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诗词作用的异同
作者:王林
内容提要: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有很多诗、词,其作用非常多也是其他表现形式难以替代的。它们分别不同有揭示主题和主要情节,刻画形象,描写景物,评价人物事件等作用。
关 键 词:四大名著 诗词 作用 异同
我们在阅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时,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诗、词(包含曲、赋等韵文)。它们或置于篇首,或显于篇中,或附于篇末,这些诗词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与小说水乳交融,成为了小说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作用非常多甚至可以说是其他表现形式难以替代的。概言之,它们不但使作品色彩斑斓,彰显诗意,还有揭示主题和主要情节,刻画形象,描写景物,评价人物事件,宣扬宗教,显露归隐思想等作用。不过,具有这些作用的诗词在四大名著中有所异同。
一、揭示主题和主要情节
《水浒传》、《西游记》中,这类诗词基本没有。《三国演义》有揭示主要情节的古风一篇。而《红楼梦》用诗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和主要情节,预伏重要人物的命运。
1.《三国演义》篇尾诗“古风”,[1]把表现三国时期各诸侯集团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浓缩成仅300余字的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使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2.《红楼梦》的诗词是《红楼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不少是围绕小说的主题和重要情节创作的,不少重要人物的命运在诗词中也有预示。
第一回中,跛脚道士的《好了歌》与甄士隐的《好了歌解》,[2]前者反复咏唱、长吁短叹,后者委婉舒展、细细讲说。这两首诗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此外,《好了歌》另一主旨在于说明诸色皆空;而《好了歌解》让人们领悟到,这种空其实是一种命运的寂灭,从而产生无限的感慨。
同样是第一回中,癞和尚在嘲笑甄士隐念的“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不但预示甄家的遭遇,而且对全书也是一个概括性的预示,因为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庆元宵,也正是全书由盛转衰的转折。
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釵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判词和红楼梦十四支曲(加引子和末曲《飞鸟各投林》),它预示了重要的情节和人物的结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就是人物的结局在诗词中的预示。《又副册判词》之一写晴雯,预示她“风流灵巧”、倔强不驯而招致诽谤和迫害,抱屈夭亡的结局。
二、刻画人物形象
这类诗词《红楼梦》最为出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有。1.《红楼梦》中诗词多为小说的人物所作。诗即其人,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凡熟读《红楼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均能按头制帽,做到诗如其人,一一适用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特点。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自己的风格。
第三十七回,初结海棠诗社。以“海棠花”为题,探春、宝钗、黛玉、宝玉、湘云共作了六首七律。这些作品,都生动地表现了这五个人不同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钗黛二人的作品更为突出。曹雪芹在这里巧妙运用了鲜明对立的诗歌形象,揭示了钗、黛间极其深刻的思想和性格对立。如:“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这是薛宝钗诗的首联。寥寥十四字,便写出了她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举止端庄稳重的性格特征,是宝钗自己绝妙的自我刻画。“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淡极,正是宝钗的形象,她的衣饰“看不见奢华,唯觉雅淡”,但是她决不是无缘无故的求淡,而是淡中求艳,“淡极始知花更艳”,正是她出人头地、野心勃勃的心灵的流露。
林黛玉借白海棠以自况,写出自己的高洁品格。首联头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叙写白海棠含苞欲放的美姿。“碾冰为土玉为盆”一句叙写栽培白海棠的环境。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继续深化和烘托,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重在描摹白海棠具有梨花的白净和梅花的风韵。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诗人进一步刻画白海棠,描写她像月窟仙子穿着一身自缝的白色衣裳,花叶上的露珠又像秋闺怨女滴滴的相思泪。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续写白海棠像一个娇羞的女子空有无限的幽怨无人可倾诉,然后笔锋一转写花的无奈,在黄昏中倦倚西风。整首诗以人喻花,以花比人,在咏物中巧妙地抒发了不同流俗的清雅以及内心深处的幽怨。
在《红楼梦》的四百余个人物中,史湘云是颇引人注目的。她没有薛宝钗的稳重端庄,也不像林黛玉多愁善感;既无女儿家娇羞之态,又无大家女闺阁之风;倒是个心直口快、大说大笑、不拘小节的女子,自夸“是真名士自风流”。曹雪芹在小说中反复渲染这一性格特征,诗词也是如此。我们不妨看看史湘云的《柳絮词》:“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这首词真是快人快语,不藏不隐,干脆利落,充分表现了史湘云的性格特征。全篇语言流利,不顿不隔,节奏分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确实非湘云莫为。
2.《三国演义》也有不少刻画人物形象的诗词,
使人印象深刻。罗贯中运用诗词来描写人物,其中大致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以历史人物的真实诗作来刻画人物,第二种是作者直接作诗以刻划人物,第三种是以代言诗刻画人物。
