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96|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一步,都很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6 07:3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明霞,山东省生物教学能手,《明日教育论坛》2008“年度教师”。2000年参加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09—2010年在《中国教师报》开设专栏“明霞答问录”,先后发表教育研究文章300余篇,出版有《用生命润泽生命》、《心与心的约会》两本教学专著,合作主编《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经常应邀为教师、校长作讲座。现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生物教师。








每一步,都很重要
孙明霞

  记得几年前曾被约稿,要求写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回忆一下,自己成长中的确有一些关键事件,还有不少关键人物,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他人。今日再回头一看:我的每一步其实都很重要,没有哪一步是多走的,没有哪一步是走错的,只要走过了,每一步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每一步都是我成为今天的我必不可少的历程。假如某一步路径变化了,我整个的人生道路就将是另一番景象,我就成为另一个孙明霞,而不是今天的孙明霞。

  1.泥土童年,给了我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性格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家中长女。似乎我的童年始终和贫穷、劳动、自卑联系在一起。
  总有干不完的家务,不是挑水就是做饭,再不就是看管弟弟妹妹,有时还要随大人去山上种地,或者把花生、搓绳、洗衣服等。印象很深的是,在六岁的时候,妈妈就让我用两只小水桶去挑水,一个带钩的扁担挑着两桶水,晃悠晃悠的挑回来了。当时也不知哪来的胆量,从没担心过自己一不小心会在摇水(用扁担钩挂着水桶伸进井里把桶灌满)的时候掉下井,我妈也没担心过。有了第一次,以后就有无数次,小桶慢慢变成了大桶,每天我家的吃水任务都被我包了,家里一口大缸必须保证每天都是满的。不仅我家里用水,连同爷爷奶奶家用水也是我的事。每次挑着水走在村子里的小路上,那些街坊邻居大婶大娘看见了总是啧啧称赞:“看这闺女,多能干啊!”于是,心里就很开心,两大桶水从不歇息的一口气挑回家。因为常常给奶奶挑水、推磨或干其他活,奶奶时常会奖励我:“给你两分钱去买支铅笔吧!”于是,给奶奶干活成为特别高兴的事。
  除了挑水,爸爸妈妈去干活了,做饭的任务就自然的落在我的头上。拿草烧火,踩着小凳子做饭,虽然很简单,但把菜熬在锅里,锅边上贴着玉米饼子,或者煮上一锅地瓜,这样的饭还是做的不错,爸爸妈妈回来就能吃上饭了。还记得小时候推着独轮车,从山上把收货的地瓜或玉米推下山的时候,总是怕车翻了,那就麻烦了,所以在下坡的时候格外小心。弟弟妹妹小的时候,常常还要看管他们,偏偏小妹妹那时总是哭,我只好天天背着她,没法和小伙伴玩,看着别人在玩跳格子、踢毽子,羡慕的不行。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别人每天放学都可以玩,我却有干不完的家务。直到上了大学,有时回家还会抱怨爸爸妈妈不让小时候的我玩,爸爸就开玩笑说:“现在补上吧,你想玩什么尽管玩”,妈妈则说:“不知道孩子小时候应该多给你时间玩”。
  但如今想起来,我忽然发现,虽然童年干了那么多活没有玩的机会,但今天我有一个还算强健的身体,肯定和我小时候干了大量的农活有关,假如没有小时候的劳动,怎么会有今天健康的我?

  2.缤纷大学,给了我丰富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高中毕业,懵懵懂懂的就考上了大学,这是我做梦都不曾想到的。那一年,恢复高考才一年半,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上大学似乎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一个天天与泥土打交道的土孩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也能到城市上大学。但似乎老天对她太垂青了,让她没怎么努力就考上了大学。
  年幼时我很喜欢数学,考大学填报的所有志愿都是数学系,但鬼使神差的,我被调剂到了生物系。当我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心里不是很开心,因为我只喜欢数学。那时,对生物系的感觉似乎就是猫狗什么的,以为生物系就是要天天和这些脏兮兮的动物们打交道,心里有一百个不情愿。但家人却高兴的不得了——那可是整个家族,也是整个村庄第一次有人考上大学啊,还是到省城上大学,管它是什么专业呢,只要是大学就成。
  我拿着通知书难过了半天,问班主任于老师:能不能换换系,我想学数学。于老师不能打击我呀,就让我先上着,说不定到了大学能调换呢。
  第一次离开家乡坐上火车,达到省城之后,一方面是对新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一方面还记挂着转系的问题。根据师哥师姐的导引办好入学手续之后,就找老师问能不能转系,被告知先上学再说。开始上课了,还是动不动就问老师。正好数学系有高中同学,我们就常常在一起聊天,彼此说着自己的学习生活。同学总是羡慕地说:“你们生物系多好啊,经常做实验,还能外出实习,你看我们,天天闷在教室里做题,天天如此,烦死了,永远都是做不完的题。”
  一个学期过去了,一个学年过去了,我发现我逐渐爱上了“生物”,原来对生物系的印象由“猫狗”转变成更加丰富的内容了——有丰富多彩的植物,还有千奇百态的动物,还有看不见的微生物,尤其是植物分类、遗传学等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学期结束,老师还带领我们上泰山、去青岛,采集植物标本,认识各种海洋动物,这实在太有趣了!渐渐地,我把数学给抛到脑后了,一心一意地对付“生物”了。
  大学四年,让我获得了较为丰厚的生物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学习到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很多知识,认真完成了大学教育实习。假如说我今天能够灵活驾驭教材的话,肯定离不开我大学的专业积累,别看我现在只是教初中,似乎大学学的很多知识用不上了,但事实上,真要教好初中,仅凭大学的知识依然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

  3.初涉教坛,在磕磕绊绊中前行
  没毕业时盼着毕业工作,但真的走上工作岗位了,才发现远没有我想象的简单。我想跟着老教师学习怎么备课上课,想请老教师听听我的课,但老教师既没有备课给我看,也不允许我听课,请他听课也不去听……无奈之下,只好依照大学教育实习的方法来备课、上课。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老教师”不让我听课也不听我的课了——他只是一个民办小学教师转正的老师,没有学过生物课,自然也不会教;学校的所有课程他都教过了,但每一门都教不好。不是看不起民办老师,而是在当时情况下,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机会进大学学习,我只是因为在大学学习了四年,才能教给学生准确、科学的生物知识,否则我也不行啊。在这种背景下,我只能一边摸索着一边前行,没有老师可以学习,没有同行可以交流,简单的生物课本,依样画葫芦地传递给学生。但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对丰厚,而学生没有一点点生物基础,时常就会讲多了,讲深了,还抱怨学生太笨了。
  那时,我教了7个班的初二生物课,每个班大约70人左右,搞得我时常不知道学生谁谁几班的。当遇到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常常手足无措,也曾被学生气哭过。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点作业(早忘记是什么内容了),上课时让学生摊开作业本我检查,走到某个靠窗户的座位时,边上的座位是空的,以为学生没来,但学生却都在哈哈大笑。仔细一看,原来是靠窗的男生怕我批评躲到课桌底下去了,除了我不知道,学生都知道啊,所以才会哄堂大笑的。我当时那个气呀,可又不知道该怎么批评他,只好罚他站着听课。后来他班主任老师知道后,狠狠批评了那个学生,并告知了学生的父母,那父母专程到学校找我道歉,说孩子不懂事惹老师生气了,请老师原谅,又让我“受宠若惊”不知如何回答了。
  到了期末,校长让我出一份考试题,我想找以往的考试题参考一下怎么命题,同事告诉我:不要找了,以前压根没考过试,那位“老教师”每次只是出一两道题给学生做,之后那考试卷就被老师点炉子引火了,自然没留下遗迹。无奈之下,还是自己创造吧,找出大学时老师给我们的考题,看着那些考题的样子,再看着课本内容,来命题。
  两年半的时间,没有人听过我的课,我也没机会听过别人的课,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走了过来,直到某一天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让我去教研室当教研员。

