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5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学校文化发展”论坛——通州对话2011年,8月6-8日举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9 19:4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届“学校文化发展”论坛

——通州对话2011年,8月6-8日举行


活动安排

主    题:
        “文化发展学校”

主办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
        《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
        “生命化教育”总课题组
媒体支持: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编辑部、《教师月刊》编辑部

网络支持:“1+1”教育社区http://www.edu11.net
协办单位:通州区二甲中学

对话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

对话时间:2011年8月5日全天报到,6日会议开幕,8日中午会议结束。

为确保会议期间的住宿及返程车票,请参会代表于7月30日前报名。

报名方式:

    杨老师,电话:0513-86542732  0513-86108200(传真)   手机:13862809036  

朱老师,电话:0513-82541593(传真)   手机:15851276208

电子邮箱:tzyxh@126.com    tzejzx@126.com

报名地点:通州亚细亚大酒店  电话:0513-86516888  (食宿费自理)

地址:江苏省通州市金沙镇银河路66号

  乘201路公交车到亚细亚大酒店下。

参会者经验交流文章,请发至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邮箱:zhangyj-xzq@163.com,并注明“参会论文”字样。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将选登部分文章,并对有典型意义的经验进行追踪报道。

联系人:张以瑾  18601213861

资料及会务费:500元/人(提供6-8日中午快餐)。凡组织10人参会,免一人资料及会务费,组织20人参会,免2人资料及会务费,余类推。



与会专家:
     翟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教育报》副总编、编审、文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教育经济学博士。教育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教育规划纲要》的文本起草,并于2010年7月31日在《中国教育报》写下长篇通讯《绘制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蓝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诞生记》,详细讲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始末。
     张文质,《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福建论坛》执行主编。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张文质教育文集》(四卷本),以及《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教育的心灵之约》,《教育是慢的艺术》,《幻想之眼》,《教育的十字路口》,《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我们这一代教师的精神面相》,《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等。
     刘良华,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教师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倡导“自然教育学”和“叙事教育学”。主要著作有《校本行动研究》、《有效教学论》、《教育自传》、《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教师专业成长》、《新父母学校》。
     程红兵,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博士,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东师大特聘教授,陕西师大文学院客座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

     郭志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成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专著有《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艺术》、《课改,教育新视角》、《教育凝眸》、《有效教学操作论》、《古诗欣赏与技巧借鉴》等。

徐启建,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

活动安排:
        8月5日下午6:00前报到。地点:亚细亚大酒店

        8月6日上午
        9:00-9:3 0   开幕式
        9:40-11:30   程红兵院长报告:《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发展》
        11:40-12:10  午饭
        8月6日下午
        13:40-15:10   有关领导报告
        15:20-17:20   郭志明副局长报告《学校特色创建与学校文化发展》
        8月7日上午
        8:30-10:20   刘良华教授报告《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                                        10:30-11:30   对话《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

·                                        11:40-12:10  午饭
        8月7日下午
        13:40- 17:40   现场考察
        8月8日上午
        8:30-9:30  翟博副总编报告
        9:50-11:40  张文质老师报告《对办新学走新路的思考》
        12:00  午饭
23#
发表于 2011-10-6 10:54:05 | 只看该作者
【通州对话特别报道】现场传声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不要为了“特色”追求特色,而要追求真理。如果校长对整个教育的走向都没弄明白,就一下子钻到一个胡同里去了,不是好事。第二个建议是先追求真理,再追求特色,校长要在找对方向的基础上,再寻找一个突破口。第三个建议是先有一个特色,然后再发展差异。不要向外界吹嘘你的学校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个特色,而应当告诉别人你这特色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来的。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良华
      
    学校的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是这所学校的精神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原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品牌是公众对学校的一种印象和评价,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认同。因为文化是特色品牌的灵魂,特色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特色品牌是灵与肉的结合。学校文化丰富了学校特色品牌的内涵,学校特色品牌展现了学校文化的魅力。学校要想得到公众认可的“牌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所以,创建学校特色品牌必须在提升学校文化思想上做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肖远骑


    当我们思考新文化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我们可能还是个“旧人物”,是个身上承载着“旧文化”、旧意识、旧修养的人。在思考学校文化或者办学目标时,我们能不能把姿态放低一点?就像跟孩子说话。学校需要有一些更符合人性、更有助于孩子成长的那种自然的、愉快的、生动的发展姿态。可能,我们对词语要改造,对表达方式要改造,对思维方式要改造,比如学校的很多标语,要把标语里面硬邦邦的词拿下来,把说得非常满的、不管谁都相信这不可能实现的口号拿下来。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
      
    学校文化建设,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速度和规模推进,从大的方向说,都必须符合规律,关切人性;就教师而言,则应该是“与我有关,对我有用”;而其最本质的指向,是真正有益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获得进步,更在心智方面得到爱与尊重的浸润。
                       ——《教师月刊》主编林茶居
      
