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推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9 09:3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2011年5月已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从“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做专业报刊的‘博览者’”、“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这七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工作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本书由《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主编吴志翔作序,序言《草根研究亦精彩》发表在《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书卷版2011年5月18日。陶继新、张文质、吴法源三位教育名家撰写了封底推荐语。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周信达校长撰写了《在教学研究中走向卓越》,并刊发在《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阅读版2011年6月11日。



            

                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

     研究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给教师增添了工作量?还是其本身就是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达成工作目标?

     这个对于研究的元认知,是教师们开展研究前必须要搞清楚的,否则的话,在研究中就会患得患失、迷失方向或者半途而废。

     作为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在参加工作的十年里,我一直把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研究中提高工作效率,在研究中促进自身成长,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生活。

     研究并不神秘,研究并非高不可攀,研究就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身边。当然,教师的研究,要把学习、工作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研究把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都积极投身到研究者的行列吧!

             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



     从自己做研究到带领大家做研究,角色的转变让我的研究对象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样,我不仅要研究自己的学科教学,还要研究学校管理、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如何做好教科室主任等,要努力成为一名研究的“杂家”。

     因此,从“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到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对我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给了我更宽泛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向,为我自身的成长也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从研究的“受益者”到受益的“共享者”,我努力地用研究来服务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并在努力前行中留下了许多思考的足迹,也形成了一些成果。

     通过优秀专业刊物的推荐、书香校园建设的打造、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各类评选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开放阅读之路,并通过优秀的教育著作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全校教师高级别发表获奖的文章的比例逐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建设也卓有成效,这一切让我这个“领跑者”感到非常欣慰。

                     

            做专业刊物的“博览者”



     优秀的专业刊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幕后英雄”。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我就与优秀的专业刊物为友。同时,我从阅读单纯的学科专业类刊物走向学科专业类刊物和教育综合类刊物共读,让自己与《教师博览》、《人民教育》等优秀综合类教育刊物亲密接触。

在与优秀专业刊物“零距离”中,我不断地超越自己,享受着专业成长的快乐。一个个与优秀专业刊物间真挚的故事,见证了我的不断成长。

     教师要发展,要学会为自己的成长“买单”,订阅专业刊物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作为优秀专业刊物的受惠者,我也成为了坚定的“鼓吹者”,总是借各种机会向我校的教师推荐各种优秀专业刊物,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优秀的专业刊物。我也欣喜地看到,在我校,越来越多的教师乐为专业报刊“买单”,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优秀专业刊物的“滋养”下享受着成长的快乐。

     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空闲的时候手里能捧上一本优秀的专业刊物,与优秀的专业刊物为友,与专业成长同行。     

     

                   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

     专家的引领是加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能拜专家为师自然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了。但在现实中,聆听专家讲演、拜专家为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事实上,有一种拜师的方式,不需要征得专家的同意,也完全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那就是读书。

      要系统了解一名专家的思想,读他(她)的书是最好的方式,也是切实可行的方式。自从2008年走上教育阅读的“幸福大道”后,朱永新、陶继新、张文质、吴非、肖川、刘铁芳、吴志翔、闫学等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都成为了我的老师。后来我也有幸见到他们中间的有些人,这样,今后再读他们的书,感觉自然就更好了。

    读专家学者的优秀著作,既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写些心得体会文章,读写结合,效果更好。同时,如果读书心得体会文章有幸发表的话,那就会带给自己更多的快乐!这几年来,我通过这样的方式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让自己走进了专业发展的“春天里”。

      用读书的方式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你准备好了吗?

