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丽新:在二甲中学的报告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2: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沈丽新:在二甲中学的报告实录

  2009-06-21



  沈丽新老师报告实录
凌宗伟(二甲中学校长):
       张老师(指张文质先生)正好到这边来呢,沈老师就说,希望来听听我们跟张老师的交流,我说可以啊!然后我就想啊,可不可以让她也跟我们交流一下?沈老师曾经到英国去培训了四周,回来以后写了一本书,叫做《美丽的转身》主要就是把她在英国学习期间,所见所闻所想整理出来,谈了自己的感受。
       我想今天有这个机会,就跟张老师商量能不能请沈老师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也不想搞讲座,就请十几个人稍微感受一下,看看英国的教育给我们以怎么的启示。同时呢,沈老师又是在《中国教师报》上一个开辟了个人专栏的教师,她个人的阅读、写作以及教学方面的心得,一定会给我们以很大的提升。
       下面我提议以掌声欢迎沈老师跟我们交流!(全场掌声响起……)我也希望呢,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沈老师直白的问,啊,直白的问。好,下面有请沈老师!
沈丽新(苏州市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常熟市小学英语学科教改带头人):
       各位老师好!
       非常感谢凌校长能给我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交流,其实有些惶恐,因为跨校跟各位老师交流是第一次,我比较紧张;而且呢,凌校长对我还比较“苛刻”:他今天早上才通知我这么一件事情。大家的工作都这么忙,还来听我这个比较随意的、并不是精心准备的讲座,真过意不去。
       刚才凌校长给我一个题目是关于在英国的感悟。那么,我下面就这个主题跟各位老师汇报、交流一下。
       我是去年——08年6月份的时候参加了苏州市教育局和英国ESSEX郡组织的一个境外教师培训活动,为期四周。在此之前,我们学校也派过两次教师去国外进修。他们的进修方式跟我的不一样:他们是去大学,两个月时间的语言培训和教育理念培训。
       而对于我——一个小学英语教师而言,语言培训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边也有很多的引智培训,引智培训是由国外的教育官员在我们本市进行。所以当我知道到我这次去英国的培训方式跟以前的同事不一样的时候,真是很兴奋。整个常熟就我一个人参加这次活动,苏州地区的培训老师一共有28位。
       ESSEX郡就在伦敦郊区。相当于我们国内的“省”级行政区的地方,距离伦敦大概就一小时车程。这次我们的培训方式就是每个老师住一个英国教师家庭,然后进入一个英国学校。我们四周基本上就是住在一个老师的家里面,然后每天由她带着我去“上班”——他们就用这个词。一个星期四天在那个学校听课、上课。每周我们有一天时间是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的时候由ESSEX郡的教育官员和他们的培训机构的教师给我们作讲座、听课。
       说是28 天,其实去掉来回的路上时间,还有去掉双休日,我们的工作时间只有20天。我非常珍惜这一次机会,因为对于一个普通的英语教师,学校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把我送到国外去学习、去培训,我非常珍惜,我不觉得我可以理直气壮地享受这个机会。所以呢,我真的是用一种很感动的心情去记录自己每天看到的、我所感觉到的跟国内不一样的东西,记录对我而言很重要的、很有启迪的细节。
       回国以后,我得到了我们校长的全力支持,她把我在28天里面写的文字——大概有近10万字——以校刊专辑的形式刊印。我们学校有个校刊,叫《石梅苑》,是非常不错的刊物!张文质老师为我的游学笔记取了个名字,叫做《美丽的转身》。我送了2本给你们的凌校长,各位老师可以相互传阅一下。谢谢!
       因为在这28天期间我在博客上天天更新文字,引起了很多教育学者和教育媒体的关注。《福建教师》在09年帮我开了一个专栏,就是《英国留学散记》,还有,《江西教育》、《 山西教育》、《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09年刚创刊的《教师博览》(原创版),他们都登了我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其实很多都是这本笔记里面加以修改而成的。
今天因为准备得比较仓促,我就跟各位教师从三个方面交流一下英国基础教育印象。这三个方面呢,其实是三篇整理好文章,这三篇文章会在《明日教育论坛》上连载。
       当时我们去的28个人,8个人是小学老师,10个是初中老师,还有10个是高中老师。英国的基础教育的的确确是孩子们的天堂。当我坐在课堂里、在他们校园里行走的时候,我真的有这样一种感觉:在英国,当一个孩子实在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
       孩子们是早上九点钟到校。九点之前,爸爸妈妈把他们送到校园的话,他们就在校园里面玩,真的是疯玩。老师是把教室的门关着的,老师在教室里面做上课所要准备的工作。九点钟铃声响了,老师打开教室门,站在门口,小朋友们排好队,然后进入教室。然后就是问好。上午上两节课。第一节课之后,就是一个TEA-TIME(喝茶时间),全校的老师集合起来,喝喝茶,喝喝咖啡,吃点点心,所有的孩子们第一课下课之后就是他们的TEA-TIME,在那个阶段所有的孩子都跑到操场去玩,而且还带好爸爸妈妈给准备的食物。
       七岁以下的儿童——英国的小学上学比较早,他们一般小学是从托儿所开始到小学六年级,他们小学六年级就相当于国内四年级孩子的年龄——英国政府每天给他们供应一份水果,上午十点半左右。英国人实在太胖了,如果在童年时代养成了吃水果的习惯的话,可能能够帮助他们保持体形的苗条。但是英国因为纬度比较高,它的水果还是比较贵的。我因为机缘凑巧,经历了三个英国寄宿家庭。
       第一个家庭的收入是比较普通的,她知道我爱吃水果,所以就买了一盒放在我的房间里;第二个家庭是个校长家庭,她的条件就好一点,水果可以提供得多一点;第三个家庭呢,她虽然也是助教,但是她的先生是一个高级白领,她们住在高级住宅区,就在贝克汉姆的邻居家,我们傍晚散步的时候就到贝克汉姆家门口去转一下。所以,他们就能够在每天晚饭后给你吃水果,但是这个吃水果跟我们的意义完全不一样。他们很隆重给你拿一个餐具盘,拿了叉子、刀子,但是每人就这么几个葡萄、几个樱桃也就算“吃水果”。
       因为水果比较贵,所以,英国七周岁以下的儿童会每天得到政府提供的一顿免费的水果。上午上两节课之后是午饭时间,午饭时间之后是休息。休息时间大概有一个多小时,这个时间里面整个教室里面是没有一个孩子的,整个校园里面所有的孩子都在操场上玩,老师们也是在那边休息、准备下午的课;活动完了以后,孩子们开始进教室,第一课时间  可能属于“自习时间”,但是他们是“阅读课”,这个就让我感触很深了!