  4.转向教研,帮助老师也丰富自己
  教研员是干什么的?我当老师好好地为什么让我当教研员?难道我大学四年所学要付之东流了?在为自己感到悲哀的同时,还是想着自己其实更符合当老师,对于当机关干部是很恐怖的,因为特别怕领导开会讲话,没完没了的念文件。但教研室的老主任高老师却很和蔼地宽慰我:“教研员就是老师的老师,不用担心你大学所学无用武之地,你要用你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全区的老师当好老师。”“老师的老师”?可我自己还不会当老师呢!怎么干?学学别的教研员,每个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给老师讲讲怎么上课,或者组织老师集中到某个学校去听课。但日常不搞活动的时候干什么?天天坐在办公室实在是太难熬了!问主任,他说可以到学校听听课,没事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可那时没书可看啊,全国就一份生物教学杂志《生物学通报》,但听课还是可以做的。于是,抄来了全区生物老师的课程表,每天不打招呼就跑去学校听课,常常在课上了一半的时候,讲课的老师突然发现我坐在后面听课。但被听课的老师还是很高兴的,说自己不会教课,可以有人指导。而我呢,听了课从不跟校长打小报告说老师讲的不好,而是尽可能捡着好的说——老师很努力,很勤奋,虽然专业知识有些欠缺。但和老师面对面的时候,我会很仔细地和老师研究课堂教学,甚至那句话说的不合适,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不得当,一一说明。可以说,一辆自行车伴随我跑遍了全区的每一所中学,甚至多遍。
  记得有位五十多岁的周老师在周末的时候找到我的住处,拿出生理卫生课本说:“孙老师,我自己都不懂这部分内容(记得是神经系统和眼球结构部分),你先给我讲讲,我才好去给学生讲。”感动于这位周老师的好学,但也想:全区都是像周老师这样转行的老师,他们都没学过生物学,怎么上课?一次看到教研室负责电教设备的老师给每所学校发放教学仪器,有个投影仪引起了我极大地兴趣,知道如何使用后,突然灵机一动:我要是把大学的内容画成投影片给老师上课,那就可以帮助老师解决专业知识问题了!说干就干,开始备课、画投影片,每周六下午就集中所有老师上课。就这样坚持了两年,我把大学的相关内容(植物生理与植物分类、动物学、人体形态解剖学等)给老师们讲了一遍。老师们如同学生一样,每到周六都自觉集中到指定地点听课。有的老师提出没见过植物标本什么样子,怎么教给学生啊?那我就找人定做了十几个标本夹发给老师,周末领着老师上山采集标本,就像当年在大学时老师领着我们采集一样。
  解决了专业知识问题,就开始研究课堂。在80年代末我提出“人人贡献一堂课”活动,还是很新潮的,每个老师每个学期都要贡献一堂课,我们每周就轮流到各个学校听课,然后交流。有时听课遇到特别不像样的,就要求自己先上课让老师听,然后我再听他上,至今还有几个老校长提到我当年主动给老师上示范课的事。不知不觉就当了八年教研员,在这样的岁月中,如其说是帮助了全区的老师,不如说是自己成长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5.年级管理,让我学会了宽容、忍耐
  从教研员再到学校当老师,完全不是什么“高尚”和“了不起”,完全是因为生活更方便些,也因为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并不反感。
  没想到的是,被招聘到新学校后,估计校领导看我当了多年教研员吧,让我担任年级组长(如今的年级主任),其实当时就一个年级,10个班、27个老师,相当于学校教务主任的角色。我犯愁了——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工作也10年多了,从小到大就没有领导过别人,只是被领导,这年级组长怎么当?想要辞去这小组长的职务,领导却认为我能行,并说“没有谁天生就是当领导的,都是学习锻炼的。”无奈之下硬着头皮上阵。升旗仪式,领导让我主持升旗仪式,并让我总结一下上周工作,对下周工作做一个布置。我听了头都大了:五百多人啊,我怎么开口讲话?上周什么工作?下周又干什么?我把周末例会上领导讲的这周做了那几件事和下周工作计划写了一下,就在升旗仪式上念了一遍,会后校长笑着跟我说:总结和部署工作不是针对老师的,而是针对学生的。然后指导我一番,如何总结学生的上周表现,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唉,至今想想都很囧啊!
  还有个严重的问题让我郁闷:过去都是我被人管,现在管别人,可不知到怎么管。领导布置任务,让我去听课,我就去听课,也跟老师进行交流;领导让我考勤,我就考勤,可老师偶尔迟到也不是特意的,我不记吧会对所有人不公平,记下来吧得罪这个老师。好在那时候老师们是刚被招聘来的,都很积极,违反纪律的事不多,这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但上课老师出现体罚学生或者上课迟到、课上的不好,我总是被校长批评,要求我要检查,经常到各班巡视一下,遇到问题还要及时和老师谈谈,这让我很犯怵的,因为我不会批评人啊!最为严重的一次,全校学生集会要求所有老师参加,不参加的要按旷课论处,有的老师不理解:学生集会凭什么让老师参加?在和我理论的过程中火气暴涨,一瓶墨水泼在了我身边的墙壁上,顿时白墙变成黑墙了。我很无辜地解释,这是学校的规定,不是我个人要整治老师……
  还有一次,有个老师中午和同学聚会去了,喝了酒,下午没按时上课。领导巡视发现空堂,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我要“严厉批评某老师”,我又不想老师被批评,就自己承担责任,说该老师请假了,我给忘记安排课了,于是被领导更严厉的批评:你知道吗,空堂是严重的教学事故!吓得我以后只好经常到教室门口走一走,看看有没有再发生类似“事故”。
  还有一次,即将到了期中考试,拉运回来的试题堆在我办公室,有个刚工作的年轻老师看到,忍不住好奇心偷看了几眼,并去给学生讲了讲,某某题目要记住。这自然就是泄题事件了,可当时这年轻老师压根不知道不该这么做,还很委屈地说“我只是想让学生考的好一点”,自然我又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有个年轻老师因学生说话冲撞了她,就用穿着高跟鞋的脚狠狠踹了学生几下,那家长不愿意了,找到学校大声责骂,放言要找律师,要告老师。我是年级组长啊,不能让校长知道这事,那对年轻老师来说多糟糕,就赶紧好言好语和家长交流,一再表示老师无意之举,老师年轻,要给老师一个成长的机会,要是真的把老师搞臭了,这么年轻的老师以后还怎么做人,你的孩子也遭殃的。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和家长沟通,最后他跟我称兄道弟地表示不再为难老师……
  类似的事情多了,我最大的感受是——学会了宽容,我逐渐理解了当一个中层干部的不易,就像一个沙发靠背,谁都可以倚一下、靠一下,老师有问题,校长不会直接去批评老师,而批评中层干部的工作不到位;老师对学校的一些工作不满意,也不好意思直接找校长,就跟中层干部诉苦,甚至抱怨、发牢骚,那中层干部不能直接跟老师说:“**校长说让我批评你”,要维护校长的管理;见了校长也不能说“**老师表现差劲”,还要积极维护老师,有点“两头受气”的味道。但正是这样的工作,让我懂得:一切都是因为工作,不是个人恩怨好恶,这样想,也就释然了。尽管也为此得罪了少部分人,但内心坦然无愧。而更多老师逐渐理解了我,跟我成为朋友。

  6.教学工作,让我懂得了各科教学其实是相通的
  当年级组长,第二年又负责两个年级的教学管理,除了常规要管理,还要经常听课,举行各种教学研讨活动。而这时的听课,肯定不能只听生物课,而是各个学科都要听。听了,还要跟老师进行交流,总要谈出点对老师有用的东西来,久而久之,也从老师的课堂学到了很多。
  别看我是理科出身,竟然也“指导”了不少其他学科的课,颇自豪。有时是学校安排,但很多时候,老师要参加各种比赛,总是无比信任的找我听课,我也就勉为其难地去听课。像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等学科的课都听了不少,也有不少老师获奖。比如,从没学过历史的我,竟然“指导”了一位历史老师一路走过来。那位历史老师第一次参加优质课评选,在准备试讲的过程中,除了本学科老师听课研讨,就是我了。一堂课,我竟然听了七遍下来,每听一遍,都会给她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包括环节的设计、课堂语言,或者和学生对话的方式。最后,她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全市第一名,又被推荐参加全省的优质课评选。当时学校允许一名本学科教师陪同参赛老师外出,但这位历史老师却跟校长和市教研员要求,希望我这个历史“外行”陪同。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多媒体,最现代化的教具就是投影仪了。为了上好那个课(记忆中,是关于女真族的),她自己寻找复制了很多相关图片(没有电脑,自然也没有百度可以找了),然后找人复制到投影片中。我在陪同过程中,晚上听她一遍遍的试讲,一边还用我们自带的投影仪演示图片。听她试讲中,总感觉那投影片颜色太单一了——黑白的,要是彩色的多好!就灵机一动地用彩笔把她那些个投影片变成彩色了——服饰,地图,都变成有颜色的了,这可是一大创举。那次的课,当然也因她的出色表现获得了一等奖,而无疑那些“彩色”的投影也让所有听课老师眼界大开。数年后(似乎2003年左右了),该老师又参加了教学能手的评比,从学校到市直,由市直到全市,最后在全市评比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全省的教学能手评比,我依然还是一路的陪同、指导。记得全省的评比是在临沂进行,去了之后现场抽签,一天的准备时间。内容大概是共产党的建立吧。她在准备教学思路,我则根据教学内容上网帮她找资料(网络还不很普及,她专门借了手提带去,用电话线上网),一是找到了很多别人的教学思路可以借鉴,二是找到了动态的上海“一大”会址图片,成为该课的导入,非常生动形象,带来震撼效果。为了增加些背景资料,白天她在宾馆房间备课,我跑出去找音像店,帮她买到《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找到关于共产党成立的相关镜头,截取插入课件。晚上一遍一遍听她试讲,改进……
当然,最后她还是以绝对优势获得了教学能手称号,就连当时人教社历史教材编写的老师听了课也是赞不绝口。当然主要原因是这位老师素质很好,对教材的把握到位,整个设计也很精彩,但也有咱“指导”的功劳,看她获奖比我自己获奖还高兴。
  无论哪个老师参加什么活动找我听课,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听课、研讨,然后改进、提高。有时,为了帮助老师备课、修改课件,会牺牲掉周末时间、晚上时间,甚至陪着有的老师熬夜通宵。有时,也会有我原来当教研员的区内学校老师来找我帮助备课,总是有求必应。看起来我是牺牲了一些时间来帮助别人,但仔细想想,受帮助最大的还是我自己。不一定是自己水平多高,也不是自己对那些课都很熟悉,而是在和老师一起分析的过程中,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的设计也越来越科学有效。可以说是在大量听课、研讨的过程中,尤其是多学科听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各个学科的教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其实各科教学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所教知识不同而已。