                   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

    “虎妈事件如何看待”、“《三字经》争论如何面对”,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否这样的教育热点问题作出专业的解读。

      的确,现在在很多的教育事件中,如果教师不能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则可能会被媒体的评论牵着鼻子走,让教师左右为难。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教育热点,并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当然,要想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必须有正确的观点。因此,我也一直在做一名虔诚的学习者,关注着媒体讨论的话题,看专家如何解读,从而提高自己评判教育热点问题的能力。

     教师只有关注教育热点,才能更加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才能对一些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解读,教师的言说才能真正打动家长,影响家长,提升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更好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

     在关注教育热点问题中,我也敏于思考、勤于动笔,写下了一些文章在各级报刊公开发表,记录下关注教育热点问题的足迹,发出了作为一线教师的声音。

         

                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在网络时代,教师如果不用有效地使用网络,就会被冠以“你OUT了”的称呼。事实上,教师不仅不能满足于不被OUT,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来促进自身的学习、研究和工作。

     如何利用博客来加强自己的知识管理?如何利用专业群来促进自己的成长?如何利用名家的博客来促进学习?如何利用期刊网来促进自己的研究?如何在网络时代借用“外援”的力量?如何利用网络来促进自助研究?校园贴吧,你关注了吗?这些问题我都成为了我关注的话题,并且从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那么,如何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去思考和践行的话题。这些充满着实践气息和个人成长体会的文字,或许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启发?

            

              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有“贵人”相助,这自然是“锦上添花”。在我的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贵人”。在他们的提携和帮助下,我获益良多。

     事实上,很多时候,“贵人”就在你的身边。对于“贵人”的帮助,我心怀感恩,不忘记他们对我成长的帮助。当然,报答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让自己也能成为他人的“贵人”。

     在这里,我选择了几位在我的专业成长中给予了帮助的几位“贵人”,他们有的是我尊敬的长者,有的是我工作上的领导,有的是报刊的编辑,有的已经成为挚友,有的至今未曾谋面。

其实,“贵人”并不是从天而降的,也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常怀感恩之心,主动帮助他人,良好的心态会帮助自己走得更远!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9:55:49 | 只看该作者
刘波的“成长经”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读后

吕建斌

认识刘波老师的时间并不长,注册香山会馆后,和他在网上相识,在qq上也有过简短的交流,得知他出书的消息后,钦佩之余,一读的欲望甚是强烈。后来在香山会馆相聚,便腆着脸皮去讨要,没承想得以签名相赠,《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可以说是刘波老师的“成长经”,内容如同题目一样朴实,作为一线教师,读读这本成长手记,从自觉成长的启示到成长方法的借鉴可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成长的启示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在职业中找到快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教师梦想,刘波老师找到了其中的“法门”,正如书中所说:“我一直把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把研究当做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研究中提高工作效率,在研究中促进自身成长,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生活。”刘波老师重新界定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研究不应“闭门造车”、另起炉灶脱离教育生活,教育教学需要在研究状态下开展,研究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教育研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教育生活当中,每个人都能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专业期刊在教师成长中的意义和作用。无须讳言,在很多学校,教师是不订专业期刊或者教育综合类期刊的,充其量也就订些摊派的报刊,以农村学校最为典型。在本书的第三辑,作者以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优秀的专业刊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幕后英雄’。《让教师乐未专业报刊“买单”》一文,从学校层面出发,解读了学校该做的工作;《助我腾飞的“隐形的翅膀”》一文中,作者把《中国教师报》亲切地称为“隐形的翅膀”。“教师要发展,要学会为自己的成长投资,订阅专业刊物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作者的这些观点是不是能给我们某些启发呢?

网络,研究型教师强有力的“外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教师生活,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做自己的研究,刘波的故事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把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金管家”》一文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博客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查找,如何链接,博客就是作者的“电子工作平台”;《不妨加入几个专业群》则告诉我们如何利用qq专业群,利用群的“场动力”推动自己成长;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这一辑里,作者运用自己在网络里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网络让“自主教研”成为可能》。

作者在后记里所说:“这本书也是献给自己从教十年的一份厚礼”其实,这本书不但是作者给自己的一份厚礼,也是给读者的一份厚礼。作者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为我们解读了怎样从一个“新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当中,叙事娓娓道来,《教育信息报》副主编吴志翔所说:“他的文章因此也没什么做作的‘文章气’、高蹈的‘专家气’,有的是醇厚的‘泥土味’、清新的‘草根味’”。这不正是我们一线教师所需要的书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9:42:18 | 只看该作者
追寻教师专业成长的足迹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经历由平凡到优秀的痛苦转变,因为教师职业生涯的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教师对教育理解的深度。作为教师,要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承担起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