       我们国内的阅读,经常定义为“课外阅读”,但是在英国的话,阅读就是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由老师指导的完成的。所以当时我停留在一个学校,我每天都去听课,因为上午是上班时间,你带着个笔记本跟人家交谈的话,不是很礼貌,所以我每天都拿了一个纸质的笔记本,不停地做听课笔记,跟他们的老师,跟他们的师生,跟他们的小朋友进行交流,然后回去以后就把这些文字输入电脑发在我的博客上。
       英国没有一个孩子中午会在教室里,他们都在操场上玩。下午也只上一节课。一节课后是夏令时间三点一刻,他们就放学了,回家就是TEA-TIME时间,喝茶、吃点心,没有什么课外作业,所有的作业都是课内完成的。
       小朋友们也没有教材的,老师也没有的,但是他们的老师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一个老师只教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所有的课都是由他教的。但是他基本上只教一个固定的班级。如果你一开始是一年级老师,那么你就一直是一年级老师,你的教室一直是一年级的。你要制定各种各样的教学计划,但是你没有教科书,孩子也没有,但是你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比如数学你要教会他们十以内的加减法,随便你怎么教,你只要把他们教会就可以了;而英语的话,比如是要掌握那些单词,随便你怎么教,你把他们教会就可以了——所以他们这方面跟我们国内是很不一样的。孩子下午三点一刻放学以后,老师们继续准备他们的课务。我在英国28天里面没有看到一节公开课、示范课,我没有看到领导去听他们的课。(众人大笑)我没有看到过哪一天有教师会议,但是他们每天的喝咖啡的时间,就是老师们交流的时间。
       英国的小学是每个班级一个老师,但是如果你这个班级里面有比较特殊的情况的话,就会给你配助教。没有特别情况,一个班级就一个助教。他们的班级规模很小:法律规定不得超过28个孩子,而且的的确确是严格要求的。我后来被借到隔壁的一个小学去上了四天的中文课,我在那边也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班级超过28个学生。我在集中培训的时候,我也去过很过不同的学校参观,包括中学,也没有看到过更多人数的班级。
       第一个印象我感觉很深的是:英国的助教制度。
       无论是在英国小学的听课还是寄宿家庭的教育,都让我最近距离的接触到了英国小学的助教制度,最直观的感受到英国小学助教制度的印象。我第一次遇到助教是我随同苏州教师代表团抵达英国ESSEX郡的第一天。第一天按照要求,招待中国教师的寄宿家庭的女主人已经等在会场,我们每个中国老师的胸卡写好了我们的中文名和英文名,等待寄宿家庭的主人来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去。
       但是呢,别的中国教师都很容易被她们的主人找到了,我却没有见到我的寄宿家庭的主人——在出国之前,我已经在网上看到了我要去的那个家庭,那个家庭的主人叫做黛比尔(音译),今天因为她爱人的生日,家里有聚会,所以她请了两位同事来接我,其中一位是凯姆,她是一位30多岁的老师,她做了自我介绍之后就指着他旁边一位年轻的女孩子说,这是我们的助教!当时我还不以为然,我看那个女孩子挺年轻,我以为这个“助教”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实习生”,但是当我们坐下来晚餐的时候,她们两个代表寄宿家庭主人来接我的,提起我的寄宿家庭的女主人戴比尔也是一个助教就觉得很惊讶,因为我已经从资料上知道戴比尔的孩子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她怎么可能还是个“助教”呢?我总以为是位“实习生”。
       当时我就很好奇:英国的助教在学校,在课堂上,在孩子们面前究竟是如何定位的呢?据凯姆介绍——凯姆是一个英国女教师,她曾经到过我国安徽的两个县,她告诉我在安徽的两个县感到很恐惧、很害怕,所以她第一眼看到我就说:我会照顾你的!当时作为中国人的话,觉得这个话可能是泛泛而谈,我就很礼貌的表示了一下感谢,我真的没放在心上。
       但是后来,的的确确,我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公民,绝对不是一句普通的承诺:“我会照顾你的。”她真的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首先她不是她们学校的领导,其次她也不是我的寄宿家庭的女主人,但是因为她感同身受,她也来到过异国,所以她就很理解我一个人住在外国人的家庭、一个人在外国学校的感受。有几次,她把我送到寄宿家庭——她每天接我送我,这不是她的职责范围,她送我回家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我进入门以后,我指的是不是把我送到花园门口,而是确保我进门以后才放心离开,所以我真的非常感动。
       她告诉我英国的助教分为“普通助教”和“高级助教”。 普通助教是没有资格独自一个人待在教室里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他必须要与教师一同进入教室;而高级助教就有独自一个人管理班级的资格了。如果教师今天有事请假,普通助教不能代他上课,那怎么办呢?他们的政府有教育机构:今天你请假,这个政府机构就马上派人来顶你的岗,因为学校里是没有多余的老师的。但是你的班级里面有高级助教的话,他就可以代你上课,他可以一个人进入教室。所以我觉得英国对学生负责的“细致”真的是跟我们国内所无法比拟的!