    “学校特色”以“学校文化”为背景,就有了基础,有了内蕴,有了方向,平时操作时就能始终站在“文化”的高度,体现出一种高度、一种大气、一种和谐、一种品位,学校特色建设就可以行进在通向光明前景的轨道上。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郭志明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品位。它就像一支无形的指挥棒,在引领着全校师生,它以强大的磁场磁化着每一位师生。物质文化触手可及,但精神的文化则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长久的积淀。
                     ——江苏省泗洪县育才实验小学校长 王海云


    我是一个只知道做小事的人,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许多事情往往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但是当我们坚持下来了,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工作,正是这许多不起眼的事情支撑起来的。所以,千万不要置“不起眼”于不屑。你对学生的一声问候,一点提醒,也许会给你的学生带来另一种人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特教教师凌宗伟
                                                         

                                               (季勇朱建 邱磊 整理)

                                                             中国教育报8月23日第8版
22#
发表于 2011-10-6 10:53:15 | 只看该作者
【通州对话特别报道】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新航标

■本报记者 张以瑾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学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形成自己的文化?在以变革为主题的时代,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
    为总结各地学校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施路径,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和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日前联合举办了“学校文化发展——通州对话”活动。在为期3天的对话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和校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学校文化发展梳理了可行的思路。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发展


    通州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的老家,他曾在此兴办现代学校和工厂,通州教育因此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通州以“创特升格,文化立校”为平台,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新型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通州实验小学的“生命化校园”、石港中学的“集邮文化”、石港小学的“写字教育”在江苏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通州的特色学校创建从开始就注意找准文化背景,坚持源于文化、指向文化、浸润文化、彰显文化、折射文化”,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志明说。他认为学校的特色可以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特色的活动、特色的项目、特色的科目、特色的课程、特色的文化,但学校特色建设不应该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点或项目,而应当是深刻的文化渗透与彰显。学校特色以学校文化为背景,就有了基础,有了内蕴,有了方向,平时操作时就能始终站在文化的高度,体现出一种高度、一种大气、一种和谐、一种品位。
    通州区石港小学以写字教育为特色,学校提出“书品即人品,写字学做人”,校园处处渗透写字文化元素:“端端正正写字,做端端正正的人”、“个个端端正正写‘人’”、“写出端端正正‘人’”等系列标语,历代书法家画像名言和名家碑帖剪影,“稚墨园”石头上都是孩子的书法习作,油墨之香扑面而来,给人以浓浓的文化熏染。
    深圳市南山区桃源小学校长袁正芳则提出从“三个尊重”入手创建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即尊重师生的个体,尊重学校的历史传承,尊重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
    对于学校特色创建以及学校文化发展的具体策略,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主编徐启建在和参加对话的校长们交流时提出:一是要参悟学校地域特点、历史传统、时代精神;二是最草根和智慧地立足实践实际,进行“全民征集”;三是借助专家智慧,要有大视野。
    在此次对话中,“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文化发展”是大家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尽管发言较多,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学校特色基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学校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其旨归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学校特色创建又促进学校的文化重建。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必须基于“人”


    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形式来看,学校文化都是纷繁复杂,且难以把握的。考察当下各地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不少学校拘囿于“看得见”的学校文化,即外在的环境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显性的制度文化、各种特色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与技巧。“看得见”学校文化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在另外的“看不见”或不容易看见的地方。这是学校文化要素中最为关键、最为深层、最为本质的部分凝练,也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论述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时,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华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包含对人性的观照和尊重,从人类社会演化的进程看,人本性中的“食欲”促成了劳动习惯以及演变为此后的求知习惯,“爱欲”促成了才艺以及权力。他主张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从人的本性出发,道法自然。一是回归到劳动文化:把学生自治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题,把自食其力作为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把自学辅导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方式;二是回归到手工文化,回归到ESD(可持续发展)文化,回归到情感教育、友谊教育以及才艺文化。
    同样基于“人性”,《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认为,学校文化不需要求新求异求影响力,不需要太多的新的课题、新的文化、新的理念。其实,人性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生活,变化的是科技,变化的是工具。所以,教育更重要的是关注人之常情,人之常性。
    学校需要做的是下一些“笨拙的功夫”,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人的素养,最基本的价值的认同,回到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回到人之常情,回到师生的生命常态。对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认同,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核心价值。
    “学校是为儿童建设的,而不是相反,儿童是为学校而存在的”,宁波市江北区洪塘中心小学校长郭菊英在发言中说,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儿童化、人文化。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她的目标是带领师生把洪塘中心小学打造成为“我们的学校”,让校园更加儿童化,教育更加人文化,课程更加多样化。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的观点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着眼于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个性的、顶天立地的人。要实现这样的价值追求,校长和教师就应该成为范本。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必须回到教育重建的原点——基于人,把促进人生命的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曾有诗人说:“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各地学校都在课程建设方面大步前行,但也有一些学校只在课程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课程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考量。此次通州对话,与会者一个共识是,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认为,课程改革要有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习惯如常的教学行为;并最终体现在学校课程之中、教育行为之中、教育细节之中,成为学校的课程文化传统。
    他以自己曾任校长的上海建平中学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建平中学“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目的和课改目标;“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让每一个建平教职员工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把“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追求。
    程红兵提出,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课程文化是课程中最为稳定的领域。课程文化是复杂的,课程文化变革也将是非常艰巨的,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当下的校长们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
    刘良华在分析“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时,论述了“智育的习俗”,倡导“从求知习惯返回劳动习惯”,同样是对课程文化建设的阐述。他分析了主题探究对学生文科成绩的影响、“动手做”对学生理科成绩的影响以及自然主义教育的“道法自然”,这些都指向课程的文化反思。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将“生命化课堂构建”作为践行行为文化的重要一环,把“关注生命”作为教师的使命。从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的高度,提出了要注重课堂师生的互动,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探究,形成了“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课堂”的“三个关注”的二甲中学课堂文化,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行为文化的立体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


