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文化的情智差异看高考作文命题嬗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3 18:4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文化的情智差异看高考作文命题嬗变
                            孙绍振
                                  http://job.jyb.cn/Teaching/jxsd/200906/t20090626_286247.html


 每年语文高考试卷一公布,最能引起广泛热议的就是作文题目。可今年,媒体对于作文题的得失却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是不是今年的作文题不值一谈呢?我们不能仓促下这样的断语。

 少理性,多抒情——

 我国高考作文题仍存明显局限

 今年多数作文题仍然沿着前几年开拓的思路,提供话题材料,启发学生自行立论。就综合素质的调动而言,大抵重在感性的抒情。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学生的想象应该说具有冲击力。但是,此题和1998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在推动抒情上似乎大同小异。

 笔者去年曾撰文指出,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欧美等国作文命题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欧美等国则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

 和北京卷异曲同工的还有全国Ⅱ卷: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妈妈买袜子,暴露了他色盲,却因而在研究视觉缺陷上作出了科学贡献。故事的结论明显是单向的——坏事变成好事,消极转化为积极。在这个故事里,矛盾双方转化为对立面几乎是无条件的,不加分析的绝对化被中国式励志所掩盖。

 励志价值是社会的共识,具有天经地义的性质。可是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学生自行立论,则需要留下顺向和反向质疑的余地。真正的自主立意意味着对材料的隐含价值作批判性的分析,即质疑甚至颠覆。色盲是一种不幸、一种人生的缺陷,并不是每一个色盲患者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走向辉煌的成功,像道尔顿这样幸运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如果以道尔顿为未来的绝对期许,则必然导致对自身局限的漠视,恰恰不利于把局限转化为优势。不作这样的反思,很难说算是达到当代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每天都在受到鼓励,对任何一个文本都要作多元的解读。但是,在作文命题面前却往往被诱入一元的、片面的抒情惯性之中。我们应该承认,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欧美命题确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不会包含着任何现成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因此,就诱导批判性思维而言,我国的高考命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审传统,观理念——

  全面看待我国与欧美命题差异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片面地看待我国高考命题与欧美作文命题之间的差距。换一个角度看,欧美命题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对抒情和审美的扼杀。面对一个诗情洋溢的题目,在中国学生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落笔成文,而一个欧美考生则可能觉得摸不着头脑。例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题,在一个英国人眼中,居然引起了这样的自卑感:

 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第一个高考,作文的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咂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要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考试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转引自英文版《环球时报》2009年6月11日第14版)

 实践证明,类似北京卷的作文题,对中国考生不但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有调动感情和智慧的功能,难易适中,受到广泛欢迎。英国学生的困惑,是他们长期缺乏变动的考题模式造成的。程式化的考题并不要求抒情和想像,只要学生对特定现象作出评论。以2009年1月的“雅思”作文为例:

 有些人相信,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条件扩大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效果恰恰相反。请讨论这些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大学和中学的师生一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远不如从其他方面(如互联网、电视)学到的更多。在什么程度上你同意这样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虽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其题型已经是多年一贯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冷峻对等不相容的观念,排除个人的情感,在分析中立论,已经驾轻就熟。可面对这样的题目,长于抒情的中国学生则可能要惶惑起来。

 法国的作文题型在抽象分析上更为典型。如2009年法国大学入学考试理科作文题:

 期盼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是否荒谬?世界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给民众以机会管理琐事,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深刻差异。客观地说,双方都有优点和不足。如果把审视的目光定格在我国作文命题的薄弱环节上,我们不难看到,抒情和感性叙事命题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性命题长期受到忽视。而脱离“真知灼见”,盲目甚至麻木地拘泥于“真情实感”的抒情散文,正是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思想肤浅、智性缺失的根源。

