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许锡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4:3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许锡良

2010-07-25

    研讨会18日结束,锡良君是19日中午南通飞广州的飞机。因为学校的车送其他人去上海了,我就有机会自己送锡良君到南通机场了。9:00来到锡良君的房间,闲聊起来,呵呵收益呀!挂出来分享一下。



凌宗伟:

文质告诉我,我们这里有人向他提了三个问题,结束的时候。一个是讲你们这些人,讲课没有我们成尚荣老先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这是一个。第二个我们陈所长讲的多好,不过遗憾的是,只列举了二甲中学的例子。(呵呵,第三个问题就不说了,在这里不好说)。

许锡良:

文质告诉了我他的解释,昨天文质解释得很好。就说你啊,你这个评判有没有什么标准,你拿什么来衡量?

文质就是说,你用哪一个标准,比如说你用简单操作,假如说你有两部字典的话,你用简单字典,还是复杂字典来衡量它,去查阅它。那如果你按照讲完以后一二三可以操作,按这个来,思路当然可以很清楚,就是说,你必须这样做,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但你说的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清晰是清晰,他是不是就是那么回事?任何东西都可以有个清晰的东西,但你操作起来,他是不是,你可以把那么复杂的生命现象,教学现象就那么简单处理了?

那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凡是这种简单的一二三操作的,他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像魏书生、钱梦龙来了以后作报告,他们都是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然后我讲的那些,你就按照我的来做。大家都众星捧月一样对他。这个过程中恰好丢失了生命中的主体意识,你也就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和放弃了自己的感悟,那你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操作程序。这是恰好就是机械化的思维,就是人变成了机器,然后那个来讲的人就是操作机器的人,你们是被操作的机器部件。这个过程当然会很简单。

教学是把那样复杂的东西还原的那么简单,它是很粗暴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么简单操作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被动。学来学去,我们的学生是学不什么名堂来的,就是厌倦。而这就是一个人主体缺失的一种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不论是陶行知还是谁,一路数下来他们都是没有操作程序的,只有指导原则。思维方法怎样达到有效的程度,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你,有什么样的规律性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后怎么来涉及你的课堂,来引导学生。这些东西是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在那里等候你的。

所以教育来说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核心的理念,价值理念。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了你后面会有一些什么成就。一个老师如果有一个他的至高点,他的价值理念清楚,如果他什么形态的认识很清楚的话,那他自然会去涉及一些东西。比如说,他是把一个孩子看成一个机器还是一个有生命的人的自我发展。你认定他是不想学的还是他本来就有学习的欲望的,他之所以不要学是因为你没有适当的教学方法让他变的不想学。种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就会影响他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我记得一个教授研究的美国对儿童和我们对儿童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还有我最近看到网上的一则消息说美国现在对儿童也越来越重视,我们也越来越重视。我们提倡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美国提倡的是不要赢在起跑线上。什么叫不要赢在起跑线上?就是说我们是限制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而美国是不允许超过年龄的人入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有一个观点就是:他们的孩子是3岁进一年级,我们的孩子是8岁进一年级。而这相差的4年中,孩子有4年的生活经验的优势,那孩子就会在班级里处于优势的地位,就会有更成熟的生命形态,所以那个是不行的,美国认为那样是不行的。相反,我们中国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早入学的话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亏了。美国的教育和生命形态是很宽松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是注重培养他们孩子的兴趣。在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之外,更多的是给孩子自由,给孩子发挥的空间。

那么,我们中国的开头阶段就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一直推,推到胎教。可是到大学以后就开始松了。我们就是这样的,大学,本是该成人,该读书,该负责的时候,可是我们是反的,是不读书、不成人。比如说,人到了20岁以后,人的理解力已经很强了。他理解书,理解世界,这些方面就具备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条件。但是我们到大学以后,“混”的就比较多。大学不读书,教授也不读书,没有读书的氛围。而他们刚好相反,小学幼儿园,初中都是让儿童来培养兴趣的,就是给他玩的,你喜欢什么就给你什么。没有必要怎么怎么地,很少有什么规定。但是我们就相反,这种相反的后边是什么呢?这就是对人的看法不同,价值理念出了问题,对儿童的看法出了问题,对儿童什么认识的。