    对于校长来说,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最终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即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由于各地各校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状态,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难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施工图”。对于这个问题,南通对话的共识是,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这样,新的文化就会由边缘文化形成核心文化,从而造就一所所充满新文化氛围的学校。
    张文质在题为“办新学,走新路”的演讲中呼吁校长们“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他认为,当下教育很多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校长要做积极的建设者,去累积那种变革的可能性,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立场上去做这样一项工作,即让孩子睁眼看世界,让孩子从微小的进步中,慢慢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人。
    江苏泗洪育才实验小学校长王海云在交流中谈到了她的一个梦想:做一位像小林宗作那样的校长,办一所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她理想中的“巴学园”是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有着鸟语花香和田园牧歌的氛围,是师生工作学习的聚集地、精神成长的桃花源。在平时的办学实践中,她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总是别出心裁地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改善。“放风筝”、“赏梨花”、“校博会”、“露天电影”、“烛光晚餐”,如童话、如梦境,成了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纯真底色。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文化发展思路上,强调文化空间的重建,提出“行为文化建设”的概念。二甲中学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基于文化的层面,坚持“回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的方针,从最能改变的地方如厕所、“体育器材超市”、向学生开放互联网、实验室、每天一个励志故事等具体举措入手,优化师生的行为,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在“今天第二”的办学理念下,二甲中学通过“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慢慢成长、成熟起来,跻身于“草根名校”的行列。
    安徽省蚌埠第九中学校长洪顺刚介绍了学校借鉴塑造企业品牌CIS的战略努力形成九中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经验。蚌埠九中学校识别系统2004年开始实施,由学校理念识别、学校行为识别和学校视听觉识别三套系统构成。整个系统的形成有效整合优化了各种学校文化元素,塑造了学校个性形象,为学校文化的系统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标准,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1#
发表于 2011-8-23 19:42:36 | 只看该作者
[通州对话特别报道】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新航标
■本报记者 张以瑾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学校可以从哪些方面形成自己的文化?在以变革为主题的时代,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
    为总结各地学校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实施路径,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和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日前联合举办了“学校文化发展——通州对话”活动。在为期3天的对话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专家和校长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经验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学校文化发展梳理了可行的思路。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发展


    通州是近代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的老家,他曾在此兴办现代学校和工厂,通州教育因此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通州以“创特升格,文化立校”为平台,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新型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其中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通州实验小学的“生命化校园”、石港中学的“集邮文化”、石港小学的“写字教育”在江苏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通州的特色学校创建从开始就注意找准文化背景,坚持源于文化、指向文化、浸润文化、彰显文化、折射文化”,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志明说。他认为学校的特色可以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特色的活动、特色的项目、特色的科目、特色的课程、特色的文化,但学校特色建设不应该仅是某一个或某几个点或项目,而应当是深刻的文化渗透与彰显。学校特色以学校文化为背景,就有了基础,有了内蕴,有了方向,平时操作时就能始终站在文化的高度,体现出一种高度、一种大气、一种和谐、一种品位。
    通州区石港小学以写字教育为特色,学校提出“书品即人品,写字学做人”,校园处处渗透写字文化元素:“端端正正写字,做端端正正的人”、“个个端端正正写‘人’”、“写出端端正正‘人’”等系列标语,历代书法家画像名言和名家碑帖剪影,“稚墨园”石头上都是孩子的书法习作,油墨之香扑面而来,给人以浓浓的文化熏染。
    深圳市南山区桃源小学校长袁正芳则提出从“三个尊重”入手创建学校特色,发展学校文化,即尊重师生的个体,尊重学校的历史传承,尊重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
    对于学校特色创建以及学校文化发展的具体策略,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主编徐启建在和参加对话的校长们交流时提出:一是要参悟学校地域特点、历史传统、时代精神;二是最草根和智慧地立足实践实际,进行“全民征集”;三是借助专家智慧,要有大视野。
    在此次对话中,“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文化发展”是大家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尽管发言较多,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学校特色基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学校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其旨归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学校特色创建又促进学校的文化重建。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必须基于“人”