  7.学校德育,让我站在教育的视角看课堂
  忘记是那一年了,我被从教学管理岗位调整到政教处,任命为政教处副主任。心里很不情愿的,总觉得自己还比较适合做教学管理,但我还要服从组织安排,内心却极其郁闷。很多关系一向不错的朋友,甚至还有我敬重的老师,对我的工作安排也是耿耿于怀,觉得这样的安排很不合理,不公平,甚至有人给我出主意:“别给他好好干”,“别傻傻的出那么多力,出力多了也不讨好。”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格外影响我的情绪。但一向工作比较认真、不会投机取巧的我,真不知怎么干才好——从良心上,不好好干内心有愧;可好好干,似乎并没得到应有的认可,甚至被“穿小鞋”。
  “我究竟给谁干的?是给哪个人干的,还是给自己干的?”那段时间,常常这样去思考。既然干这份工作,即便内心有些“疙瘩”,但依然还是会主动去思考怎么干好,每天会主动到教学楼里走一走,看看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上学放学会在校门口转一转,怕学生有事;班主任都很年轻,有时也会遇到很多麻烦事,还是忍不住会主动询问、帮助……突然有一天就想明白了——其实,工作都是给自己干的,是为学生负责的,不是给哪一个人干的,即便某个人对不起我,但我的工作我必须负责,学生没有对不起我,我不能把怨气转嫁给工作,更不能转嫁给学生、老师。这样一想,心情也豁然开朗,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主动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主动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主动撰写德育工作的相关材料、计划和总结。记得在97、98年间,无意买到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对于以前从没读过相关书籍的我来说,非常振奋,原来班主任工作可以做的这样智慧、有趣,就把这本书推荐给校长,希望能给班主任买来阅读,帮助年轻的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校长看了也觉得不错,就通过邮购的方式买了四十多本给班主任。不想,非班主任老师也喜欢,跟校长说“今年我不是班主任,但明年说不定就是,难道我们不需要学习吗?”结果,学校又一次邮购了上百本给全体老师。后来从《人民教育》上看到任小艾的班级管理经验,对她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展班级活动记忆犹新,就推荐给所有班主任老师学习……
  1999年8月底,即将开学了,部分班级调整班主任,这当然是政教处的工作。当时,有个班级在纪律、学习等方面都很落后,需要重新安排班主任,可我连续做了几个老师的工作接任该班,老师们都因这个班纪律太差而拒绝出任班主任,有的老师甚至说:“你给我别的班两个班都行,这个班我不要。”直到8月的最后一天,学生次日就到校了,依然没落实班主任。政教处正副主任对着桌面面相觑:“怎么办?这个班实在没人要了,不行就我们当?”主任要负责全面工作,这事肯定不能他当,那就落在我这个副主任的头上了。于是,我就成了这个班的班主任。从此比过去起的更早,也天天熬的更晚,管纪律,管学习,抓班风,抓习惯,一年的时间,我走访了大部分的家庭,召开了多次家长会,给家长培训怎么教育孩子;每周精心设计班会,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的成绩上来了,新开的物理学科每次都考全校第一,化学第二,其他学科也在进步;纪律也好起来了;合唱比赛获奖了;足球队红红火火的……而我也由此减肥了十多斤,原本鼓起来的小腹也回缩了,让那些想减肥的女老师感叹:要想减肥,就当班主任。
  不光班主任工作让我收获多多,也因处理各种各样学生的问题、家长的问题让我对学校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发现学生管理的重要绝不亚于教学成绩,也真正学会站在学生成长的视角来看教育问题,假如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质工作,学生的心灵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成绩再高,教育也是失败的。

  8.教育科研,让我学会从研究的视角看教育
  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我的教育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
  那一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得到这样一次培训的机会纯属偶然。记得那是个四月,虽然已经是春天了,但突然下了一场大雪,路面变得泥泞不堪。中午即将放学的时候,校长找到我,说教育局师训科电话让我填表报材料。填什么表?报什么材料?进一步询问才知道,教育部要对全国一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我校原来上报的教师因不合格给退回了,教育局为了保证上报的名额不浪费(因上报到省里还要筛选),一定要挑选符合省里要求的老师——第一学历是本科的、有过省级荣誉的老师,恰好我本科毕业,也拿过一个省教学能手证书,参加过一些教辅资料的编写,就算是符合条件了。要申报的材料有十几页,内容很多,除了基本的信息,还要有个人的工作总结,最后还有学校的推荐信,十几页的材料必须当天完成并于放学前上交到局里。印象中,紧赶慢赶的总算是完成了材料的填写,盖了章,赶在放学时冒着大雪送到教育局。当时负责该项工作的科长说,只等我的材料了,马上就送到省里。又过了个把月了,通知我被选上,可以得到参加培训的机会了。又过了一个暑假,收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去培训三个月。
  不再赘述培训的收获,因为在其他相关文章中写过,只想说,这次培训后,我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化——那时学校教科研还没有起步,新课改还没有开始,但国家已经开始了新课改的宣传,其中就提到教师要在研究中成长。新到任的校长从我的一些材料中了解到,这个老师或许比较适合做教科研工作,班子一商量,就把我从政教处调整到教务处,负责教科研工作,次年又专门成立了教科所,开始主抓教科研,从此走上了教育科研这条道儿。
  当时,全省的研究性学习刚刚开展,时任市教研室主任的桑主任非常重视,就在全市开始研究性学习的工作,并把已经开展的卓有成效的上海一些学校的经验材料发给我们学习,也组织了一些专题报告会。但作为新生事物的研究性学习,我自己还不懂,怎么组织老师开展研究?就寻找大量资料开始学习,自己先要搞明白了才能和老师们一起搞研究啊。记得当时为了培训老师,找了很多资料,包括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概念,国外学生开展研究的案例,国内一些学校开展研究的案例,找了很多很多,编印了《研究性学习文丛》一、二、三辑,编制研究性学习手册,指导老师和学生开展研究。那个寒假,每个学生都根据学校提供的小课题(方向)自主选择研究项目,写出了生平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寒假回来收缴作业的时候,看着学生做的研究作业和成果别提多激动了!领导看了也高兴啊,索性选择了部分研究作业,编印了一本《学生小论文选》。《中国教育报》和《齐鲁晚报》也先后报道了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从此,有些老师尝到了研究的甜头,开始主动研究,布置研究性作业,学习撰写论文。因为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比较出色,全市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将我校做为会议现场,我得以有机会向更多同行介绍我校的经验,我和我的几个同事也多次给一些兄弟学校介绍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而通过“研究”,对教学的思考也就从过去的经验型演变为研究型,开展用研究的视角对待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也因为参加培训和学习,对教育的理解逐步加深,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了更多教育的元素,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走向真正的教育。
  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校在全省教科研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影响,我也有机会参加更全省的一些研讨活动。记得是03年在威海参加活动,指定了部分学校代表发言,每人一刻钟,我是其中之一。结果前面的几个老师发言太冗长占用时间太多,剩下的几个只给每人5分钟时间。我灵机一动,取消了含有大量照片资料的课件,也抛掉了手里厚厚的一沓发言稿,直接站在会场主席台上拿起话筒就“侃侃而谈”了五分钟,简明扼要介绍了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赢得了极其热烈的掌声,还有会场里频频闪烁的闪光灯,很有点“明星”的味道哈,我校也因此获得了“全省研究性学习先进单位”的称号。
  不仅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发动老师申报课题开展研究,所以,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课题在全市还是比较好的,数项课题在省里立项,在当时来说,能在省里立项对老师们来说是个很大的鼓舞。为了给老师们的研究、学习搭建平台,从01年开始创办了校刊《附中教研》,收集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文章,也刊登老师们自己的文章。看着自己一手设计制作出来的校刊,心情也是很激动的,总拿着当宝贝一样的送人。记得04年见到朱永新老师时,我把《附中教研》送给他,请他指导,朱老师说:一份校刊能办到这样,不亚于一些国家级刊物,真了不起。而我们校内老师同样很喜欢,一段时间没见校刊,会问“咱们的校刊怎么不出了?”也有老师跟我说过,《附中教研》到手后,赶紧拿回家看,怕放在办公桌上丢了(因为别的文件发了都是看过随手丢在办公桌上的),我听了也激动啊,更用心的去做这件事。现在,这份校刊已经做到二十多期了,也见证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历程。
  ……
  回望走过的岁月,有的工作是我主动选择的,有的工作却是被动接受的。有过迷茫有过困惑,有过烦恼有过欢乐。但每一步都很重要,没有哪一步是不该走的,也没有哪一步是走错的,每一步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经历——因为最初的摸索前进,自己学会了教学,学会了处理课堂中的各种问题,能把大学时老师教给我的东西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这是多么关键的一步;当了生物教研员,却让我一下子离开了课堂,开始了另一种学习和生活,让我在和老师们一起学习中不断成长,学会了如何听课、研讨,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发现课堂、改进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让我从一个普通教师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职务很低,但性质完全不同于以往,慢慢学会了宽容忍耐,学会了理解,也通过听不同学科的课而对课堂的理解更加全面;虽然是被动做了政教处副主任,但却通过班主任培训、学生管理等,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从教育的视角看课堂教学,又对教育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因为教科研工作,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教育,也由此主动学习,走向书的海洋,也由此走向网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结识了更多敬佩的老师、学者、朋友,才让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着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越发感到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正面的,或者反面的,也愈加小心地呵护学生,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教育奉献给那些被称作学生的孩子。
  教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越是深入,越发现自己的肤浅;越是研究,越发现要研究的问题太多;越是实践,越是发现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啊!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学习,去实践,每走一步,都有每一步的价值;每走一步,我们就离真正的教育又近了一步。
  教育之路何其漫长,只要走在这条路上,就要始终朝前走。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既然走,那就一直走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2011年6月20日
41#
发表于 2011-9-14 16:05:57 | 只看该作者
有个朋友叫孙明霞
文/老纪0909


第一次知道孙明霞的时候,她并不叫孙明霞,而是迎春花开。那是于在线,站内短消息,她给我送来一大捆的橄榄枝,还把老纪夸了一大通,夸得飘飘然,飘然之余,搜索这朵花的文字,阅读,原来,是个生物老师啊!在我的记忆里,关于生物这门课,就只有草履虫的蠢笨还有门纲目科种的分类了。咱是什么老师?语文!语数外三大科,咱可是首啊!就那个生物小副科,她还能教出花来?再者说了,看这名字:迎春花开,指定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丫头,遂不在意。