比如说,美国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吃了20年的苦,到了20岁,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人上人了,那你就是人上人了。那他们就不是这样的了。他们很崇尚的就是英语里讲得“enjoy(享受)”每个人活着,什么才是有价值,就是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enjoy”。“enjoy”就是自己那种投入的东西。他不考虑跟别人比,我自得其乐、我有一个发现、我自己的生命状态。我对自己有个发现,我对自然有个发现。就像戴耘举得乔布斯的例子,乔布斯就是靠捡易拉罐瓶子来混下一顿饭吃,他仍然不忘计算机。计算机和我们那个计算机的概念就不同了。这个计算机在他的生命中,就是他的一部分。

凌宗伟:

或者说就是他的全部。

许锡良:

对,他的追求,他的生命的意义所在,是他的一种乐趣,这就是“enjoy”的那种乐趣。我们呢就没有。他的“enjoy”就是快乐,享受快乐。我们没有这种东西,我们全是围绕吃苦,今天的吃苦是为了明天的享受,明天的享受是做人上人,做人上人就是把别人踏下去,自己爬高。所以在后面一系列教育理念就不一样,它产生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你看我们是这样的:强调吃苦、勤奋很多,然后我们就是尽快的把那些东西掌握,那种掌握事实上是伪掌握,伪知识。这使我们想起,在后面包括简单操作都是一种集中精力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思想。

凌宗伟:

中国教育就是速成啊,就是一种速成法。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泡的咖啡,不是煮的,就是这样速成的。”

许锡良:

当你认定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时候,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期待的。然后我们是强调追求一种悟性,一种感悟,一种思想智慧的火花,他们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思路很清晰,是这个里面的差异。凌宗伟:

课堂最终的价值是你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其实这个目标核心的理念就是成全人。但是许多人理解的就是分数,很单一的。那天朱永通跟我开玩笑说“你还得感谢应试教育”,我们学校去年学校成绩是有所上升,但还没有这么明显,今年高考、中考我的上线率一下子就上来了,所以领导也感觉到有效。

许锡良:

其实这个问题是不矛盾的,比如说我们去爬一个山吧,你总想走直线上去,你要直线上去,那你就要坐缆车上去,那我们生命中缺乏一种体验。如果我们蜿蜒曲折上去,上去了以后我们也达到了目的,看起来是慢的,在这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那种爬山的乐趣,同时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体质增强了。你经常坐缆车,坐上去了,你有没有想过哪些东西,你体质没有上去,而我一直是这样走的,以后我们一起走,你肯定走不过我,我经常是这样爬山的,你突然爬一次山你肯定不行。

那事实上来说,从考试还有从我们的一生的生活来看,他就知道生命化是最有精神力的,它会在任何方面,就包括你这种精神,你都不会输给它。就像美国的教育,看起来有时候是慢的,你拿一年级二年到中国来对比,数学考试什么考试,一考他考不过我们的,但是最后结果他们还都是在我们上面去,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就是注重生命的发展。比如说注重各种孩子的健康,培养他的兴趣,虽然一时一地他拿不出来,但是过一段时间他还是显得出来,中小学的时候没有优势,但是到大学就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科研领域里来说遥遥领先。如果你把美国人看作是本地人,本地人他就是印第安人,你说他都是移民,他那里不是移民?他都是移民,欧洲移民,你只能说是美国的哪一代移民,那为什么有的人他移到那里,他就行;他不移,为什么他就不行?说明人家的教育体制文化,他是养人的嘛,鼓励人的成长。他鼓励人的成长表现在哪里?他鼓励个性,给人自由,你给材料给他,给那个环境给他,他天生的会有追求,生命中有那种追求,每一个生命他都有,有些人就是音乐,他听到音乐的声音,他就会着迷,就没个人我们要培养他,让孩子有机会找到让他着迷的地方,一个人如果在他青少年他童年,找到了这每一个着迷点,不但他的人生问题容易解决,职业问题解决,身心健康和问题容易解决,他就这个着迷点。爱因斯坦5岁他就为那个磁铁现象指南针现象着迷,他这种着迷潜意识的,十来岁的乔布斯他就对计算机的神奇,那块硅,可以改成这种自动化的东西,他感到神奇,所以每一个人来说,如果他生命中考多少分,他从来没有个东西让他着迷,那种痴迷状态,不求功利,不求名,就纯粹是这个食物本身对他的那种吸引力。如果他没有的话,你考上清华又怎么样?考上北大又怎么样?他对生命职业还是没有后续性。这才是问题所在,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误区!