    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形式来看,学校文化都是纷繁复杂,且难以把握的。考察当下各地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不少学校拘囿于“看得见”的学校文化,即外在的环境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显性的制度文化、各种特色以及与此相关的技术与技巧。“看得见”学校文化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在另外的“看不见”或不容易看见的地方。这是学校文化要素中最为关键、最为深层、最为本质的部分凝练,也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论述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时,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华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应该首先包含对人性的观照和尊重,从人类社会演化的进程看,人本性中的“食欲”促成了劳动习惯以及演变为此后的求知习惯,“爱欲”促成了才艺以及权力。他主张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从人的本性出发,道法自然。一是回归到劳动文化:把学生自治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题,把自食其力作为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把自学辅导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方式;二是回归到手工文化,回归到ESD(可持续发展)文化,回归到情感教育、友谊教育以及才艺文化。
    同样基于“人性”,《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认为,学校文化不需要求新求异求影响力,不需要太多的新的课题、新的文化、新的理念。其实,人性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是生活,变化的是科技,变化的是工具。所以,教育更重要的是关注人之常情,人之常性。
    学校需要做的是下一些“笨拙的功夫”,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人的素养,最基本的价值的认同,回到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回到人之常情,回到师生的生命常态。对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认同,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核心价值。
    “学校是为儿童建设的,而不是相反,儿童是为学校而存在的”,宁波市江北区洪塘中心小学校长郭菊英在发言中说,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儿童化、人文化。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她的目标是带领师生把洪塘中心小学打造成为“我们的学校”,让校园更加儿童化,教育更加人文化,课程更加多样化。
    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的观点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是着眼于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个性的、顶天立地的人。要实现这样的价值追求,校长和教师就应该成为范本。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必须回到教育重建的原点——基于人,把促进人生命的成长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曾有诗人说:“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各地学校都在课程建设方面大步前行,但也有一些学校只在课程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课程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考量。此次通州对话,与会者一个共识是,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下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认为,课程改革要有科学正确的价值判断,持之以恒的教育信仰,坚定不移的文化追求,庄严神圣的教育承诺,始终如一的实践探索,习惯如常的教学行为;并最终体现在学校课程之中、教育行为之中、教育细节之中,成为学校的课程文化传统。
    他以自己曾任校长的上海建平中学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介绍了建平中学“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目的和课改目标;“让每一个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和庄严;让每一个建平教职员工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把“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追求。
    程红兵提出,课改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再造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课程文化是课程中最为稳定的领域。课程文化是复杂的,课程文化变革也将是非常艰巨的,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当下的校长们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
    刘良华在分析“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时,论述了“智育的习俗”,倡导“从求知习惯返回劳动习惯”,同样是对课程文化建设的阐述。他分析了主题探究对学生文科成绩的影响、“动手做”对学生理科成绩的影响以及自然主义教育的“道法自然”,这些都指向课程的文化反思。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将“生命化课堂构建”作为践行行为文化的重要一环,把“关注生命”作为教师的使命。从关注人的生命状态的高度,提出了要注重课堂师生的互动,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探究,形成了“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课堂”的“三个关注”的二甲中学课堂文化,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行为文化的立体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


    对于校长来说,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最终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即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由于各地各校往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状态,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难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施工图”。对于这个问题,南通对话的共识是,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力所能及的改善,不间断的改善。这样,新的文化就会由边缘文化形成核心文化,从而造就一所所充满新文化氛围的学校。
    张文质在题为“办新学,走新路”的演讲中呼吁校长们“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他认为,当下教育很多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校长要做积极的建设者,去累积那种变革的可能性,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立场上去做这样一项工作,即让孩子睁眼看世界,让孩子从微小的进步中,慢慢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慢慢地成长为一个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的人。
    江苏泗洪育才实验小学校长王海云在交流中谈到了她的一个梦想:做一位像小林宗作那样的校长,办一所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她理想中的“巴学园”是一个远离喧嚣与浮躁、有着鸟语花香和田园牧歌的氛围,是师生工作学习的聚集地、精神成长的桃花源。在平时的办学实践中,她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总是别出心裁地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改善。“放风筝”、“赏梨花”、“校博会”、“露天电影”、“烛光晚餐”,如童话、如梦境,成了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纯真底色。
    通州区二甲中学在学校文化发展思路上,强调文化空间的重建,提出“行为文化建设”的概念。二甲中学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基于文化的层面,坚持“回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的方针,从最能改变的地方如厕所、“体育器材超市”、向学生开放互联网、实验室、每天一个励志故事等具体举措入手,优化师生的行为,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在“今天第二”的办学理念下,二甲中学通过“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慢慢成长、成熟起来,跻身于“草根名校”的行列。
    安徽省蚌埠第九中学校长洪顺刚介绍了学校借鉴塑造企业品牌CIS的战略努力形成九中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经验。蚌埠九中学校识别系统2004年开始实施,由学校理念识别、学校行为识别和学校视听觉识别三套系统构成。整个系统的形成有效整合优化了各种学校文化元素,塑造了学校个性形象,为学校文化的系统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标准,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0:30:24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中小学布局调整:过度集中办学不利学校管理

