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享受诗意人生]网友的诗词习作,请胡老师审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9 18:4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选取了相当一部分古体诗词,虽然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欣赏就可以了,但是作为老师,还是应该懂得一些古体诗词理论的,如果不知平仄,不懂孤平、拗救,仅靠参考资料上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总有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缘故吧。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开始写博客了,就有人建立了博客圈子,有的是设立“原创古诗词”栏目,有的干脆就办起了专门的古诗词圈子。圈子里有不少博友就是我们的教师同行,相信他们在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一定会讲得深、讲得透、讲得出子丑演卯来。

      我也试着写了几首古诗词,不揣冒昧拿来晒晒,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建议所有跟帖者,能把平仄格式附上,以期给初学者提供便利。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7:31 | 只看该作者
【醉花阴】赠朋友不媚俗者

涧底青松真茂盛,身秉擎天性。
霜雪裹阴风,凌辱欺压,倔强高洁更。

从来寒士多强颈,后世人人敬。
陶令隐南山,郑燮辞官,弃俗悬明镜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7:11 | 只看该作者
【山坡羊】拜祭吉鸿昌烈士墓
灵前四顾,硝烟散去,
将军伟业心田驻。
战多伦,克宝昌
杀倭大纛擎天树,
遗恨难消睁怒目。
生,傲千古;
死,耀千古。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6:4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构建诗的语言

我们初学诗词创作时,感觉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语言。不要说别人说不像诗,就连我们自己也会觉得,读起来像白开水,与上学时学到的古诗词相差甚远。有时候还会感到生气窝心:想说的话还没说完呢,诗的字数就已经够了,只好不写了;硬是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咋看咋不像是诗,倒像是散文了。上看下看,左思右想,搞不明白,笔一摔,稿子一揉,赌气再也不学写古诗词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初学者缺少对诗词语言的研究,没有把握住诗词语言的特点,所以,总觉得好像是“老牛掉到水井里,有劲儿使不上”。如果我们把握住了诗词语言的特点,以及诗词语言的格式了,创作起来就会顺手了,假以时日,也能创作出一两句传世“名句”来。

诗歌有一个最显著的语言特点,那就是凝炼。是的,凝炼。由于格律诗词的字数受到限制,篇幅非常短小,而要表达的内容却必须是完整的,思想感情却是丰富的,语言不凝炼行吗?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必须对观察到的、想到的、掌握到的素材,依据诗的主题进行选择,不合主题的景物,包括不合主题的想法、感情,都要排除在外。这还不算,还要对留下来的素材再加工,再浓缩,既要在格律诗词规定的字数范围内,又要符合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这就使得古诗词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的语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个方面。

(一)省略   省略可以使诗句紧缩、精炼和符合格律的要求,所以在诗词创作中对语句的省略,常见的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连词,省略状语,省略兼语等。例如:1、稻花香里(村民们)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此中有真意,(我)欲辨已忘言。

3、迟日(照得)江山丽,春风(吹得)花草香。

4、愿君多采撷(红豆),此物最相思。

5、岐王宅里寻常见(李龟年歌唱),崔九堂前几度闻(他的歌声)。

6、(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或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都会注意到,把诗人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后,理解才比较容易些。反过来,我们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省略一些词句,使我们的语言更精练,更符合古诗词的字数要求和平仄格式。

(二)错列   错列是指诗词成分的倒装、交叉等情况而言,这往往是为了押韵、调平仄、对仗和修辞的需要。错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主语后移式。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按正常语序就应当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宾语前置式。如: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按正常语序,就应当是“只应天上有此曲,人间能得几回闻”。

定语后置式。例如: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按正常语序应为“一片征帆绕蓬壶”。

交叉错列(变换的位置不止一个)例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正常语序应为:深树上有黄鹂鸣。