现在我们感觉到有这样着迷的孩子,他往往是有个性的,他的天赋往往有过人的地方。另外还有,他有时候会违规,有时候他很多成绩严重偏科,成绩很差。按我们目前的评价体制就是一个摸式一个套子下来他肯定是不合格的,你评价他很糟糕,他是纯粹的差生,甚至是双差。纪律也不好、成绩也不好,但是这样的孩子你会发现有他专注的东西。比如说他听课听不进去,但是这个东西他却很专注。

凌宗伟:

所以我这次让学生做这个杂志这就是一种培养,我们就缺这种想法。老师们告诉我这些都是“成绩不好的”,我说他成绩“不可能好”啊,因为他对数理化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引导他。现在他纯粹的凭兴趣在做,那么我的想法就是引导他们读一些经典或者找一些同学的偶像然后跟他们亲近,在这个过程当中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许锡良:

你们学校以后可能就有韩寒之类的人物出现是不是?因为韩寒他就是成绩不行,但是他有一点,他对人的思想他很专注。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4:42:12 | 只看该作者
凌宗伟:

你感觉就是像我们学校现在的这个状况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什么?教师培训我在做,文化氛围在营造,对不对?但是呢,课堂教学,你再提点建议。

许锡良:

课堂教学,让我想想。因为我们没去你们教室听过课。我的建议就是,从一般人角度来看,就是要把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融化到课堂里面,融化到师生关系里面,形成一种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的教学的这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呢?要化为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就是要消除一种纠结感,焦虑感。能够学会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要让老师不要把这个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面,要落实到行动。

行动是怎么表现?那就是指导我的生活,指导我的课堂教学,我的师生关系。你课堂上看到一个孩子趴在桌子上睡,那你平时你是怎么看待他?就是违反纪律啊,扣分啊怎么样的。那其实不是那么回事的。你要想到每一个孩子,他的每一样行动,包括违反纪律的行动后面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

这个孩子趴在那睡,他很明显,第一可能就是,他昨晚没睡好。昨天晚上没睡好,可能就是他家里打麻将或是父母吵架要离婚,或是怎么怎么样的,他总是有原因的。第二个呢,也许是这堂课不对他的味道,他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反抗。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要单纯的来指责那个学生,你这个时候要走近他,走进去。询问他,走进他的生命世界里面,能够了解到他究竟是为了什么。每个孩子的生命,包括我们平时说的差生什么什么样的学生,他后面都是有根的。那你走进去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发现,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独特丰满的,丰富完整的世界。你走进他的世界里,才能教育他们,你入不了他的世界,永远在外面的话,那你引导不了他,你激发不了他的心灵智慧,那就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生命化教育就是有一个这样的过程,要调整心态,重新看待自己的学生,看待自己的一些东西。以前,我们怎么处理的学生,我们现在我们可以调整过来,我在中山那边一个实验学校,这个实验学校它就是这样的,中山市是教育强市。但他那学校是中山市那边最边缘化的,麻雀型的,很多外来子弟的公立学校。那学校才五百多人,教学经费很少,说实在的,我到他们那边吃一顿饭,他们学校都没钱,要去集资,就是吃一顿饭,很简单的饭,就是一百块,两百块这样的,到西餐厅里面几个人坐下来聊,这样的经费都不够,他们算到几百块,精确到几百块。他们老师到广州来出差,出差的时候两个老师,一个晚上住宿的费用,不超过一百块。两个老师!叫我去订房,我很为难,我只能订那一些什么旅行社那种,找一些干净的地方。就是经费差到这个地步。

