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普遍存在性别盲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5 15:0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媒介普遍存在性别盲点  
  
  
作者:卜卫

  
  
  


    ▉记者:新闻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女性领导或杰出女性,让媒介怎么报道?
    卜卫:每天在这个世界上会真实地发生很多事件,新闻媒体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从何种角度反映,在反映过程中认同哪种价值观等等,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从来就不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比如,历年“两会”代表都有少数民族女代表发言,但是反映在媒体上不是她们的发言内容和参政能力,而是她们美丽装扮的形象。又比如,邓颖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领导人和妇女领袖,这是客观事实,她为总理补衬衫也是客观事实,但教材编写者忽略了邓颖超对中国革命、妇女解放的所有贡献,只选择了补衬衫这一事实供孩子们学习,而且学习的重点还不是邓颖超,她仅仅是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一个衬托。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关于家庭暴力的报道。家庭暴力现象一直存在,但直到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后,有关家庭暴力的报道才逐渐多了起来。看来,系统性偏差的原因并不是缺少相关事实,而是媒介普遍存在的“性别盲点”。
    ▉记者:但是有些问题属于男女的自然差异,而不是性别不平等。
    卜卫:所有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前提,都是关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分。生理性别是先天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改变的;社会性别则指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强加给他们的不同的期望、要求与限制,比如男刚强,女温柔,这是后天培养的,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们也可以发现女刚强、男温柔的事例,但我们难以发现男性来月经的事例。前者是社会性别,后者是生理性别(或是自然差异)。事实上,传统性别文化常常夸大男女自然差异。从幼儿读物来看,几乎所有事例(如好男孩坐飞船,好女孩洗手绢;不好的男孩淘气,不好的女孩爱哭等)均是社会性别的结果,不是自然差异的结果,因而也是可以改变的。参与者也举出女孩爱玩娃娃,男孩爱玩枪的例子,说明其天性不可改变。但这不是天生的。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女孩爱玩机器、枪或其他创造性游戏,她一定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培养男孩当一个好爸爸,学会做家务,他也一定不仅仅会玩枪。
    ▉记者:你对男女差异如何看,如果男人都不像男人了,女人都不像女人了,这个世界不是太糟糕了吗?
    卜卫:我们不是要反对男女差异,我们反对的是“男女对立的二元本质”,即不是此就是彼,如男性一定要刚强而有成就,女性一定要温柔而善理家务,这种教育不仅是对女孩,也对男孩形成一种限制。并不是所有男孩都有一样的潜能(如获得伟大成就的潜能)或所有女孩都有一样的潜能(如善理家务的潜能)。如果我们依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发展他们的潜能和爱好,而不是只培养两种人,即典型的男人和典型的女人,这个世界只能是比以前更丰富,而不是更单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4:30 , Processed in 0.0784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