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人的选择——读朱东润先生《陈子龙及其时代》和《元好问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2 12:1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人的选择——读朱东润先生《陈子龙及其时代》和《元好问传》


徐志耀


朱东润先生是人物传记大家,去年听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张居正,频频引用了朱先生的《张居正大传》,于是就买了一套四本的《朱光润传记作品全集》,除《张居正大传》外,还收录了《陆游传》、《梅尧臣传》、《杜甫叙论》、《陈子龙及其时代》、《元好问传》、《朱东润自传》和《李方舟传》等八种传记。但一直没有时间从头到尾地浏览一遍,只能偶尔翻阅一下其中的一些内容。今年暑假,从四本书中随意抽出一本,恰好是第三册,于是就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

朱先生的传记可读性是非常强的,他非常善于用生动地小说式的笔法来描写历史人物,使之活灵活现地出现。例如在《陈子龙及其时代》中描写光宗因纵欲过度而服用红丸时,如此描写:“这几位大臣在暖阁里一长一短地谈论,光宗皇帝喊嬷嬷进来,要她赶快调药,七手八脚,药调好了,光宗皇帝举起药杯,一饮而尽,高兴地喊道:‘忠臣忠臣。’李可灼正跪在门外等待颁赏。大臣们也放心了,正在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出。过一歇,只听得皇上很高兴,传呼御餐。情况一切好转,大臣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光宗皇帝还在催,因此重新把红丸用水调好,再进。光宗皇帝欣然地再进,头一晃,光宗皇帝不再是皇帝,成为先帝了。”这就是明朝后期著名的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不过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充满了滑稽的意味。皇帝的昏愦、大臣的庸碌,均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后面紧接着指出:“努尔哈赤这个建州的首领还在沈阳的四围打转,准备一个夺取辽东的打算,而这个地大物博的明朝皇帝,则在三十位妃嫔的围绕之中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这就如同漫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为这幕荒诞剧添上厚重的历史余韵。而在《元好问传》中如此描写金哀宗逃奔蔡州时的场景:“蔡州本来是一个不甚引人注意的地方,经过哀宗的决定,作为临时的新都,地方上居然派出几十名老弱不齐的士人敲锣打鼓地到郊外十里欢迎,虽然不甚整齐,吹吹打打的倒也有一番异样的音调节奏。”可以想象,堂堂一国之君面对如此的仪仗队,是何等凄凉的景象。作者在看似平静,甚至还有些戏谑的笔调下,隐藏着对一个国家命运的断笔。接下来,就是对这座城市的搜括,作者记述了一个平民妇女因收藏三升糠秕而被当众打死的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灭亡已经近在咫尺了。的确,不过数月之后,哀宗就于此地自缢,金亡。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先生将历史浓缩为一幕幕小品,以此来上演兴亡交替的历史浪潮背后的悲观离合,荣辱兴衰。而将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传记的主人公。他们不幸生活在这些的时代中,最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时代的洪流中,去品味时代带给个人的悲剧。但他们有幸是一位著名的文人,结识当时的有识之士,并用文字记录自己心中的感慨,留下了有关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而朱先生则将之从历史的故纸堆中重新发掘出来,拂去已经沉积了数百年的厚厚尘埃,重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让人性的光辉再一次闪耀。

元好问与陈子龙均是生活在乱世中的著名文人,他们在历史上的分量也许比不上杜甫、张居正、陆游等著名文人,但他们在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也的确被奉为文坛的精英,受到许多人的赞叹。他们同样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在如此的时代中,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元好问的文学成就应是超过陈子龙许多的,于是朱先生就在文中大量引用了他的诗文,以此来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朱先生在文中如此评价元好问的诗歌成就:“好问诸诗,以七律为最高;七律诸诗,又以《岐阳三首》为最高。在这三首中,充满了情感。悲愤、惋惜、怀念、怅恨、各种各样的情绪,而又音调铿锵,居全集之首,真是自有七律以来不可多得的杰作。”三首诗如下:“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其一)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其二)耽耽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齐几上看,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萧萧战骨寒,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其三)”元好问诗中好用典,但一系列的典故却串联起了一种悲愤的情感,我觉得此诗可以与辛弃疾的词相提并论。此时蒙古对金的进攻再次掀起狂潮,金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尽管在金朝,元好问仅仅是一个被统治者看轻的异类,但他同样也有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有着无力回天的悲叹。但在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依然发出了“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的长啸,这就是一个文人最高大的形象。不幸的是,他毕竟是生活在乱世中的一个文人,他也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考虑。于是就出现了他为献城投降的叛徒书写碑文,歌功颂德的丑剧,他也曾经投靠蒙古人的走狗,以求获得栖身之所。但他终不为当世所用,于是只能老死于林下之间。元好问身上的矛盾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文人的悲剧。作者在文中还探讨了女真灭亡的原因,表现了一个曾经无比剽悍的民族最终变得懦弱无力的过程。他同样也表现了南宋武人的英勇,余玠守川的壮举尽管与元好问没有联系,在作者却写得雄壮豪迈。他是在强调一种气节,一种可以支持人们面对一切磨难的气节,他在呼唤我们保持这种气节。