但通过这个生命化教育看我到他们的老师、校长,还有学生的生命状态非常的好。他们不会为自己这样的卑微的地位和这种受挤压的边缘化而感觉到自己很纠结啊,那种很忧虑啊。

那我们就看他们生命啊,真的很阳光。那天来十几个老师,他总共才二十几个老师,除了上课的他来了十多个老师,来座谈啊,他们每个人都谈自己的课堂,改变心态,改变对学生的看法,能够重新寻找乐趣。不再以能够拿多少奖为乐趣,当然拿奖也是乐趣,但不存在追求这个东西,写文章也不纯粹追求以公开发表为乐趣,而是以大家写出了好文章互相传阅为乐趣。这个心态完全改变啦!他那个年轻的校长,那郭校长三十多岁,就是很有想法,他自身也以身作责,校长就是一个读书人,教导主任也是个读书人。首先,从校长到教导主任做出学习的表率。而这种学习,不管是读书,还要写。就是说我作为校长作为中层干部,我要跟老师展现的就是,我们是可以作为范本的,我们是可以引领的。他们要做的呢,就是从读书,写作,课堂开始,拿得起,放得下,无论什么人来听,我校长上的就是公开课,我教导主任上的就是这个。经得住大家评,大家要感觉到他那个层次,确实是一种差距。人家确实是可以的!

就是说,人们家为什么可以呢?他并不是先天可以的,因为他掌握一种理念,他们在这种的带动下,带动他们的老师。真的是心态变了很多,包括那一些年轻气盛的老师,他们在处理学生关系的时候啊,他们已经没有那种焦虑感。他们为什么呢?学生的形态是不同的,他们理念就是——我到哪里去讲过很多次了,现场指导——这个孩子的成绩是不好,并不代表他将来的前途就不行,那,他现在某一学科是学的不好,但并不代表这他将来就要靠这个学科,追求幸福生活。你为什么要那么焦虑呢?每个孩子生来都有他的价值,你有这种心态来看他,这你就不用焦虑了。他学到了30分,你先肯定他30分的业绩。甚至不一定要求说30分一定要变成80分。有些孩子他的特长天赋不在你这里,然后你拼命的去挤压他,弄他,把他弄的……弄到后面说他很纠结,你也很难过,但是到最后的结果是对他有害处的。对吧?他们这些方面反正成绩好,成绩其实考试也不成问题。但老师心态变了,学生心态也变了的时候,他其实是会有很大的提高。你去直接追究分数,和你通过做外围的工作,就是促进生命的那种状态,改变他的生命质量,能够达到是不一样的,可知性也是不一样的。你看他们经常把学生,就是帮学生搞一些活动啊,钱很少,就是在他们经费很少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比如说搞歌咏比赛啊,合唱呀,做一些活动,比如说什么“数学之星”活动,那种、活动呢,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参与这个过程中,他是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学生啊,也许课堂会忘掉,但这些活动是不会忘掉的。

所以说那个学校小学毕业的情况,上了中学,上了大学以后,会经常回来看看,很留恋这个母校,就是经常会自觉的,呼朋唤友的,一起到学校里面来故地重游,来看看校长,看看教过他们的老师,这种感情都是自发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那个都很温馨,很值得回忆。老师很宽容大度,每天上课他们都是充满着笑脸的,所以那些孩子都很愿意到学校里面来。很多家长刚开始说把孩子送到这里是没办法,但后来几年下来的话,家长都很乐意,哇,我孩子进了这学校,真是精神面貌大变,以前他是不愿意上学,现在是天天盼望上学。去了有很多乐趣,老师也不会强求说要考多少多少分,就是真的成绩上不去也要给他一点鼓励。你不能歧视他,他这方面不行的,那方面行,我们要去找他的行的地方,然后创造条件让他有展示的机会。他们有那种形象设计大赛,还有什么“十佳节目”。就是说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就是自己找朋友。找自己的同学,自由组合,然后你自己去配置节目。他就搞一台晚会,十个孩子搞一台晚会,然后就录成录像。每个孩子交一个光盘,交光盘以后,大家就看,看谁搞的最好,搞了以后大家积极性很高啊,这种主持,表演,朗诵,他们全部有。所以我看了他们的介绍以后啊,我真的觉得是五彩缤纷。那个校长在没有增加经费的情况下,老师的待遇也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不是靠“那个”来刺激的,他就是唤回生命本身的乐趣。