作者: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校长 凌宗伟
发布时间:2011/8/22






我从教30多年,其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近20年。我先后在两轨(一个年级两个班)、四轨、六轨、八轨的高中管过教学,也在64个班级4000多人的完全中学管过教学,主持过全面工作。就20年学校管理的经验而言,我最为怀念的就是那只有四轨、六轨的学校生活。因为在这样规模的学校,我不仅清楚每一名教师的情况,甚至会叫出每一名学生的名字,当师生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到我。


可是,当我2001年到一所四星级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要对3000多名师生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我就感到力不从心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纠结令我只呆了一年就逃离了。后来,我又到了一所有4600多名师生员工的学校管教学,主持全面工作,那可是状况不断,整天提心吊胆,不知所措。


随着人口的减少,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已经势不可当。高中要向城区集中,小学要向集镇集中,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的趋势。从已经开始的这一轮布局调整的情况看,我们往往只是从减少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成就,而很少顾及一阵风的调整带来的负面效应。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交流篇1


努尔·白克力:有一定规模的村小应保留


努尔·白克力指出,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贯彻落实国家和新疆教育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不仅要有高涨的热情和大量投入,而且要讲求科学、注意方法,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他指出,近几年,有不少地方在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搞集中办学。适当集中办学,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本来就是无可非议,很有必要的,但是个别县市不顾本地实际情况,盲目搞集中办学,造成大量学生包括一、二年级学生都实行寄宿,不仅导致大量原有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校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详细


学校布局调整要尊重民意


重庆市北碚区通过学校布局调整,使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经过10年努力,北碚区小学由21世纪初期的161所调整收缩为现在的60所,中学由原来的40所调整收缩为现在的22所。 >>>详细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特别报道·交流篇2


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把群众满意放第一位


学校布局调整决不是简单的撤并、联办,它是教育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步骤。这种调整和优化配置,不仅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教育资源的迁移,而且还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等。因此,要使学校布局调整顺利进行,必须从根源上把握其内在动因,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详细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2日第1,8版

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校长眼中,这些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影响了即将撤并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而影响了他们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实施撤并的时候就已经宣布了哪些学校将在哪一年被撤并。这一来,这些学校的领导、教师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出路担忧。教师没了积极性,教学质量必然下滑。


二是因为只考虑人口减少的趋势,没考虑到早晚必然会实施的小班化教学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教育负担的承受能力,背离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和小学向集镇集中。一个小学生天天要跑几公里路去上学,必然会带来安全问题。


三是因为缺乏严谨的科学规划和透明的论证程序,更多的是因为长官意志,使得现有的校舍等教育资源产生了不必要的流失和闲置现象。


四是无视对教育资产、教育品牌等资源的过度放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稀释”。过大的校园、过多的师生,给管理带来了很多盲点,管理信息在传导的过程中就会衰减和失真。


作为校长,我希望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要走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路子,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要有预见性和科学性,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首先,要考虑到集中只能是相对的,过度集中不利于每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和办学特色,因为一所学校的文化和特色必然会受到学校所在的社区文化影响,学校是离不开社区的。


其次,要认识到学校的规模绝不是越大越好,规模要适度。从管理学和西方教育的历史及现实来看,一所高中的规模最好控制在八轨(一个年级8个班)24个班左右,初中、小学的规模还应该更小一些。


在学校布点方面,还要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政府在规划居民小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布点。原有社区的学校是否可以先行推进小班化教学?新建社区要有多少所学校?这些都要在科学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老百姓做好宣传解释工作,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的发生。


总之,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不能只从经济或者政绩的角度考虑,不能一味撤并和集中学校,心态应该更理性一点,眼光应该更长远一些,要多一些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的思考。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2日第1,8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0:09:39 | 只看该作者
行于天地  止于至善

——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的行为文化建设

二甲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956年的农村完中,在南通这个教育竞争比较激烈的环境中,生源、师资、区域经济差异等方面的压力不可回避,这既造成了学校在发展上的困境,也促使我们面对现实,寻求新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把重心放在“行为文化建设”上,旨在通过扎实有效的行动实现“用智慧开启智慧,以生命润泽生命”,以文化引领行为,以行为诠释文化,办有灵气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

专业成长提升教师职业价值

行为文化建设,最难的是课堂。学校从“生命化课堂建构”的主题研讨活动入手,让教师在不断学习和研讨中把握新的理念,改变教学行为。学校领导上“下水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教研组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与诊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细节进行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逐渐形成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学校每学期都要利用两周时间开几十节研讨课,以案例研究为载体,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使教学植根于研究、植根于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有效教学的成果。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与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着这一宗旨,学校实施了以“学教案”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教案”把教学内容区分为“应该帮助学生达到的学业水平”和“培养学生潜在的学业水平”两个层面,结合“科学预设”与“有效生成”,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静下心来研究教材和学生,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在最近发展区多做文章,谋求全体学生的发展。各学科通过集体备课等努力打造符合本学科实际的生命化课堂。

