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文摘第1期
文/子虚
2006-03-14
1.发刊词
引发事物变化的原因有三――物质、能量和信息。阅读干什么?答曰:占有信息。
光读课本是不够的,地球人都知道;只读文学也是不够的,因为文学并不等于整个人类文化;通读经典,不只时间不够,其中的时代信息也不够;再加上网络和游戏,读书生活已被挤到24小时的边缘处,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拿到的书却多过任何一个时代,这还包含浩如烟海的网络读物。信息爆炸,信息海洋,哪一种说法都如同量身定做。即使最爱读书的人,也面临着被信息淹没找不着北的晕眩。
如何帮助我校学子找到一条相对高效的阅读之路,便成为我们所有尝试的第一追问。
基本思路:给我校学子提供富含营养的精神文化快餐。富含营养――杜威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学生存在教材以外的阅读任务,存在跨学科综合阅读的必要,更存在广泛汲取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阅读使命。文化快餐――活页呈现,方便阅读;两张四面,短小精悍;探求拓展阅读领域的“轻负荷,高质量”之路。
编辑组织:做起来,再完善。在运作中,不断吸纳“爱好者”进入编辑者行列。以友情客串的形式,构建学习化组织。欢迎中小学部各科教师友情参与文章推荐,也欢迎洗好阅读的同学推荐曾使自己受益的文章。推荐文章请加注简短的“推荐人语”,通过校园网邮箱投稿。
2.从钓鱼的细节看德国的公民教育
【推荐人语】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素质,以及一个民族的素质,其实就体现在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
一个在德国工作的中国人和一个德国朋友结伴到某处,路过一湖边,那德国朋友看到一个小孩正在湖边垂钓,身旁还有一个鱼竿,便走上去问小孩:“你一个人在钓鱼吗?”小孩说:“不是的,我爸爸去洗手间了。”德国朋友又问:“你带了尺子了吗?”小孩说:“有。”并掏出尺子。德国朋友这才和中国人离开。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德国的公民教育内容之一:垂钓者钓到的鱼大于某个尺寸才能拿走,否则放回水里,连小孩都知道;之二:德国人把所有的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切实地负起这个责任。
3.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测试题
【推荐人语】教育改革,必然包含考试改革。不敢说这套题就一定预示着以后高校招生的方向,但浏览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语文
A.写四字短语,要求偏旁部首相同。(10分)
B.写十字句子,每个字都是zh,ch,sh,r。(10分)
C.写一段文言50字以内,至少3个“之”,且用法不同。(10分)
D.请随便默写一首五言绝句,再将每一句诗增加两个字,使之成为七言绝句。(30分)
E.作文:模仿贪官污吏写600-700字检讨,要体现出其中的华而不实、雕琢堆砌、避重就轻和企图敷衍了事。(40分)
历史
A.名词解释(10×6分):布拉格之春、徐光启、宅地法、三反五反、二二六兵变、匈奴、甲骨文、新青年、东印度公司……
B.材料分析题:马克思说过,“如果‘偶然性’完全不起作用的话……对发展的加速或延缓起决定性作用的偶然性,包括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情况’。”请你用所知道的历史知识加以解释和评价,特别是划线句(40分)
政治
A.“政通人和”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10分)需要遵守什么基本原则?为什么?(20分)
B.某地政府低价买进村民的土地,圈起,挂上只要有钱就能在里面办厂建房的牌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被媒体曝光后被相关部门处罚。请问什么是经济效益?(10分)
C.为什么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政府行为不被认同?(10分)
4.一个德国钉子户的遭遇
【推荐人语】一个普通国民居然敢起诉国王,居然还告赢了状。奇怪吧?欧洲的“法制”是有传统有历史的。这则小故事还留下了关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句著名的话――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
威廉一世,号称“军人国王”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官镜厅被德意志各邦君主拥立为德国皇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他的助手就是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现在德国街头还有他骑着青铜战马的塑像。
当年他在距离柏林不远的波茨坦修建了一座行宫。有一次,这位皇帝用伟人们惯有的动作,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正欲掐腰感慨江山如此多娇,他的视线却被紧挨着宫殿的一座磨坊挡住了。如此不合时宜的“违章建筑”,让这位领袖非常扫兴。但他毕竟还是爱自己的子民的,他想以一种公道的方式来解决,于是派人前去与磨坊的主人协商,希望能够买下这座磨房。
不料,这个磨坊主觉悟非常低,丝毫不顾全大局;心里只有小家,没有大家,一点不把“市政规划”和“国家形象”放在眼里,就认一个死理,这座磨坊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几次协商,许以高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示组织的关怀,警告威胁领袖安全,影响伟大祖国形象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知道这里可是一个国家的门面,来这儿的国际友人多极了,100多年以后波茨坦公告都是在这里签的。可这个老汉始终软硬不吃。
面对这样不识抬举、不可理喻的钉子户,终于威廉“龙颜”震怒,派警卫人员把磨坊给拆了。