       不过呢,助教与教师之间的收入相差是非常悬殊的。而事实上英国教师的收入也并不高,我去的时候是08年6月份,但是我从新闻上看到08年4月份的时候,英国的小学教师为了提高收入举行过游行,所以可以想象那个助教的收入可能等同于我们的“合同式”教师或者是“代课”教师。
        第二次是我跟助教谈助教制度。
第二次是我跟助教谈助教制度。
    抵达英国的第二天上午,教师凯姆就过来请我和黛比尔出去吃正餐,我刚才说过了,这真的跟她没有关系,她只是代替女主人来接了我一下,然后她就跟我结下了这么一段缘分,就很正式地邀请我去外面的餐厅吃饭。英国的东西很贵,在外边吃一顿饭的话,的确也是很贵的。
    在等待食物上来的时候呢,我就跟她们进行了比较正式的谈话。黛比尔很认真地告诉我:我不是一个教师,不要把我当成一个教师,我只是一名助教。她如此刻意的声明让我非常的好奇:助教是否与教师做着完全相同的工作呢?谁来支付他们的薪水呢?助教这个岗位是政府聘请的还是学校自己聘请的呢?一个学校到底有多少助教呢?怎样聘用助教才是合适的呢?
    她们两位就开始回答我一连串的问题。她们告诉我,助教是政府聘请的,如果助教通过政府组织的正式考试也可以成为正式教师,考上后需要去大学去进修。如果脱产学习呢,是两年,带工资;如果每周一次去上课,是五年,这里面可以继续拿工资,这五年的学费也是政府支付的,毕业之后能够成为正式教师。我寄宿的这个家庭的女主人黛比尔很高兴她能通过考试,她选择了为期五年的进修方式。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呢,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她关注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助教也会跟随教师进入课堂,他的任务是关注班上特殊学生。如果有调皮捣蛋的孩子,助教负责管理他们;如果是学习困难的孩子,助教负责单独辅导他们的学习:当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他就坐在学生的旁边,进一步讲解、分析给他听;有时候是将孩子带出教室,单独辅导;如果是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孩子,助教会从头到尾坐在他旁边,和他一起听课。每节课后,助教会协助教师去布置教室,打扫卫生。
    在凯姆这个学校呢,基本上是每个班配一个助教,英国的学校规模都很小,我去的那个地区离伦敦很近,大概就一小时的车程。这个地区的每个学校都是60年前的学校,都是那种老房子。他那个学校有两个托儿所班级,托儿所是分全日制和半日制的。有的学校的托儿所是半天的,一个班上午,一个班下午。然后是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8个班级,每个班级不超过28人,所以全校不超过300个学生,大概280几个孩子。所以,校长可以叫出所有孩子的姓名。
    每学期结束的时候,校长会给每一个孩子写一份评语,我当时还在想他那个评语是不是套话式的,但是我去看了一下发现他的评语真的很个性化。
    在他们学校有一个班级比较特殊,配备了两名助教,其中一名助教就专门陪伴一个学生,这个助教上班、工作就是陪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比较特殊: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喝酒,后来被母亲抛弃,由奶奶抚养。这个孩子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家庭教育又严重缺失——他事实上很难跟上同龄的孩子。而英国对这样的儿童的做法是非常让人惊叹的!
    首先,这个孩子还跟随这个年龄段的其他孩子上课;其次,为他一这人专门聘请一位助教,陪伴他左右。教师上课的时候,如果他不能自控,助教会一直在他旁边帮他讲解。有些课程实在不适合这个孩子,助教会带他出去玩,让他上网或者是教他画画。
    我知道美国的教育法规叫做“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英国的教育法规没有如此动听的名字,但是真的把“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演绎到了极致。 花费如此大的手笔不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能做到的。
在英国留学的四周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凯姆所在的这个学校的。但是因为附近有一所学校组织活动,把我“借”去四天,给他们上中文课。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助教都会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英国的助教制度。
    后来我住在年过半百的助教洛林家里,她告诉我在他幼年的时候,他们的课堂类似于我们如今的课堂:孩子们规规矩矩地挨着课桌坐好,教室里通常很安静——洛林觉得现在的课堂太嘈杂了,她认为这不是最好的教育。
    现在英国的课堂里是小朋友们都坐在地毯上听老师讲课,而老师都是坐在沙发上的,看上去很羡慕、很舒服,然后上课讲解的时候,他们的教室里全部是电子白板——就在你坐在沙发上,转过身去,白板上画好了,就行了。
    要写作业的时候,孩子们围在桌子上写字;不写作业的时候,老师讲课的时候,孩子们就回到地毯上,坐下来听老师讲。而每次作业时围着桌子的顺序都是不一样的,都是不同分组的。比如说这一节数学课,那么第一组的孩子是秩序很好的,很聪明的孩子,给他们的作业也是不一样的。第二组桌子上坐的是智力比较普通的孩子;第三张桌子上坐四个智力很有问题的孩子,助教就坐在这张桌子上陪这些孩子做另外的习题。他们每节课都是这样组织的、分层的。 他们的作业、考试都是不同的。
    聪明的孩子你要参加A等的考试,但是你得的结果可能是一个“D”,普通的孩子参加B级的考试,但你有可能得到了A;而智力比较糟糕的孩子参加了C级的考试,你按照你的能力发挥了水平,你也可以得到一个很漂亮的“A”。