此外还有状语后置、补语前置等情况。

(三)名词性语式   由名词性词组组成的句子,句中没有作为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可,我们将这种句子叫做“名词性语式”。它是由于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或几个句子紧缩而成的古体诗中的特殊语式。它所隐寓的意思,可从题意、词序、或上下句之间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有以下两种情况:

1、前面的名词语不能独立,只是作为后面句子的一个成分而存在的。例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语“燕”前面的名词性词组是定语、状语,这上句主要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再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可译为:玄都观里的千棵桃树,都是刘郎离开后栽的。上句也是主语及其附加成分,与下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单句。)

2、名词语作为一个句子或作为一个复句的分句而存在。例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下句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再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下句也全是由名词组成的名词语句,与上句组成一个复句,上句与下句均为分句。)(3)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这两个名词语句,均省略了动词,可译为:远离故乡三千里,幽禁深宫二十年。上句从空间着眼,下句从时间着眼,用时空对比的角度入手,以增加诗句的凝炼与意境的深度。)名词性语式不仅常在绝句中出现,而且常在律诗的颔联或颈联出现,成为名词性语式的对仗句,更使人感到工整优美。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孤村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读者只有对这些诗句反复吟咏、深入体味,才会知道它们的艺术语言的精妙。

诗的语言除了精炼的特点外,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形象。

就诗的本质而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外物,触动了人们的情思,在心里蕴藏着时是感情意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既然如此,那么诗人在创作时,就要把所看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事物,以及有这些事物所引发的真挚情感,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兴”、“比”、“赋”三种手段,创造出渗透着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从而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达到陶冶性情、触发幽思的社会效果。

    所以说,诗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不是直白地说我有多么多么的忧愁,而是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具体可感的形状;说是“双溪蚱蜢舟,载不动,几多愁”,愁有了重量;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愁有了挥之不去的粘性;说是“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又何尝不是大得无边无际了?不是说直白地说我爱你多么深,爱你一万年,爱你到永远,而是说“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 ---------

    从以上列举的例句可以看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真实地情感和志向,隐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引发读者想象,进行再思考、再创造。这就让我们感受到诗词含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含蓄。

含蓄的语言就是意在言外,表现为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借古喻今,警告奸臣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杨玉环、赵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最终将会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再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借古讽今,语言委婉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当朝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除了凝练、形象、含蓄的特点以外,诗的语言还有清新、绚丽、质朴等其他一些特点。限于篇幅,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掌握了诗词的语言特点,我们未必马上就能构建出诗的语言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掌握丰富的词汇,为诗词楹联的创作做好物质准备。

古诗词都有字数的限制,譬如一首七绝,必须是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28个字;五绝字数更少,全诗满共才20个字。诗人必须在限定的字数内,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把字数压缩,再压缩,直至符合诗体格式要求方可。所以诗歌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高度凝炼。诗人对语言压缩锤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已掌握的词汇中,反复地挑拣、筛选的过程;也是不断地对已掌握的词汇进行拆分重组的过程。如果头脑中掌握的词汇量太少,就不能满足诗词创作的需要。

另外,古体诗词都讲究平仄,哪个字该用平声字,哪个字该用仄声字,都有严格地规定。而我们头脑里想好的语句,又往往不合诗词的平仄格式。怎么办?一是调整词序,使之符合平仄要求(这也是诗的句式交错倒置的根源);二是改用同义词、近义词;三是改变说法;四是省略一些成分,只留主干(这也是名词性语式产生的根源,也使得诗的语言有着极大的跳跃性)。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如果头脑里没有大量的词汇,怎么去挑选?