  刘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既有专业心又有责任心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手记《从新手到研究型的教师》,从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做专业报刊的“博览者”等七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名一线的、基层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的足迹。当很多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陷入经验使然,每天“涛声依旧”;急功近利,结果“水中捞月”;前途迷茫,对教育“雾里看花”时;刘波老师边实践,边反思,在教学与研究之间自由穿梭,并以教育笔记记录着行走的轨迹。

  刘波老师从“草根研究”中起航,没有指导老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全靠自己摸索。并在实践中把工作当研究来做,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正是走上了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让刘波老师逐步驶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从新手到研究型的教师》收录的97篇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波老师这位不甘寂寞的“草根”教学研究者对教育的“真情表白”。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不但自身的学科知识储备要有底气,思维还要有灵气,胸中要有志气。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献身教育事业的勇气,让我们为刘波老师“十年磨一剑”的勇气喝彩,一起翻阅此书,追逐刘波老师专业成长的足迹。(塘溪镇中心小学周信达校长推荐)

  作者简介

  刘波,男,1978年12月出生,2001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教育管理本科,同年8月进入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工作。现为仁爱中学教科室主任、学校教师读书社社长,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级教师,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首届十佳作者,并担任《德育报》特约记者、《教师博览》首批签约作者、《中国教师报》教师读书写作俱乐部副会长。

  《教师书房》欢迎各位老师推荐有关教育类,适合广大师生阅读的好书,来稿请附上700字左右的简短书评(可以是推荐该书的理由,也可以是读后感言)和个人近照一张。投稿邮箱:nbjy@cnnb.com.cn.

                                                     (东南商报·教育周刊   2011年5月28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9:41:25 | 只看该作者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   


   
                            目 录
一、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
1.为“教师研究”正名
2.在“草根研究”中起航
3.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
4.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资源
5.“抬头看天”让研究“胜人一筹”
6.社会热点是有益课程资源
7.生命教育巧用时事热点
8.北京“高峰论坛”让我站得更高
9.教师如何打造自己的“写作优势”
10.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新成果
11.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   
12.学会自我调整,享受美好人生
13.教师补充“心理素养”要像呼吸一样自然  
14.“期望效应”促进师生发展
二、做教育科研的“领跑者”
1.从“教科室主任现象”说起
2.做智慧型服务的提供者
3.把好事做好需要研究教育宣传
4.教科室主任“有为”,教科室才能“有位”
5.“优中选仕”又何妨
6.学校管理者要有“专业尊严”
7.点燃思想火花,不做“跛的”教师  
8.在“聚焦课堂”中落实科学质量观
9.变“拦路虎”为“助推器”
10.跳出写作来看教师的写作焦虑
11.学生评教要找准三个“关键点”
12.构建校园“学习场”,引领教师爱学习
三、做专业报刊的“博览者”
1.让教师乐为专业报刊“买单”  
2.让教育期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相伴十年,助我成长
4.伴我成长的“幕后英雄”
5.读者、作者和推广者
6.点亮我成长路上的心灯
7.每周二,网上相约
8.助我腾飞的“隐形的翅膀”
9.不是班主任,爱上《班主任》
10.我是《教育文汇》的粉丝
四、做专家学者的“追随者”
1.读书与专家学者“零距离”
2.与“大夏书系”为友,过幸福教育人生
3.不知不觉成为“源创”的粉丝
4.充分享受“教师书房”的“精神补给”
5.跟着塞林品新闻
6.引领我走进书香的美丽新世界
7.让“精神生命”之树长青
8.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9.让进德修业成为终身追求
10.品味“生命在场”的无穷魅力
11.守望教育是一种美好期待
12.在提升自我中增进幸福
13.另眼看美国教改困境
14.做一个“心中有梦”的教师
15.让教师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
16.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
五、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
1.不做考场上的“克拉克”
2.中考后的心理“软着陆”
3.中小学生暑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4.“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
5.别让非智力因素输在起跑线上
6.“有效作业”是轻负高质良方
7.一线教师不能成为减负的看客
8.减负:从熬夜看球谈起
9.减负呼唤教师间协作
10.警醒:“减负”中显现的软肋
11.“五加二等于几”需理性反思
12.警惕“克莱登”大奖
13.钱文忠讲解《三字经》的启示
14.《三字经》纷争背后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值得关注
15.评聘分离难在哪?
16.不野蛮体魄和不文明精神之叹
17.学校可帮助家长懂点教育
18.还学生春游权利其实也不难
19.新学期,不妨上堂合理消费课
六、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1.把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金管家”
2.不妨加入几个专业群
3.超级智慧群显魅力  
4.善用期刊网助推教师研究
5.经常去名家博客串串门
6.做网络的“悦读”者  
7.贴吧也是学校的“脸面”
8.网络让“自助教研”成为可能
七、做心怀感恩的“有心人”
1.“忘年交”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
2.高手前辈引领我提高写作水平
3.教科“土专家”很给力
4.市名校长为我搭建成长的攀梯
5.远程导师让我仰望星空
6.热心编辑助我成为教育写作的多面手
7.未曾谋面的编辑部主任
8.胜似一家人的“教师博览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9:40:30 | 只看该作者
草根研究亦精彩
                            □ 吴志翔  


