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改中国行”三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3 15: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改中国行”三说 
刘恩樵




                           一

2011年暑期《中国教育报》“课改中国行”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课改推进活动,它好似一炬熊熊火把在中国大地点燃课改之火。在“课改中国行”启动之时,我曾自撰一联以贺:“课改中国行调研中国课改,课堂现代化打造现代课堂。”,如今,“课改中国行”活动几近尾声,观察活动的过程与经历,我忽然想到了长征。毛主席有关一段论说: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别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间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课改中国行”真的无法与长征相比,但是,“课改中国行”是否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课改长征呢?我看行!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课改中国行”是宣言书,它向所有中国教育人宣告,课改是中国基础教育教育的必由之路,必为之策;“课改中国行”是宣传队,它一路宣讲“高效课堂”的理念、经验、策略、方法等,给一线教师以具体认识与操作的指导;“课改中国行”是播种机,它撒布了课改的种子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作为一位“课改中国行”的志愿者,我曾参与了“一路”在江苏如皋的活动,我的收获颇多,我以专文《在如皋聊课改》为题表述了我的收获。









早上,打开《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浏览“课改中国行”的进程,看到了随四路行走在北京、甘肃西和、陕西西安、河南新乡、湖北的随州、孝感、咸宁、、武汉以及宁夏银川的领队马朝宏的一个帖子,有一些新的想法。

马朝宏的帖子是这样的:

这一行下来,我的收获颇多,有两点体会颇深:

第一,如今,课改不缺少理念,也不再缺少方法,缺的是责任感和担当的勇气。大家都知道孩子正在油锅里挣扎,却都在忙着推卸责任,生怕那油烫伤了自己。

第二,高效课堂是让课改理念落地的一种方法,很多老师把“高效课堂”误解为于“高效的课堂”。高效,不是高效课堂的终极追求目标,而“学生主体”和“学生自主”,才是其核心价值,学生从“自主学习”到“自主生活”再到“到生命的觉醒”才是其终极追求目标。

第三,课改中,教师不是简单的被动执行者,而应该是课改的创造者,每位教师都应该是书写中国教育教学史的人。做课改的主人,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做一个“行者”,课改才有可能成功。

这是作为一位身居京城高楼里的《中国教师报》编辑走出象牙塔,行走在中国教育大地上亲身经历中国课改后得出的“体会”,这样的“体会”很真实很真实,很可贵很实在。作为一线的普通教师,我很赞同马朝宏的观点。

就此,我想谈两点想法。

第一,作为中国课改的积极倡导与推进者,《中国教师报》要有选择有担当,要努力施行“榜样加辐射”的策略。“榜样”就是推出典型;“辐射”就是利用“榜样”与报纸平台,影响与带动更多的教师、学校、县区动起来。马老师说:“大家都知道孩子正在油锅里挣扎,却都在忙着推卸责任,生怕那油烫伤了自己。”“每位教师都应该是书写中国教育教学史的人,做课改的主人,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做一个行者。”马老师这段话,既表明了当下的教师对课改的态度与作为的现状,又提出了真切的期待。那么这种现状与期待如何转为现实的动力与成效呢?我认为,《中国教师报》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要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要有为一线教师提供所需的意识,以“榜样加辐射”的策略,继续做好三个层面的事情,一是大量发现与报道中国大地课改的典型(个人、学校、县区等),二是不断地提供提升课改质量的可操作的措施与经验,三是面过中国教育的地大校博,人多势(觉得课改难,难实行)众客观现状,要始终如一地高举中国课改的大旗,将倡推课改作为《中国教师报》的首责与重责,要有十年一贯的胸襟,痴心不改。做倡推课改的先锋与行者。

第二,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解。正如马老师所讲:“高效课堂是让课改理念落地的一种方法。”但是,我觉得马老师对“高效课堂”的目标追求的阐释有些混沌,不够清晰。“高效课堂”就是“高效的”的课堂,就是终极追求,如何理解“高效”的内涵,才是关键所在。在我看来,“高效课堂”的“高效”应该从如下两个纬度六个层面来理解,第一纬度是学生得到了什么,第二纬度是学生是如何得到的。第一纬度里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第二纬度包括“自主”、“合作”、“探究’;这才是高效课堂的中“高效”的内涵,以为“高效”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学得多,考得好”,这种单薄的理解才是对“高效课堂”的片面的狭隘的误解。其实,说到底,“高效课堂”也同样追求学生“学得多,考得好”,但是,“高效课堂”理念下的“学得多,考得好”的含金量却很高:“学得多,考得好”不是高课堂老师灌(讲)出来的,而是学生主体自主自学的,“学得多,考得好”不是仅仅获得知识上多少与分数的高低,而是有能力、情感上的提升;“学得多,考得好”不仅仅是师生间互动的结果,还是生生、生师、生本(文本)交互活动的结果;“学得多,考得好”不是无奈勤学之果,而是欣悦努力之得;“学得多,考得好”不是仅仅是指本节课获得什么,而是指本节课获得的东西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要意义,等等。我曾经对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做过梳理:

“自己都不理解,告诉学生的是错的”——此不能为师;

“把自己理解告诉给学生”——此为庸师;

“把自己是怎样理解的方法告诉学生”---此为常师;

“把自己是怎样理解的不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理解”---此为良师;

“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的理解”---此乃高师。

“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能指向未来”---此乃大师。

课改就是培养“大师”的实践。

作为高效课堂的目标的表述,我也是赞同马老师“从‘自主学习’到‘自主生活’再到‘到生命的觉醒’”这样的表述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对“高效课堂”

目标的表述力求缕析入微与符合逻辑,这样,更容易让实践者领会与把握。说到这里,我想做个调侃,就是“高效课堂”的名词“能用”,但又似乎“不好”,但“不好”有没有关系,它很容易让人看低“高效课堂”这个概念的立意,但领悟了“高效课堂”内涵的人,也就不觉其俗了。因为,名字只是个符号而已,名字与内涵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不了解她的人一定以为她是乡村俗人,但是了解了才知她原来这么有才华。







“课改中国行”的意义,依我看有三点:

其一,这是又一次创新。

2011年的《中国教师报。有了一次重大的改革,这就是全新改版“立足新课改与区域均衡,致力于让素质教育落地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形成了以新闻为龙头,以区域教育、现代课堂、幼儿教育、民办教育、教育家、教师生活周刊为特色的‘6+1’办报模式,让每一位教育者看到适合的内容,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让教育因读者而改变。”

“课改中国行”是《中国教师报》的又一次创新,它打破了以平面媒体为平台宣传与实践课改的思维,突出田野意识与行动意识,走出编辑部,走出北京,走向大江南内,走向江南塞北,走进基层学校,走到一线教师的中间,走进一个个课改的教室,这种挽起臂袖,卷起裤腿,行走田野的做法,能够真切地感受在中国大地上课改的脉搏。这种行动哲学思维下举措,一方面加强了与一线教师的沟通,深受他们的喜爱,更重要地是能够采撷一线基层最鲜活的经验、智慧以及困惑、困难等。

其二,这是又一次唤醒。

2010年第17期《人民教育》刊登了刘坚 余文森 徐友礼的文章《“深化课

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文章指出:

所有参与调研的同志普遍反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真正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好奇心、兴趣爱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得到鼓励;责任感和合作能力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甚至在不少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新课程的内在吸引力,学生的辍学率大幅度下降;学校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开始形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调查也显示存在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日常教学活动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技能训练的快慢,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仍然被边缘化。西北师大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对于“同行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教师选择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知识技能”(70.1%)和“解题技巧”(67.3%),而对创造性、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的关注度大约在30%左右,与10年前的同类研究相比虽有所改善,但依然落差很大;有92.1%的教师在“您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上选择“书面习题”,能布置“社会实践活动类”作业的只占7.5%。

可以说,十年课改举步维艰,收获甚微。

“课改中国行”无疑是给疲软与处于低谷中的中国课改注入一剂强心剂,再一次积极面对现实,唤醒一线教师的课改意识。

这次“课改中国行”行动,每到一地,《中国教师报》推出的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学校的校长、课改典型地区的教育局局长、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的专家都要做讲座,宣讲以“新课堂与新学校”为主题,解读课改与学校特色,介绍建设新课堂与新学校的意义与具体经验。编辑部的记者们与当地的教师举行各种座谈,深入学校采访,发起“课改万人签名”活动,并向当地教育局赠送《中国教师报》出版中心出版的“教育发现”系列丛书,活动结束后,《中国教师报》还将推出“课改中国行”系列报道、“中国区域课改调查”特别报道等等。

“课改中国行”是在中国教育大地上对低迷课改现状的一次点燃、唤醒与激起。

其三,这是又一次调研。

现在我们都说课改进入了“深水区”,那么,已经实施了十年的课改未来如何继续前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的起始年头,如何让《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直面这些问题,首先是要知道实情,洞悉客观。

暑假的“课改中国行”,无疑是一次大调查。这次行动,从北京出发,深入全国17个省(直辖市)进行课改调研采访,而且,多接触一线教师,多深入基层学校,此次活动一定能获得最宝贵的情报与资料,对问诊与把脉中国课改,寻得对症之药,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引领希望,课堂承载未来”,这是“课改中国行”关键语。“课改中国行”左手挽着教师,右手托着课堂。教师与课堂是教育之本之根。我们有理由相信,“课改中国行”会唤醒无数的教师们会把根扎在课堂里,让课堂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课改之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20:22 , Processed in 0.0750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