前一种最为典型的是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使用曹操其人的真实诗作《短歌行·其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该诗从慨叹时光易逝开始,继写借酒解忧、怀念朋友、感伤离乱,而归结为广揽贤才,共图大业;比较充分地显示了曹操的自我形象。
第二种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第三种是作者为了情节以及刻划人物的需要而作的代言诗,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所以,虽然诸葛亮其人,并不是中国诗史上的诗人,但作者让诸葛亮以四句诗登场亮相,“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以便合于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谋略家风范。
3.《水浒》中的诗词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将千差万别的人物,按照他们各自的阶级、出身、地位、个性、气质、风度、文化、教养、脾气、习惯等等情况,都分别赋予他们各自特有的思想和性格。比如说宋江的“忠义”,武松的“刚毅”,鲁智深的“豪侠”,李逵的“粗直”,林冲的“忍让”等等。第一,用特殊的内心独白表现人物性格。第三十九回[3]宋江上梁山前,作者为他安排了一首《西江月》和一首七绝,来表现宋江的命运发展的重大转折,反映宋江由义士到反叛的性格转变。“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西江月》)“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两首诗词,李卓吾评论说:“观此,可知宋公明真品格矣。”
第二,通过外形特征表现人物性格。《水浒》的诗词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特别注意通过人物的相貌、姿态、声音、表情以及服饰等等外形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类诗在整本书里面有一百多首,大多以“怎生模样”、“看他生得如何”、“怎生打扮”之类得话头作为固定格式,引出内容。例如第三十八回介绍李逵:“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通过肤色、五官的描写,把一个卤莽耿直得黑大汉形象活脱脱刻画出来。再如第二十三回武松肖像的刻画:“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金圣叹称这是“天神”形象。
4.《西游记》中,吴承恩描写人物形象的诗词,也有它的价值。
书中出现不少女妖精,她们见到唐僧,大多是要撮取元阳,如采不到元阳就想吃唐僧肉。妖精变化为美女,在外形上也许比美女更加妖娆,不如此不能打动人心。象蜘蛛精在第七十二回[4]中出现时,作者把她们写成:“闺心坚似石,兰性喜如春。娇脸红霞衬,朱唇绛脂匀。蛾眉横月小,蝉鬓迭云新。若到花间立,游蜂错认真。”
又如第二十七回对白骨精的描写:“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这里把幻化为美貌少女的妖精描写得神形毕肖。
三、描写景物
1.《三国演义》中的诗词用来描写景物的很少,只在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这几回分别描写了卧龙岗雪景、长江江景和南方六月炎天。其中精彩的是第三十七回诸葛亮岳父黄承彦的踏雪吟诗:“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2.《红楼梦》中的诗词用来描写景物的也很少。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贾宝玉与众姐妹的诗联对大观园的景物有间接的描写。大观园题咏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大观园的秀丽景色,将这座人工而为的大观园赋予了自然的神韵,格调清新,语言淡雅,透露出一派自然的气息:“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林黛玉《杏帘在望》“)蘅芜满净苑,萝薛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贾宝玉《蘅芷清芬》)
3.《水浒传》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比较多,往注重铺陈雕琢,显得词藻华美,描摹细腻生动,有时起到暗示人物命运,烘托主题的效果。比如第二十二回中,宋江兄弟逃离宋家村,作者便插了一首诗:“柄柄芰荷枯,叶叶梧桐坠。蛩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秋滋味。”这首五律的四联犹如四幅工笔画,通过对“荷枯叶坠”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深秋凌晨那种肃杀凄凉的气氛,同时借助禽鸟草虫归宿有处来反衬二人归家无门。作者用委婉含蓄的笔调,以景衬人,借以展示宋氏兄弟命运的危急,以此来感动读者,使读者为主人公的前途担忧,产生共鸣。
《水浒》诗词里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让故事的情节合乎情理和逻辑。如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写天气的诗句有:“日轮当午红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热气蒸人,嚣尘扑面。”“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写太阳的诗句有:“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写树林的诗句有:“山边茅草,乱丝丝攒遍地刀枪;满地石头,碜可可睡两行虎豹。”这些景象,构成一个典型的环境,那就是“热”。天气炎热,气氛得到烘托,之后的情节才合情合理。
《水浒》中的诗词,还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第四回对五台山的描写:“根盘直压三千丈,气势平吞四百州。”这些都是对鲁智深粗直豪爽的性格的正面烘托。再如第十回描写雪景:“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写出了环境的严峻。此时的林冲,正处于命运的转折点,他心理的矛盾可想而知。这样的“雪景”,烘托了他的心情,激化了心理矛盾,为他上梁山作了铺垫。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有一绝:“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这是对“风”的渲染,同时也衬托了老虎的威势,更烘托出武松刚毅勇猛的打虎精神。