像这个学校的老师的精神面貌的啊,大变。同事之间的那关系也和谐了,也比原来和谐了,师生关系也很和谐。因为大家都开始阅读,去思考,去写作,关注课堂,关注生命。他的理念就是不要把老师引导到那种追求奖金,荣誉,要引导老师真正体会到做这份职业真正的乐趣。学生自己学这个知识的本身是有乐趣的,而不是为了考多少分,得到什么“三好学生”,不是为了这个。所以这个引导方向是不同的,这那种状态其实就是他已经走出来了。这次这个校长他本来要过来,他带一批人过来,他们那个地方就校长,教导主任,中层干部就全部就地免职,重新竞聘上岗。上岗过程中要准备资料,竞争演说要重新安排,很多复杂的程序。所以这十多天的时间里都不能走,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管理体制。我说一个小学校有什么好竞争的,就那么一回事,又没有钱,又没有利,就是这样的。我上次去,我说中山市长20年在那里干,干到市长都不能调地方,结果弄出来了,二十多年弄出了二十多亿的家族产业。现在要抓了,那个小学校长,中学校长,轮来轮去,三年轮一次,我说生命话教育在这里搞了三年,从07年,其实他是从06年就开始,这个3,4年的时间刚刚有起色,各方面都很好,来这么一下。“就地卧倒”(凌宗伟),然后就是有什么呢,就是这些学校做个十年八年的,很有起色的,他做的真的很好的,因为这个东西要有联系性。他正要形成风气,正要形成传统,形成这种坚厚的基础的时候,他来这么一下子。这真的是没办法,我们也真的是力不从心的。

凌宗伟:

这个到处都一样,应该说,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属于比较幸运的,怎么说比较幸运的呢,一个就是有你们专家支持鼓励,另外一个呢也有些领导呢,他还是比较开明的,还是看到二甲中学这个进步的,所以说呢,相对他们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尽管各种的酸甜苦辣,不好明说,但能走到今天,我自己感觉应该说,很了不起的!

许锡良:

凌校长,我想说你们学校的教育啊,有时候我们政府起到的帮助作用,是远远不如他的干扰破坏作用的,更多的时候是起到的干扰破坏作用。比如英国,日本的教育,他们做的好,为什么做的好?他们的学校是直接向法律负责的,不违法的情况下,一个学校、一个校长要有很充分的自主权利,这个办学制度啊,什么什么时间、精力、聪明才智,都可以充分的利用在这边。我们不行,我们在这方面主要就是干扰的因素,“戴着手铐脚镣跳舞”。所以在这种体制下面我们只能这样说吧,能做一点就做一点。这个生命化教育,你接下来是怎么想的?

凌宗伟:

我接下来的想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上面有点突破,我一直对这个“高效课堂”持一种怀疑的态度,我还是倾向于“有效”。如何使我们课堂教育更有效,这个有效当然包括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对学生的成长有效,当然,也附带对考试有效。我们的学教案的玄妙在生成性引导那一块,而那生成性引导那一块是要有教师个人的素质品质在里面的,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所以我的预期是什么呢?我不期望于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我只期待于部分教师能做得很好,一般的教师的我只希望他们能改变一些,通过这个改变一些课堂教学方案,也就是在模式、非模式之间跳舞,用现在时髦的词来讲,也就是比较“纠结”,这个课堂究竟怎么弄?

许锡良:

我建议你们学校课堂上,做一些观摩,观摩不是公开示范课,观摩也不一定是要特意准备,当然也可以特意准备。观摩就是“看”,大家看看以后,就坐下来分析、点评,那些地方怎么样,人人讲真话,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不要那么客气,都是自家人,是吧?只有内部现丑,外部才能少现丑,才能够有提高。

我们这种观摩呢,校长带头,做出示范,能够经常去点评,这个点评里面他是很能见功底的,一堂课听完以后,你没有时间准备,因为你完全不能意料他上的怎么样。然后你又要谈出你的意见来,然后经常这么训练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上课、练习,你永远练下去是不会行的,你只有通过观摩,讨论,总结,然后在这样过程中你发现一些问题以后,去改正他,这样你才有可能提高。包括哪个处理得不对,大小的各方面都可以看得到。一个知识点你是怎么处理的,这个东西应该怎么讲的呢?甚至你讲完以后当场测试一下,比如说一些技术性、技能性的当场测试一下,都可以。