    刚才讲到,洛林已经年过半百,在她年轻的时候,学校里没有助教——其实也就二十多年的事,那些特殊的孩子——我指的是智力或者身体比较特殊的孩子——会送到专门的学校学习,因此当她的孩子进入小学的时候(她的孩子现在在读大学)她无比惊讶的发现课堂里竟然有特殊孩子的存在。 她深怕这些孩子的出现会使自己的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干扰,也担心他们会受到某些伤害。
    但是事实证明,她自己也惊喜的承认,将这些特殊的孩子放在正常的课堂里读书,无论对正常的孩子还是对特殊的孩子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十几年前,那个时候她的孩子的学校里一共有两名助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洛林发现她越来越喜欢“助教”这个工作,于是她后来申请到了助教这个工作。十多年多去了,洛林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对自己能陪伴那些特殊孩子成长感到幸福。她所在的那个学校尽管只有8各班,但因为有了来自各地的11名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而拥有近30名助教。
    洛林自己的专业是辅助那些来自非英语专业的国家的儿童,尽快帮他们适应用英语进行的课堂教学。比如说,他的教室里有一个孩子是来自德国的,这个孩子只会说德语,不会说英语怎么办?那么政府就给他一个助教坐在他旁边,从幼儿园开始一直陪到他能够全部听懂英语为止。
    在他们学校的小小的门庭里面,我看到了全校教职工的名字。除了校长和校长助理有职位,其他的助教和教师们一样榜上有名,一样注明姓氏,孩子们一律以某某先生、某某女士来称呼校园里的教职员工,包括校长,包括勤杂人员,包括这些助教,没有职务上的区别。而不像我们的孩子,他们很精明的,他们在学校里面看到老师,他们会问“老师好”,但是看到搞卫生的阿姨,他们没有一个会说“阿姨好”。
    那么,助教具体的说到底是怎样上课,怎样来辅导的呢?我看到这样一本书,是本红色的封面, 我把它翻译成是“一步接一步”。我看到这本书,真的是心生共鸣,我喜欢它的书名,《一步接一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前行不可能同步,有的孩子更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与关心,耐心的陪伴他们慢慢的一步一步走。儿童的成长,真的不仅仅需要等待,也需要耐心的陪伴。
    这本书进入我的视野已经很久了,我进入英国小学课堂的第一天起,我就注意到了这本书,除了这个书名更因为作者写在扉页上的一段话,他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第一个月的困难的学生,非常遗憾在1975年的时候,我对你的帮助不是十分成熟,没有像《一步接一步》的母亲,无数次从中获得帮助一样。一步接一步的成功来自于你消灭了挫折与失败。”这样一本让无数教师和家长能培养孩子具有阅读的感情和兴趣的书籍的扉页上居然是这样的致辞!
    非常感动、非常意外,也有点期待,想看看英国的老师们是如何使用这本书的。助教黛比尔知道我的愿望, 在我有空的时候,她带着一个孩子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叫上我,我就一起去观摩他们的训练。
    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已经说了:因材施教。可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真的做不到!一直都是统一的教学,而他们一直都是分层次的教学。比如说阅读训练的时候,这几个孩子就是单独的站在那儿听的。事实上,英国的孩子真的不比我们聪明,尤其是数学很糟糕。我看他们三年级的数学题目,十道题目做了一个小时,还有很多孩子做不出来。而我觉得要是中国的孩子做的话,五分钟就做好了。可是老师不急,孩子们也不急,没有一个老师告诉你:“你真笨!”他们每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聪明。
    我继续观摩他们的阅读训练,当时有五六个还在轮流坐在助教黛比尔的身边,他们每人自己都有一本《一步接一步》的书,老师分别为他们打开书本,指定书页,逐一听取他们朗读单词,中间不断纠正,也为他们每次这样的朗读训练做好记录,每次只要查一下记录,每个孩子存在的阅读障碍、进行辅导的程度都一目了然,便于今后继续辅导。为了防止这些孩子特别容易犯错误,比如说他们会跳行读、串行读,教师们制定了狭长的书签,当中是镂空的,只容得下一行字母出现——他们这种细致、耐心,令人惭愧。
    安静的校园脚步里面,黛比尔守着几位阅读障碍的孩子,逐个辅导,挨个做笔记,拿他那张自制的书签。孩子们朗读得结结巴巴,神色却一点也不烦恼,因为没有人定义他是“差生”,他也从来不感觉到自己是差生。
    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教学和数学教学,问题真的很是不小:他们的很多孩子阅读困难,计算速度明显比不上中国的孩子。
    我参观过一个补习学校。这个补习学校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培训班,是一对日本夫妇开的,生意火爆得不得了。为什么会火爆呢?那么多的亚洲籍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是觉得英国的数学太简单了,他们觉得孩子整天玩太浪费生命了。所以补习班里面我去看都是一群黑头发的孩子,都是中国人的,日本人的,韩国人的孩子, 没有一个是英国的儿童。这对日本人租了个教堂,他们聘请了五六个助教,一共100多个孩子来来回回在那边学习。
    那位负责人跟我讲,因为英国的小学数学太简单了,需要这种补习班。当然,外国补习班这种问题,我看国内好像不太报道,好像只有中国的补习班那么多弄得那么辛苦,可是我只走访了一个地方,我就知道有补习班,而且人数又那么多,那么还有我没看到的地方呢?