而在《陈子龙及其时代》中,作者更多地表现出了整个时代的面貌。万历皇帝的怠政,东北满州的侵袭,农民起义的浪潮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而与之相对的,是朝廷之中永无止境的党争,君臣之间最起码的信任都不存在。这样的时代的确已经没有了存在下去的必要,但还有人为这个时代奋力一搏。他们自幼深受儒家教育,坚信着尽忠的信条,甚至在看清了这个时代的面貌之后,仍然无怨无悔地为之而拼搏。陈子龙就是这些人之中的一个最杰出的代表。作者在文中全文引用了陈子龙的《自强之策疏》,这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文字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详细地提出了应对的策略,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战术无一不备。作者称之为:“在子龙传下来的作品里,这是一篇最有价值的文字,是可以和贾谊的《治安策》、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的文字。”甚至作者认为,在维护国家安定与统一及具体策略上,还要超过贾谊与诸葛亮。可惜,当时的陈子龙仅仅是一个七品的官员,他的主张并没有引起当朝的重视。南京陷落了,明朝失败的趋势已经不可挽回了,陈子龙依然在坚持斗争。全文的最后一章的题目就是《坚持斗争,永远斗争》,在文中作者引用了陈子龙的《岁晏仿子美同谷七歌》,在这里引用最后一歌:“生平慷慨追贤豪,垂头屏气栖蓬蒿,固知杀身良不易,报韩复楚心徒劳。百年奄忽竟同尽,可怜七尺如鸿毛。呜呼七歌兮歌不息,青天为我无颜色。”作者称“七歌是叙述自己,凭着为国家为人民的意愿,子龙的决心是坚定的,但是在没有死以前,他不知道将会有怎样的遭遇,是激昂慷慨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祖国呢?还是默默无闻地死去,甚至在自己十分不愿的情况下死去?‘杀身良不易’,这是一个问题,在未死以前,他能怎样解答呢?”这是陈子龙思考的问题,也是那个时代每个有正气的文人思考的问题。最终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南明的两个政权都给予陈子龙极高的官职,但在当时已无实际意义,反而使他成为了清廷的目标。最终他选择了死亡,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战士,必然要坚持斗争直到胜利或死亡。陈子龙安息吧!”陈子龙选择了死亡,选择了为一个已经死亡的王朝殉葬,这是他个人的胜利,也是他个人的悲剧。

两篇传记,让我想到了文人的困境。当他们身处于乱世时,他们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是苟安,还是殉难,无论选择如何,他们的一生似乎已经注定了悲剧。我想起读过的两篇著名的檄文,东汉末年的陈琳为袁绍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称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唐代骆宾王为徐敬业作《代李敬业讨武氏檄》,称武则天“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袂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可谓将曹操与武则天两人的罪恶大白于众,文人之刀笔不可谓不锋利,甚至连曹操、武则天本人读到此文均为之叹服。但是,文字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袁绍与徐敬业最终失败。陈琳向曹操臣服,后来又为其作《檄吴将校部曲文》,招降孙吴的将校。而骆宾王则隐姓埋名,在民间度过一生。文人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抱负,而实现自身抱负在当时的唯一途径就是为当权者服务。记得曾经看过一则资料,写武则天论文人,她将文人比作投火的飞蛾,明知要烧死,可仍然前赴后继地奔向火焰。这就是文人的悲剧。但也有一些文人会坚持自身的道德与立场,至死不渝,他们给我们民族的精神注入了伟力。有资料说,解放后有人问毛主席,如果鲁迅先生还活着会如何。毛回答,他要么识大体不再写,要么就被关起来。那位提问者听后觉得毛骨悚然。但是,我觉得这里恰恰表现了一种文人的风骨,一种不被强权所折服的风骨。毛主席在1957年的反右中打倒了几十万知识分子,但最终历史还了他们清白。文人的风骨如何没有折断,他们会在历史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是我们历史上文人的使命。

两篇传记应当都完成于文革之后,我相信朱东润先生在两篇传记中均倾注了他的理想与心血,今天读之,依然有诸多感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9:42 , Processed in 0.0648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