后来又认识了摩西,一个总是毛发须张的家伙,再后来,就被这家伙忽悠到了1+1,刚刚在那儿打下一个简陋的窝,就收到了孙明霞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不经心的去她的窝里去看,原来,这里才是她的老窝啊,看人家那窝里,那是高朋满座熙来攘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

打开那些个博文,一篇一篇,潜心的读。

她的文字里,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没有什么哼哼教导的架子,只是教育生活一个个简简单单的案例,一则则琐碎如风的感悟,娓娓叙来,平平淡淡,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因为那里面跳动的,是一颗爱心,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爱。

知道了她的那本书的名字:《用生命润泽生命》。上网去搜,企图得而阅之,许是太笨,竟没有找到,干脆咨询她本人:嗨,明(名)师,你那本《用什么什么什么》是不是网上有卖啊?我怎么搜了半天没搜到哪儿有卖啊,都是给你“吹”的,哈哈,给晕头转向的老纪指点一下迷津!“亲爱的老纪,能被你欣赏这是多么自豪和幸福的事情,请告诉我你的详细地址邮编,我给你寄去。其实在你面前,很惶恐的,因为绝对佩服老纪的文字,幽默,真情,生动,非一般人能比,明霞的文字却太简单、直白,没有文采,你愿意要,我已经很开心了的。
明天就办”孙明霞如此回复。

没有说什么感谢的话,只是把地址发给了她,我总是认为,当朋友成为交往中的第一要义时,朋友之外的东西就淡了。那一刻,我是把她作为朋友了,无论她是什么样的名师,无论老纪有多么卑微多么平庸。

好久没有消息,却也并不着急,我的笃定,来自于她的文字。

收到书,是在下午,和书一起来的,还有一张便笺,极普通的白纸,极洒脱的行书,解释了书迟迟未到的原因——托付给儿子,儿子却忘了。便笺之外,是一条丝巾,很柔,很软,摸起来很舒服,她说,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因为书寄晚了!

我是从来都不戴任何饰品的,比如耳环项链手链,也包括丝巾,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太过麻烦。

“书已收到,整个教学楼我都炫耀到了,知道为什么吗?我要让他们看到上面你写的字——给最尊敬的老纪——现梅君指正,瞧,这么名的老师都崇拜老纪,老纪多厉害啊!丝巾围上了,热啊!”在博客上,我给她留言。前一句是假的——拿到书,我便极珍惜的放在我的书桌上;后一句是真的,那是秋天,围上丝巾,确实有一些热。

每天,忙完那些无聊的事情,很舒心的一件事,便是打开这本书,细细地用心地读,读到惭愧,读到混沌:有这样的生物老师,还要语文老师干什么啊!

用生命润泽生命,后来,我常常想起这个题目,这句话,孙明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她的文字为证,有她的学生为证。

09年,交了一个朋友,她的名字叫孙明霞。
40#
发表于 2011-9-14 15:50:3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教育信条

孙明霞

1.教师,唯有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才能应对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的人。

2.每一个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我只有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打扮自己,用真情、爱心、知识和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3.面对学生时,我们不仅是面对一个集体,更是面对许多的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

4.心里装着学生,就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任何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不在于教什么学科,也不在于是否当班主任,只要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就是教师,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当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当学生不听讲或者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沮丧的时候,当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5.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在积极的工作中,有了荣誉,得之泰然,那是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增加了一道风景;没有荣誉,也处之泰然,旅途中还有别样的风景。斤斤计较个人荣誉的人很难走得很远。

6.假如当教师仅仅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份工资的话,我们就永远只是打工者。这时,所有的工作便可能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学成了纯粹的机械劳动,教师也就必然出现职业倦怠了。

7.工作的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有价值。用心对待教师职业,将职业做成事业,就会享受到教育中的无穷乐趣。这样,教师也就远离了职业倦怠。

8.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因为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正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才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在孩子冲撞甚至冒犯了自己的时候,给孩子以宽容而不是惩罚。这才是美好、温情的教育。

9.我一直以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中,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只能说有的学科占用的课时多,有的学科课时较少,但它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如同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10.任何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区别,其他都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着同样的学生,都要研究学生、为了学生。无论什么知识的教学,它们都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怎样提问,怎样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学生不守纪律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

11.我的课堂理念是什么?肯定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考试都拿高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或者获得多高的荣誉,都能坦然面对。

12.课堂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任何的方法、技巧都必须有某种思想、文化作支撑。

13.虽然是常态课,但也一定要努力呈现完整的教育——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整合各种现场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享受学习、愿意参与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14.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放弃努力。任风沙弥漫,我们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还有一寸土地,就可以耕耘,让田野盛开生命之花;只要还当教师,就可以努力给学生以“人”的教育,哪怕力量很微弱……

15.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强势智能,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其优势智能。

16.我理想中的课堂是绿色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是书本上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除了来自课本,还来自全部的生活;学习除了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所有时空中。

17.知识是鲜活的,课堂也是有生命的,教室不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18.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既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大量资源,更应该把课本上的资源利用好。这个利用,不是简单地背下来,而是以之为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都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并对自己的言行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能及时反思自己。

20.真正能够长久的快乐肯定不是荣誉也不是金钱,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那就是看到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笑魇如花,都快乐地学习、生活着,然后快乐地走向社会,多少年后见到你还能甜甜地喊你一声“老师”,还记得你曾经给他们留下的所有。

21.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22.大多数教师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名字会留在学生心中。
39#
发表于 2011-9-7 22:26:4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

孙明霞



很多教师都想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不知该怎么学习,学了以后又不知如何应用。因不了解田老师的学习背景和遇到的具体情况,现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问题。



为什么学习

学习何为?毋庸置疑,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但这样的回答太笼统、太宏观,目标太宏大,反而很模糊,不清楚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才算是成长了。这就需要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说起。

有的教师说,教学水平高的就是专业化水平高。但进一步分析,教学水平高的含义是什么?它可能被窄化为教学成绩高。也有人说“学生喜欢的”的教师,其专业化水平高,这也不很全面。因为“学生喜欢的”未必教学质量就高(质量更不等于考试成绩),我就遇到某理科老师靠语言的幽默搞笑来博得学生欢心,靠对知识点的反复训练和对历年考试题目的研究甚至押题来取得高分,却从不给学生开设实验课,不考试的内容全部省略,“不重要”的内容基本不讲,你能说他专业水平高吗?

教师专业的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态度等教育情意的内容,还包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了解、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与驾驭、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理、对所教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把握等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可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一定不能窄化为只是为了获取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成绩,而是要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和学生沟通的能力的提高、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事件的智慧的获得,不断挖掘并发展自身的潜能,在帮助学生成长中获得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服务于成长中的人的工作,固步自封、周而复始的重复,绝对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和自我更新。



学习什么

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先进理论”不是“新鲜理论”,而是能够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诸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观点,又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等等。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曾说过,在他这二三十年的实践中,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从陶行知的著作中寻找力量、寻找方法。理论的重要价值就在于给人以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

可以学习当今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思想和方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因为他们长期观察儿童、研究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淀了深厚的专业功底。记得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名师的精神档案》一书时,我常常为美国优秀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投入的工作热情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所折服,其中介绍的雷夫·艾斯奎斯和罗恩·克拉克两位老师的著作恰好有中译本,前者就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者则是《优秀是教出来的》,于是我把它们买来了。通过阅读,我发现西方的教育更重视以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值得我们学习;而读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教育随笔,发现其中很多情景就发生在自己的课堂中,这也给了我很多借鉴的机会。

可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善于在茫茫书海中选择优秀的、经典的的书籍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还要善于在芸芸众生中选择善良的、博学的、热情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伙伴。



怎么学习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读书是学习,思考是学习,交流是学习,实践更是学习。

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每天忙于备课批作业应付检查,没有时间坐下来静心读书。仔细想想,读书其实不是非要有专门的时间不可。假如真的放“读书假”,又有多少人能静坐书桌前看书?记得有位校长朋友说过,女老师的随身包里不能只装化妆品,还应该有书,因为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也是不错的营养品。如果我们的包里随时都装着书,那么无论走到哪里,比如等公交车的时候,排队买东西的时候,在公园游玩累了休息的时候,都可以掏出来读一读,哪怕一次读上一两页,都会有收获。办公桌上,也可以放自己喜欢的教育图书,课间或备课累了的时候,可以随意翻翻,说不定某句话或某个案例能一下子给你灵感或启发。

除了读书,思考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只能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只有思考才能有所改进、不断改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反思,它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和行为改进过程。时下,很多教师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有的不知道哪些事件是需要反思的,认为自己的实践没有多少价值,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习以为常;有的反思的范围局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而缺少对整个教育的反思,缺少对成功经验的思考;有的不懂得深入分析得失,不会提炼总结;也有的只是把反思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备课本上那千篇一律的“教学后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想让学习变得有效,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蕴含着真知。当然,反思不能只是用脑袋想一想,而是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初,我不曾想过要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什么样子的,只是希望通过记录自己的课堂去发现课堂中有价值的东西和不足之处,进而改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一节课一节课的记录,让我逐渐发现了自己课堂的特点,我也在用心的记录中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回顾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设想着更好的问题解决措施,由此促使自己更用心地对待每一节课的设计,逐渐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并由此提出了“每堂课都要给学生带去一份惊喜,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期待”的目标。所以,教师的思考除了是一种学习外,还是成长的重要路径。

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和人交流、分享。可以找机会走出去和名师交流,也要抓住机会和身边的优秀同行交流、研讨。只有广泛的交流、分享,才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也才能不断萌生各种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学”与“用”是什么关系

