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美国英语教育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
作者:尚劝余
研究美国的英语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科技实力竞争的需要对其英语教育不断改革的历史。一个民族或一个政府对一种语言的教育政策总是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需要的支配。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英语教育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部直接抓英语政策的制定。从中小学生到博士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把英语作为中国的第一外语来学习;招聘时,不少雇主都把英语交际能力看成是聘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多种职业资格考试都以英语作为重要的考试科目;大学入学考试的3+X方案规定英语作为三门主要课程之一;国家英语等级考试标准的确定;全国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定期举行;一些大学和一些重点中小学正尝试在某些科目用英语授课;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显示了英语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和加强,课程设置得到了改进,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标准逐渐得到提高。
——————————————
1 Duke, L. Poll of Latinos counters perceptions on language, immigrea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1992, P. A4.
2 EPIC, The English plus alternative. In J. Crawford (Ed.), Language Loyalties: A source book on the official English controvers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151
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比较中美的英语教育,以期对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进行反思。
一、课程目标
统一的课程目标有利于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可以保证对教育质量的评价。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可以在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发展方面具体化。
美国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国家,因而 1991年乔治·布什总统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克林顿政府1993年颁布的《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中规定的全国性新课程标准以及有关的英语课程标准是自愿执行的,但它对美国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导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中小学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科的结构,强调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强调用发现、探究、归纳及推理的学习方法取代教师讲、学生练的做法。可以说,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一系列标准运动的课程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一是强化了对课程的行政干预,设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二是提出了较高的学术标准和较强的能力要求;三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标准,提高所有学生的水平,尤其是要消除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别。1 美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英语课程制订的主要标准有:“全国小学校长联合会”修订的《儿童的优质教育标准》(Standards for Children Quality Education),“国家英语教师理事会”和“国际阅读协会”主持制定的《英语学科标准》(Standards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以及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和皮兹堡大学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颁布的 “新标准/执行标准” (the New Standards/ Performance standards)。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根据2002年刚完成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规定,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或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 英语教学目标正在从语言能力向交际能力转变,从单一技能教学向综合技能训练模式转变。《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将课程目标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的要求,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既体现了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又体现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3
我国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与美国的三个《标准》相比,其共同点是,(1)这些《标准》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如何学习”,提出较强的英语能力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2)都强调英语教育既是语言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学生应该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开放和包容的性格,学会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3)这些标准都与实际的课堂实践相联系,而不是一个描述性的框架。
不同之处是,由于英语是美国的母语,美国的《标准》更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英语教育是能力教育,而不是知识教育。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读写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来发展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进行流畅交际的能力,为生存和成功做准备。而我国的《标准》则更明确阐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五个要素为基础,分级提出具体的内容标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4 对于中国中小学生来说,英语语言教育是以英语知识教育为基础的培养运用英语能力的活动,英语知识教育必须为培养运用英语能力这一目的提供基础,使知识学习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另外,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是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外域文化,因此,它又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我国,英语教育既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活动,更主要是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与相关素质和形成跨
————————————
1 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3 陈琳 王蔷等:《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38-39页。
4 陈琳 王蔷等:《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36页。
文化意识的教育活动。这是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总的原则。