    英国的助教制度还有一个印象是非常非常夸张的,我来跟老师们分享一下:是一张毕业照后面的故事,《福建教师》在杂志上为我的英国游学开辟了一个专栏,第一篇文章就是讲的一张毕业照。我现在没有带过来,不好给大家看。
    这张照片上是我被临时借过去给他们上中文课的毕业合影。即使你是个非常严肃的人,你看到这张照片你也一定会会心的微笑起来:七个老师跪在第一排的草地上,四个孩子吊在后边的秋千上,还有几个孩子大概站在梅花桩上,余下的几个也是很散漫的站立着;好几个孩子在胸前抱着胳膊,还有个女孩子双手搭在一个男生的肩膀上。我前几天参加我们学校的毕业合影,我们的孩子被训练的规规矩矩,而他们没有一个人很规矩的,也没有一个人很严肃,但是他们的笑容真的非常非常灿烂。
    为什么这张照片上有这么多老师呢?因为我知道每个班只有一个老师。我自作聪明的问助教,我问他,这些教师是8年里教过这些孩子的所有的老师吗?
    答案让我非常意外:不是的,他们每年都要换一个老师——我刚才讲过,教二年级的教师就永远教二年级,学生上三年级时再换另一个,四年级再换一个。每学期末他们都要拍张合影,然后给家长写一封信:我们学校的老师马上要换掉,因为换一个年级就要换一个老师。这张你要不要?你如果要的话呢是多少钱,你不要的话,不勉强。这张照片就缩小、打印在那张信纸上。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一个家长说我不要这张照片:因为这个老师以后也没有机会再教你的孩子了,以后你也没有机会再跟他合影了。为什么呢?
    我刚才讲到的,我当时以为8年是指2年(1年托儿所,1年幼儿园),6年小学。我以为是8年里所有老师的合影,结果非常非常意外,答案是:“这个班级”的所有老师。而这个班级共有23个孩子竟然有1个老师6个助教。这太让我震惊了。
    这所小学,也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它是在伦敦的郊区,校舍也有了60年的历史了。我们的学校是越办越大,而他们的学校却依然是很小的办学规模:全校不超过240个学生。但是它是一所非常不同寻常的学校。
它的听力康复教学是远近闻名的,有听力障碍的孩子都慕名而来。学校会安排这些孩子跟班随读——你几岁,就读几年级。每周有三个小时的集中康复训练,全校所有的教师、助教、工作人员和孩子都会说手语。
英国的小学都实行就近上学,没有名校之分,他们的中学呢,择校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享有教育的权利,当他们的听力有问题,而附近又没有康复训练的时候,家长就有权向政府提出:我要去那所学校!因为那里有听力康复训练。
    但是家长也需要上班,不可能天天接送, 这又不是寄宿制学校,那怎么办呢?
    政府就理所当然的为这些孩子支付每天的出租车费用。英国的出租车费用是很贵的,我每次去伦敦都是步行的,因为出租车的起步价就是5镑。即使如此,政府还是就这样为他们买单,8年一直这样。
不仅这样还要为每一位孩子配一名专业的助教,全天候陪伴他全程参加同龄人的所有活动。我觉得这是非常温情的安排,他们不说聋人,只说需要听力康复训练,这些孩子都可以和正常的孩子同步生活、学习、交流感情、建立友谊。
    行走在校园里面,常常看到同伴们对这些孩子友好的提供帮助,对那些听力正常的孩子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宝贵经历呢?在他们成年后,他们不但不会视那些有障碍的孩子为异类, 相反,他们有能力、有习惯去帮助他们,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种巧妙的长远打算。
    像这个六年级的班上有3名需要听力康复训练的孩子,就有3名助教全天候陪伴他们。上课就坐在他们旁边,老师讲的来不及记下来就帮他们记或是用口形告诉他们,还有两个基本上说是弱智的每人也配一个助教。还有一个是较为聪明的,因为智力非常好,但是年纪还很小,他应该跟他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但是又需要智力得到单独的开发,所以政府也单独给他配了助教。
    一个英国公民这样给我评价,他说,政府的投入让人是难以想象的愚蠢。是不是很“愚蠢”呢?我不敢轻易评价,但是知道了这六个助教的身份后,我非常的怅然,有时候我宁愿不知道这张照片的内涵,可以把这七个人想象成他们的所有老师,会让自己获得内心的某种平衡。
    但是现在我觉得可能这是关乎于国家的体制。我们作为普通教师,没办法改变这种现象,但是面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冷静的观察、仔细的记录、缓慢的反思、看看能不能给予身边的孩子更多的同情,更多的关爱,给他们的命运更多的抚慰呢?有没有期待自己能让孩子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渴望?我觉得这些反思和反思之后的行动也许是我留学英国28天最大的收获。
所以呢,我觉得这张照片真的是我在留学当中最最动人的回忆。
    刚才跟老师们交流的是英国的助教的印象,凌校长要求我轻松一点,老师们这么严肃,我真的轻松不起来。(全场大笑,气氛舒缓。)
    我在英国的时候听了很多的课,当时听课的时候 ,我们每周有一天是所有学员集中起来培训。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哎呀, 英国的课堂没什么的,乱糟糟的,但是你仔细去听他们的课,你直接去跟他们对话,我真的知道了什么是教育的“悲情”。真是这种悲情常常弥漫在心头,我不断在记录和思考:有些差异,你没办法回避,你必须去要直面;也许你没办法改变什么东西,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多一点反思和心得。
    第一个印象,很意外的是:阅读不只是在课外。在英国的这所小学里面每天都有阅读课,教室里面有书架,学生可以自由将书本拿来阅读也可以带回家看。孩子们看书的时候,没有一个坐的像样子的:躺在地毯上,趴在地毯上,爬在老师上课用的沙发上……学校的走廊里面有三个地方安排成“图书角”,有沙发,有书柜,按不同的阅读能力分成三个区域,没有管理的老师或是同学,随时随地孩子们都可以去拿自己要看的书。全校所有的书都是共享的。
    阅读的时候,孩子们很自在,但是老师会逐日检查孩子的阅读,会抽一小段:过来,你读给我听?你今年8岁,他就找一个适合8岁年龄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读,读完以后就记录你的水品达到什么程度了。
我也去抽查他们的阅读。一个8岁的女孩子读给我听了一首诗歌,然后说:我喜欢诗歌,我不喜欢这些科普类的作文。 我觉得很意外:我们8岁的孩子他会对你说我很喜欢诗歌吗?他可能根本就不能确认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那时我就在想,我们学生的阅读总是与“课外”这个词连用的,我们就叫“课外阅读”。而在英国的小学,阅读就是课内,不占有孩子们的课后活动时间,这样做是否更适应孩子们的天性呢?
