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生现象”:该鼓掌也该忧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6 16:5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生现象”:该鼓掌也该忧思
(作者:阳锡叶)

--------------------------------------------------------------------------------

      高校涌动女生潮
  今年,湖南文理科第一名(含档案分和卷面最高分),被四个女生夺得。此前,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师大附中和长沙市一中四所示范性高中校长向北大实名推荐的学生也是四朵金花。不仅仅是湖南:
  连续3年,福建省高考状元被女生包揽;
  2005年~2008年,北京市高考状元被女生包揽;
  2001年起连续8年,重庆市16名高考状元中13名是女生……
  今年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等地的文理科最高分均被女生夺得。
  来看一组数据:
  全国高考状元中,1999年时女生仅占33.82%,但到2007年已升至51.45%。今年全国28个省份的59名高考状元中,男女比例约为8∶10,女生比男生多7个。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高考状元中,在大学,女大学生比例也在迅猛提高。新学期伊始,长沙部分高校老师都有个感觉,女生又增多了。在女生比例一向较高的湖南师大新生中,女生今年更是破天荒地占到了2/3。“外国语学院女生超过了九成,整个一女儿国。”湖南师大学工部副部长向发意说。
  在湖南,湖南师大向来以女生比例较高著称,但近年来女生增长比例之迅速仍然让部分老师吃惊。“一眼望去,黑压压全是女生,男生一般就那么稀稀拉拉几个。”湖南师大文学院王老师说。
  文科专业几乎都成了“女儿国”。舒叶平是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07级女生。她告诉记者,她们班上43个同学,有38个女生,男生成了宝贝,“我们称他们为‘五福娃’”。1993年毕业于该校中文系的李先生说,那时候男女比例哪有这么悬殊呀,女生虽然也多,“但我们班男生比女生还多两个人”。
  不仅仅是湖南师大,最近几年,“高校女生潮”可谓是来势汹汹,许多大学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女生比例超过男生的情况,而且这一现象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扩展。以往主要以男生为主的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这几年女生人数也在增加,该院2009级男生397人、女生83人,2010级男生391人、女生115人。
  不仅本科生中女生比例大幅增长,研究生、博士生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湖南师大社会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方向新教授表示,他所带的研究生女生比例极大,“有些专业女生很多,文科专业更是难见男生”。
  来自各地的数据也表明,女大学生比例已经有超越男生比例的趋势:
  1998年,北京的高等学校文科招生中,达到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2657名学生中,女生为1970名,占到了74%。在男生传统的优势项目理科中,这一比例也达到了42%。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2006年,复旦大学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7.7%,女生2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的新生中,女生约占55%;厦门大学在2008年本科新生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今年比例又进一步拉大:女生在本科新生中所占比例为53%,男生为47%,女生比男生多了400多人。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表明: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中女大学生的比例仅为35.4%,到2007年,女生比例已增至49.12%,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比例为52.31%,已超过男生。即使是临床医学这种男生占优势的专业,女生也从“绝对劣势”过渡到“微弱优势”,根据中山大学近几年的统计显示,200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的100名大学生中,女生就占了53个。在中山大学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一向被认为是男性学科的生物学,在读硕士已经是男女“平分天下”。
  女大学生超过男大学生似乎正在成为世界性趋势。在英美等国的大学里,女生数量早就超过男生。在美国,大学里男女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大约各占半数,目前美国大学的学生当中,有58%是女性。美国教育部调查表明,无论大型或小型,公立或私立,四年制或五年制大学,“阴盛阳衰”现象都越来越严重。去年,美国全部大学新生中,女生竟占了67%,但是1970年时仅占43%,1950年时仅占24%。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除牛津大学外,其他英国大学的女生比例都超过了男生。根据目前趋势,到2025年,英国大学中的女生比例可能达到70%。
  值得留意的另一个现象是,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女生在高校中也凸显优势,在获取奖学金、参加社团活动、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超过男生。舒叶平说:“大学三年,只有一个男生拿过一次奖学金,其他男生还基本挂过科。院学生会、团委的主要学生干部,也是女生的天下。班上考研的也全是女生。”她的同学王静蹦过来说:“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女生是老大,是强人,没有男生的翻身之地。”
  据一份统计表明:2007~2008年度,在117所部属大学中,有84所学校女生获奖人数多于男生,占部属大学总数的71.79%;有32所学校男生获奖比例高于女生,这些学校多为理工科见长、男生占绝对多数的大学;另有1所学校男女生获奖人数相同。2006~2007年度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女生现象”背后的原因
  1949年,我国女大学生在校比例为19.77%,此后,女大学生比例开始增长,尤其是1980年后,每年平均上升9.5个百分比。女大学生越来越多,原因何在?
