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铁芳报告《乡村文化与当代学校教育》听讲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4: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_^草:刘铁芳报告《乡村文化与当代学校教育》听讲笔记——“全国生命化教育课题研讨

2010-07-18
时间:2010年7月18日星期日,上午。

主讲: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随记:小^_^草(邱静芳)



以下为刘铁芳教授的报告记录,具体内容要找刘教授。

活跃的精神生活,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德性,我们的生命幸福的一种方式。一刀说要读喜欢的书,我们其实也要读一点不喜欢的书。刘艳博士所说的“梦想行动国际”特别令人感动。反观我们周围的人群,还有多少人心怀梦想?还有多少梦想的空间,还有多少心灵自由的空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贫瘠的土地上承载我们的教育使命。我们要知难而进,为我们的孩子注入一点梦想的种子,注入心灵的火种。教育就是这样的薪火相传,需要一点点激励。当我们的孩子湮没在心灵空间越来越小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可能没有希望了。这是“梦想”二字给我的启迪。

我们要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不能停留在语言的浮华、华丽,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一点点地改变自己当下的行动。尽我们的所能,在我们的当下,尽可能地拯救一条鱼。

(以上是刘铁芳教授对一刀老师和刘艳博士的讲话的回应。)

蚂蚁式的智慧生活。

一,从小事入手。

我们都是微小的,对社会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从小事入手。抓住周围的日常生活,抓住教育细节改善教育意义。

二,基于情境的决策。   模式化的教学缺少生命在场。

三,行动。

四,团队合作(团队智慧)   一点点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世界。

五,坚持不懈。需要韧性的战斗。



入正题:乡村文化与当代学校教育

故事:关于一个父亲教孩子当扒手的故事。(具体略)

启示:

1.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智慧的激励,更多的是有勇气。引入到问题的整体思考。

2.向民间生活细微的传统的学习。必须具备开放性。必须敞开视野。

就中国整体而言,我们现在的乡村文化有这样的位置。注意中国教育当下的问题。

当一切以娱乐为中心时,就消解了我们孩子精神思考的可能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危机。正是这个大众文化的肆虐,导致社会精神文化的矮化。

做一些更多的事情,在教育思考中回应当下重要的问题。

教育主导精神不明晰,没有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觉悟。

思考乡村文化时,如何避免虚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引入乡村文化,不是怀旧,是为无文化的时代,提供来自底层的有生命文化体温的资源。

家庭教育应该提供与学校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学校教育是教,家庭教育是养。强调滋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健全的理性的精神。必须保持我们孩子理性精神有更多的开放性。

3,《我喜欢睁一只眼做梦》文章(刘教授飞机上阅读的文章)

图片:一个藏族男孩,给一大象念佛经。……

作者传导的: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的契合,一种神圣感。

汉族的精神生活太狭隘了,反过来,一些少数民族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参照。我们看不到静,体验不到辽阔寂静宽广深邃。心灵的狭窄。我们的教育正在造就高智商的无文化的无胸怀的人。我们的孩子很多东西被削弱了。心灵的敏感性在缺少。我们沉迷于日常的生活。我们看不到简单的力量。没有办法去体验永恒,神圣。陶醉于物欲的满足。主体意识是发展了,但主体都用在了权利上。我们今天依然没有超越“怨恨的转移”。我们的创造力智力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孩子心智的健全,我们的孩子需要拓展视野,在提升我们的主体性的同时,还要有提升主体的意识。对自然背后神圣事物的理解。“动物在了我就在,他们给我灵感给我……提升境界。”钱理群:绝对的唯物者是十分可怕的。“上帝死了,一切皆有可能。”重新思考乡村文化,让我们的孩子扎下某种乡土之根。主体人格畸形上升,缺少敬畏之心。

希望达到的目的:

1.丰富扩展当下儿童的生命体验,理解自然理解民间,扩展心灵世界。扩展个体当下的体验。

2.在泛审美化、泛娱乐化中,引入一种底层的、根本的东西,来扩展精神生活,促成精神的独立性。(精神的蜗居:精神的无奈和困顿)

3.缓解当下中国的精神焦虑:乡土情怀。

为现代人寻找一种缓解精神焦虑的精神家园。立足于个体精神的完善、独立、进展。

很多情境是营造不出来的。如在乡村听老奶奶讲故事。星星,月光,鸟鸣,树的摇曳,这些神秘的情景就为故事带来一种神秘的背景。如果在教室里讲这故事,就没有这种感觉。还有讲故事的人。如爷爷奶奶,那满脸的皱纹,带着历史的见证者身份,还有孩子对祖辈的亲近依赖,或者他们的身上就带着乡土的大地的气息。这就为故事的场景提供了敞开的可能。故事的内容,具体的内容往往包括民间传说,夸张的经历将孩子带入乡村世界。故事的内容本身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故事所产生的基本结构,所传达的包括人事的艰辛,磨难,对善恶的期待,这些都是故事潜在的结构。这些故事是村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

培养复杂的生命体验。还有世界之上的更高的世界。儿童是审美,成年是理性的,老年宗教意义上的审美。站在儿童精神发展的立场上重新理解乡村文化。

缺少自己的精神生活,怎样适当地想方设法,让他扎根到乡土文化的深处?

乡村文化对当下儿童的精神发展有哪些启发

没有血气,过度依赖电脑,对自然缺少接触。卢梭《科学艺术……》社会、民族,还是需要精气神的。远离乡土导致我们的精神病。儿童过早接触现代的机器世界,消解了他们接触底层世界的可能性。人的精神成长是缓慢的,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现代化。提供精神发展的秩序。自然教育乡村文化,调整孩子的生命结构,应试教育也是削减孩子精气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1,重新理解劳动的意义。劳动,简朴的生活方式与灵魂的健全。以这种姿态弥补当下的不足。让儿童理解自然的生活。重新回到简单的劳动,对孩子而言,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孩子心理的问题,同样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用行动来解决心理的问题。

回到简单的判断,重新理解劳动,回到自然的生活方式。

2,重新理解土地的意义。我们与土地接触越来越少,土地不再提供哲学思考的空间。土地本身就是美;是人的家园;是活的机体;是符号,是世世代代留下的遗产;是神。重新理解土地,就是重新理解生命的家。土地是中国人的宗教。给孩子提供一种宗教的情怀。

3,重新理解乡村生活方式所蕴含的意义。越是简朴的,越是高深的越是重要的。恢复人的最贴近大地的理性开始。培养孩子心灵的包容性。



自然、劳作生活方式 、乡村文化   ——三个层面。

不单独是理解的问题,更是做的问题。

《在农历的天空下》干国祥

今天给大家提供一种思维的视角。

回归乡土,进入时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1:04 , Processed in 0.08182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