曾有一位教师朋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你能在你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我们一线教师做点实事吗?如写写学案,制制课件,搜集整理一下每年的中考试题,指导一线教师搞好中考复习等。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只是教育思想的升华……”这让我哭笑不得,就写了篇《饿到只认烧饼》回应他:“写教案学案、制作课件、编制试题等本是教师的基本功,这些能力都没有还怎么做教师?”“街头遇到一个饥饿的人给他买两个烧饼吃,那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但这样的帮助只是解决了他一顿饭,下一顿饭怎么办?”进而提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关键,切莫‘只认烧饼’。”

我不是否认学习“实用知识”的意义。年轻教师需要从模仿、借鉴开始,可以通过读书或跟着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如何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开班会、处理班级问题等,这些就需要实用知识的支持,它可以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但不能满足于此。华东师大周彬老师曾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很多人往往只学习你上课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而没有领略支撑这堂课的,你自己的教学思想。”确实,任何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思想或者理念支撑着,否则教学工作就变成了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这是我们在学习实用知识时应该注意的。

有些知识学习了并不能立刻发挥作用,那是一种智慧的潜伏与积累。学得多了,积累得多了,某一天会有突然顿悟的感觉。比如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言直观易懂、比喻形象,以避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但每每都不如意。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与思考,某一天突然领悟到:“说学生能听懂的话”是对教师最基本的也是很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我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积累而得到的一个经验。所以,不用担心今天读的书没用上,今天学习的某种方法不能立竿见影。很多教育理论,更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思考与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并最终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还有的一些知识,可能跟你所教的学科、所从事的职业毫无关系,但能涵养你的精神,丰富你的内心世界,完善你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暗中引领你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让你知道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人。这样的知识,看似“无用”,却是“大用”。



  《教师月刊》2011年07、08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
38#
发表于 2011-9-4 17:28:58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肖川

http://blog.cersp.com/77837/1403301.aspx

  一年四季,我深爱着春。当春的精灵悄无声息地抚平了寒冬划过的伤痕,当烂漫的春花自由地纯粹地舒展着自己的小小生命,当世间万物在春的怀抱里自豪地获得了新生,我总是不自觉地感动于那种灿烂而不张扬的美,那份宽厚却不计回报的爱。孙明霞老师的文字,就有这种春的魔力――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盈着生命的情怀,饱含着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我想,明霞笔下的那一抹迷人的春色,定是她在生命化教育的羊肠小道上追逐蝴蝶之所得,也正是她用全部的生命对生命教育的温情注解。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然而,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教师,那一群苦恼而又无助的工匠,还在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而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学者”。他们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他们的童年期被压缩得很短,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早熟与冷漠。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工业化”、“标准化”、“工具化”的寒冬,肆虐的功利主义之风吹裂了孕育生命的土地,理想主义的太阳被无边的黑暗吞噬,我们是那样从未有过地期盼着春,期盼着那个让生命自由呼吸的季节,期盼着还生命以尊严、给生命以幸福的良善的教育。
  作为教师的孙明霞,便是应着这样的呼唤,悄然来到孩子们身边的春的使者。“她并不娇艳,只是用一抹淡淡的鹅黄展露出她的容颜;她并不多姿,只是将几个小小的花瓣伸展;她并不芳香,只是在悄悄地点缀着春天。那小小的淡黄色的花瓣是她的笑脸,那小小的绿叶是她的心情。那就是小小的迎春花。”这小小的迎春花,匍匐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童年的苦难与伤痛使更博大的爱在她心中发芽,幸运的阳光让满满的幸福在她心里开花……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平实而淡然地,温暖而诗意地践行着生命教育――她心中那轮不灭的太阳。
  没有听过明霞的课,根本不会懂得她将“生命”二字演绎得多么精妙。生物在她心中,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物”,而不是作为学习客体的“物”,更不是一堆冠以“知识”之名的缺乏生气与情感的符号。正如明霞所言,知识是有生命的。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正是使知识焕发生机的肥沃土壤。明霞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春的味道:无论是狗尾草,杨树枝,还是各种美不胜收的鲜花,都成为孩子们了解生物结构的“至宝”,都是孩子们课堂上亲密的伙伴;植物的生长过程,被明霞和孩子们演绎成一首首拟人化的小诗,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短文;老师们讳莫如深的生殖发育知识,却成了明霞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绝妙素材。明霞是一位魔术师,经她的妙手摆弄,被考题和分数禁锢了的生物知识就重新恢复了鲜活的状态,在生活的滋养下,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态”;明霞又是一位诗人,她那如孩子般的赤诚,那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自然之美的虔诚,那将纯真的诗性与深沉的理性合二为一的魔力,总让人分不清她引领孩子们探索的究竟是自然的奥秘还是生命的诗行……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其精义便在于课堂教学的生命化。如何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明霞便是这样一位执着的追求者:她的课堂有着精彩的预设,但更不乏意外的惊喜与灵机一动的美丽;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华丽活泼的形式,平实自然的聊天也能聊出浓浓的生物味;她的课堂充满了理智的拷问与情感的激荡,像问号,像感叹号,更像省略号,在平等的对话之中为每个生命的自然舒展留白;她的课堂不拘泥于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而始终致力于学生深刻的生命体验,致力于一种“生命在场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安全而又温暖,跃动而又不失沉静,生命的灵动在这里凸显,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对于孩子,明霞是老师,是友人,也是母亲。她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地去赴一场又一场与孩子们的“约会”,在课堂上,在书信中,她享受着与孩子们最美好的相遇。非常欣赏明霞在本书第一章的结语:“有人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自然也就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与幸福。我想说,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明霞,就是这样幸福着,在与年轻生命的对接中幸福着,在生命教育中幸福着。那是迎春花小小的幸福,同样也是生命教育常被忽视的旨趣所在――使教育者自身的个性愈加丰富而舒展,人格愈加正直而强健。生命教育,既是对人,也是对己。在自我的生命教育之中,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生命教育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是内化于教育本身的神圣使命,而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样态。在明霞生命化教育行为的背后,承载的是她对于生命质量的不懈关注,对于生命尊严的坚决捍卫,对于个体独特性的悉心呵护,对于人生幸福的永恒追求……我想,这才是生命教育全部的意味。
  迎春花的绽放让人心醉,生命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
  是为序。 
37#
发表于 2011-9-4 12:36:3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课题研究之路

明 霞

  现在,课题研究已深入到中小学,乃至中学生也能开展课题研究了。但对于课题研究,基层的老师们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都是一些专家搞得对教育教学没有实际作用的名堂;有人认为课题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教师搞不了。有的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办学档次,也开展课题研究,但真正研究的少、拼凑的材料多,也就让很多老师感到所谓的课题研究无非就是在结题时造造材料而已。说到底,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可以说是很模糊的。

  说起课题研究,我也走了一条很漫长的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是在1983年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但当时并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什么意思,只是因为大学毕业要完成毕业论文,而毕业论文怎么做?就是本系的各位老师给出很多的题目,由同学们自由选择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自己基本上是没有自主权的,要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方法措施过程怎么样,全是导师定好了,我们按照导师的设计做,从采标本、做实验、统计数据,最后进行分析,全部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大约花3个月时间,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的实验报告还被刊发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上。但那时候并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的很多年却没有接触过课题研究,尤其说来惭愧的是,我在教研室工作了8年(1985年底-1994年)竟然从没有搞过课题研究,只是根据老师的需要搞些培训工作,到学校听课、与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而课题研究距离我们很遥远。94年8月又回到了学校后,才陆陆续续的开始知道了一点。大约96年,可能是上面分配给学校一个课题――“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题目大得吓人,好像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研究的结果怎么样,没有经过鉴定与验收,最后不了了之。

  真正开始接触研究是在2000年秋季。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骨干教师培训,其中裴娣娜老师还有其他的一些教授讲了不少关于课题研究的专题,让我们初步认识了课题研究。培训中有一个规定,每人都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并且在3个月培训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次年秋季要回去答辩。开题报告怎么写?对于从没写过这种东西的人来说,无疑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研究什么题目也不知道,就盼望着教授们给个课题我们开展研究,但那是不可能的,导师要求必须要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题。无奈之下只好天天泡在图书室里查资料,在大量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当时光复印资料就花了200多元,读了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主体性等等理论,翻阅了几乎全国各地的教育类杂志),我思考:我回到学校要带毕业班,最切合我实际的就是上好复习课,并且在复习课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确定了“生物复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认真地写了开题报告,还得到了导师肖尊安教授的肯定与指导,我终于知道了怎么做课题了。

  但回到学校后情况有变。我依然带毕业班,但学校把我的工作作了调整,原来负责德育工作,结束培训回校就直接到了教科室工作。教科室的工作怎么开展,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恰巧研究性学习刚刚在上海、江苏等地实施、效果很好,我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对研究性学习很感兴趣,在省里申报了课题开始在我市开展研究,我校被选为首批研究基地,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无奈之下,到处找资料,从教研室主任那里,从省有关专家那里,找到了大量的资料,自己先搞明白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然后开会培训教师。当时,我找到了霍益萍教授的很多文章和书籍,还找到了上海七宝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很多案例,以及江苏等地的案例,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在初中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给全校教师和学生编印了《研究性学习文丛》(1-3辑),供老师和学生学习,并拟定了100多个小课题,学生从寒假开始自己研究(那是2001年的春节期间)。假期过后,让我喜不自禁,每个学生都搞了调查研究,各方面的问题都有,我费了好大的劲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几十篇编印成《学生小论文集》,当时影响很大,中国教育报还有过报道。后来就干脆专门研究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了。

