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琴知心姐姐第十二课:“听话”比“说话”好玩
每年过年,正月初二都要回娘家,这是老传统,几十年没有变过。我的父母现已不在世了,但老传统还在继续。今年也不例外,我们在京的四姐妹,相约陪着老公、带着儿女到饭店聚餐,实行AA制,十几口人,说说笑笑,饱餐一顿,好不热闹。要是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大人边说边吃,孩子们边吃边听。姐妹之间聊的都是童年的趣事或孩子们小时候的故事,姑爷们说的是国内外大事,孩子们微笑着听着,一般插不上嘴,偶尔说几句“经典”。之后,我们各回各家。
可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大人们意识到该听听孩子们说了,孩子们似乎也有话要说,彼此之间仿佛多了许多依恋。
索性,晚餐到二姐家接着吃。因为,每个人都好像意犹未尽。四姐妹达成共识,今晚当听众,听孩子们说话。
这么多年了,光听大人们说,现在也该轮到他们说了。仔细想想,我们姐妹四人年龄加在一起已经超过200岁了,说了50多年,也该歇歇了,而四个孩子呢,虽说叫孩子,可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年龄加在一起也超过100岁了,人均二三十岁。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是孩子,可在外面,他们也都各自挑大梁了。
孩子们开说了。他们可不是闲扯,瞎聊,话题十分鲜明,一个又一个。
话题一: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结婚,大年三十回谁家?结论: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女孩妈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觉得有个女儿真好!我这个男孩妈也不太在乎,有人回来就行,最好是三家一起过年(双方父母与孩子)。孩子们说,那得要多大的房子呀!
话题二:找老公的标准是什么?话题当然是三位未婚女子提出来的,做母亲的当然也想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可她们很神秘,自己不发表意见,而是以攻为守,向四个姨发起进攻。
“三姨,您当初是怎么选中我三姨夫的?他哪些地方吸引您?”妹妹的女儿年龄最小,今年24岁,她最先向我提问。我当然不会拒绝,老老实实坦白了恋爱史。不过,我忘不了“画龙点睛”谈谈两点感受:一选老公,不是选最好的,而是选最合适的。就像买鞋,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三道四,而要看自己;二选老公,十全十美的人没有,要有包容心,结婚前一定要想好,对方的弱点你能不能接受。人多年形成的习惯、性格、特点,改起来难,有容乃大。别老想着改变别人,爱情没那么大力量!还是那句话:改变心情,才能改变世界!
接下来,另外三个姨也不得不接受采访。好在这些姨们,个个能说会道,孩子们难不倒她们。
令人欣慰的是,做母亲的终于听到女儿对婚姻大事的基本想法,而且各有高见。
话题越来越多,新买的扑克牌放在一边无人问津,精彩的电视节目无人欣赏,每个人喝着茶、吃瓜子、剥干果,越说越有精神。
不知谁看了一下表:哇!都深夜三点半了!
快睡觉!可大家都很亢奋,精神抖擞,一点困意没有。躺在床上,还聊个不停,直到天快亮才入睡。
第二天,早起,三个女孩提议接着聊,因为第三个话题还没说呢:“怎么当头儿,管理一个公司?”话题是冲着我儿子来的,但因主讲人没地方住,昨晚已经驱车回自家了,我们现打电话把他请来。儿子是我家下一辈中惟一的男孩,早有众星捧月的自豪感,再加上他从小爱说相声演小品,当然不怯场,大大方方地来了,沉着应战,侃侃而谈。
去年7月,他只身一人,从上海总公司调到北京分公司任副总。该公司亏损2000万,一百多员工两年没发奖金。他抓住一个能赢利的业务部门大做文章,使公司五个月扭亏为盈,年底让职工拿到丰厚的奖金,积极性大大提高。
他做事的原则是:永远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他的看法是:孩子注重的是过程,享受过程中的快乐;而大人注重的是结果,享受结果带来的快乐。所以孩子的快乐比大人的长。
他的处事原则是:善解人意,多鼓励别人,他说:“公司的早餐很好吃。油饼、豆浆、酱豆腐还很全。他夸讲厨师说,‘你很了不起。我每天早上经常懒得起,一想要到公司去吃这么好的早餐,立刻就有了精神,马上起床去上班。’” 厨师听了很高兴,第二天偷偷地给他加了一个煮鸡蛋。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不仅姐妹听了感兴趣,连我这个陪儿子长大的妈也感到意外。
孩子们的交谈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过去教育孩子,说的多,听的少。如果说,对孩子说话是责任,听孩子说话才是幸福。
心灵的世界需要聆听。聆听的“聆”字这样写:左边是“耳朵”的“耳”,右边是“命令”的“令”,意思是:命令你倾听!
我对这次与往年不同的聚会的总的感受是:“听话”比“说话”好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