我们的孩子被要求在大量的作业之后再阅读会不会更困难呢?在座的可能也有很多的爸爸妈妈,像我一样,我的孩子他做完作业还有多少时间去看书呢?他们没有整班性的阅读指导,没有齐读,这样的阅读真的只是一种客套的放松形式。
    我们的“课外阅读” ,都让很多的学生家长对它的定义倾向于“课外”而不是它的中心:阅读。会不会因为这个定义而使孩子们忽视阅读的要义呢? 所以我在想,如果我是语文老师的话,我能不能做到每天给孩子挤出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还听过一节社会课,主题是“交流与称述”。社会课上也没有教材,教师自行布置教学内容。我听的那节课讲的是“你更愿意生活在50年代的哈楼地区,还是现在的哈楼地区?理由是什么?请分组、交流、记录。”讨论时教师是精心安排过的,教室里一共分了三组,自己讨论,自己记录。
    一组孩子呢,显然他的书写能力都有问题。那么老师就陪在旁边,你想写什么就帮你记下来;另外两组能力比较强的,自己能够记录下来。讨论的过程真的很长很长,但是真的需要每个孩子都要讨论,都要记录下来。他们这个记录纸真的是涂得乱七八糟——英国孩子的书写很糟糕,老师的书写也很糟糕,有些中下等的孩子的英文字母我看看都要比他的老师写得好。所以当我们集中培训的时候,我们的老师都对ESSEX郡的教育厅官员讲:哎呀,你们英国学生的书写真是太糟糕了!
    他听不懂这句话,原因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概念:他们不认为字写得好跟字写得不好有什么区别,没有任何区别!而我们是有自己的书法的,字写得好就是一个认真的孩子,所以我们跟他们说他们书写教育太糟糕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对社会课的那个话题:“你更愿意生活在50年代的哈楼,还是现在的哈楼?”其实没多大意义,对不对?但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是:第一,你要学会小组交流,要会倾听,还要学会人前的陈述,每一个孩子都要到全班面前去讲:我喜欢什么时代的哈喽,我为什么喜欢,理由要完整;二,把它说出来。我听得那个班是三年级——相当于国内的一年级,七周岁,他们都讲得很好。
    所以我觉得他们是不是在这样的想:重要的不是话题,重要的是学会小组交流,学会陈述。这些社会课、语文、数学课里的概念都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水到渠成的理解,不要很刻意的“输入”。而合作、交流、表达却是整节课的要点。
    再反思一下我们课堂上经常的“小组讨论”,有多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呢?小组里发言永远是几个比较活跃的孩子,更多的孩子选择沉默或者转移话题;而我们的老师只要看到有孩子在交流就满足了。我们常常用听小组代表的反馈来取代每个人的交流。可是每个孩子不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吗?谁也不能代表谁,谁也不需要被别人代表。在英语里就没有“代表”这个词。
    如果今天班级出去拍照,要么不拍,要么就是每人一张,一个人也不能忽略;开全校运动会, 50米跑步,每个孩子都有跑,每个人跑完之后都会记录——而且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的跑道上永远只有一个孩子在跑。
    为什么?为了避免你感觉到失败,感觉到不成功。每一个孩子跑完步之后,他们的爸爸妈妈、亲友团、老师、同学们都在那鼓掌。他就可以享受到了成功,享受到了被瞩目的喜悦。而我们的每个班只有5、6名孩子参加,得了奖的不高兴;没有得奖的孩子,他的灰心丧气,他的失落,谁会去关注呢?就像我们的奥运会,我们的目光永远只对准奥运会金牌得主,谁会关注银牌得主,铜牌得主,甚至那些得不到奖项的运动员呢?所以我觉得英国人他这么不懂“代表”这个词,而我们习惯了被代表。像我本人就是经常被代表了的人,工会代表,妇女代表,什么什么代表。反正我没有代表过谁,我一直是被别人代表。
    我还听过两节历史课,印象非常深刻。一节是六年级的历史课,我感觉他们真的是用活动来还原历史课。当时我去听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在制作亨利八世时的房子的模型,我以为这是堂手工课,但是在与教师交流的时候我才知道这其实是一节关于亨利八世的历史课,他们几乎上了一个多星期了。
    在不同的课堂活动中了解历史,在形式多样的作业中还原历史的厚重与真实。他们没有教材,六年级的孩子的教学大纲上就是需要了解亨利八世。究竟了解他什么,怎么样去了解,这些都由老师来设计课程、设计活动,而他们这部分内容上了十节课,作业也是丰富多样:
    第一个作业是完成一个表格,填出他六个妻子的姓名,而在我们国内的话,伟人的家属是永远不能够拿来交流的;第二个是阅读并完成亨利八世一生中重要事件的时间表;第三个是查找资料,完成对亨利八世家族的制度、家谱的搜集;第四个是模仿与复制亨利八世时期的钱币,并将所有孩子的作业展示在教室里的一面墙壁上——英国教室的墙壁上真的是五花八门,而我们都是统一的国旗、学习园地等,他们都是乱七八糟的。
    每一次你有了什么学习作品,你都要展示你的作品。这个展示都是没人带头的。你23个同学写了、画了23个那个时期的硬币,那么老师就花时间将这23个作品贴在墙上。那么这个墙壁都贴满了怎么办?就把最早的作业撕下来,而这个也不会被扔掉而是存在文件夹里面——这些文件夹就从一年级老师传到二年级老师那里,以此类推,到毕业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厚厚的一叠资料夹:有你托儿所里面写的乱七八糟的字,画的乱七八糟的画到你六年级时候的作业,都在最后还给你,并让你自己制作小学毕业手册。然后你可以自己去挑自己各个时候的照片。我特意去参观他们毕业的时候的制作,非常感慨!