有趣的是,这个钉子户拆迁时倒很配合,展现了良好的绅士风度,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既没有哭天喊地,满地打滚,也没有把汽油倒在身上威胁要自焚。他袖手站在一边,嘴里叽叽咕咕:别看你是一国首脑,我德国尚有法院在,待我到法院与你理论。
第二天,这个老汉居然就在当地一纸诉讼把国家元首告上了法庭,地方法院居然受理了,判决结果居然是威廉一世败诉。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重新把那磨房盖起来,以赔偿由于拆毁房子造成的损失。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本来是想办件好事,现在比窦娥还要冤。而那个刁民此时躺在他的小磨坊里,一边数钞票,一边偷着乐,压根就用不着冒被遣送拘留的危险,也不担心什么打击报复,秋后算账,从此以后不管什么国际友人来访,他天天心安理得磨他的面粉。
后来威廉一世和那个磨房主都“驾崩”了,轮到小磨房主想进城,希望把磨房给卖了,不由想起了那个老买主,但他不知第二代领导人对这个磨房感不感兴趣,就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威廉二世给他回了信:“我亲爱的邻居,来信已阅。得知你现在手头紧张,作为邻居我深表同情。你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朕以为期期不可。毕竟这间磨坊已经成为我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于你的经济困难,我派人送三千马克,请务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收的话,就算是我借我给你的,解决你一时之急。你的邻居威廉二世”。
历经了多少个统治者,到现在,那个磨坊,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代表了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念,仍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
这个故事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也许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5.中国教育严重了――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
【推荐人语】都是顶尖高中生,面对同一问题的观念、见识和办法却大相径庭。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公民,公民的素质差异,将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强弱。不可忽略啊!
前不久,偶然间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期《对话》节目,节目是邀请中美两国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今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整个节目中的两个环节因为中美学生表现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
中国教育严重了!――中美顶尖高中生对话
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他们几乎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我们选择了财富和权力。
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有的这样解释,如果我拥有智慧,我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中国学生直奔权力和财富这样的结果,忽视了如何实现的过程,不去思索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我们文化中的官本位在他们的观念里已根深蒂固,社会上对于金钱的过分热衷追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我们的孩子的选择清楚地映照出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一些劣根性。
虚无缥缈与脚踏实地 ――我们吟诗弄赋,他们脚踏实地
接下来的环节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我们的孩子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从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吟咏茶马古道,然后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三个女生大合唱,一人一句,一会又是一个人深情地背诵,然后是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整个感觉是一个大扫帚,后面拖个小尾巴。
有一个留美的华裔作家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首先你的整个援助计划得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捐出去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是从非洲目前的实际情况,从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非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元几分。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与美国学生的成熟干练稳重不同,从节目表现的东西来看,中国学生完全与社会实际脱钩,眼光局限,而且欠缺整体意识,除了才艺展现,就是书本上的知识。
我们的教育脱离社会
经过这两个环节,使人无由的悲愤:当中国学生该展现出理想和精神的崇高的时候,他们要追逐金钱和权力;当中国学生该立足实际,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吟诗弄赋,在实际问题的外围不着边际地轻轻飘浮。我们到哪里寻找既有理想,又能做事的公民?