     第一次知道刘波,大约是五年前看到他的一篇来稿的时候,稿子内容具体是什么记不确切了,似乎应该是介绍学校亮点的。但不知何故,从此以后这个名字竟在脑子里生了根。后来在一个场合面对面认识了,也有过交谈,虽然话并不多,但印象又深了一层。再往后,是听一位编辑谈起,说刘波订阅、收藏和浏览的国内各种教育报刊品类相当齐全,如果想了解一些教育资讯,向他一打听准知道。对此,我深信不疑。

     更往后,是不断地读到他的文章,接触也越来越多,这时候我感受到的除了亲切,还有钦佩——钦佩于他对于教育的执著,钦佩于他对待工作的那份热情。

      我发现,从古至今但凡能够成就点事业的人,莫不有一股子牛犊般往前闯的劲头。比如刘波吧,他身上似乎就有种惊人的、总也消耗不完的精力,“马达”一直在高效地运转:阅读大量报刊书籍,浏览大量教育网站,管理着多有互动的教科研网上论坛,还不断地策划点什么活动,上传下载点什么资料,当然还有更多心思和精力花在搞教科研、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方面……我想,这源自他对所做事情怀抱着足够浓厚的兴趣,所以才能从不厌倦,从不懈怠,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他这本书中的文字,我之所以说它们是“切实功夫”,因为它们很多是“做”出来而非“写”出来的。它们记录了作者本人“践行”“领跑”“博览”“追随”“关注”“弄潮”的历程和经验,如果没有做法就不可能有什么说法。他的文章因此也没有什么做作的“文章气”、高蹈的“专家气”,有的是醇厚的“泥土味”、清新的“草根味”,教师读来一定会倍感亲切有味。我认为,他的写作不但是思考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实践的一部分,写作是他的思考和实践的“外显”。他自己在书中说,教学与研究不是“两张皮”,教师的研究不是“另起炉灶”。他的写作也是如此,与他的教学科研可谓贴合无间。

    我有一种也许是多余的担心,那就是今天的很多教师屡屡受到一些新词的轮番“轰炸”,以至于自觉不自觉地念咒语般地把一些新名词,把这个“理论”那个“模型”挂在嘴边,尤其在写文章的时候,离了那些洋概念,离了“基于”这类打头语,好像就不知该怎么着笔了。刘波的这本书没有那些炫人耳目的花哨玩意儿,有的只是朴实如泥的诚恳和认真;也不刻意追求所谓的理论高度,它们只是贴着地面在飞。

    他在书中,事实上差不多是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演示了一个教师拓展自己成长空间的各种可能途径,比如多做草根研究、博览专业报刊、注重“精神补给”、关注教育热点、善于网络交往等等。没有人需要亦步亦趋地跟着刘波这么做,但我相信他的经验多少能给渴望获得自身发展的教师一些启发。

    (作者系《教育信息报》副主编。本文系《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序言,有删节)(本文发表在《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书卷版” 2011年5月1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2:26 , Processed in 0.1272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