    我在想,作为一个母亲,我没有好好的收集孩子的作业,为什么我不收集呢?因为我觉得他现在的作业没有什么收藏价值。倒过来,作为一个老师,我布置的那些作业值得我的学生们收藏吗?练习册、试卷……一点都不值得收藏!而他们的作业非常个性化,他们没有统一的练习册,都是老师设计的。
    关于亨利八世的作业还有是:了解那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你怎么了解?你去上网,你去搜集,然后再想象、设计和制作。我那节课就是碰见他们在做这件事情;还有就是了解亨利八世的盾牌的含义,再去收集一些家族的徽章。请你设计班级或者学校的盾牌或是徽章,设计好后全部贴在墙上。通过调查、研究、设计、制作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真切的了解了亨利八世的生平、了解他统治时期的货币和建筑,这种历史课上没有机械的朗读与背诵,甚至没有相关的教科书,但是孩子们想出色的完成作业的话,必须去查找大量的相关资料。在阅读中反思亨利八世的功过,在调查中明确什么是符合人性的观念。
其中,老师就是要问亨利八世最爱哪一个妻子,为什么最爱她?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爱”,但却被拔到很高的高度:对祖国的爱、最民族的爱或者说小一点,对妈妈的爱,但不会说国王为什么最爱一个妃子。
    当时我就在想,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之后,人文知识对孩子的积累就表现于无形之中,训练创造思维能力并极大的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我还听到一节课,是四年级儿童的,9周岁,他们的一节社会课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儿童的遭遇”。这个话题多么大,恐怕是我们国内研究生做的课题,而他们竟是9周岁的学生研究的话题!也花了十几节课去研究它,这个不仅仅是语文课上要学这个,他数学课上也可以把亨利八世的年代拿出来算算啊,因为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他所有的主题都是连在一起的。(全场大笑)
    当时我就在想,我通过这种询问、交谈、观察,我努力的去了解他们历史课的教学过程和方式。看着老师收集的孩子们的厚厚的一大叠的作业、作品,我试图问自己:
    如果我是老师,我怎么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的内容呢?教学制度如此不同的情况下,我可不可以通过阅读、画画、制作等不同形式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我可不可以不让孩子机械的去背诵亨利八世的生平?我是不是一定要回避最让人瞩目的地方却也是中国课堂上最为回避的婚姻呢?我能不能用几个星期来完成一个内容的教学?我能不能让教学真正是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灌输?我可不可以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规划、去设计教学?到底有没有可以调整的余地,有没有可以更改的空间?我是不是在每次的教学活动当中已经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呢?