 拿这样的倾向和美国高考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比较,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启示。当我们把抒情叙事的审美“散文”几乎当作唯一期待的时候,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的评分标准明确规定其文体是智性的“随笔”。“随笔”要求明确一贯地阐述理念,深刻有效地展开观点。最为重要的是,文章需要体现突出的批判性思维,用恰当的例证和理由支持自己的论点。平心而论,这样的理性思维能力,并不是美国大学的特殊要求,而是全世界大学新生的起码水平。不论是相对于高等学校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来说,还是对于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战略来说,这样的要求都应该是超越民族性的。理性素质的长期忽视,会不会导致我们在人才的竞争中产生某种危机呢?实在不可不深长思之。

重议论,考能力——

 “静悄悄”的命题改革渐行渐近

 从上述战略高度来审视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视角。

 在笔者看来,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作文命题有了极其可喜的突破。如江西卷的“以圆明园兽首文物在法国横遭拍卖为题写议论文”。这个题目本来是很容易写成抒情散文的,但是命题者却“义无反顾”地要求写成议论文,其良苦用心很值得那些尚在盲目跟随习惯和现状奔波的同行们深思。湖南卷“以‘踮起脚尖’为题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足以提醒许多教师和学生:智性的反思和审美抒情,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而天津卷“我说九零后”和广东卷“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海南卷和宁夏卷的“诚信与善良”,虽然没有明确提示批判理性,但至少为议论文的发挥网开一面。

 令人振奋的突破还在某些知识性考题中,大量题型超越了知识性,转而考核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而概括的全面和深刻,属于议论文的最基础素养。山东卷要求概括东盟10国财政部长会议宣言,广东卷阅读题要求回答托尔斯泰一生在“哪些方面”和土地须臾不可分离。这样的题型,比之前流行的阅读题中那些“下列诸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模式无疑要聪明得多,至少不会再出现那种为设置干扰项而捉襟见肘的窘态。

 在这些突破中,福建省迈出的步子更大一些。请看2009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3分)

 1.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2.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字,奠祭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2分)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从表面上看,这种题型属于“文字运用”。但实际上这是作文,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所谓“小作文”。这同时也意味着,福建卷的作文分值“悄悄”地增加了10分,由70分,变成了80分。

 分值为3分的题,要求非常明确,就是“下定义”。这里有3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题目要求智性的概括,这是一种抽象能力,关键在于将感性的具体归结为抽象的普遍。第二,感性是纷纭的,而概括要求全面。要把纷纭的感性话语完全涵盖进去,就得把心理咨询的对象、问题、知识内涵和方法有序地组合起来。这既是对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考验,又是对考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检测,大大超越了感性描写和抒情的功能。第三,这种题型还隐含着一个突破。它不仅仅是对中学语文具体教学效果的检测,而且在抽象能力的定位上贯彻了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准则。下定义是智性议论的基本修养。议论文的严密是与定义的严密联系在一起的。

 分值为7分的题,提供了关于清明节的两种相反的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第一个小问题对于抽象力的要求更高一些:第一,在不同的感性现象中看出抽象的、相反的东西,也就是从矛盾中看出联系。第二,看到消极因素如何在另一种条件下转化为积极因素,冲突如何转化为和谐。第三,在语言上,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地抓住要害,这是进行第一手立论的基本要求。第二个小问题则进一步要求,针对如此矛盾的现象,写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并且要作“简要阐明”。很明显,这一题里包含的定义、概括、阐释和分析,正是议论文写作中基本的抽象能力。

 当然,像福建卷这种“暗渡陈仓”的办法,固然回避了社会情绪的动荡,但也局限了改革的力度。

 其实,在许多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早就普遍出现了类似的题型。如2008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试卷的“名著阅读”部分(5分):《水浒传》里的许多故事充满了智慧,“智取生辰纲”就策划得极其巧妙。请你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智取”生辰纲的。这类中考命题的特点都具有主观、抽象、理性等特点,而不仅仅围绕抒情打转。(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26日第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0:52 , Processed in 0.0667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