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为何有职业枯竭感
文/熊丙奇
2008年春天,北京“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与一家教育机构联手,搞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心理调查,对象是2000多名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结果不乐观:老师们普遍反映心理压力大,人际沟通不畅,职业枯竭感偏高,许多人受到慢性疲劳和慢性病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一年,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携手“读你心意”心理咨询中心,共同启动了一个面向全区教职员工的项目:教师心理健康导航。今年10月23日,他们刚办完最新一轮的心理讲座。(中国青年报11月3日)
站在心理咨询中心的角度,能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讲座,这已是难能可贵。然而,对于当今的教师来说,心理讲座或可舒缓一时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正确的认知,但要根本解决调查所发现的“心理压力大”、“职业枯竭感偏高”的问题,却是心理咨询、讲座所难完成的任务。
教师的职业枯竭感为什么高?“病因”不在于教师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不能悦纳自己、悦纳教师这一职业,对之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而是当今的教师,普遍陷入教育权利缺失的焦虑,没有基本的教育自主权,进而对怎样做“教师”也感到困惑。
比如,教师应该教学生诚实做人,这本毫无疑问,可现实却不允许。在很多中小学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评估时,学校领导是会事先要求教师们做好充足的准备,甚至要求学生们操练与领导的“对答”的,学生们在操练中,对问题的答案表示怀疑,做老师的,自身也高度怀疑“答案”,可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会要求学生理解得这么回答,不理解也得这么回答,包括学校没开展什么活动,没取得多大效果,也得回答学校曾多次组织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自己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教师当下来,且不说在学生中没了师道尊严,就连自己也怀疑自身人格是否健全。
再比如,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错误行为,教师完全可以批评,可是,这也被现实剥夺。对于教师来说,批评是天然的权利——没有批评反馈,就难以纠正学生,但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谨慎使用批评权,否则一招不慎,就会惹来很大麻烦。学生回家告状,家长找到学校,一般来说,教师不管对错,都会受到学校批评,甚至为息事宁人,教师还会被取消评奖资格、受到处分——在有的学校领导那里,不会考虑到怎样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而是担心家长再上告到教育部门,造成教育部门对自己的不良印象,影响到今后的晋升和评价考核。
同样因为这一原因,教师如果对学校的管理有不满,也是不能表达出来的。因言获罪在教育领域,一桩接一桩。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小心守着饭碗,心中的憋屈向谁诉说呢?而当教师只是为了谋一份职业,为了生存的必需,没有了理想,会有怎样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呢?
解决教师的职业枯竭感,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师,不要被行政指使去做那些非教育事务,甚至反教育工作,被这些事务折腾得身心疲惫,不能连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不能开展、属于自身的基本权益都无法维护,失去对职业的基本认同感。这就需要建立摆脱行政干扰,能让教育者、受教育者权益得到体现,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关系清晰的现代学校制度。当教育工作变得纯粹,自然也就会恢复其应有的职业荣誉感和崇高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