  显然,观念转变、社会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千百年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这导致在家庭中,男生受教育的机会多,受教育的过程长,家庭的教育投资也因此更多地倾向男生,而相对来说,受此影响,女生受教育的机会少,受教育的时间偏短,这客观上导致她们脱颖而出的机会也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划生育政策日益深入人心,“生男生女一个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方向新教授认为,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相比以往多生,男孩女孩在读书上实现了机会平等。现在,“养儿防老”已经成为过去时,女儿也是家中的顶梁柱,给女儿的教育投资也加大了,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学习也不独为男孩的专利了。他认为,造成目前女生比例猛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考试有利于女孩。“目前,考试内容尤其是文科考的很多都是记忆性的东西,这方面女孩占有优势。”
  前段时间,方向新深入吉首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村女生升入高中就读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很多男生在读完初中后就出去打工,相反很多女生倒升入了高中就读。对此问题,方向新调查后了解到,原来许多家庭认为男生成绩差,对他们不抱希望,许多男生也自认为考不上大学,于是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当了劳动力。而女生年龄太小做不了劳动力,加上成绩普遍较好,反而升入了高中。由此,又造成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多。“这还是涉及到考试。”方向新认为,在中考时,女生的考试能力就比男生强,这导致升学上女生占了优势,也导致趋于底端的男生增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帮助女孩获得学业成功,研究人员尝试在数学、科学等学科考试中,增加更多对女孩有利的解释性说明和论证性文章等答题方式,结果发现女孩的成绩普遍提高。该项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到了考试中。很多专家认为,现今,考试评价过于重视感知记忆,社会评价标准失于偏颇。女大学生比例猛增,如一些人指出的,是“应试教育”危机的反映。“应试教育”重视按部就班、听话服从、反复背诵、记忆优先,这些为女孩所擅长和习惯,而男孩的好动、多思、冒险等禀性,则往往被视作负面的东西受到压制。这样,按照“应试教育”的标准,男孩在学习过程中被迫弃长就短,只能落在女孩的后面。
  但也有专家提出反对意见,曾经担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张敏强不认同这种看法,“不是考试形式更适合女生,而是女生比男生更用功”。他认为,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青春期的女孩确实比男孩成熟得要早。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小在家庭教育中灌输给她们的观念就是,女孩子应该早些为家庭承担责任,这样就教给了她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她们在学校中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所以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她们比男生要用功得多。“在课堂上,女生发言更加积极,在课下,她们也会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主动找老师探讨。而很多男生的思想还比较幼稚,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不能自拔。所以,在大学这个阶段,女性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握得更好一些。”张敏强认为,这是女性在高校中尤其是高学历阶段开始显现优势的主要原因。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各级教育水平上,女生的学业表现都赶上或者超过了男生,由此带来了“男生危机”的说法。方向新认为,现在还不能讲“危机”,但会带来危机。他认为,一些专业女生过多,会带来人才比例的不协调,一个专业男女比例太过悬殊不是一件好事。由于女生靠记忆的多,靠分析的少,对科研创新也会带来负面作用,同时,女生较多也会让大学教育更加注重记忆而不是创新。“高考要研究一下是不是要改革,大学应更多地在强调什么、引导什么、培养什么人才上有所作为。但如果能让女孩在各领域都脱颖而出,那是好事”。
  专家普遍认为,女大学生比例猛增,“这表明女性的地位已得到极大的提高”。今天,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女性受到更多尊重,自立自强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发展伴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这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普遍发展过程。女性受高等教育比例提高将使女性素质乃至全民素质提升。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受高等教育比例大幅提升,标志着青年女性自我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也标志着中国在促进性别教育平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我们应该为这种局面鼓掌。
高校面临新的课题
       面对客观存在的“女生现象”,高校将面临什么样的新课题?将采取怎样的对策应对这一现象?这又引起了我们的忧思。