“学教案”体现的是充分预设加动态生成的课堂观。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只是由教师和学生执行预设的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双方和多方的互动,主动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学教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在考虑学生如何学到、学会的基础上再去考虑教师如何去教,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学教案”安排充分的自学内容,讲究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学教案”强调在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互动,要求教师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把师生生命的即时状态调整到最佳。

几年来,从教师取得的成绩和他们越来越自信的笑容中,学校更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念:帮助教师明确发展目标、找到成长舞台、实现生命价值,这就是他们在事业之路上最大的收获与幸福!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学生。我们要通过行为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使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学业状况都得到改善,学校追求的管理境界是:一切措施,都从学生的发展着眼,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给学生的成长营造开放的环境。

好的教育从厕所开始,这是日本人一贯的教育理念。二甲中学也是如此。厕所干净、整洁自不待说,还有文化――墙上的提示,或幽默画,让人恍若置身高级宾馆。而洗手台那里,一盆吊兰吐着常绿的春意;两尾金鱼,正在一个别致的小鱼缸悠游唼喋。这是在高级宾馆里也不曾见过的风景――给人感觉:在二甲中学,如厕兹事,也是极大的享受,至少没有嗅觉上的障碍,而多视觉上的美感。对厕所的关注,其实背后蕴藏了学校对人的关心,对学生与教师的爱护。

在学校,网络、实验室、运动器材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随时走进实验室;在操场旁安放了球架,学生可以自由取用篮球等器材;学校在图书楼大厅安装了触摸屏电脑,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因为,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身心才能得以舒张,智慧和人格才能健康成长。

班级行为文化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习惯。为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学校开展“我的班旗我设计”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来设计班旗,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班规班训。一学年结束后,请所有的学生在班旗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留存到学校的档案室。通过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班级的热爱之情,使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精神家园,班级文化得到充分的体现。

“共同记载这一天”、“在故事中成长”、”寝室文化节”、航模、书法、文学等社团活动也成为学生生命的健康、全面、有个性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

2.教育有时就是一种提醒。

在学生行为管理上,学校没有严苛的惩罚。人在成长过程中,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提醒,惩罚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我们要及时提醒他保护好自己的视力。孩子的坐姿不正确,我们要及时提醒其改正。某个孩子在思想观念上产生了误区,我们及时加以引导。这就像一个人在走路时,遇到岔路需要及时提醒一样。人生有些路,走过了,就没有回头的可能。其实,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也需要他人的提醒。有时仅仅是一句提醒,人生的幸福程度就大不一样。

3.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

在教育日趋现代化的今天,家访,这种直接、全面而高效的家校沟通方式正逐渐被大家所淡忘。我们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将其作为深化家校联系的重要平台。几年来,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各类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并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助学款。这些做法受到家长们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为了帮助孩子与家长沟通,学校邀请《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团走进校园,举行了5000人的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大会。为了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正确地教育孩子,学校邀请专家为全体家长做报告,与部分家长直接对话。家长们感动之余,从专业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家庭教育,重又站在一个应有的立场——用正确的方式爱自己的孩子!这些做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连接,成功联动。

以博客为载体营造真诚对话空间

学校要发展,关键要保持一种政通人和的状态。这就要求学校内部要实现坦诚的、活跃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使学校管理者更为有效地收集和洞察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整理,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管理者要尊重师生生命的丰富性和个体性,关注和了解师生的生命状态。博客作为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言论空间,正好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对话与交流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

学校现有“教育行者”、“心智家园”和“三人行班主任成长在线”三个博客圈。不但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其中,几个超过50岁的老教师甚至退休教师也建了博客。

“教育行者”博客圈是“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的网上交流平台。学校五位校领导的教学博客既是学术讨论的阵地,又是与广大教师交流的平台。自2009年以来,学校在博客圈中有组织地开展了“中学课堂教学的课感与动态生成”、“集体备课的反思与建议”、“怎样提高自习课的效益”、“为理想而教书”等多个专题研讨,激发了教师的潜能,提升了教师的创造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形成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化氛围,引领教师的精神追求,唤起教师实现其生命价值的需要。

通过博客圈这个平台,大家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与探讨中成了知心的朋友。很多平时不能听到、了解到的意见和建议在博客中都能“浮出水面”,这对于学校决策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通过行为文化建设,学校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合力,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教育能量,逐步走出一条文化立校、人文关怀、和谐兴教之路。



(此文发于《人民教育》2010,第十一期)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6:47:42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文化发展——通州对话”实时播报(十一)

8月8日上午来自《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徐启建老师和大家熟知的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的执行主编张文质老师给大家做了两场精彩的讲座。


跟文化谈一场恋爱

——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

                                  徐启建

我们要让师生爱上我们,我们就要先爱上文化,而好的文化将无微不至地地爱着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就是要谈一场轰轰烈烈的三角恋爱。

§ 一、面目模糊的学校,教我如何喜欢你

§ 二、最大的魅力资本是文化

§ 三、特色文化“恋爱”路上的六个雷区

§ 四、知易行难的四个“恋爱秘诀”

§ 五、有了文化你就“秀”

§ 六、时代让我们做英雄,为什么不做英雄


一、面目模糊的学校,教我如何喜欢你

1、一个问题:你说得出属于学校自己的形象吗?