  夏天,导师问我课题研究的在怎么样了,是否做好准备写出报告回去答辩。我忐忑的询问导师,是否可以改题目,因为我回来主要做的是研究性学习。导师说没问题。于是,从列出结题报告的框架、提纲,到如何分析数据、作出结论,肖尊安教授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一篇完整的2万余字的结题报告完成了。在9月份回北师答辩的时候,我把开展研究过程中的图片和主要内容制作成了PPT课件,并带去了创办的《附中教研》(研究性学习专辑)和学生的小论文集,没想到我的《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探索》还获得几位评委的高度肯定,也获得了仅有的5个一等奖中的一个。

  此后,该课题正式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是主持人。此项课题由于在山东省开展得较早、效果也较好,有好几次我还在全省研究性学习的研讨会上介绍学校开展的经验。2004年,我为全省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提供了一堂公开课,我校被评为研究性学习先进学校。

  个人开展课题研究如此,还要带动全校教师开展研究。在申报“十五”课题期间,广泛发动老师、指导老师开展课题研究,结果我校相当多老师申报课题,其中《学校管理创新的整体研究》(由我执笔、校长主持)、《语文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语文组全体老师参与),《美术主体多元化教学研究》(美术组)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还有《英语特色教学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等课题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另外还承担了“合作学习”课题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子课题研究工作。整个“十五”期间,可以说课题研究开展的红红火火,老师们的收益是巨大的。很多在研究中成长起来的老师说,假如让他们再回到过去不读书、不研究的状态,无异于放着汽车不开而去骑自行车。学校也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作为唯一一所从不上晚自习、周末照常休息的学校,教学质量依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不能不说与学校开展研究有很大关系。前段时间,《人民教育》创新教育专刊(07年3月)组稿,我校很多案例被选用,负责组稿的老师说不能用你学校稿件太多了,还必须顾及到面。但我校的很多老师、学生的案例的确令人心动,不忍舍弃,最后,还是用了不少,这从即将面世的《人民教育》(创新教育专科)中可以领略到。

  当然,功劳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学校整个的氛围。校长重视教科研工作,重视教师培养,无疑给老师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这从我们校长近期思考的“唱响‘教师第一’主旋律”中可以得到印证,不断请来全国级的大家、名师给老师们开讲座、与老师对话,开阔了老师视野;我们省市教科所对学校给予了充分的关心、指导与扶持,尤其是市教科所的各位所长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当你还处在课题外徘徊的时候,当你还在困惑该怎样当教师、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候,当你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了激情、出现倦怠情绪的时候,不妨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开展研究。今天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明天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http://blog.cersp.com/77837/846110.aspx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51:52 | 只看该作者
专业成长中的主要事件

明霞

  专业成长是近几年才提到的词汇,但在这之前以及之后都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对我的成长起到很大作用。

  一是教育实习

  那是1982年的秋季,我实习的学校是济南市33中,在青龙桥附近。实习工作严格而规范,既有教学实习,还有班主任实习。

  为了准备讲课,我们一个小组内的同学不知道在实验室试讲了多少遍,每个同学都是“学生”配合演练,而系里的指导老师也就一遍又一遍的听我们演练,并不断指出问题。本来准备了无数遍已经滚瓜烂熟的课,真到了课堂上的时候,还是不到30分钟就结束了讲课,剩下的时间却不会处理了。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第三次,双方的指导老师才算满意。

  实习班主任也如课堂教学一样的认真。每天,要跟随原班主任一起进入教室,看着班主任怎么对学生讲话,在办公室里要观察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谈话,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怎么批评、好的学生如何表扬,观摩班主任的班会课,到实习的最后,必须亲自主持一次班会课,题目,当然是原班主任出好了,怎么组织者要自己准备。

  我的教育实习成绩是优秀。虽然实习期间讲的课题与班会的主题并不记得了,但却记得整个过程的严谨与认真,这对我今后的教师生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是由老师到教研员

  大学毕业当了两年半教师,突然接到调令到教研室当教研员,尽管很不情愿,也只要努力适应,并且一干就是8年。

  全区生物教师20多人,竟然无一人学过生物。有的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课,大多数是年龄大了“主课”教不了或者体育教师、化学教师转行。这样的队伍,课堂效果可想而知。但总体上来说,这些转行的老师都很虚心也很认真,他们自己也很无奈的说,“我也不是学这个学科的,不会讲,请多指导”。为了“指导”这些非专业的老师,我找出大学的相关教材,绘制了200多张投影片给老师们讲课;除了集体活动,平时的大多数时间是自己骑上自行车到各个学校听课,且不打招呼的进入老师们的课堂;有时,带领全区老师上山采集标本,到济南植物园参观学习;有时,看到老师的讲课实在不成样子,我会亲自上课,再让老师上。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每个学期都要举行人人贡献一堂课活动,还有若干的教学研讨、评课、论文评比等等活动,对于提高教师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是由教研员到老师

  1993年秋季,面对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一位很有魄力的区长在全区搞了机关大裁员活动,不管实际需要多少,只要是机关单位必须按比例裁减,结果是教研室只剩下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几门课的教研员,我自然也在被裁之列。

  很多人惋惜我到了学校,我却感到了放松和由衷的欣喜――我终于又可以登上讲台了。

  在进入学校后,我主动带领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听课、评课,有时把他们拉到我的课堂听,有时我听他们的课。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生物课的兴趣,向学校申请成立了生物科技室,带来老师和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开始生物科技活动,致使我走后很多年,同事说“科技室一直是学校的亮点”。而同行的几位老师在我的带领下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已经是泰山区很优秀的生物教研员多次提到,我和她同事的一年使她进步最大的一年,也由此改变了她对待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工作态度。

  也就是那一年,我终于可以以教师的身份参加各种优质课、公开课的评比活动。过去因为是教研员不能参赛,到学校就有资格了。刚到学校一个月,本来应该当评委的我主要要求讲课获得批准后,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进而参加了全省优质课评比,也同样获得小组第一名。这些荣誉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由老师到中层干部

  也许是看我工作很投入、很认真的缘故,或许也与我干过多年教研员有关,来到附中后我就被任命为年级主任,负责整个年级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等全面工作,开始成为一个“中层干部”,这对于从没当过领导的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有时,需要面对老师的抱怨,有时需要面对校长的批评和要求,连升旗仪式怎么举行都不懂得我却要每天主持升旗仪式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讲。由年级主任,到政教处副主任,到教务处副主任,教科所所长,虽说无任何官欲的我,却连续十多年当着这不大不小、两面受气的“官”,饱受了很多的屈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最大的收获是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忍耐,宽容老师们不冷静时对我的恶言恶语、暴跳如雷,宽容老师们对我背后的造谣诬陷和诋毁。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又一次全面展开,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必然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对老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我开始了广泛阅读教育类书籍。

  四是参加教学能手评比

  95年是全省第二届教学能手评比,第一届因为我是教研员不能参评,这一次我就理直气壮得参加了,这对我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评课中的“做秀”一说,只是很努力的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堂课,光教案我就修改了七八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制作直观教具。那一次,我在全市教学能手评比或获得学科第一名,进而参加了全省教学能手评比,最后又以突出的成绩获得了省教学能手称号。次年,又被推荐参加全国生物录像课评比,获得了二等奖。

  五是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北师大三个月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是我教师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聆听了众多高水平的讲座,接触了大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信息,从那些学问高深、富有人格魅力的教授身上感悟到做老师的真谛。对于我来说,那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对灵魂的洗涤,教育,原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更多的知识之外的东西,让我一下子看到了教育的天地如此广阔。

  结束培训之后,就开始真正走上了专业发展的道路。在学校内,开始从事专门的教科研工作,在任课的基础上,带领全校老师开展教学研究,并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第一次实验的课题是《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学校来学校学习取经,全市研究性学习现场会来校召开,本人也多次在全省相关会议上介绍实验情况,并被评为研究性学习先进实验学校;在全省执教公开课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高度赞扬。

  不仅如此,开始了认真思考课堂教学,由原来的纯知识技能教育走向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素质,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开始尝试着走出学科看学科,走出教育看教育,使得课堂教学在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侧重研究生命化课堂的建构。

  由于受骨干教师培训的影响,心中对全国的教育,乃至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2001年的夏季又开始自费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学习研究生课程,期望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也确实带来了丰厚的收获。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37: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从孙明霞老师的课堂里学到了什么

水中风景

http://blog.cersp.com/7925423/1421006.aspx

  有幸走近孙明霞老师,是去年十一月份的事情,因为去聆听“读书论坛”的报告,让我有机会怀着崇敬和求真的心情走进了孙老师的课堂。

  崇敬是因为孙老师的名气和质朴的为人,求真是因为这些年来我见过部分省级和国家级的骨干教师,他们的学识、教学风格、教育思想我实在不敢恭维,再细打听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名师都是有背景的。鉴于这些认识,使我实在不敢随便相信那些“名师”“专家”。另外,近年来有的专家虽然提出了很高深的教育理论,但他们却远离课堂,或者说他们根本就驾驭不了课堂,他们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如海市蜃楼,是一段美丽的幻境。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走进孙老师的课堂,想看看孙老师平时是怎样教学的,和我们这些普通老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她的名气和实际能不能相符。

  在孙老师办公室里看了她的学生作业后,我已是很惊讶于她的学生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和构想,即走进教室,这种惊讶更像是时不时迸射的花火,从我的心底不断升腾。

  刚走进教室,还未经孙老师介绍,她的孩子们就已经很礼貌的和我打招呼了。当听孙老师介绍说我是从某地来的时候,孩子们竟然鼓起掌来,并大声说“欢迎老师”,我赶忙起身道谢。还没有上课,有的孩子围着孙老师,蹦蹦跳跳的问长问短,有的则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了课本和学具,有的正在和别的孩子说着话,也有的孩子则热情的和我谈话,好奇的问我是什么地方的老师。但不管干什么的孩子,他们满脸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教室里喜气洋洋,轻松愉快。