二、课程与教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种种策略性文件,都把课程改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还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如前几节所述,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新课标对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课程设置都有明确的要求。小学课程以英文科或叫小学语言课程份量最重,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大约占了每天上课时间的一半,年级越低所开的英语课就越多。一至三年级每周至少600分钟;四至六年级每周至少450分钟。英文课程主要包括七部分:(1)阅读;(2)书写;(3)拼字;(4)会话;(5)听力;(6)结构及用法;(7)文学。这些课程彼此都互有联系,其中又以“阅读”分量最重。中学的英文及语言课程仍是分量最重的学科,而且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继续加强英文文法和写作外,主要有文学概论、英美文学和世界文学概论,侧重文学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培养,注重训练学生撰写书面研究报告和口头表述。2
美国的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交叉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旗帜课程和水平课程;第二类为学科专业课,包括主修专业课和辅修专业课。如果四年内要修满30门课程才能毕业的话,第二类课程须修至少12门,占40%。许多学校都提供了数量大种类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课程,实行主辅修制。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选修课多。每个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一般都辅修另一个专业。美国大学中的选课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由。3
就英语专业而言,专业主修课一般有40门可供选择,学生只需修完其中的12门,比例为3.33:1。另外,英语专业的学科专业课以文学阅读、文学研究和写作为主。以美国明尼苏达州圣约翰大学2003年秋季英语专业的课程为例,在所开设的39门学科专业课程中,文学阅读有17门,文学研究有9门,写作有6门。4
在我国各地,初中已经普及了英语教育,大中城市已普遍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课时安排建议,“小学3至6年级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3,4年级以短课时为主;5,6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7至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每周不少于四课时。” 5小学以培养学生的简单会话能力和认读简单词语为主,从初中开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英语只属于一门课程,而不是象美国的中小学那样把英语学科阶段性地分成不同的课程。
我国大学里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近十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普通院校和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的门类有些不一样,但普遍来说,必修课的课时有所压缩。如在很多院校,以前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课每周至少8个学时,现在一般只有4—6个学时;《英语语法》课由原来开设一年,每周3学时减少为只开一个学期。由于减少了专业必修课的课时,英语专业选修课的门类大大增加了,不少院系还开设了辅修专业或另一个专业方向的部分专业课供学生选修。课程设置的变化和改革既满足了学生个性爱好的需要,又满足了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但存在的问题是:一.设课的计划性不强,有些课程不衔接,课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二.选修课没保证,随意性大,因教师而设课;三.专业主修课的数量与学生所需修读的课程数比例很低,一般必须修完35门课程中的25门左右才能毕业,比例为1.4:1;四.由于完全学分制在我国难以真正实施,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低,不象美国大学的走课制,可提前或推后修读所选的不同年级的课程。6
课程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还与教材有着密切关系。教材因素对课程设计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开始后,教科书成为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报告呼吁:“教科书和其他学和教的工具,应该加以
————————————————
1 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39页。
2 林宝山:《美国教育制度及改革动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80年,第32-37页。
3 邓妍妍 尚劝余:“中美高校教材教法课程之比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36页。
4 “English Department Course Descriptions”, College of St. Benedict & St. John’s University, Fall 2003. P.4-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6 邓妍妍 尚劝余:“中美高校教材教法课程之比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37页。
提高和更新,以保证有更严的内容。” 1 各地的学区和学校以及任课教师都有权自主选择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出版与发行主要利用市场机制。教材的侧重点除系统性和理论性外,还体现了个体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美国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主要是阅读材料,包括常见的谚语格言、童话寓言故事、传奇小说、历史地理知识、重大事件简明表等与美国政治利益和美国经验密切相关的文章,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启发力量很大,使学生了解普通常识,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个好公民。但更多的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剧本等,富有美国民族文化和语言的鲜明特色,以及美国民族主义的独立精神与创新观念,能为新生一代提供极为珍贵的精神食粮。
教材还重视美国词语和用法的规范性,从美国日常用语中抽出范例,学习语法结构和变化,但目的不是告诉学生语言应该具有什么特征,而是让学生了解语言有什么特征,懂得语言的实际用法。使美国儿童个个都学会正确地说英语、读英语和写英文。
我国的英语课本的编写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改进,90年代后期实行“一纲多本”后,不少好的教材得到全国范围的认可。新的教材一般都采用圆周式编排法,知识结构如一个个圆周地扩大,一次次地循环加深。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把各种技能结合在一起,激励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
但目前,英语教材的编写仍然存在一些障碍。首先,由于我国各地开设英语课的时间不统一,因而各阶段的教学内容难以衔接,常常出现知识结构重复的现象,而且课文的对话太模式化,没有生活气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很好地组织课堂交际活动。其次,教学资料缺乏。虽然从英语小说和杂志中挑选了许多真实材料,但反映当前快速变化的世界科技进步的内容少,音像辅助教材不多。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要尽量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英语,必须有题材和体裁及内容广泛,来源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英语输入量;有尽可能大的有声和文字的英语信息输入量,提供优秀的语言样板;教材的内容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水平,大量的每日话题将帮助文化代沟的沟通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教师与课堂教学
教师不仅是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非常重视教师教育,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提高。美国教育界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专门化的概念,认为教师是教改成功的核心和关键,教师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知识、经验和理论发展的持续过程。在《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和《明日之教师》等报告中都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地位;二要建立起与这一专业职业相应的衡量标准,培养出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标准的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因而在美国,教师证书制度非常严格。随教师入职要求的提高,正规的职前教育要求很高,不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要达到本科或研究生学历,高校教师一定要博士毕业,而且教师教育普通教育课程占整个课程的30%—40%。教育专业硕士在教师教育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并且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进修教育之间更趋系统化。2
