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5 08:2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文|王艺串


(一) 教学目的 :
1、  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背诵。
2、  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字词的用法。
3、  感悟文中流传千古的知音绝唱,珍惜身边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突破重点词,解词成句,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赛背知已良朋的名言。
2、导入引课: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的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⑴ 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⑵ 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⑶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⑷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⑸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⑹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相遇相知:
   ⑴ 从网友的留言入手,感悟知音难觅。
   (2)回扣课文,感悟伯牙与子期的相遇相知相惜。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                所念
                               知音
            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读是悟是感的基础。因此本课的课堂设计,从初读导读赏读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古文字中穿梭,叠唱。初读,先从读通读流利入手,再试着读好停顿,以隔音号作引导,必须注词断气连,语意犹在。导读,是在尊重学生个体体验的感悟基础上的导读。理解句子,紧密联系上下文。学完“伯牙鼓琴,志在……”两句,体会伯牙的善鼓与子期的善听,体会知音的默锲以及两情之间的相悦。此时,顺理成章地朗读指导,学生的读就会很到位。到最后配乐赏读,则更多的是跌岩变化,整体上的把握。有意识有效的引导之下,“书读多遍,其义自现。”可能显得大线条,却不愿再作更细解析剖析,乃本课教学的出彩处也可能是缺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6:29 , Processed in 0.09874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