6.锡制纽扣让拿破仑间接失天下
【推荐人语】金属锡的化学性质与一场战争的胜负有关系么?加拿大化学家和学者潘尼•莱克托在其新书《拿破仑的纽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的消息将给我们答案。
据美国探索频道18日报道,在英国传说中,英国国王理查三世因为御马马蹄上少了一颗马掌钉,在战场上马失前蹄,从而导致理查三世被敌人擒获而输掉了王位。加拿大化学家和学者潘尼•莱克托在其新书《拿破仑的纽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英国理查三世因一颗马掌钉而失天下,法国皇帝拿破仑也很可能是因为一些锡制纽扣而在征俄战争中惨遭失败,最终导致他兵败滑铁卢、被囚赫勒拿岛的命运。
1812年9月14日,拿破仑60万征俄大军夺下莫斯科后,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命人将莫斯科焚之一炬,不愿将一块面包、一座房子留给拿破仑的军队。几周后,寒冷的空气给拿破仑大军带来了致命的诅咒。在饥寒交迫下,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被迫从莫斯科撤退,沿途数十万士兵被活活冻死,到12月初,60万拿破仑大军只剩下了不到1万人。这次惨败令拿破仑的名望和法国的士气一落千丈,也为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被囚厄尔巴岛和赫勒拿岛埋下了祸根。
然而日前,加拿大化学家和学者、温哥华凯皮兰诺学院艺术科学学院院长潘尼•莱科托在其新书《拿破仑的纽扣:改变世界历史的17个分子》中披露,拿破仑当年在俄国损兵折将、导致近60万大军活活冻死,很可能都是因为一些锡制纽扣惹的祸!也许正是一些毫不起眼的纽扣最终让拿破仑失去了天下!
潘尼将在今年夏天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2005年化学会议上谈论她的发现,据潘尼称,拿破仑征俄大军的制服上,采用的都是锡制纽扣,而在寒冷的气候中,锡制纽扣会发生化学变化,分裂成粉末。由于衣服上没有了纽扣,数十万拿破仑大军在寒风暴雪中形同敞胸露怀,许多人被活活冻死,还有一些人得病而死。潘尼道:“毫无疑问,1812冬天的寒冷温度是造成拿破仑征俄大军崩溃的主要因素,而我们知道,锡金属在极低的温度中,会产生分解碎裂反应。”
潘尼称,锡是一个坚硬的金属,然而它也是同素异形体,如果它的原子处于不同的结构,锡会以另一种形态存在。潘尼道:“通常锡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在华氏55度(13摄氏度)以上,它更加坚硬和稳定;然而在这个温度下,锡的另一种形态――呈晶体状和粉末状的灰锡将更加稳定。这一改变是很难用肉眼注意到的,因此即使在极低的温度下,你也不会立即发现这一改变。首先,锡金属上会出现一些粉状小点,然后会出现一些小孔,最后锡金属的边缘会分崩离析。”
潘尼称,在1812年冬天,拿破仑大军制服上的锡钮扣可能就在莫斯科的严寒下分解成了粉末,将法国士兵暴露在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使他们患上了各种严重的疾病,包括斑疹伤寒症等。
潘尼在新书中援引了一些同时代俄国人的目击记录,譬如一名来自波里索夫的俄国人描述拿破仑军队撤退时的记载道:“那些男人就如同是一群魔鬼,他们裹着女人的斗篷、奇怪的地毯碎片或者烧满小洞的大衣。”潘尼道:“锡在不同温度下可变的特性,正是拿破仑士兵被迫披上这些古怪衣服的真正原因。”
锡制物品曾在历史上屡造事端。
1867年的冬天,俄国彼得堡十分寒冷,达零下38摄氏度。这一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堆在仓库内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突然不翼而飞,留下来的却是一堆堆像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同一年的冬天,从仓库里取出军大衣发给俄国士兵穿时,发现纽扣都不见了,再仔细看看,原来纽扣处也有着一些灰色粉末。
无独有偶,几十年过去了,在1912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领一支探险队带了大量给养,包括液体燃料去南极探险,一去就杳无音信。后来发现他们都冻死在南极。带了那幺多的燃料为什幺还无济于事呢?原来,斯科特一行在返回的路上发现,他们的第一个储藏库里的煤油已经不翼而飞。没有煤油就无法取暖,也无法热点东西吃。好不容易克服千难万险,又找到了另一个储藏库,可是那儿的煤油桶同样是空空的,铁桶同样有裂缝,显然煤油都是由于铁桶漏了而流失掉的。后来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盛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的,当锡变成粉末时,煤油就顺着缝隙流出来了。
7.罗素短语
大不列颠是一个国家,而后才成为一个民族。相反,德意志已是一个民族,而后才成为一个国家。
美好的人生系由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与自然相对立之物。
教育应当旨在消除无文化者天生的轻信和天生的怀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