而在我国,虽然教育部已将原来的三级层次的教师教育体制(中专、大专、本科)转向二级层次(大专和本科),但教师的学历和准入条件要求还是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范院校的普通教育类课程仅占20%左右,教育理论水平低。特别是对英语教师而言,没经过三至四年的英语学科专业学习,不了解英语学科内容的变化和增长,缺乏自主发展的能力,难以胜任当前的英语教学改革,实现英语课程标准。同时,随着英语教育低龄化的普及,对英语教师质量的要求和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与学习者、家长和社会的高期望值的距离很大。
美国的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教育协会“其他语言者英语教师协会”(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TESOL)一直非常重视语言教学的专业化。该协会2003年3月与中国教育家合作立项,将于未来十年在中国培训两百多万英语教师,制订英语培训指南和英语教师行动标准,培养教师掌握好指导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所需要的精确的目的和跨文化意识,为中国的英语教师提供职业发展和教学评价标准。该协会还将出版英语课本,为各类学校提供初、中、高级英
————————————
1 迟恩莲 曲恒昌:《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0页。
2 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21页。
语学习者所需的教材。这将很好地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不断增长的需要,加快教师的专业化进程。1
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方面中美教师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英语课堂教学上,美国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讨论研究的对手,重视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气氛和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参与意识,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讲授、讨论、演示、观察、看录像、实验、练习、复习等方法,把课程和教学实施置于师生多边活动的立体背景之上。他们充分发挥教学的指导作用,选择信息源,制造信息差,设置交流语境和情景。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
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没有那么融洽。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做事”少,重教而轻学,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统一而轻个性。导致学生学了十年英语却无法用英语交际。中国的英语老师应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从教什么向如何教转变,从学生学什么向指导学生如何学转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不明确提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只是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在语境意义的基础上学习词的认知意义,并让学生把一种语境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另一语境中,通过使用英语做事来促进英语运用能力的发展。
另外,教学观念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在美国和中国的英语教育中都是最重视的。因为阅读是扩展英语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可以增长语言和文化知识,是其他输出的主要前提条件,是听、说、写、译的基础,可促进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是人们终生学习的必要手段。从学习论说,英语是兼重结果和过程的课程。如果两个学生考分一样,其中一个的成绩是通过大量做习题和模拟试题达到的,而另一个是通过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有关知识获得的,第二个学生的英语能力一定比第一个强。因而,美国的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育。特别是克林顿政府掀起的“美国阅读挑战”(America Reads Challenge) 的运动,教育部长莱雷(Riley)明确提出的进行以阅读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以及美国国会通过的“阅读卓越法”(Reading Excellence Act:REA),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英语阅读能力。
在美国的课堂上,他们重视的是综合性的阅读,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浸润性的效果,注重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的互动交流和读后的反馈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情景和各种有趣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真思考、品味、评价、批评和欣赏。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所谓“意识共享”,即大家都有一些思想和想法拿出来互相交流,以达到共享。这种共享的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重建,而是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大家意识的共享来建构新的知识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而在我国的中学和大学英语课堂上,仍存在着过分重视分析性阅读、忽视综合性阅读的现象。分析性阅读是对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必要时还使用翻译,从而推理性地间接理解文字材料,还通过分析来加深和巩固词汇、语法、语音知识,发展有关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是教材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和应试的,强调接受性学习,仅以考试结果来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发展。这种模式妨碍了学生交际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要跨越与英语语言伴随而来的文化障碍,了解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主要是通过阅读获得。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仍然是第一位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我国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应借鉴美国人的做法,创建开放的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把阅读教学看成是信息传递、理解、吸收、分析处理、加工、交流、表达和展示的过程,使英语教育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吸收目前在国际教育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理念,不断改进教学。
四、英语教育与双语教育
由于美国是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共存。移民把学好英语作为融入美国社会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为了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和就业机会公平,美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非母语的英语教育,它是美国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是关系和制约美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受到美国政府和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联邦政府资助了许多研究非母语的英语教育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http://www.tesol.org/ ;TESOL and McGraw Hill Education to Collaborate on EFL Standards Project in China.