(二)、要多诵读唐诗宋词,建立感性认识,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技巧。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这是挂在我们嘴边的一句话。可是,大多是说者就那么一说,听者就那么一听,又有谁仔细揣摩过其中的道理?“学会唐诗三百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诗的语言建立感性认识的过程,就是感受诗词平仄有致、跌宕起伏的音乐美的过程,就是学习用语言描绘眼前景、抒发心中情的过程。大量的诗词名篇名句在我们的脑海里积淀,必然会由量变引发质变,“不会写诗也会偷”了。各位不要笑,“不会写诗”并不是他真的不会写诗,而是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同时也请你不要小看这个“偷”字,它可不再是“不经主人允许拿人财物”的意思了,不是直接拿别人现成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化用他人诗句,或借用他人的意境,来抒自己之情了。这不但含有模仿的成分,也有了创新的成分了,这难道不也是创作?

(三)、一定要及时地记录下你所想到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诗句,这将是你流芳百代的“名句”的诞生地。

在生活或工作中,任意一个偶然的因素,都有可能给你带来感悟,或激发了你吟诗作联的兴致。此时,你一定要想办法把你所想的词句记下来,不要看这些词句是不是合乎平仄,先写到纸上再说。如果当时较空闲,就当即在草纸上进行调换、组合;如果当时顾不上,也可在以后闲暇时进行再加工。

我们所熟知的唐朝诗人李贺,每次出游都要跨上一个锦囊,一有所得,随手写在一片纸或一片树叶上,晚上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纸片树叶拿出来进行再加工,他的许多名篇名句就是这样得来的。受李贺的启发,我也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记得是去年的冬天,我独自一人骑车回故乡去,因为天寒地冻的缘故,路上极少行人,一路上很是沉闷,百无聊赖之际,一对立在秃枝上的花喜鹊激发了我的灵感,随口吟出一句:枯枝双立花喜鹊;吟了上联要对下联呀,这一路上我的思维再也停不下来了,选物象,调平仄,想了很多。对个“荒野独行驼背翁”吧,我不驼背;对个“荒野独行醉酒翁”吧,家还没有回到,滴酒未沾呢。不管怎样,记到随身携带的本本上再说。后来我在写《残冬村景》时用到它了,改写成“枯枝双立思春鸟,荒野徐行醉酒翁”。我这当然说不上名句,但足以说明及时记录下一时一地的感悟,对于构建诗的语言的重要性。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5:58 | 只看该作者
七律   喜相逢
梦中几度喜相逢,    执手急呼竟落空。
常忆当年嬉戏语,    试描别后鬓霜容。
忽来鸿雁同窗聚,    骤绽心花脚步匆。
共济龙湖回母校,    满斟美酒溢春风。

【注】本人毕业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师范,淮阳古称陈州,城四周有碧湖万顷,名为龙湖。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5:35 | 只看该作者
【醉花阴】卧虎
残月勾魂烟罩树,风掣腾云步。

一啸镇山岗,百兽生寒,谁敢拂王怒?



劈山伐木人无度,身寄牢笼处。

蜷卧眼迷蒙,含悯凝愁,望断家园路。



【醉花阴】词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双调五十二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5:11 | 只看该作者
七绝   桃花
浅酌春意艳酡腮,新试罗裙可体裁。
企立年年凝望眼,题诗俊少不重来。



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4:45 | 只看该作者
残冬村景

周日无聊游兴动,骑车郊外顶寒风。

枯枝双立思春鸟,荒野独行醉酒翁。

乡路辙积融雪水,孤坟塔举傲霜松。

村头小店七八汉,袖手闲谈去打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4:12 | 只看该作者
【采桑子】咏蝶



翩翩竟日花间舞,

没有归程。

不计归程,

为觅前生山海盟。



栉风沐雨宫腰细,

昼也伶俜。

夜也伶俜,

酒醒三更梦不成。

  

采桑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称《罗敷媚》、《丑奴儿》,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8:43:51 | 只看该作者
【南乡子】访支亭寺汉槐感怀

     古木立高台,西汉良臣贬后栽。往事千年尤记取,萦怀,又绽新芽细细裁。         半世苦徘徊,一事无成力已衰。心慕前贤游古寺,悠哉,暂放文牍悦病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9:53 , Processed in 0.0771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