治符号;他被悬置,但难以过时,因为他身后既不曾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等量齐观的人物;因此他历久长在,不完全由于他著作的影响,而是最高规格的孤立状态;他的全集一版再版,但与当今文化难以建立活的关系——相比被封杀、被遗忘,鲁迅身后的命运与处境更其诡谲,更其悲哀。

    他在书中写道:90多年前,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

    关于鲁迅的问题,不断有人重复说: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鲁迅?陈丹青的回答是:一、不必勉强。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鲁迅就不愿意,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青年人;二、70年来的历史剧情是我们解读鲁迅的珍贵资源,因为他的光焰需要时代作背景。三、鲁迅早已将自己烧毁了,他的价值可能照亮的应该是我们,也只能是我们。

    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31 , Processed in 0.06705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