2 尚劝余 邓妍妍:《金秋的收获:感受美国》,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第23-38页。
目,如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幼儿英语教育。由美国教育部的双语教育和小语种事务办公室资助的一个研究,就是对一组二三年级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开始获得读写能力的研究。这个调查重点是弄清楚什么方式能使阅读技能可从西班牙语迁移到英语中。研究审视了二年级末西班牙语的阅读能力行为特征如何预示三年级末的英语阅读行为。结果显示,对这些阅读者来说英语词汇是阅读理解最基本的要素,那些第一语言与英语有许多同源关系的学习者在英语词汇认知上有很大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同源关系来优化英语词汇理解。西班牙语的音素认知、字母辨认、词汇认知能力及熟练程度都能预测三年级末用英语进行等同的任务的英语行为。对所有参与研究项目的学生来说,都存在西班牙语的音素认知对英语音素认知的影响。但是,西班牙语词的解码对英语词的解码仅对接受过西班牙语正规阅读教学的学生才起作用。这些结果与在学校语境中获得的阅读技能在跨语言中迁移的假设是一致的。1
从语言系谱看,西班牙语和英语都同属印欧语系,语言结构和文化内涵都有不少近似之处,负迁移少。美国该项目的研究表明,向讲西班牙语的英语学习者强化西班牙语读写能力教学的实践,有助于帮助他们获取英语读写技能的手段;而迁移到英语中的每项技能的影响也会随着学生西班牙语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成倍提高。
而汉语属汉藏语系,在发音、文字、语法、词汇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学生无法利用词汇的同源关系来优化英语词汇理解。学生对英语的曲折变化和词序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同时,汉语负载着悠久丰厚的东方文化,汉语教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大于西班牙语对英语的影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教育,他们已经获得母语的言语机制以及学习经验,要建立一套新的习惯和信号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英语学习者已经完全获得的汉语的正负影响。我们可借鉴美国的非母语英语教育的研究模式,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控制汉语对英语教育的负向迁移作用,发挥英语和汉语的互动作用,重视汉语和英语在意念表达和文化特点方面的差异,弥合和淡化这些差异,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汉语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起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掌握汉语和英语各自的内在规律和特性,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学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汉语阅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英语阅读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汉语阅读技能和语言知识,促进理解领会作者通过英语语言符号表达的意图,使这些符号意义化,从而达到与文章的沟通和交流。2
从语言环境看,美国的非母语英语教育有语言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势,可大量接触英语,容易加强双语能力。而我国的英语教育则在汉语优势的环境中进行,除了英语课堂,学生极少机会接触英语。因而,借鉴美国的非母语英语教育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成功经验,创设更多的英语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第三节所介绍的掩蔽教学(sheltered instruction)和双语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 or Dual Language Education) 就是美国非母语英语教育众多成就中的两个。这些教学模式很好地促进了非母语英语学生的英语和本族语的发展,使他们尽快向主流学校和社区环境转变。
我国教育部在新世纪伊始倡导在大学和重点中学进行 “双语教育”实验,即某些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在四年级的专业课中尝试用英语授课,某些有条件的重点中学的数、理、化等一些课程用汉语和英语同时授课,争取逐渐从仅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向同时把英语作为外语和工具、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转变。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和环境,不仅通过英语课程,而且通过其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给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明,在中国,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英语将不被看成是应试教育的一门外语课程,而将成为一种获得知识、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手段。
虽然“双语教育”的做法仍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事实上,近两年来,不同程度的双语教学实验在很多省份的重点中学和大学得到了鼓励。用英文撰写的数理化实验教材已经出版;许多大学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具体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强了对各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不少大学生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合作和支持,英语学习的动机得到了强化,从被动的英语学习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他们更加重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以便更快适应“双语教育”。师范院校也更加重视师范生的英语能力,希望他们能带头在中学进行“双语教育”的实验。可以预见,用双语授课的课程数量和质
————————————————
1 http://www.cal.org/pubs/articles/skillstransfer-nabe.html ;August,Diane, “Transfer of Skills from Spanish to English: A Study of Young Learners” ED-98-CO-0071, 2001 Feb.
