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怀念孙犁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5 18:4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怀念孙犁什么

9年前的7月11日,作家孙犁与世长辞。在纪念作家孙犁的座谈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一个文学晚辈,得到过孙犁先生恩泽的文学后辈”的身份,做了“自由发言”。铁凝在深情回忆她与孙犁先生的四次会面后说:我觉得当今的中国文坛,很久以来已经很少有人神闲气定地读孙犁了。在我又拿出《铁木前传》来读时,我必须说我依然深深地被感动着,原来这部诗一样的小说所抵达人性的深处是那么刻骨……以我个人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四面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许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的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睿智并存一样。他的情感深处从未割舍过人民,也从未放弃过最普通的老百姓。

的确,孙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无可取代、颇具个人风格特色的人民作家。孙犁一直与“荷花淀派”同命相连。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人品所抵达的高度,都强烈而持续地吸引着中外读者。若问个中奥秘,恐怕答案只有一个:孙犁的理想主义精神。只有坚持过的人,才懂得珍惜坚持之品质,才知晓坚持之不易。孙犁对于那些追赶时髦、追求“经典”的浮躁、浅薄之徒,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也是,夏虫岂可冬语。这些人看不到经典的价值。作为一位青史留名的文学大家,孙犁显得很“另类”:生前关门闭户独自写作,基本不参加聚会。他有一句名言:“文人宜散不宜聚”。这些,其实都在冥冥中铸造着他的“经典”品性。孙犁的清醒,表现在他的躲避时尚、远离虚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孙犁以中短篇小说《荷花淀》、《铁木前传》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师地位,从乡村移居城市,他害病10年,遇动乱10年,20年间秉笔写作很少。原以为他会江郎才尽、大势已去,“落花流水春去也”!岂料“文革”结束后,老先生突然间老树发新芽,以寂寞之身埋头耕耘,很快便有了《晚华集》、《曲终集》等新著,他以一年多出版一本书之高速,又给读者奉献“耕堂劫后十种”,迎来他文学写作的第二次高峰。孙犁一生悲欣交集,晚年得道,大道低回,老成了“精”。他独步文坛,留给后世的是“孙犁现象”与“孙犁精神”。事实上,孙犁的精神是一道彩虹,纵贯一生:分前期和后期,前后期表现形式不一。后期思想与艺术境界有新的升华,评论界有孙犁“衰年变法”之说。著名诗人牛汉说他佩服孙犁一生“清白、清醒”,这“清白、清醒”,就是孙犁“躲避时尚、铸造经典”的最好注脚。

置身于这个纷繁扰攘、资讯泛滥、娱乐至上的时代,披阅经典,与大师零距离“亲密接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望”之事。影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介掀起的信息狂潮,在慷慨地给予人们更便捷、更广阔阅读方式和视觉空间之际,也在不知不觉巧取豪夺地逼仄了人们的阅读心境。因此,能够与孙犁这样的文学大师相遇,实乃一件幸事,亦当心存感激。我甚至这样认为,阅读经典,躲避时尚,这是上苍对我这个普通人的特别眷顾,是在我的崎岖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安装起的一只GPS,它就像茫茫黑夜里闪烁飘忽的一星灯火,给我以前行的勇气和希望。是啊,至善至美的《荷花淀》,不是很像那一星灯火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果然,后来就衍生了以“荷花淀”命名的文学派别。这是一种能把风雷激荡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月光苇影及冀西山地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珍贵无比的人性善和人情美的文学经典。纵是书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孙犁也未让它跌入寻常作家笔下充满血雨腥风和枪林弹雨的惯常窠臼,它就如同一枝瓜蔓上的稚花,静静地绽放着自己幽淡恒久的清香。

为什么说《荷花淀》等作品是经典?就因为《荷花淀》这样的小说骨子里是高贵的,是一种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美学升华,其中的人物也好,所描写的生活也好,是一个时期的精神结晶。缺少这个根本点,仅靠所谓时尚元素是靠不住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内心藏而不露的高贵之心在起作用。生活中,有的人靠时尚可以装点一时,但能为人的一生幸福庇佑的显然非时尚所能,而是经典性的因素。孙犁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经典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曾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就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是智慧,因而是经典的内在要素之一。

孙犁的经典意义远不止于文学艺术范畴,他的淡泊处世、达观做人、奖掖后进、甘为人梯,同样令我高山仰止。躲避时尚、铸造经典,“轻世人之所重,重世人之所轻”。这就是孙犁。孙犁当然也有自己的享乐欲,但与世俗的享乐观迥然有别,也很简单 :“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孙犁:《书衣文录》)在现代人的享乐观越来越趋于务实的今天,这或许是孙犁留给我们的一笔最为“经典”的精神财富了。因此,我以为,当我们在纪念孙犁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纪念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了人民的文学而舍掉许多世俗利益的艺术宗教精神,一种渗透着真、善、美的艺术美学精神。

2011年8月15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周思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0:37 , Processed in 0.2259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