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历史使命 彰显人文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7 19:0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历史使命 彰显人文精神
——2007年散文创作回顾
颜慧




  回首刚刚过去的2007年,散文创作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需要总结和思索的地方?为此,记者约请散文家张守仁、《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及评论家李晓虹对2007年散文创作进行盘点与回顾。
  张守仁认为,2007年的散文创作既不是丰年,也不是歉年,而是个平年。有优秀作品,但是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的佳作还嫌少些。从全国报刊看,有些栏目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如《收获》的专栏“苦旅余稿”、《散文》杂志怀念已去世的著名作家的专栏“逝者如斯”、《光明日报》的专栏“百城赋”、《文汇报》的专栏“未名壶宇”等。作品中,铁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猜想井上靖的笔记本》角度独特、内涵丰富,余秋雨发表在《美文》上的《何处走向大唐》表达了一个学者深广的思路和独特的视界,舒婷描写她的家乡鼓浪屿的民宅和名人的作品文字精妙、芳香馥郁,以及蒋子龙写岳飞、洪烛写成吉思汗、学群写珠穆朗玛峰的散文,都值得一读。
  王剑冰认为,2007年散文创作中,关注历史使命、反映人文精神的作品,依然是亮点。这些作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长期研读历史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到的个性认识,他们把民族大义、人文精神作为著文的首义,在他们的文章中总能读出那种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气势与心性高扬的精神。如余秋雨的《问卜中华》、王充闾的《守护着灵魂上路》、筱敏的《一座城市的记忆》、冯佐哲的《乾隆惩贪缘何愈惩愈贪》、郭文斌的《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等。
  李晓虹认为,历史文化散文正在逐渐走出没有思索、没有审视的单向度复述的状况,在对历史的揭蔽中走出历史,拷问当下人生。在一些作品中,历史逐渐被唤醒,被心灵的烛火照亮。张大威的《一只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仓鼠》从“焚书”开始,追究中华民族在青年时代就患上了思想上的“脑血栓”,认为它烧掉的是人的言论权、话语权、思想权、质疑权、批评权、议政权等。这种思考是深刻的。
  王剑冰认为,2007年的散文创作中,很多作家的作品从广大的民众及民生着眼,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命价值,由此而显出作品深重的社会意义。贾平凹的《六棵树》是对植物的记忆,也是对原本生活的怀念;王开岭的《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写出了现代生活对人的精神挤压;傅菲的《米语》通过写米反映出了江南农村的生活和农人的意识;刘志成的《灵魂中的另一种疼痛》表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中普通人的关注。
  困境是人生的常态,也是文学经常关注的主题。当下,困扰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多。直面困境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大爱和源于大爱的深深的忧虑。李晓虹认为,作家心灵亮度的强弱,是决定作品精神层次的关键。2007年的散文中有一些变化都与作家的精神亮度有关。如《荒原》沉重地叙述内蒙古草原的沙化趋势,由此带给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沉思;《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活脱脱写出房奴的精神状态,把住房这一城市生活中最大的痛揭示出来;《文化空巢的记忆》中对文物被卖空,文化记忆也随失消失表示担忧;《从江底打捞上来的记忆》中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悲壮地沉入了江底的土地中寻找记忆;《漂泊、爱情及其他》中对于到大城市打工的外省青年漂泊感的表露……这重重的困境促使我们深长思之。
  李晓虹还提到,在对2007年散文的阅读中,明显感到写底层劳动者生活的作品多了。比起那些在自己的小日子里沉醉,为了一己得失而苦恼,为了得奖而绞尽脑汁的人来说,能够关注痛苦、关注不幸的人生,是一种善知、一种责任。虽然一些写底层生活的作品只是停留在表现不幸的人生,甚至是展览苦难,便沦为另一样的哗众取宠。但还是有不少作品已经深入表现底层劳动者的人生艰辛背后的平等、自由及人的权力、人的尊严等等问题,引起有良知的人们更深的思索。如《关卡》《我和刘高兴》《叫一声老乡好沉重》等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

2008-2-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5:53 , Processed in 0.06617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