   ·没有形象的形象

   ·让老师、学生、家长跟学校“谈上恋爱”

2、两个维度:你的形象被他们认可了吗?

   ·恋爱目标: 学生和教师感觉如何?(自我认知)

   ·“亲友团”:家长和社区感觉如何?(社会认知)

3、三种后果:混沌的学校形象模糊掉了什么

   ·没有责任感,缺乏安全感。谁会喜欢“混”的人:浑水摸鱼,带来的是缺乏责任感的校长、教师  ;滥竽充数,冲击的是幸福教育的基石——积极心态

   ·没有个性才华,自然缺乏赏识。后代之忧:没有个性的学校培养得出个性的孩子吗?

   ·不爱反恨:为什么撕书本、痛恨学校?许多学校都在培养自己的“敌人”?文化让陌生人之间有联系,形成亲密关系。


二、最大的魅力资本是文化

1、文化不同,命运不同

  文化凝聚认知,赋予意义,意义改变效率和结果

   a、砌墙故事:建筑工人、建筑师、市长

   b、意义改变生活:幸福—爱默生名言;草坪与饲料

2、最高魅力态:文化学校是学校发展的最佳形态

  质量学校—品牌学校——文化学校,学校发展三段论

3、潜力股:文化、品牌代表的是能力和潜力

  国外很多名校生存靠“社会”,靠捐款;

  特例:某学校运动会在鸟巢开,教工会在大会堂开

4、一个学校不朽的只能是精神文化(北大、南开)


三、特色文化“恋爱”路上六个雷区

1、不开放:任何一种合适理念都应做到是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2、非主体:不是德育、不是教学,是主旋律不是断章

3、夸夸其谈:不要大而空,词语不明,警惕假文化

4、拆迁式变革:变革方式非创伤、少创伤;最好的变革是自我变革,鼓励和引导

5、不重共识:要讲究“大家”共建,从诞生的过程就要“全民参与”,“全民参与”才有文化的深度认同

6、没有学生视角。

   避不开“深奥”也要有通俗易懂的诠释

   两个案例:教育家文化、慎独文化


四、知易行难的四个“恋爱秘诀”

1、特色就在眼皮底下,善于从特色项目中突破

   导师制、科技教育、五金文化、作文改革

2、参悟地域特点、历史传统、时代精神

   山歌文化;明亮文化;关爱教育;五金、长征

3、“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立足实践实际,“全民”征集:校内到社区事半功倍的寻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最草根和智慧的

4、借助专家智慧,有大视野

   成都、重庆几个著名学校


五、有了文化你就“秀”

1、 “秀”理念,把文化秀给“每一个”:

   ·集体讨论认知,真正形成主流倡导理念

   ·新生入校等教育机会:猴子吃香蕉实验

   ·建立奖惩机制:荡绳过山涧

2、 “秀”环境,“秀”细节。除了校园空间建筑、设计,文化标示,搜刮每一处可利用的细节:秀上墙,秀上廊,秀上园子,秀上歌,秀上饭卡,甚至每一张水票

3、“秀”媒介。表达理念,张扬理念,善假于物

   校外:各级各类报刊、媒体,图书

   校内:网站、校报、广播站

4、 “秀”业内。校长、教师勇敢、积极走出去对外交流


六、时代让我们做英雄,为什么不做英雄

1、工作面前,事事并不平等,文化(形象气质和涵养)是第一大事。没有文化行而不远,所有“恋爱危机”都是文化危机。

   领导所做的唯一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创建、管理文化

   领导的才能就是他理解、运用文化的能力;领导的本质是调动组织内人的积极性,形成有印记的“产品”

2、介入不同文化期学校的不同任务

   文化早期:普遍发展和特殊发展渐进变革

   文化中期:发现合适的亚文化,系统晋升;技术引导

   文化衰退期:革新与转型

3、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为什么不做英雄





“办新学 走新路”
——反思性的学校教育学

张文质

思考一:新学校

1. 新学校成长于旧土壤之中

2. 新学校并非全新的学校

3.没有不能变革的学校

4. 也许变革已经发生

5. 变革就是不断地使地方知识具有普世意义

6. 变革就是不断地使普世知识成为学校新文化、新习俗

7. 变革在这一代人身上既是一种责任,又始终是一种限度


思考二:旧人物

1. 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旧人”的形象

2. 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复杂的、内在性的自我问题

3.从我们身上可以“仓促”与始终如一的准备不足


思考三:真正的困难

1. 世界上没有任何的工作比“人”的工作更难

2. 世界上没有任何的职业比教师的职业更需要智慧

3.世界上没有任何“机构”的管理工作比学校更为复杂


思考四:真实的挑战

1. 没有什么工作比教育更需要复杂、多维、多元的思考

2. 没有什么工作与社会的关联度能够比教育更广泛、更全面

3. 没有什么工作能够像教育这样对人产生终身性的影响


思考五:不能回避的问题

1. 教育改革其实没有多大的空间

2. 教育绑架了社会,社会和学校没有多少共识

3. 应试教育成为最大的选项


思考六:停滞时期的变革

1. 仍然需要回到常识

2. 用“消极的思维”,做积极的建设者

3. 最重要的是防止学校变得更坏


思考七:学校的本分与责任

1. 学校不应该伤害人、羞辱人,使人丧失希望

2. 学校应该与政治、利益保持距离

3. 学校要有自己的“法律”和格调



8日下午,《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的编辑陈文芳、哈尔滨香坊区星光中学的严中慧老师参观了二甲中学校园和二甲镇区的余西老街历史文化景点。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6:45:12 | 只看该作者
10:50   对话《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