    第四节是一节性教育课。性教育提前进入英国小学的课堂。在他们小学六年级毕业之前,校外的专业人士来给11岁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由于英国14、15的少女妈妈越来越多,也就更重视在孩子更小的年龄对他们进行性教育。
    因为他们的制度跟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非婚生的孩子是不合法的,而他们非婚生的孩子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我住在校长的家里面,这个校长她没有结过婚,但是她有两个女儿。她的邻居家跟我也很熟悉,她们是两位白人妇女,是同性恋,收养了一个黑色皮肤的儿童——这个儿童管其中一个叫妈妈。
他们的社会制度比较宽松,如果你这个妈妈没有工作,政府会给你补贴的。
    所以,我在一个学校感到很可怕:有一个年轻的妈妈有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的肤发都是不同的。(呵呵……)
    但在我们国内如果是少女未婚先育的话一定是要她堕胎,流产。在英国的话,也建议这么做,但是你不能够强求她这么做,哪怕你是她的爸爸妈妈。她不愿意把这个孩子拿掉,你就只能够让她生下来。所以不仅仅在英国,美国也有,中学里面有婴儿室的,到时侯广播里会喊出:现在是喂奶时间,(呵呵……)一些少女妈妈们会去婴儿室,有服务人员专门去给她们服务。
    但是作为政府的话,他肯定会意识到:一个自己心智都没有成熟的孩子,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呢?这肯定会引发将来的教育的问题。而家庭教育不到位的话又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显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开始了一些行动,进行性教育也是他们的措施之一。
上课的女士,是位中年女子,温和亲切,佩戴证件,她很专业的。为什么要是校外人士呢?因为孩子如果面对自己的老师讲课,可能会比较拘谨,比较羞涩。
    课程分为五个板块:了解我们身体的变化;了解成年男女的生理特征;讲解生理卫生知识;观看生理特征录像,还有女孩子的单独谈话。整个过程当中出现了男女性的全身裸露、性器官的平面切割图、放大图、月经周期等,由于不是自己熟悉的老师授课,出现的画面都是那种制作的flash(动画),非常的亲切、自然,虽然是裸体的,但是一点也不感觉暧昧或者说是不舒服。
    孩子们一边在看一边在羞涩的笑,但是我想应该尽可能的解答他们心中的困惑,因为有些话语可以安抚他们因为身体变化而引起的紧张。我特地留意到他们给小孩每人20道题目,只要作出选择或者判断而无需签名的,其中有个题目后来我也将他写在书里面的,我也不好意思把它翻译成中文,就是问这个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困惑吗?担心吗?他就写:是的,我很担心。然后批改以后,老师就当场在上面一道一道解释。
每解释一道题目就是解释了一个困惑,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孩子就是班主任的孩子,非常优秀,但是即使是妈妈,我觉得他也不可能把这些问题问妈妈。但是因为是专业人士,而且是不熟悉的陌生人,可以回答他,他就能很放松的面对这些问题。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的孩子其实在成长中也需要这种专业的讲解和帮助。记得有一年夏令营,我带孩子们出去活动,一个高年级的女孩子第一次来“例假”, 吓得放声大哭,我们几个女教师费了好大的劲才安抚她平静下来。成长中的生理变化所引起的担忧有多少家庭意识到了呢?
    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女孩子跟父亲生活,或者是男孩子跟母亲生活,孩子生理中不能解答的困惑或许就更多。
    我们传统的观念当中,跟孩子讨论生理变化与性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惯例。那么多的孩子,几乎都有黑色的生理时期,为突然的生理变化而惊恐、慌张,却求助无门。没有人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电视广告使“无痛人流”这样的字眼深入人心,甚至在一年级的孩子的造句中都有“无痛人流”这样啼笑皆非的答案,却没有更多、更明朗的让孩子解决生理困惑的空间。
    有些生理上的担心,大人们虽然看起来可笑,孩子却或许一辈子都不好意思咨询,那将是多么沉重的压力啊!或许在陌生和见到专业人士之前,他也可以通过讲解,完成相关的练习来解答心中的疑问。
英国的课堂印象很深的还有另外一节历史课。
    那是一张维多利亚时期教师正在训斥孩子的图片,让孩子们知道维多利亚时期,教师可以惩罚学生,学生也特别尊敬老师的时代特征。今天这节课的话题就是“我们要回到维多利亚时期的学校”。
    教师首先给每个孩子取了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名字,因为名字中总有时代的烙印——比如说像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很多男同志就喜欢叫“建国”、“为国”,但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就不会再叫这个名字,所以他们给每个孩子发了张卡片:今天你叫什么名字卡片上都有。老师进教室的时候特地换了拖地长裙,在白衬衫上披了一个黑色的披肩,然后把头发盘起来,再和孩子们悄无声息的进入隔壁班级,这个班级的桌子、椅子排得笔直,他们的这种教室资源都是共享的。教师们让他们端坐在椅子上,不停的巡视每个孩子的坐姿,用他们维多利亚时期的名字跟他们打招呼,安排了两节课,先上英语课,再上数学课——这个课呢,都是象征性的上个10分钟。
    当其中的一个小孩子轻声的讲话后,就接受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惩罚:离开教室。现在是没有一个老师敢做这样的惩罚了。当他离开教室的时候就告诉他:你现在是在接受维多利亚时期的惩罚。上完两节课后就是“课间活动”,他们原来的课间活动就是疯玩,他们的校园有个很大的草坪,这个草坪很厚、很软,孩子们喜欢脱掉鞋子,穿着袜子在上面玩。但是因为今天回到了维多利亚时期,我就和他们的老师、校长分了三组,带着小朋友们优雅的散步。
    散步之后就是回到教室上艺术课。校长先生呢就很合作,很专业,那天穿着西装进来,很傲慢的,姿态翩翩,老师也是装出来的诚惶诚恐的回答他关于孩子们的三节课的情况怎么怎样,校长听后非常满意,检查了他们的画作,表扬了几句,也非常认真的感谢:老师,你辛苦了!然后他就扬长而去。
    那些孩子啊,平时是非常散漫的,他们看到校长不知道害怕的。比如说他躺在地上看到校长会说:“你好,校长先生!”但是他不会坐起来,不会站好,不会鞠躬,但是那天那些孩子们像是真的回到了维多利亚时期,他们就站在那听校长跟老师讲话,一动也不敢动,等校长走了之后他们还没有什么反应,还是站在那里,直到老师说:现在你们可以坐下了。他们才都坐下了。
    这一节课印象下来的话,我想即使是5岁的孩子,他对维多利亚时期的概念印象也是非常深了,他知道维多利亚时期课堂里的小孩子是怎样做的,可是怎么上课的,应该怎么坐的,他都会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尽管他并不能记住维多利亚时期的细节。
    刚才跟各位老师交流了一下英国的助教制度,还有我对他们课堂上的印象。讲得并不是很好,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不好的地方请各位老师见谅!
    老师们要是对英国的小学或者英国的教育有什么交流的,可以跟我交流一下……谢谢各位老师!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整理:邱  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05:32 , Processed in 0.1157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