  改善硬件设施显然是首当其冲的。记者走访长沙部分高校发现,尽管女生人数增多,但目前很多高校还是按照上个世纪80年代的模式建设的,从学生宿舍到娱乐设施大多以适应男生要求为主,如学校里的活动场所只有适合男生的球场等,适合女生活动的场所根本没有或少得可怜。“大学里的女生不是去图书馆,就是去逛街,没什么娱乐可言。”某高校08级女生小刘告诉记者,由于宿舍原来是给男生用的,早上起床人太多,洗漱间根本不够用,只好每天提前储水准备。部分高校也坦言,学校一下多了这么多女生,在后勤上恐怕也难以跟上。如女生宿舍,目前不少高校的老校区还是沿用集体卫生间和集体浴室的旧宿舍,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女生增多,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心理学专家指出,女大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往往是在进入大学校门后,才真正彰显出来。她们开始着意关注自我形象,注重自我评价,开始注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体现。同时,她们也特别注重来自外界的对自己的评价,在活动中注意用群体规范和社会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动。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女大学生极易被社会舆论影响和暗示,使她们有意识地用传统的性别角色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于是造成了女大学生在学习、竞争、择业甚至婚恋等方面的新观念和现代意识与传统性别角色的矛盾冲突,这也加剧了女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矛盾和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存在更高的焦虑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女生的考试焦虑高于男生,特别是在考试的紧张感和伴随生理反应的不安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同时,专家还指出,由于女生本身的心理特征是趋于感性而且早熟,对感情投入度大,因此心理出现问题的几率比男生高,加强高校心理辅导特别是对女生的个性辅导,是一个急需引起重视的问题。此外,女生增多,安全问题等与之相关的课题也亟待解决。

  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张晓龙博士认为,不论是在精英教育阶段,还是在大众教育阶段,我国高校中男女的比例还没有和西方一些国家一样,出现大比例失调现象,但不妨未雨绸缪。“如何依据性别施教,或许将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就业压力的激增。“许多女生考研读博,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优势。”方向新说,女大学生比例增大是竞争的产物。在目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处于就业相对弱势地位的女生独立意识增强,不读书对女生就业更加不利,但女大学生增多,女大学生就业挤压态势势必更加凸显。

  记者采访了不少高校女研究生,大部分人表示,当初就是奔着提升就业资本而去考研的。湖南师大08级传播学硕士舒爱玲向记者说,本科时班上5个考上研究生的都是女生,“都是为就业提升砝码”。
  尽管女大学生表现优异,但令人忧心的是,就业现实并不乐观,就业性别歧视仍然存在。据了解,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2011年将达到643万,2013年667万,2015年691万,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其中女生就业更加艰难。8月24日,由中国妇女杂志社、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全国妇联权益部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召开的2009~2010年女性生活蓝皮书暨第5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结果公布。报告显示,女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偏低,过半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
  该报告在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的专项调查中显示,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广种薄收”成功率低;20%的被访女大学生用于求职的花费超过2000元,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采访中,长沙某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承认,现在单位招人在性别、身高等生理条件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坦白地说这方面女生的压力更大,很多用人单位有意无意地制造着性别差异,给女大学生就业设置了更多的障碍。
  为此,专家建议,为应对到来的女大学生潮,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大社会宣传动员,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氛围;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就业政策,加大服务力度,全面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维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利;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合理消化女性用工成本,促使用人单位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55 , Processed in 0.0653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