4.《西游记》作为一部虚幻故事,势必有许多虚幻景物的描写。而既为虚幻,故此书之中的诗词,比寻常写景诗词少了许多现实的约束,这更便于作者的发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洞府和天庭的描写,如第一回关于水帘洞的描写: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第四回对天庭的描写:“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书中关于西行路上的景物描写:村落、树林、彩霞、夕照、寺院、皇宫等等,大多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引一首写秋的诗如下:(第二十三回)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四、人物事件评价
这类诗词四大名著均有,相对来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诗词较多,《西游记》、《红楼梦》较少。
1.《三国演义》诗词中倾注议论成分最多的就是道德评价。在君臣关系上,歌颂明君贤相,最突出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是拥刘反曹,作者为达到这样的意图,除用大量的散文语言叙述描写种种情节外,还用许多诗歌来赞扬歌颂刘备集团的人物。
诸葛亮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是智慧的化身,是蜀国的支柱。在《三国演义》中赞扬歌颂诸葛亮的诗歌不下三十首,如第一百零四回,有元微之赞诸葛亮人品、才能、功绩的一首诗: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在《三国演义》里,有不少忠臣贤士、贞妇烈女,或以身殉国,或为坚持正义忠于爱情而自杀,作者多用诗歌的形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深沉的哀叹。如第一百一十八回,邓艾攻成都,蜀后主刘禅择日出降。北地王刘湛闻知,怒气冲天,誓死不降,其妻崔夫人亦触柱而亡。湛杀三子,割妻头,到昭烈庙祭祖,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作者用诗一首赞扬和哀悼:
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在《三国演义》里评论人物形象的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作者对刘备的评价:“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对关羽的赞扬:“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鼕鼕。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2.《水浒传》中大量的诗词被用来对事件和人物进行评判。这些评判式的诗词大致有两种情况,首先是借用其他人物之口进行评判。例如小说最后一回有一首借用史官来评论的律诗:“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早知鸠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诗中借用一些历史典故道出水浒好汉接受招安后的悲剧,说明当朝都是奸邪佞人,朝政黑暗,招安的悲惨结局说明招安道路是走不通的。
其次是小说作者直接站出来进行评论。例如第十回中,林冲在山神庙前杀了奸贼陆虞候,报了自己受诬之仇,小说紧接着用一首七言古风评论:“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3.《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拜别菩提师祖回花果山时,有诗赞曰:“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来回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想世上众生,希冀求取的多,真心立志的少,又有几人能如悟空这般坚心苦修、功果自现?
4.《红楼梦》第三回有西江月词二首评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
另外,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的一些判词,既是人物命运的预示,也可以将部分内容看成是对人物的评价。如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还有一些描写战争和搏斗状况的诗词,另外《西游记》中,有一些明显宣扬佛教观念和归隐思想的诗词,这些诗词相比于前面几类诗词不很突出,这里不予赘述。
无诗不成小说。这种情况的造成,首先和小说源流发展有关。文言小说(传奇)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从一定意义讲它是科举制的附带产物。唐代举子有向高官名流“行卷”的风气,就是考试之前把诗文集合起来设法投递给他们,引起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借以影响主考官的印象。传奇小说因为能够同时看出“诗才、史笔、议论”,成为行卷的重要组成部份。将诗作糅合在小说里,成了一种习惯。唐代传奇中神仙狐鬼往往出口成诗就是例证。到了白话长篇小说,理论上讲,穿插韵文已无必要,但这种传统并未消失。这是因为白话小说产生于民间艺人“说话”,与变文俗讲等说唱艺术密不可分。韵文部份,既可以作为“入话”,吸引观众注意力,又可以作为故事片段之间的过渡。
高尔基曾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无疑小说首先必须语言精炼、含蓄、生动、优美。许多优秀作家凭借叙述语言写出了非常成功的小说,而有些作家,特别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为了扩大语言的张力,增强作品的音色和亮度,以给读者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感到单靠散文语言是不足的;相对来说,诗、词、曲、赋,这些韵文却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浓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独特的韵律性,这些优越性,能弥补散文语言的不足。于是,他们把诗词融合在小说中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四大名著特有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2001.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2001.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2001.
[4]吴承恩.西游记.长沙:岳麓书社,2001.
作者简介:王林,男,贵州湄潭人,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学研究。
原载:《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卷,第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