  上课了,孩子们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师生问好后,开始了教学。那堂课讲的是细胞的有关知识,从细胞的分化,到组织,再到器官的形成,最后是植物体和动物体。整堂课,条理清晰,推导自然。孙老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图片丰富,把很多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教学过程中,孙老师不断给学生巧设悬念,让学生在探究中揭开谜底,思维的火花不断被点燃。在探究的过程中,时时有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这些错误的结论,很快被同学们自己纠正过来。这些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动人的,它彰显了学生探求真知的痕迹。这是在一般的公开课上很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它就像平静的湖面上,荡起的层层涟漪。

  整个课堂孙老师没有强化让孩子们背诵或记忆什么,但快下课的时候,孙老师的课堂检测,孩子们兴奋的抢着回答,小手林立,个个胸有成竹。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学在有意无意间。

  我在孩子们友好的“再见”声中走出了课堂。反观孙老师课堂,我发现,孙老师课堂里学生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不对,应该是说孩子们探究问题的气氛非常浓厚。对于自己一时难以理解的东西,孩子们马上就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起来。但当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不相一致的时候,马上又开始了辩论。而孙老师很多时候,像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袖手旁观,其实在关键时候却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同时,在孙老师的课堂上,丝毫没有压抑的感觉,别说是学生,就是我这个听课的老师,也感到无拘无束,心情特别的放松。孩子们更是象在田野里自由生长的花草,那般的自然舒适,但活而不乱,孩子们并没有把轻松演绎成混乱,他们的脸上,一直挂着幸福和快乐。整个的一堂课,没有一个孩子挨批评,事实上,这些孩子也没有可挨批评的地方,他们太可爱了,可爱到不需要批评了。

  离开孙老师的课堂,已经数月有余。但孙老师课堂里充盈着的幸福仍沉淀于我的心底,它时不时的会漾出来,在我的心房流淌一遭。孙老师那不像老师的老师,孙老师那堂不像课堂的课堂,孙老师班里那些幸福、快乐、友好、可爱的孩子们,一直在激荡着我的心,使我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

  最近我经常在深刻的思考,我在孙老师的课堂里学来了什么。孙老师在城市任教中学生物课,而我是在小农村任教小学语文课,我们任教的学年段不同,地点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不同,学科不同,我能从孙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什么?

  虽然我和孙老师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我仍然从孙老师的课堂里学来了很多作为老师应该具备的很重要的东西。

  例如尊重,孙老师的课堂里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习惯,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知识差异,等等;例如平和,孙老师无论是在讲台,还是在学生中,无论是故作思考,还是启发点拨,她始终态度和蔼,不急不躁;例如宽松,孙老师在课堂里,很多时候是在看着孩子们自己探究、自己学习,而她只是作为一个旁听者、观望者的角色存在于教室里,好像没起到老师的作用,但当学生的思路跑的太远了的时候,孙老师又会看似不经意的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给人感觉不像是一位教师,倒像是一个高明的引导员。例如随便,孙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便插嘴,无论遇到困惑还是对其他同学的意见有不同看法,随时都可以站起来提问或者辩论。面对随时站起来发言的孩子,孙老师不仅没有加以制止,反而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以上这些现象,并不会有学科的烙印,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学科的课堂。我把这些现象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幸福和快乐。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是幸福和快乐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体验到这种幸福和快乐,那他们的童年就是幸福和快乐的,他们的整个学习阶段的生活就是幸福和快乐的。而最重要的是这种幸福和快乐,并不是廉价的,孩子们在幸福和快乐中求得了真知。

  李希贵老师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引用了一个老教师的话说,看一个学校办的怎样,不用看别的,看他这个学校的老师眼睛是不是有神,看他这个学校的孩子脸上是不是荡漾着幸福和快乐就可以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们的教学大纲,详细的规定了学生们各学年段应该获得的知识,但就是一样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规定,那就是要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但这一切,孙老师做到了。

  这就是我在孙老师的生物课堂里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在我们的课堂上要给予孩子们幸福和快乐,并让孩子们在幸福和快乐中求得真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8:25 | 只看该作者
印象中的明霞  文|张辉
2009-03-30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534



早在姐姐到乐陵之前就想想写写姐姐,一吐为快,只因文笔拙劣,怕辱没了姐姐;只因姐姐像一本厚重的书,愚钝还无法在短短的两年内研读明白,下笔之时,诚惶诚恐;只因姐姐的宽容,愚钝才得以提笔,粗粗写几笔,一些姐姐知遇之恩、点化之德。

网络奇人

说起迎春花开,谈起明霞姐,我内心有着太多的感动,满是敬畏。3年前在教育在线结识明霞姐,跟在后面偷偷地拜读她的教科研主任之家,看他怎样开展教科研工作,偷偷的看她实施生命的教育,吓得连大气都不喘,更别说跟帖了,生怕被她发现,虽默不作声,内心却一直被她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动着。一路跟来,三年多时间验证了一个朱永新教授的承诺:“坚持写两年的随笔,若果不成功,找我。” 看后我也曾心潮澎湃,在心血来潮时,天天写随笔,但仅仅坚持了两三个月,愚钝就是愚钝,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力,没有战胜自己的勇气。两年之后,愚钝才发现明霞姐正如古语所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正如李校长所说,明霞老师笔耕不辍,躬身实践,终成专家型教师,我深以为是。坚持就是胜利,而放弃则有许多的理由。

邻家大姐

尽管明霞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理论功底,多年来一直贴着地面行走,成了教育在线和一加一教育博客上的核心人物,影响和带动着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发展自己、改变自己,“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的“名家”,但他对所有的老师都那么热情、友好、平等、尊重。就连我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被她关怀着、鼓励着,数度走进乐陵实小,和老师们交流自己学习、读书、教学的体会,由此对明霞姐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也愈加感动他的为人、做事。

2007年迎春花盛开的季节,明霞姐莅临乐陵给我们带来了精神大餐,让我们意犹未尽,回味悠长。且不说她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演讲,且说短短的交流,她始终面带微笑,亲切地宛如邻家大姐,让我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现在想来,跟他聊得什么都已记不清楚,但是那份激动兴奋,却久久挥之不去,自此竟悄悄的喜欢上了她,(哈哈哈,不是故意煽情)。

2008年11月22日,山东省语文教育大课堂研讨会上,再见姐姐依然是神采奕奕,这次见面竟多了许多老朋友般的情愫,相见拥抱、握手令我这个异常羞涩的人也感到一切竟那般自然,由于姐姐忙于会议,而我呢,负责接待,虽然特想跟他多聊几句,但是没有时间。就这样行色匆匆的离开乐陵。

同年12月20日上午刚下晨读,孟校对我说要去莱西参加首届儒家普及教育研讨会,听后甚喜,我问什么时候,对曰:“现在。”我一愣:“现在?什么都没准备?”“别问了,车上再说”。 找摄像机、照相机、借钱,回家收拾一些生活必需品,赶往长途汽车站与孟校、郭英老师会合。持票、上车,坐在车上,我跟孟校说:“明霞姐肯定会去。”“对,他是个学习狂,一定会去。”“那我发短信问问!”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短信发送成功,我便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屏,不大一会,受到姐姐短信:“和陶老师正准备去莱西,莱西见”。得此消息,我们三个欣喜若狂。一路上我们一直利用短信互通消息, 竟免除了路上的寂寞无聊。

晚上得见明霞姐,领我们见陶老师,帮我们削萝卜,颇具大姐风范。第二天帮我们找电源,找座位,晚上接李校长电话,让我们无论如何第二天返校,几经商量决定,让我留下,边听边录,一边大家学习。说实话,这样的安排我满心欢喜。

第三天大早,才发现大雪纷纷,见她们收拾行囊,我又不免有些心动。孟校长让我有事去找明霞姐,想到她,顿觉不再孤苦无依。一日两餐跟明霞姐共进,下午明霞姐发短信告诉我,他去采访,不到会,嘱咐我好好听,认真学,我感觉特温暖。晚上,又把我安排到她的房间和张桂玲老师同住,并请陶老师带我至济南或潍坊,一切安排妥当,她自己打车乘11点40的火车返回泰安。第四天回家的路上,不断收到姐姐的来信,让我注意安全,问我是否到家?她的关心让寒风不在刺骨,寒气不再逼人。

耐心倾听

2008年10月11日,姐姐来乐陵,简单的吃过晚饭之后,李校长问:“谁去和孙老师交流交流。”我说:“我去!”没等大家说话,我抢先说道。回到宾馆,从自我到学校至学生乃至经营家长,我喋喋不休的说了近三个小时,期间大姐一边记录,一边微笑着示意我说下去,还不断的说写些鼓励的话语,让我竟忘记了时间,最后一看时间已过十一点四十分,我慌忙起身告辞,嘴里不停的说着:“不好意思,说的忘形,忘了时间耽误姐姐休息了”。他一边说没关系,愿意听我讲的故事,一边叮嘱我:“路上小心。”我答应着,走出宾馆,心却被风吹的鼓鼓的,忘记了对黑夜的恐惧。

事隔三日,竟在姐姐的博客中发现一文——《“愚钝”的教育智慧》,猛看一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细看之,皆是我语无伦次的赘述,被姐姐用心记下,加工而成。心中顿时升腾一股暖流,无言以对,感激、自豪自不必提。

潜心传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重中之中乃传道也。

姐姐不畏辛劳,成了教育在线和一加一教育博客的传道士,不仅在线笔耕不辍,在生活中还积极帮助身边每一位求助者,修改文稿指点方法,终日乐此不疲。双休对别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调整时间,而她却利用辗转各地去布经,去传道,指点迷津,启迪生命,让大家信心百倍的面对自己,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

听她成长的故事,听取她影响周边教师的故事……千言万语、密密麻麻的,我记录了很多很多,有的让我激动,有的让我落泪,有的让我兴奋开怀。但要整理成文字何其难也!故迟迟不敢动笔,故辞不达意,请各位老师指正。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8:27:31 | 只看该作者
名师助我再启航

2009-03-30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019



周末邀请到我们心仪的明霞老师来我们学校作专业成长的讲座,让我感受到了明霞的意义,明霞的魅力,当天晚上,老师们就自发的写了自己的感悟随想,让我感动之余,又暗自有了成就感,这项活动开展的真是及时!这里将会陆续转载我们老师的学习心得!