2 鲁子问:《英语教育动态原则与真实原则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第14-15页。
量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使英语成为学生接受教育,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真正的交际工具之一。在目前各高校的课程改革中,有的高校将把英语学习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认为学生在大三、大四修的专业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课程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将来在社会工作中能熟练运用英语。这一趋势将有利于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强,各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及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人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我国的英语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这场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中,由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独特地位和它的使用的广泛性,它在中国教育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掌握英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国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虽然英语教育在中国属于外语教育,而不是象美国的母语教育,但研究、比较和借鉴美国的母语英语教育和非母语英语教育,对推进中国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erry O'Banion,A Learning College For The 21st Century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Oryx Press Series on Higher Education), Oryx Press, 1997.
2. Patte Barth, et al,Smart Start: Elementar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Fulcrum Pub, 1992.
3. Carolyn Coil,Teaching Tools for the 21st Century, Pieces of Learning, March 1997.
4. Godfrey Howard, Gray Jolliffe (Illustrator), Guide to English in the 21st Century, Duckworth, 2002.
5. Lawrence B. Joseph (Editor), Education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Standards-Based Refor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1.
6. Nicole, DiPierro & Cristy, DeMarino: “Equity Paper: Educational Studies IV”, 2000.
7. Marvin Rubinstein, 21st Century American English Compendium Schreiber Publishing, 2000.
8. Phillip C Schlechty, Phillip ,Schools for the 21st Century : Leadership Imperative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Jossey-Bass Publisher, 1991.
9. S.Stein, Equipped for the future content standards: What adults need to know and be able to do in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teracy, 2000.
10. Stuart, L., 21st century skills for 21st century jobs,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S. Department of Labor, National Institute for Literacy, &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5249), 1999.
11. Princeton Language Institute (Editor), 21st Century Dictionary of Slang ,Dell Pub Co, 1994.
12. Princeton Language Institute (Editor), 21st Century Grammar Handbook (21st Century Reference), Dell Books, 1993.
13 Princeton Language Institute (Editor), 21st Century Dictionary of Quotations,Dell Books, 1993.
14. “English Department Course Descriptions”, College of St. Benedict & St. John’s University, Fall 2003.
15. http://www.ed.gov/PressRelease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3.
16. http://www.tesol.org/ ;TESOL and McGraw Hill Education to Collaborate on EFL Standards Project in China.
17. http://www.cal.org/ericcll/digest/rennie01.html ;Rennie,Jeanne, “ESL & Bilingual Program Models” ERIC Digest.
18. http://www.cal.org/pubs/articles/skillstransfer-nabe.html ;August, Diane, “Transfer of Skills from Spanish to English: A Study of Young Learners” ED-98-CO-0071, 2001 Feb.
19. http://www.ncte.org/standards ;NCTE & IRA, “Standards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 2003.
20. 陈琳 王蔷等:《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1. 蔡昌卓:《美国英语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 迟恩莲 曲恒昌:《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 单文经:《美国教育研究——师资培育及课程与教学》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民国87年。
24. 邓威 夏桂廉:《美国中小学的优质教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
25. 冯增俊:《当代国际教育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7.李常磊编著:《英美文化博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28. 李复新 马小梅:《当代教育发展史》,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29. 梁建锋:《美国教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 林宝山:《美国教育制度及改革动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80年。
31. 刘庆仁:《美国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出版,中华民国89年。
32. 鲁子问:《英语教育动态原则与真实原则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3. 瞿葆奎主编:《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34. 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5. 滕大春:《美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6. 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37.颜治强编著:《世界英语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38. 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39.郑立信 顾嘉祖 编著:《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邓妍妍 尚劝余:“中美高校教材教法课程之比较”,《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2. 尚劝余 邓妍妍:《金秋的收获:感受美国》,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