所以这个呢,就把生命化教育落到课堂上,一定要通过训练,这种训练不仅仅要校长来点评,不是一个权威来,而是人人来点评,自我点评。每次讲完后自我点评,我自己感受到的得失,旁观者的得失,还有甚至把学生代表请几个来,你们是怎么感受了的。然后每一次这样的一个研讨,这样的对话都把他做成录像,做成录像或者形成文字,然后在这种过程中受益。你反复提到,反复作用,像我们打乒乓球,得到专业训练,每天打十几二十几遍,那个水平还是那个样子,为什么得不到提高呢?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更高水平的人,没有正确的方法对你的指导,你重复多少次不是代表你熟练,那你只是在重复错误和低水平,那高水平呢,就是一定要参与进来,那这种就要试试请一些专家,有眼见的人,因为点评一课堂不完全是技术类的,他能够在一堂课里面看到的东西,体现于他的字眼,他的境界,他的思维高度,他才能发现。每个人去看到问题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这样的一种活动不能够仅仅的几个老师,也就不能完全是校内的,可以试试请一些名师,一些专家,请他们用他的视角来看。

在这种过程中你来了,你看,不要客气,不要只是讲好话,好话讲少一点,问题讲多一点,要给人指导一点提高的方向,不是对你的一个好一个坏的点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打消他的疑虑。因为被评呢,说了不好,不高兴了。那我们就是确实要把你做不到的地方,又可以改进的地方给你指出来,指出来以后你就可以改进。你可以努力看到你的方向,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提高。而且有时候可以把人家上的好课拿来评,也可以,你说人家上同样的课,他是怎么弄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弄,他这样弄以后的理念是什么,他这样处理的理念是什么,这样处理以后他的结果有是什么样的,学生从这里面得到了什么,大家都来讨论一下,讨论以后在这个过成中我们可以参照一些阅读,把一些好的课堂教学案例和他的教学理念,记下来。

而且可以把课堂看做专题,比如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开场是怎样的,怎么创设了他们的情景的,可以拿来分析。这样,也能触动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乐趣,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个研究的心态,不是应付的心态了。当他变成研究的心态之后,他就有一种好奇。他就有一种聚焦的状态,关注,专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话就有利于他们的提高。

凌宗伟:

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把教师的业务学习,从下学期开始移到一个下午3点钟,不上课,没有学生,全体教师都空的,来研讨。把研讨落到实处,也就是说你刚才给我一个启发,这节课,是面向全校教师的,在报告厅上,大家都来听,听好了,学生撤退了,上弄个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每次围绕一个专提来讨论。也不搞所谓的集体备课,我们就专门的这样做他,那个一个月有四周吗,做它两个月或者三个月,所有的学科都上一课,然后让大家来讨论,来研究,来看看这个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就这样来搞,行么?

许锡良:

然后这样我建议,每次的研讨要挂上“1+1”,为什么呢?因为你每次要请专家来点评,费用、时间、精力成本都太高了,那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讨论以后这个过程有一个东西放在哪里,我们“1+1”的高人有的是,路过的,一分钟两分钟扫一眼,你看到一个东西留一个言,起到一个作用,然后大家看完以后,你就把那个信息反馈回来,起到专家、教授、同行的一种指点作用,让外人参与进来。

凌宗伟:

就是说你不能老是一种模式,一种方式。去搞这个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好,制度建设也好,你的这种建设一定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不然的话这种状态和情况,老师也要厌倦的,我们不能老是同一种方式,要给他新鲜感。

许锡良:

这个参与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你知道香港那边的教研活动么?香港的教研活动包括专家,来点评课都没有PPT的,他还要告诉你不要带PPT,你不能带任何资料来,你只能带你个人来。这一就是显示你的水平,第二来说这个过程中就是学习的,资料就是你现场感受的情境。你对这个情境的把握,如果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在提出他个人看法的过程中,就是迫使他打动脑筋来面对这个问题。