         主持人:苏令

           对话专家:刘良华、张文质、林茶居、王灿明

         



         

         问题一:制度如何成为文化?



         张文质:大的变革是有困难的,小的变革是完全有可能的;

         刘良华:节制制度;

         王灿明:不能执行的制度,跟组织、程序、以及群众的基础有关;

         林茶居:制度如何成为文化,与我有关,对我有用;

         苏令:落到实处、落到细节、以点成线。







         问题二:对刘良华教授的观点爱情转化为友情的看法?对感恩教育的看法?

         

         张文质:赞同爱情转化为友情的看法;

                 反感操场式流泪式的感恩教育;

                 避免轰轰烈烈,主张自我觉悟。

         刘良华:一致的批评廉价的感恩教育;

         苏令:渗透到细节,应含蓄。





        问题三:学校“绿色教育”建设如何突破?



苏令:为了孩子,尊重教育规律,即使撞衫无妨;

王灿明:不宜过大,部分先行;





问题四:特色教育如何考虑机会成本,如何考虑众多学生需求?



刘良华:不追求特色,追求真理,即不要追求标新立异;

        先追求真理,在追求特色;

张文质:自然形态的学校,尊重学生自然生长;参差多样;应是生态的;



问题五:农村学校如何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张文质:首先要有一个方向感,让后再考虑如何做;





问题六:如何纯洁我们的文化?

       形而上如何与形而上结合?





张文质:寻找普世文化,回到人道、回到人性;要用历史感把我们的孩子送达;逐步变革;

刘良华:好的演讲者一直考虑形而上与形而上结合;

林茶居:人类的主旋律;剪掉等级、专制的东西;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6:43:55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文化发展——通州对话”实时播报(八)

发帖/凌宗伟

8:30   华南师范大学    刘良华教授报告:《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

  



前言:何谓学校文化

★文化即习俗·习惯  

★学校文化即学校习俗

★学校文化=学校器物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生活习惯)



从人性出发;道法自然

★     好人的两个核心因素:

1.  食欲→好吃→贪食→人为财死

2.  爱欲→好色→贪色→为情所困

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好吃),书中自有颜如玉(好色)

人的本性

1,食欲→贪食→好吃→劳动→捕猎

→非暴力劳动:畜牧业→农耕→工业

→非暴力劳动;:信息产业:知识与智能→智育



1.1智育的习俗

★主题探究对学生文科成绩的影响

★“动手做”对学生理科成绩的影响

1),学科作文对学生作文技能的影响

2),“自学”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

3),“自然法”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影响

a,只听不说。大量的听,慢慢的说;b,不讲完整的句子

自然的,就是好的。

★     自然主义教育文化:“道法自然”



1.2从求知习惯返回劳动习惯

★石器时代→铁器时代→石油/电汽时代→信息时代

★体力劳动→畜牧业/农耕/工业→信息产业

★学校文化:

第一的应是:劳动文化。劳动←知识与技能;把学生自治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主题,把自食其力作为学校的主流意识形态。

★“劳动”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排最后,但却是最重要的

★把家庭劳动作为第一项家庭作业

★一个人只要有劳动习惯,他就不是差生

★一个人只要有劳动习惯,无论他学习成绩有多么差,他也会一辈子幸福

第二,手工文化:手工劳动→脑力劳动

第三,ESD文化(环保文化):天人合一←科学技术

★     自然的,就是好的;较自然的,就是较好的;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     多睡觉,少熬夜;多吃饭,少吃零食;多运动,少看医生

你知道什么是三动物呢?就是能动的物。



2,从爱欲到才艺到财力

→非才艺竞争:打架→战争

→非暴力竞争:体育→财产→权力

才艺教育学→身体教育学→权力教育学

★亲爱:感恩教育→亲子交往文化(孝文化)

★恋爱:异性教育→异性交往文化(性文化)

★博爱(最重要的):对陌生人的爱——从感恩教育返回友谊教育和才艺文化

  第一,友爱文化:用友爱对待同伴

  第二,身体文化:野蛮其身体

  第三,情趣文化:文化其情性

建议;业精于嬉而荒于勤,行成于随而毁于思。



小结;

1.       知识教育   返回手工文化:男性文化

2.       情感教育   返回情趣文化:女性文化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7:51:24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因故放弃[通州]之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08:23 , Processed in 0.18109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