名师助我再启航

——走近名师,听孙明霞老师讲座有感  文|梁建丽



最早认识孙明霞老师是通过博客链接,那是2006年,在我校王主任的鼓动下,我也兴致勃勃地建立了博客,天天坚持写博文,并且有幸与很多远方的同行建起了博客链接,从博客中我认识了孙明霞老师,从博文中感受着孙老师的生命化课堂。

那时读着孙老师有关生命化课堂的博文,竟然本能的把她定位在二十来岁,刚毕业,对教育充满激情的年轻教师,迷恋着自己的课堂,富有创新精神,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的专业教师。后来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关于孙明霞老师的报道,当时就觉得很亲切也很惊奇。初次在教师报上看到“孙明霞”的大名,说实话,我是持怀疑态度——这是我认识的那位孙明霞老师吗?她有这么神吗?当我把有关报道全读完后,才肯定这就是我经常读她博文的孙老师,为此,我兴奋了好一阵子,也鼓舞了我好长时间。

可惜,由于工作的变动,我又干起了班主任工作,每天琐事缠身,又增加了担任的科目,除数学外,还要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综合课、体游课、品德与社会等等,当前又处于教育改革期,每天学校的大会小会不断,各种名目的作业总也完不了。就这样,无奈中,我告别了博客,也告别了往日与之交流的远方的同行们。

日子过得真快,一晃两年多过去了,初次听鞠校长说想邀请名师孙明霞到我校讲座,我的思维并没有把她与我博客链接的孙明霞老师联系起来,因为我实在没有想到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位孙老师已经成长为名师。但从校长偶尔透露的一些信息中,我判断出这次来讲座的就是我“熟悉”孙明霞老师。

今天终于见到了这位“熟悉”的孙老师,第一眼望去,真的与我想象中的孙老师绝然不同。我曾没有来由的认为的那位“二十来岁”的孙明霞老师原来比我的年龄还大。什么原因让我把这位老教师想象得那么年轻呢?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一、读书,让她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

她喜欢读书,并且是有选择的读书。“取法乎上,得乎中也。”她说这句话对她的影响很大。她为了买一本喜欢的书,竟能辗转打好多电话联系有关出版社。这种精神是我们所不具备的。别说费尽周折电话联系买书,就连近在眼前书店我也从不光顾。她还经常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向同行推荐她认为有价值的书,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教研,让她始终活跃在教改前沿

当教研员时,她主动走进教室听课、评课,能根据现状主动花大精力培训老师。为培训,光幻灯片自己就制作了二百多张。还经常带领老师采标本,做标本。

当老师时,能主动请同行听自己的课,让别人挑毛病;还要请求同行能让她听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优点。这也是我们这些老师所不具备的。我们不愿意别人随便听自己的课,总觉得有人听课自己要多费心准备。将人心比自心,觉得别人肯定也不喜欢自己没有来由的随便走进他们的课堂。所以除非学校统一组织听课评课,不然没有人会这么做的。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却就这样浪费掉了。

三、反思,让她很快成长起来

坚持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虽然开始的并不早,但她能一直坚持,而且不是抱着完成任务的观点,而是为了能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让学生受益;更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让同行们分享。用她的话说,就是在帮助别人提高的同时,又促进自己不断提高。再想想我,博文坚持写了半年,说实话,也确实有不少收获。半年间发表了几篇文章,对于从没有发表过文章的人来说,也算是一大激励;我写的博文还经常被海南教育网链接转载。可惜那份喜悦和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琐碎的班主任工作、多种科目的教学任务以及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完成的不定数量的各种名目的作业所淹没。每天总是在疲惫中应付,无暇思考,更无暇记录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我的博客就这样搁浅了。试想,如果这两年,我没有停止,而是一如既往的满怀激情地坚持着,现在的我又会是啥样子的?不用别人告诉我,我自己也会回答这个问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的思维肯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我的学生肯定会更加喜欢我以及我上的课,我的心态一定会更年轻,就像孙明霞老师那样,近五十岁的人却给了我二十岁的感觉。

孙老师的话语似一阵春风,拨弄着我心中的那根舷,推动着我那已经搁浅两年多的博客又要起航了……



迎春花开”春满园-------孙明霞老师印象  文|张英华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020



温婉、清新、自然,这是孙明霞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没有“大家”的光环,没有利益的追逐,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挚的语言、真情的流露和朴素的情怀。与这样的人相处,总会受益良多。

一、对学习,无比执着

我是个很懒的人,没有人在后面催促是什么都不想干的。所以,我非常佩服有恒心的人。孙明霞老师就是有恒心的人,也许她自己并不觉得怎样,但我却已经非常佩服了。二十多年,不停地买书看书,不停的学习,不停地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这需要怎样的坚持呢?后来,她发现自己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又想方设法的走出去,去听别人的课,去与专家交流,去不断的丰富自己,乐此不疲.我曾经坚持学习了一个暑假,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开学之后马上就扔了,当然有很好的借口:工作太累了。

二、对同事,非常大度

人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是善良,一个不善良的人,自己不会幸福,家庭不会幸福,周围的人也不会幸福。所以,与同事相处一定不能计较,要与人为善,才会心安理得,才会有人帮助自己,关心自己.扪心自问,我觉得自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孙明霞老师对同事的关心超出了我的想象,不但全心全意的帮助别人改课,甚至工作到凌晨,还搭上饭菜,留人睡觉;从推荐书给别人看,有时还搭上自己的书;为年轻教师的成长费心劳力,毫不计较.所有这些,我都做不到,听了他的讲述,我真得好好反思自己了:我还能为别人做什么?

三.对学生,充满爱心

教师都爱自己的学生,但是爱的程度不同,爱的方法不同,这样,爱的结果也不同。孙明霞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她不是关心孩子的眼前分数,而是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是大爱。我们也应该如此,在管理班级时不应该只想到怎样提高成绩,怎样得分多,而应该想怎样做对孩子的发展有利。

四.对名利,处之坦然

倒我不是真有本事,也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我看到有的人有了一点什么就炫耀特别反感。孙明霞老师让我眼前一亮,她写作只为了交流、只为了记录心得、只为了学习,所有的荣誉只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功利,没有造作,有的只是水到渠成,这足以让我佩服,让我相信知识分子的风骨。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犹如一股清风吹散我心头的阴霾。

也许我做不到孙明霞老师所做的,但是我有了一面镜子,今后我应该时时的检讨自己,让自己能做的更好。我不说什么大话,这一点肯定能做到,这也许是校长请孙明霞老师来做报告的目的吧。



感悟明霞老师——生命的色彩  文|张晓静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1877



初识明霞老师感觉这位名师很年轻,一头飘逸的长发,脸上是会心的微笑,让人感觉很容易和她亲近。开讲不到十分钟,我就被她迷住了,从心底里折服了。

从孙明霞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是一个研究者。孙明霞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书是最重要的因素。她的最大特点是喜欢读书,每年订阅10多种教育类的报刊杂志,购买教育教学理论等书籍无数。孙明霞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范例:守住内心,成为快乐的读书人。在这个基础上“用双脚做梦”。 

如果从学识与能力上来说,能和孙明霞老师相比的所谓教育专家比比皆是,但孙明霞老师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有那么多的追随者,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善良与真诚。无论是何时何地,不管是认不认识的教师、学生,不管什么样的因难,她总是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让人觉得孙明霞是一个有着宗教情怀的人。正是这种谦虚与善良使她有着发现美好的心态,总能发现每个教师身上的优点,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诚心,这也使得她有着良好的沟通能力。

对于孩子,明霞是老师,是友人,也是母亲。她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地去赴一场又一场与孩子们的“约会”,在课堂上,在书信中,她享受着与孩子们最美好的相遇。非常欣赏明霞老师所说的:“有人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自然也就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与幸福。我想说,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明霞老师,就是这样幸福着,在与年轻生命的对接中幸福着,在生命教育中幸福着。那是迎春花小小的幸福,同样也是生命教育常被忽视的旨趣所在——使教育者自身的个性愈加丰富而舒展,人格愈加正直而强健。生命教育,既是对人,也是对己。在自我的生命教育之中,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迎春花的绽放让人心醉,生命教育的春天就在眼前!



十年一觉荒唐梦——学习明霞老师有感

荣成市府新小学   袁田甜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 ... =blog&id=192846



印象最深刻的是开课时明霞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你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教师?”备选答案有三种:A“生存型”的教师——无奈的苦捱;B“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C“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可让我困惑的是我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自己好像哪一种也不符合。不是无奈的苦捱,也没有创造幸福,更谈不上把吃苦看作是一种享受。少年时的美好憧憬早已随着现实世界的残酷而支离破碎。似乎我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也没有了什么理想。我,迷失了。

我是哪一种教师?我要做哪一种教师?明霞老师有着她的“二十六年教育梦”,我的梦在哪里呢?回首望去我的十年,看到的只是一片一望无际,飞沙漫天的荒漠。好苍凉的梦啊。将近而立的年纪,却失掉了理想,真真让人汗颜。是时候给自己做个定位了,我希望自己逐渐发展成一位享受型的教师。离而立之年还有三年的时光,让自己好好努力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5:35 , Processed in 0.1049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