很多老师上课是闭着眼重复的,好也好,不好也不好,他就是这样重复的,他的大脑还没有去反省过这个事情,他从来没有这么反省过。那么我们去讨论的过程迫使你有这个情境,你有这个任务在里面,迫使你来反思一下我做的事情:假设我来做怎么样?我能不能做的更好?我有没有换一种方式可以做的更好?这个研讨的过程是这个培训形式啊,是非常有效的!那你的学校就比变成了一个学习化学校、研究型学校。

在学习化和研究型的学校里面,老师的精神负担是最轻的,这个课堂就看做自己研究的东西,乐在其中。有这种氛围会带动很多人。那么接下来这个学校里面其他方面的很多东西就少了。比如说这个老师同事直接的矛盾,利益之间的矛盾,会少很少一些。

凌宗伟:

也就是说这个课,可以让不同层次的老师来上,可以是优秀教师,可以是一般的教师,可以是差的教师。可以是上得很失败的课,也可以上得很成功的课。

许锡良:

对对对!我们不要用那种榜样模式来引领,上个公开示范课,大家都来模仿他,千万不要想成这个样子。

凌宗伟:

那我再问一个问题,这个我下周就要布置喽?

许锡良:

肯定要的,你这个肯定要列入教学计划,要列入学校教学计划里面。每个老师要上一个什么课,心中要有数,不是临时的,要计划就要按计划来做,就显得这个工作是有条不紊的。

你向模式化的教学来挑战。当你说不同意我说话的时候,你要有个东西跟他对着干,哈哈……凌校,能够挑战他,并且是形成强大的优势力量。他就没话讲了么。然后你不服,你可以到我们这观摩,我们就是这样来做的,而做的效果是什么样的,是视觉上的提高,是吗?然后每一次讨论都有一个总结性的东西出来,比如说你这一次是物理,那么你这个物理上的讨论,他们有一些得失啊,什么什么的。大家的意见怎样,然后还鼓励每一个老师写自己的课堂反省笔记,我的观摩教学的笔记。然后有这个“1+1”平台么。这样人家也就不能指责我们的教育空洞什么什么的。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在遵循最起码的教学常规的同时,要倡导有个性、创意。创意呢,到后面你要讲清楚这个有什么效益。

缺乏研讨的地方矛盾总是多的,因为大家时间、精力、兴趣、爱好就会盯着,比如说学校的位置啊,奖金啊,就会过分的盯着这些东西。我们在中山的那个小学,在中山来说是排的最后的,真的,是属于那种很边缘、很边缘,最边缘化的。但是呢,他们现在学校氛围相当不错,你用这种东西充实了教师的生活,那么老师在这种生活中体会到了教师职业的乐趣,他很多附带的追求就会少很多。一个地方没有研讨,没有这种情趣,他天天就盯着奖金啊,工资啊这些东西,盯着这些东西矛盾就来了,争权夺利啊。

凌宗伟:

        对!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4:41:23 | 只看该作者
凌宗伟

根据有关安排,我十月十四号开始到加拿大接受二十八天的校长国外培训。你给我提提建议啊,我外文一句也不懂。

许锡良:

第一个他讲课会有翻译,所以课堂提问会解决问题。另外呢,我觉得去了国外,根据我去国外短时间的经验呢,就是要带好笔记本电脑,每天写一些感想,要及时记下来。然后这种学习呢,它关注的是那种细节,从细节看出问题的根本——很多原则性的问题都是从细节里面反映出来的。所以你能挖崛出这些差异。做一件事情后面有怎样的理论支撑他,有怎么样的思想作为他的基石。你找到它,你这个学习才有收获。

怎样学习呢,听他讲只是一个方面,你自己去现场观摩,比如说教室他是怎么布置的,他的一堂课是怎么上的,你能够有机会去听听他们上课,包括跟你们讲课,包括他们的中小学,他们教室的布置啊,还有他们上课的方式啊,以及他们的教材啊,拿来翻翻。会不会外语不一定重要,图我们总能看得懂,真正的学习还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他们那个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你外语好当然是一种好事,但并不是完全是这么一回事。就是用你的视角进入那个情景中去感受,感受以后你每天及时记下来,记下来以后你二十八天就可以出一本那个“加拿大观测记”,如果二十八天你每天写一千字那也是很可观的,是吧?去之前我建议你做一些功课,比如对加拿大的人文啊,他的教育概况,从字面上先做一个大体的了解,为什么要这么了解呢?不是我们了解后就可以知道它,而是在国内有限的资料了解的东西和自己感受的东西做个对比。你做完对比以后呢,你就会发现我们这种介绍是不是存在误差。如果有误差你就有文章可写了,我本来是这么认识的,但是我感受的、我看到的不是那样的,你就可以写一篇文章了。      

对于加拿大来说,它是移民国家的,以前是英国殖民地,现在也是英联邦,因此了解加拿大来说它的文化根源是在英国。

凌宗伟:

江苏省的校长培训基地就两个,一个是英国,一个加拿大。因为我是高中校长的,高中校长就放在加拿大,那个教育局的领导和初中部的好像就放在英国,本来我以为是上英国的。

许锡良:

加拿大好!加拿大的各方面的气氛都很好,英国比较古老,英国的很多东西是很贵的,比如上网都是很贵的,子虚去过,哎呀贵得不得了!上网啊吃东西啊都是很贵的。对于他们本国来说,工资拿得高无所谓。比如说一英镑一瓶水,按它那个,一英镑还不如我们一人民币。当然我们去那,一英镑就要拿十二元人民币!哈哈!它就这样来。所以会比较贵,其实加拿大也是这样的。它那个消费很多方面,比如报纸一加拿大元,那一加拿大元相当于我们的五六元。所以你到国外花钱,那你就会觉得很贵,但就人家本地的居民来说,工资拿得这么高,就不算什么了,所以这里面我就一直高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说他们就会拿这些来说我们人民币应该升值,就是说你一块钱买一瓶水,我们也一块钱拿一瓶水,但你折算起来却是五六倍六七倍。

你去了英国和加拿大,他培训很少讲理论,他是通过行动来的,他是通过行动的设计。但他这个过程中,后面是蕴含理论的。他为什么不跟你讲理论呢?因为英国人,欧美这些人呢,他们后面的哲学基础,是生活化的,它是大家认同的,不像是我们那么纠结,我们纠结在那里啊?比如说儿童中心,以儿童独特的价值,这些东西在英美这些国家几百年前就已经解决啦!形成了共识,再讲就没有意思啦!

现在他们培训中要认识什么呢?就是假如他们认同了这个理论,然后就是说我们通过什么样的行动,来实现这个理念。他经常会来设计这个东西,包括他的思维设计里的一中思维方法,他们从英国培训回来的啊!

比如说他们培训里面的一项,对校长的培训,第一天拿张纸给你,画一个圆圈,把这个圆圈画成12份,12份中间有一个圆心,你认为校长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写出12个来,然后在中间最重要的地方写一个上去,结果我们的校长就写了,然后知道你对校长的能力是怎么认识的。然后他再给你一张纸,你认为现在最缺乏的一种人力是什么?然后他们通过对比后,发现我们广东地区的校长里面,最缺乏的人力是批判思维能力,他又认为一个校长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批判思维的能力。我们的校长目瞪口呆,因为我们在这个体制下,不让你批判思维,这是我们很多的校长不理解,我们中国批判思维能力是一种负面的思维的,就是这个人很纠结,讨人嫌的,“要不就是容易上网,要不就是容易上访”,(呵呵~)那怎么能够当成校长啊!但是他们的理解不同啊!他们说作为校长,他是一个领导者,你一个领导者的话,你要领导好你的那个单位、领导好人和事、解决好里面有的问题,你发现有了问题,你才能改正它。那么这种发现的能力呢,就是要批判思维能力。

比如我一来,这个做的不对,那个做的不对,如果对的话,你就要提出建议来,如果你来了以后,你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我要改进的地方,我都不知道,那么这个时候你怎么能够让那么多人服你啊!你要做的东西就是迎合上面的文件,什么展开爱国运动,什么校园安全,你就跟着上面跑,还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一点要做的事情都没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确实是不允许你有这种空间!现在我们中国的校长,没有独立行使过自己的权利,没有办学的自主权,没做一件事情就要看一次文件,有个什么检查我们就应付过去,只要你听话,把文件的标准,领导的标准,当教育的圣旨。所以,我们没有批判性思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9:31 , Processed in 0.0669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